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235

Transcript of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Page 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Page 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水专项标准规范成果清单(监测监控技术类)

序号 名 称 发布状态 编制单位

1 水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规程淡水大型底栖无

脊椎动物(试行) 已颁布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

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等

2 水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规程淡水浮游藻类

(试行) 已颁布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

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等

3 水质和生物现场监测、诊断、预警技术方

法(试行) 已颁布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4 辽河流域水污染物总量监控技术指南 已颁布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

5 辽河流域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已颁布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

6 流域跨省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已颁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

国环境监测总站

7 重点流域跨界监测网络布控指南(试行) 已颁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

国环境监测总站

8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建议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9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建议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0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建议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1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建议稿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水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规程

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目 次

前 言 ...............................................................................................................................................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原则 ....................................................................................................................................... 1

5 试剂和材料 ................................................................................................................................... 2

6 仪器和设备 ................................................................................................................................... 2

7 监测步骤 ....................................................................................................................................... 3

8 结果计算与表示 ........................................................................................................................... 7

9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7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

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太湖流域水生态目标管理,支撑水生态健康业务化监测及评估,制定

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本规程为首次发布。

本规程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制定。

本规程由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

议,请寄送至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 241 号,邮政编码:

210036)。

本规程编制单位: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省环境保护水环境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张 翔、陈 桥、吕学研、李继影、蔡 琨、张小琼、沈丽娟、沈 伟、景

明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徐东炯、张 咏、牛志春、徐恒省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类型中淡水大型底栖无

脊椎动物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程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标准。

GB/T 6920 水质 pH 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HJ 506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个体密度 individual density

单位面积上某种(类)动物的全部个体数目,单位:个/m2。

3.2 生物量 biomass

单位面积上某种(类)动物的总重量,单位:g/m2。

4 监测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监测点位(断面)及监测结果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区域淡水大型底栖无脊

椎动物的整体状况。样品采集时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覆盖监测点位(断面)的不同

小生境,同时根据不同类群物种分布的差异采用适当的采样方式和采样量。

4.2 可操作性原则

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需要综合考虑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

有资源,立足于环境监测业务化及环境管理需求,优先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监测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4.3 持续性原则

考虑到生物群落演替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建议监测点位(断面)、方法、时间和频

次等一经确定,应尽量保持延续性,对生态环境状况持续跟踪。

4.4 保护性原则

监测以保护和恢复为最终目标,因此在监测过程中应避免对野生生物造成伤害,避免超

出客观需要的采样。

4.5 安全性原则

野外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危险性,相关人员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并做好安全防

护措施。

5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或同等纯

度的水。

(1)甲醛(CH2O)溶液。

(2)乙醇(C2H5OH)溶液。

(3)丙三醇(C3H8O3)。

(4)加拿大树胶或普氏(Puris)胶。

6 仪器和设备

6.1 现场采样及泥样筛洗

(1)彼得生(Peterson)采泥器:开口面积 1/16 m(2 或改良彼得生采泥器:开口面积 1/12m2)。

(2)三角拖网:30cm×30cm×30cm,纱网袋 40 目(孔径 0.425mm)。

(3)直流潜水泵:12V,100W。

(4)蓄电池:12V,≥40AH。

(5)塑料盆: ø ≥50cm。

(6)塑料自封袋:340mm×240mm,δ≥0.10mm。

(7)洗样筛:40 目(孔径 0.425mm),ø50cm×30cm。

(8)洗样筛:40 目(孔径 0.425mm),ø≥20cm。

(9)冷藏箱:2℃-8℃。

(10)手持式GPS。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6.2 样品挑拣

(1)搪瓷盘:白色,表面光滑,对介质不粘附,易清洗。

(2)细口吸管:1ml,2.5ml。

(3)镊子:尖嘴,耐腐蚀。

(4)解剖针。

(5)台灯:白炽或 LED 光源,220V,30W。

(6)标本瓶:50ml、100ml、1000ml。

6.3 实验室分析

(1)解剖镜。

(2)正置显微镜:放大倍数 40 倍~400 倍。

(3)电子天平:精度为 0.0001g。

6.4 现场理化参数监测

(1)pH 计:参见 GB/T 6920-86。

(2)溶解氧测定仪:参见 HJ 506-2009。

(3)塞氏盘:ø 20cm,黑白色相间,配重锤及带刻度的绳索。

6.5 其他辅助设备

(1)防护设备:水裤、防水服、防晒服、防寒服、高筒胶鞋、橡胶手套、急救包等。

(2)现场记录设备:照相机、观测记录表等。

(3)一般实验室和现场常用仪器和设备。

7 监测步骤

7.1 野外采样程序

7.1.1 采样点位(断面)的布设

根据水体和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类型、人类干扰的空间特性布设有空间代表性的采样点

