WEEKEND 周末2020/08/28  ·...

1
9 2020 8 28 www.jfdaily.com WEEKEND 8 28 ’—— ”, :“ 。” 1963 6 ”。 ”。 ,“ ”。 。《 》《 》《 2001 ”, :“ !” ”。 ”, 1985 ”( ”, ”。 ”。 ”。 ”。 ”, ”。 ”, ”。 ”, ”。 B UP 68.5 12 B :“ 。” B B B ”。 B UP :“ ’。” B 50 57 7 11 12 B B B ”, B :“ B ?” :“ ?” :“ 。” :“ ?” :“ B 。” B B 95 B :“ B ?” :“ 。” ”。 B 》, 80 90 UP B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Transcript of WEEKEND 周末2020/08/28  ·...

Page 1: WEEKEND 周末2020/08/28  · 不需要边演边讲,那就找更适合他们的表演形式。这需要一个 过程。解放周末:还有人说,年轻人喜欢看您的表演,不是因为

家专访独

9?话2020年 8? 28日 星期五www.jfdaily.com

责编:伍斌 主编:曹静

民族音乐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专访民乐演奏家方锦龙

对话 知沪 悦赏言讲

周末WEEKEND

8月 28 日,方锦龙把“东方有‘乐’———国乐聆享会”带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何谓“国乐”,方锦龙有他的解读:“国,可以是联合国的国;乐,可以是世界的乐。至于民乐,就是要与民同乐。”

■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实习生 蔡昀含

方锦龙国乐艺术

家、乐器收藏家、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以传统国乐接轨流行音乐,引导、带动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喜爱民族音乐的热潮,被称为“成功破圈的民族音乐家”。

“为什么我能弹自己的脸?” 方锦龙笑道,“因为脸皮厚。”“弹脸”是方锦龙在 B站跨年晚会上的一个“梗”。半年

多前播出的这台晚会,至今余波未散。作为主打“年轻人文化”的 B站代表作,这台晚会上最“出圈”的表演,恰恰是已经奔六、一头银发的方锦龙所奉献的。

11 分钟“全程高能”的表演,方锦龙以一人之力 battle(对决)一整个交响乐团,先后演奏《十面埋伏》《沧海一声笑》《〈火影忍者〉主题曲》《〈教父〉主题曲》等风格迥异的音乐。他切换多种乐器,甚至用自己的脸当乐器,网友惊呼:“人形乐器实锤。”“神仙打架”“请收下我的膝盖”……节目播出时,弹幕

填满屏幕。处于话题中心的方锦龙的回应是朋友圈的一条转发,写道:“器乐也该秀一秀。”

他不介意“秀”,也不介意“秀”惹出的争议。“你不秀,他不秀,我来秀,中国的乐器就得天天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年轻人喜欢,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今晚,方锦龙把“东方有‘乐’———国乐聆享会”带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聆享会”是他近年开创的一种表演形式,边演边讲,像是一场民乐脱口秀。演,42 年的从艺经历让他很自信;讲,他说,“自信的时候就敢自嘲”,类似“脸皮厚”的“梗”,就能脱口而出。

但其实,比起“出圈”,方锦龙更爱讲“渗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将国乐的趣味渗透进他们的审美。

站在流行和传统的分岔口

1963 年,方锦龙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个音乐家庭,

父亲是黄梅戏乐师。6 岁开始习琴的他, 到小学毕业已能演奏柳琴、京胡、板鼓等十几种乐器,如今更有“武器大师 ”之称 ,拥有个人收藏民族乐器之最的 “锦龙国乐馆”。他是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根据史料挖掘研制了改良的五弦琵琶,使琵琶的音色、音域更宽广。

不过,考入原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方锦龙靠的并非琵琶,而是弹得一手好吉他。到各地演出,他的吉他弹唱总是很受欢迎,还出过流行歌曲唱片。难道就这样放弃从小苦练的民族乐器?没有太多纠结,方锦龙选择回归民乐演奏。

当流行歌手或许成名更快, 但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别人开花的时候,他在拼命扎根生长,这才长成了如今的“方锦龙现象”。有人说,民乐不流行是不懂包装,他反驳,包装的前提是有实力,“吹不响就是吹不响”。根扎得越深,才越响。

解放周末:差一点就成了流行歌手,当时,站在流行和传统的分岔口,担心自己选错路吗?