位(断面),要与长期定位观测及水化学监测点位(断面)尽可能保持一致,还要考虑采样

点位(断面)的布设的经济性,最终以满足监测目的为宗旨。例如,污染区、清洁区;敞水

区、沿岸带;水草区、湖心区、入湖河口区、出湖河口区、湖湾区;基准断面、对照断面、

控制断面、恢复断面等。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7.1.2 采样频次的选定

根据气候、水文及生物生命周期等自然因素的变化、人类干扰的时间特点以及监测目的

选择有时间代表性的采样频次。根据江苏省太湖流域的气象、水文等状况,通常情况下,建

议选择比较适宜物种生长、繁殖的春(5 月)、秋(9 月)季节进行监测。

7.1.3 采样点位(断面)生境条件的观测

在进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前,首先对现场的生境条件进行观察、记录并拍照。尽

可能全面观测和记录水深、透明度、溶解氧、pH、水温、流速和底质性质等常规理化及水

文指标,也可以同步采集水样进行水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

7.1.4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应尽可能覆盖采样点位(断面)的各种小生境。

7.1.4.1 定量采样

使用彼得生采泥器采集 2~4 次,累计采样面积为 0.125m2~0.25m2。

7.1.4.2 半定量采样

半定量采样时,将三角拖网在船静止状态下抛入水中,缓慢(5~10km/h)拖行进行定

性样品的采集,拖拽距离一般为 10~15m。其中,淤积较为严重的点可以适当缩短拖拽距离

为 3~5m,以硬质底为主的点可以适当延长拖拽距离至 20~30m。

7.1.5 泥样淘洗

采得的泥样经 40 目筛淘洗,挑出其中的杂物和植物枝条、叶片等(仔细检查并拣出参

杂在其中的动物),剩余物装入自封袋中。

当采集的样品中含有较多石子、沙粒时,可将样品放入塑料盆中并冲水进行浮洗分离。

一般来说,生物质类物质较石子、沙粒轻,经多次反复浮洗分离,可有效地将大型底栖无脊

椎动物分离。将浮洗分离的上层泥水混合物经 40 目筛过滤,剩余物装入自封袋中。最后,

人工检查塑料盆中剩余的石子、泥沙中是否有遗留的动物个体。

7.1.6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样品 1-10℃冷藏保存,运送回实验室进行挑拣。样品采集至挑拣的过程中时间间隔不

宜过长(一般为 5 小时),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季节,若不能及时挑拣,则需在样品自封袋

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溶液(终浓度约 70%)或乙醇-甲醛溶液(由 90%乙醇和 40%甲醛按照 9:

1 混合配制),以防样品腐烂。

7.1.7 样品标识和记录

做好样品标识和现场记录,包括样品的识别码、水体名称、采样点名称、采样日期和时

间、样品性质、采样人员等。为防止错漏,采样容器内、外均可贴上样品标签。

7.2 实验室处理程序

7.2.1 样品再淘洗

现场采集带回的样品往往还含有淤泥等容易引起水体浑浊的杂质,造成视场不清晰,给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挑拣工作带来困难。因此,需要对样品再次过 40 目筛反复淘洗直至澄清。另一方面,淘

洗过程可以洗脱固定剂,保护挑拣操作人员。

7.2.2 样品的分样

一般而言,样品中的动物个体需全部挑拣。但当某些点位摇蚊、水栖寡毛类等数量极大

时,全部拣出工作量过大,耗时耗力,可对该部分样品搅拌均匀后进行部分挑拣。

分样前,应先随机取少量样品镜检观察,根据该样品的生物个体密度预估分样量。分样

时,必须将全部样品充分混匀后,按二分法逐级减少取样量(如 1/2 样、1/4 样、1/8 样、1/16样等),使每份样中的较小型动物个体数量介于 20~50 个为宜。

7.2.3 动物样本的挑拣

直接用肉眼挑拣全部样品,容易造成某些小个体物种(如线虫、仙女虫等)的遗漏,因

此需用肉眼和解剖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挑拣。解剖镜下挑拣时,将样品放入培养皿中加入少