方锦龙:大家都喜欢流行的东西,流行是风潮、是引领。

难道我们的国乐不能流行吗?其实,国乐是最流行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名曲,流行了千百年,

经久不衰。要让优秀的传统音乐具有话语权,就应该去了解当下流行音乐的特点。我有过这样一段和流行音乐同行的经历,挺宝贵的。

说是选择,实际上,我没有离开过流行音乐的土壤。比如2001年创办“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就是以时尚的名义演绎民族情怀。我还组过“国乐四大天王”,希望借力流行音乐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民族音乐。当时我对这个组合成员的条件是技术要好、形象有范儿,作为一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近,我应邀成为上海国际独立音乐季的推荐官,可以更好地推荐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解放周末:听说,您和上海也颇有渊源。读小学时有位上海来的老师,对您影响很大。

方锦龙:那位音乐老师叫王烈明,对我们小城市的孩子来说,她从上海带来的理念特别新鲜。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位特别慈祥优雅的大家闺秀,心灵手巧,当时我们的演出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一面旗子甚至一张皱褶彩纸,到了她手里,

都能变成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 王老师觉得我有音乐天赋,

不断鼓励我,给我各种表演机会。演京剧她就让我拉京胡,演黄梅戏她就让我打板鼓,二胡齐奏人不够也让我顶上。我能取得一点进步都是被她鼓励出来的, 因为她总是说:“你行的,你去学吧!”衷心感激这位来自上海的恩师。

我生在长江边,与上海人民同饮一江水。上海美食、上海风情、上海腔调,上海人喜欢的江南丝竹,我也都喜欢。

我对上海的理解,就是“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也是民族音乐的发祥地之一。百年前在上海发起的大同乐会,是中国民乐的摇篮,汪派琵琶传人李廷松、程午加、孙裕德等民乐大师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这里具备让民族音乐变成流行音乐的强大基因。

我想,实现让国乐成为流行音乐的梦想,在上海更具可能性。前些年,我在北京、广东的活动比较多,最近我考虑将部分重心转到上海,希望能为弘扬海派国乐贡献一份力量。

有“中国胃”,也有“中国耳”

普通的中国琵琶只有四弦,五弦琵琶失传已久。

1985 年,方锦龙赴日本参加丝绸之路音乐会,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五弦琵琶,那是唯一一把保存至今的中国古代五弦琵琶。

被五弦琵琶惊艳的方锦龙萌生了复原和演奏它的想法。将四弦改为五弦,看上去只是加了一根弦,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复杂。 经过五六年与资深乐师的反复试制、科学测试,参照日本正仓院和敦煌壁画等资料,五弦琵琶终于在当代重现。

于方锦龙而言,这是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例

证。但传统文化在他眼中并非高高在上的,完全可以用“玩”的方式让年轻人觉得可亲可近。他办“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用脱口秀的方式“讲”民乐,在时尚的包装下,

希望让传统的“芯”更有生命力。

解放周末:您的专场不光是民乐表演,还有脱口秀,怎么形成这种表演风格的?

方锦龙:我一直在寻找让更多人了解、爱上民族音乐的更好路径。

比如,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很受欢迎,我自己也从小喜欢相声,喜欢侯宝林、马三立、马季等相声大师和他们的名段。为什么经过几代人,他们的作品还能经久不衰、常听常新?咱们的传统音乐,其实也有很多源自生活的好玩的东西。

我就琢磨着要用生动的方式,把这些能为大家带来快乐的传统文化精华提炼出来,边讲边演,寓“乐”(音乐)于乐,让观众在笑声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乐”。现在大家的工作节奏这么快,压力也挺大,能让音乐为人们带来快乐,我认为很有意义。

另外,我的音乐脱口秀会用到很多方言元素,其实也是提醒大家,注重方言,注意不要让文化断层。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语言,某种程度上来说,民族音乐就是我们的“方言”。