量水,使视场内样品充分展开,避免因残屑的缠裹掩埋引起标本漏拣。镜选时的放大倍数可

据个人的适宜度调节,放大倍数过高、视野窄,影响分选效率;放大倍数过低,又容易漏拣

部分小个体的生物标本。

当分样挑拣时,逐份挑拣分样样品,当有形态大小各异的个体拣出时,进行下一份分样

挑拣,直至没有新的形态大小各异的个体拣出,同时必须保证拣出的动物样本个数不小于

100 个,记录挑拣的分样份数。

若挑拣过程中发现小个体或罕见生物样本时,应单独分装保存,并予以记录,避免与其

它标本混杂。

样品的挑拣以采样当天完成为最佳,当日挑拣工作出现中断时应将待挑拣样品置 0~4℃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 24h。

7.2.4 固定与保存

软体动物可用 5%甲醛溶液固定,2~3d 后用 75%乙醇溶液保存。

水生昆虫可用 5%乙醇溶液固定,数小时后移入 75%乙醇溶液中保存。

水栖寡毛类和其他动物应先放入培养皿中,加少量清水,并缓缓滴加数滴 75%乙醇溶

液将虫体麻醉,待其完全舒展伸直后,再用 5%甲醛溶液固定,2~3d 后用 75%乙醇溶液

保存。

上述固定和保存液的体积应为所固定动物体积的 10 倍以上,否则应在 2~3d 后更换

一次,必须保证固定和保存液完全浸没标本。

7.2.5 物种分类鉴定

根据系统分类学检索资料及参考标本进行物种分类鉴定,物种鉴定到尽可能低的分类单

元。制片观察时,可滴加 1~2 滴丙三醇,便于增加透光性,辅助观察分类特征。鉴定过程中,

注意保留凭证样本,以保证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可抽取同一批次样品中部分样品送交从事淡

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学研究的专家进行核实。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的鉴定多因缺乏系统的资料而有较大的难度。水生昆虫幼虫,

例如摇蚊幼虫,要确切鉴定到种,需有生活史资料,应以成虫为根据;水栖寡毛类中的颤蚓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种类,只有成熟时(形成环带)才能识别。

优势种类或其他因有异议而需要观察和研究的种类,可用加拿大树胶或 Puris 胶封片,

保存 1-3 年。

通常情况下,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鉴定主要参考检索资料(建议)包括:

(1)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蛭纲,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匙指虾科,2004 (3)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甲壳动物亚门,端足目,钩虾亚目,2006 (4)淡水生物学,大连水产学院,农业出版社,1982 (5)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1979 (6)浙江动物志,软体动物,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医学贝类学,海洋出版社,1993 (8)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Hohai University Press,

1994

(9)中国小蚓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中国北方摇蚊幼虫,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11)中国蜉蝣目稚虫科检索表(昆虫纲),《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

65-68

7.2.6 计数

每个采样点所采得的物种应按不同种类准确地统计个体数,在标本已有损坏的情况下,

一般只统计头部,不统计零散的腹部、附肢等。

每个采样点所采得的样本均可用电子天平称重,待称重的样本需符合下列要求:

(1) 已固定 10d 以上;

(2) 没有附着的淤泥杂质;

(3) 标本表面的水分已用吸水纸吸干;

(4) 软体动物外套腔内的水分已从外面吸干;

(5) 软体动物的贝壳没有弃掉。

7.2.7 样本的标识和记录

经分类鉴定后的样本标识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中文学名、拉丁学名及门类;

(2) 采样时间及地点;

(3) 编号;

(4) 固定剂成分;

(5) 鉴定日期;

(6) 鉴定及确认人员签名。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8 结果计算与表示

某一种(类)的个体密度和生物量计算公式如式(1)。

D(B)i = d (b)i Ac

A (1)

式中,Di——i 种的个体密度,个/m2;

Bi——i 种的生物量,g/m2;

di——i 种的计数个数,个;

bi——i 种的重量,g;

Ac——挑拣分样数,份;

A——采样面积,m2。

采样点位(断面)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计算公式如式(2)。

D(B) = D(B)i i=1

式中,D——采样点位(断面)总个体密度,个/m2;

B——采样点位(断面)总生物量,g/m2;

N——总分类单元数,个。

9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1 采样过程

(2)