解放周末:但“方言”确实受到了“外来语种”的很大冲击。

方锦龙:在西方,交响乐基础很深厚,因为西方人从小就在那种环境里泡大。但眼下,就算国内的剧院里,西洋音乐的演出比重也远远大于民乐。

对中国人来说,琴棋书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技,而是道。出国时间长了,会吃不惯外面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胃”。其实,我们也有“中国耳”。西方音乐讲律,中国音乐讲韵,律有术,韵无穷。很多人说,听了我弹的《忆江南》想哭。我相信中国人是有民族音乐那根心弦的,就看你怎么想办法拨动它。

解放周末:您的表演看上去有很多跨界、时尚的元素,但骨子里还是传统的。

方锦龙:我在创办“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时,就有一种

危机感。当时大家都在搞“新民乐”,所谓中乐西奏。我做时尚国乐,就是想“插一脚”。新的未必就比老的好。但老的好在哪里?要让大家能懂。前些年流行的露脐装,其实敦煌壁画里就有。怎么把古老的变成现代的?确实要动脑子。

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不断总结,善于发现问题在哪儿。我觉得,民族音乐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有时候是“大炮打蚊子”,没搞清楚我们的受众到底需要什么。我就把自己变成观众,换位思考想看什么样的表演。

解放周末:您觉得观众想看什么样的表演?

方锦龙:有参与感的表演,觉得过瘾,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不是心里嘀咕“怎么还不结束”的那类“雅集”。

所以我把自己定位为“国乐的应用学家”,用有趣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我提倡国乐“综艺化”。听上去你大概会吓一跳。其实,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这“九艺”不就是“综艺”吗?

另外,我也希望观众能在我的表演里看出我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敬畏。做民族音乐,可能蛰伏久、成长慢,但就像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长得慢,但价值高。别人在开花的时候,

我在扎根,根深才能叶茂。

向“后浪”学习新思维、新想法

方锦龙是 B 站 UP 主,拥有粉丝 68.5 万。去年 12 ?开账号前,他的视频就在 B 站广为流传,看到“本尊”登陆,网友纷纷评论:“终于不用再替您搬运了。”

是B站成就了方锦龙在年轻群体的认知度,还是方锦龙成就了 B站跨年晚会跨出圈?方锦龙的看法是,创新演出的形式,只要肯用心,永远都会有,难得的是遇到知音。

拿跨年晚会这个节目来说,这样的表演形式,他敢想他能做, 如果导演不接受, 乐团指挥和团队不配合,B站不认可,节目就出不来;节目出来了,如果没有一大批热爱音乐、尊重专业、理解创新的年轻观众,也成不了“爆款”。

最近,和 B 站年轻 UP 主一起录节目,听说对方是博士,他笑回:“那我就是‘什么都不是’。”

方锦龙相信,心态决定状态。

解放周末:B站跨年晚会那段表演,花了多长时间设计?

方锦龙:要说设计,没费太多时间。接到邀请后,我和总导演、音乐总监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讨论,最后在现场和百人乐队排练了两遍。要说为这个节目准备,得有 50年。我今年 57岁,7

岁开始学琴,半个世纪的积累、琢磨,这 11分钟节目,是一个爆发点。

解放周末:去年 12月您在 B站开了自己的账号,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

方锦龙:这之前有个有趣的事儿,有一次我应邀在 B站做直播访谈,弹幕刷“十万网友血书请方老师进驻 B站”,这对我触动很大。一方面是看到年轻人很可爱,另一方面,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我想,国乐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后来录制 B站跨年晚会时,导演问我:“方老师,您知道您在 B站的点击量吗?”我猜:“几千吧?”他说:“不对,再猜。”我说:“一万? 有这么多吗?” 他说:“是单个视频的浏览量过五百万!您是我们 B站的四大法宝之一呢。”真的不能小看年轻人的能量。

解放周末:您觉得 B站网友有什么特点?会从中琢磨现在的“后浪”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呈现吗?