在同一采样点所有采样工作完成后,所有的采样网,采样盘等器具均需彻底冲洗,仔细

检查,并将残留在其中的动物挑拣出来,放入该点位的样品容器内。只有确保全部采样工具

清洁后方能开始下一次采样。

在同一批采样点位中至少有 10%的样品需准备一式两份,将平行样作为抽检样品以检

验采样技术和采样方法的重现性和精密度。

9.2 标本挑拣

在挑拣后剩余的残渣中,质控人员对每个挑拣人员选取 10%的分样抽检,如质控人员

挑拣出的动物样本数小于等于挑拣人员挑出样本数,则该份样品合格,否则,进行第二次抽

检,如仍不合格,则该样品需重新挑拣。

实验室挑拣工作完成后,所有挑拣工具需进行彻底清洗检查,将残留在其中的动物样本

放入相应的收集容器中。

9.3 物种鉴定

实验室需建立、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系统分类学检索资料库及参考标本库,参考标本要有

N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外部分类学专家确定和签名,要保证其固定剂质量,定期更换。

每一个鉴定出的物种需由第二个分类鉴定员复检确认并做好记录。遇到本实验室无法确

认的标本需外送鉴定时,要做好外送的日期、目的地、返还日期和鉴定人的姓名等信息记录。

每个分类鉴定员均需定期参加分类学培训及考核,增强分类技能,确保物种的准确鉴定。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水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规程

淡水浮游藻类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目 次 前 言 .............................................................................................................................................. 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监测原则....................................................................................................................................... 1

5 试剂和材料................................................................................................................................... 2

6 仪器和设备................................................................................................................................... 2

7 监测步骤....................................................................................................................................... 3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7

种类鉴定参考书目(建议) ........................................................................................................... 8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

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太湖流域水生态目标管理,支撑水生态健康业务化监测及评估,制定

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方法。

本规程为首次发布。

本规程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制定。

本规程由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

建议,请寄送至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 241 号,邮政编

码:210036)。

本规程编制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省环境保护水环境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李继影、吕学研、蔡 琨、孙 艳、陈 桥、张 翔、张小琼、沈丽娟、沈

伟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徐恒省、张 咏、徐东炯、牛志春

I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类型中淡水浮游藻类的

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程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

GB/T 6920 水质 pH 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浮游藻类Phytoplankton

淡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藻类群落,易于在风和水流的作用下作被动运动,不包括细

菌和其他植物,淡水中常见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Cyanobacteri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裸藻(Euglenophyta)、甲藻(Pyrrophyta)、金藻(Chrysophyta)、

黄藻(Xanthophyta)和隐藻(Cryptophyta)等门类。

3.2 密度 Density

单位体积水体中某种类浮游藻类的全部数量。

4 监测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监测点位(断面)及监测结果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区域淡水浮游藻类的整

体状况。样品采集时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覆盖监测点位(断面)的不同小生境,同

时根据不同类群物种分布的差异采用适当的采样方式和采样量。

4.2 可操作性原则

淡水浮游藻类监测需要综合考虑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立足于环境监测业务化及环境管理需求,优先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监测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4.3 持续性原则

考虑到生物群落演替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建议监测点位(断面)、方法、时间和频

次等一经确定,应尽量保持延续性,对生态环境状况持续跟踪。

4.4 保护性原则

监测以保护和恢复为最终目标,因此在监测过程中应避免对野生生物造成伤害,避免

超出客观需要的采样。

4.5 安全性原则

野外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危险性,相关人员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并做好安全

防护措施。

5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或同等

纯度的水。

5.1 样品固定

(1)5%鲁哥氏液:60g 碘化钾溶于 900mL 蒸馏水中,再加入 40g 碘,终体积为

1000mL。

(2)福尔马林固定液:40%甲醛溶液 40mL、甘油 100mL 与蒸馏水 860mL 配制。

(3)70%乙醇溶液:无水乙醇 70mL 与蒸馏水 30mL 配制。

5.2 浓缩

(1)饱和硫代硫酸钠水溶液

(2)饱和硫酸铜水溶液

(3)肥皂水

6 仪器和设备

6.1 野外采样

(1)竖式采水器

(2)25 号浮游生物网,规格为 200 目,筛绢孔径为 0.064mm (3)具刻度玻璃采样瓶(1L)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4)具刻度塑料螺口样品瓶(100mL)

(5)采样船

6.2 实验室分析

(1)生物显微镜(物镜 4X、20X、40X、100X,目镜 10X 或 15X)

(2)目测微尺和台测微尺

(3)浮游生物计数框(0.1mL)