方锦龙:B站网友很年轻,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度高,

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年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有个 95后小伙儿,

在 B站上看过很多我的视频,特意调了班来见我。我问他:“你们 B站上的年轻人喜欢怎么样的人呢?” 他想了一下说:“有梗的我们就喜欢。”

这个“梗”字很有嚼头,值得研究和琢磨。大家喜欢我的表演,我想是因为我的东西比较“俗”。俗并不是不好,你看老祖宗造字的含意,这个“俗”字,它是由“人”和“谷”组成,是人就离不开五谷,所以俗有什么不好呢?大俗才能大雅。

现在的“后浪”喜欢什么?我也在不断靠近他们、了解他们。

最近在 B站录了一个新节目《大乱斗》,带着一群 80 后、90 后UP主一起出演。有人问我:你怎么放下身段和一群小孩同台玩呢?我说:教学教学,教和学是一种互动,教学相长,我这不是放下身段,而是在向他们学习,学习年轻人的新思维、新想法,这样才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

B站、抖音、快手,这些平台我都会看。草根的力量特别动人。比如前几天有个工地“古筝哥”的视频,建筑工地的小哥弹古筝,多令人感动,我就去评论区留言。我还和残障人士组成的山水乐团一起上过节目,带他们去过深圳音乐厅、星海音乐厅、

国家大剧院演出。第一次听他们的演奏,我就掉了眼泪。对他们而言,手里的乐器就像生命一般,没有私心杂念地爱。我相信“后浪”也会被这种纯粹的热爱所打动。

有“人缘”,他们才愿意走近你

如何评价方锦龙?方锦龙的水平怎么样?

很多年轻人喜欢方锦龙的表演,但又对自己的欣赏水准不够自信,希望得到更权威的衡量比较。

方锦龙不怕谈论这些争议。 最近一档访谈节目里,他不避讳地说 :“看到一些人说我 ,‘他连演奏家水平都不够’。我确实是不够,我这辈子的目标就是要当一个好的演奏家,还一直在奋斗。”

“我在音乐里是一个人 ,出去了是另一个人 。”方锦龙说。

解放周末:网友给您取了很多名号,“网红”或“大师”,更希望大众怎么看您?

方锦龙:网友们有才啊,他们关注我,才会给我取外号,否则孩子们又要上课又要玩游戏,哪有时间理你?

“网红”或“大师”,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网红”需要群众基础,“大师”留待后人评说。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做一个人民音乐家。当然,人民音乐家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我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为人民演奏。

解放周末:也有人会争论您的表演形式,是不是“过于炫技”。

方锦龙:对我的表演形式有争议是好事,我欢迎一切善意的品评,哪怕是不同的声音。

说到炫技,其实现在还算不上“炫”,应该叫“玩”。我研究当下的传播途径,借鉴小品的表现方式,呈现的是经过提炼的一些片段,准确高效地把国乐介绍给大家,让观众在笑声中产生共鸣。等到大家接受、认可,我再炫技,炫专业之技。我录过一部大协奏曲《临安遗恨》,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这是著名作曲家、

《梁祝》作者之一何占豪老师的作品。要说“炫”,那才是真的“炫”。

我觉得,传播民乐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听众口味也不一样,我们可以“各找各的粉丝”。有的听众可能比较了解民乐,

不需要边演边讲,那就找更适合他们的表演形式。这需要一个过程。

解放周末:还有人说,年轻人喜欢看您的表演,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民乐,而是因为演奏的是他们熟悉的动漫、游戏音乐。

方锦龙:给什么样的人端什么样的菜很重要,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就要讲幼儿园的课。我去过上海一家幼儿园,给 5岁的孩子上课,进教室前摘了一片树叶,吹着他们喜欢的儿歌就进去了。孩子们惊呆了,这叫先声夺人。他们累了,就让他们闭上眼,在垫子上坐着、躺着都行,我用箫吹奏一首《绿野仙踪》,

没告诉他们是什么曲子,但孩子们说看到了蝴蝶,看到了仙女。

讲完课后,一个孩子说:“爷爷,我能抱你一下吗?”一群孩子围了过来。

你要先成为“孩子王”,你讲什么,他们都能听进去。同样地,你要先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人,要有“人缘”,从他们喜欢的东西开始,他们才愿意走近你。

解放周末:网络时代,“人缘”的另一个说法叫“流量”。可以说,“方锦龙”现在是一个有流量的品牌了。

方锦龙: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代代、一批批同行者共同努力。只是我侥幸借助了新媒体,抢先一步“破圈”罢了。如果说“方锦龙”是一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很中国。我很感激也很珍惜,会和团队共同维护好这个品牌,

继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更多年轻人。咱们一起爱国、爱乐,爱中华民族这个百花齐放的大家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