(4)硅胶软管

(5)尖头玻璃管

6.3 现场理化参数监测

(1)pH 计:参见 GB/T 6920-86。

(2)溶解氧测定仪:参见 HJ 506-2009。

(3)塞氏盘:ø 20cm,黑白色相间,配重锤及带刻度的绳索。

6.4 其他辅助设备

(1)防护设备:水裤、防水服、防晒服、防寒服、高筒胶鞋、橡胶手套、急救包等。

(2)现场记录设备:照相机、观测记录表等。

(3)一般实验室和现场常用仪器和设备。

7 监测步骤

7.1 野外采样程序

7.1.1 采样点位(断面)的布设

根据水体和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类型、人类干扰的空间特性布设有空间代表性的采样

点位(断面),要与长期定位观测及水化学监测点位(断面)尽可能保持一致,还要考虑采

样点位(断面)的布设的经济性,最终以满足监测目的为宗旨。例如,污染区、清洁区;敞

水区、沿岸带;水草区、湖心区、入湖河口区、出湖河口区、湖湾区等。

7.1.2 采样频次的设定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调查目的及人力、费用投入,确

定调查频次。常规监测每年调查两次;受季节性影响显著水体的变化趋势评价,通常应每

月(至少每季)调查一次;专用站点的采样频次与时间视具体要求而定。

一年两次的调查,一般选择春季和秋季;季节性调查,一般选择春、夏、秋、冬四

季。监测时间的确定,既要考虑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又要兼顾实际情况。需要注意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的是:①若进行逐季或逐月调查,各季或各月调查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同;②同一湖泊(水

库)应力求水质、水量及时间同步采样;③考虑到浮游生物的日变化,监测时间尽量选择在

一天的相近时间,比如上午的 8~10 时,如果无法做到,则需记录下每次实际的监测时

间。

7.1.3 采样点位(断面)生境条件的观测

在进行浮游藻类采样前,首先对现场的生境条件进行观察、记录并拍照。尽可能全面

观测和记录水深、透明度、溶解氧、pH、水温等常规理化及水文指标,也可以同步采集水

样进行水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

7.1.4 样品的采集

样品采集应尽可能覆盖采样点位(断面)的各种小生境。

7.1.4.1 定量样品采集

使用竖式采水器定量采集 1L 水样。

采集浮游藻类样品时,需根据采样点位的水深设置采样层次。水深<2m 时,不分层,

在表层下 0.5m 采集;水深为 2~5m 时,分别在表层下 0.5m、底层上 0.5m 各采集一次;

水深>5m 时,则在表层下 0.5m 处、中层以及底层上 0.5m 处各采集一次。不同层次采集的

样品作混合样处理。

7.1.4.2 定性样品采集

浮游藻类定性样品的采集应在定量样品采集结束后进行。

用国际标准的 25 号浮游生物网,在选定的采样点于水面下 0.5m 深处以每秒 20~30cm的速度作“∞”形循环缓慢拖动,拖动时间至少 5 分钟。或按定量分层采样层次让网沉

到一定深度,至下而上采集,每点重复 3~5 次,混合样处理。

水样采集完毕,将网从水中提出,待水滤去,轻轻打开集中杯的活栓,使水样流入样

品瓶中。

7.1.5 样品的固定

定量样品中加入鲁哥氏液或酒精(短期存放)进行固定,1L 水样中加入 10mL。

定性样品中加入福尔马林固定液或 70%乙醇溶液(短期存放)进行固定,30mL 水样

中加入 2mL,再加入 1mL 饱和硫酸铜溶液防止色素体降解;对于水样表面有漂浮藻类时,

加入少许肥皂水。

7.1.6 样品的保存

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常温保存。

确认样品按正确方法装载,使样品不致泄漏。

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防腐剂(定量样品可以观察鲁哥氏液颜色是否变淡),必要时进

行添加,直至完成种类鉴定。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长期保存时,加入福尔马林固定液。

7.1.7 样品标识和记录

在样品瓶外侧标注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采集人姓名与样品类型。

长期保存时,将标签用透明胶带封住。

注意:鲁哥氏液会使纸质标签变黑

在野外记录本或浮游藻类现场采样记录表上记录下湖库名称、采样位置、点位编码、

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

7.2 实验室分析程序

7.2.1 定性分析

7.2.1.1 前处理

定性样品一般不做沉淀、浓缩,直接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

7.2.1.2 种类鉴定、计数

在生物显微镜下,将浮游藻类鉴定至种或属水平,并分别对各个种类的细胞或细胞单

位进行计数。

注:定性分析样品仅能粗略分析其藻类丰度,精确的藻类丰度分析参考“7.2.2 定量分

析”。

7.2.1.3 记录

在浮游藻类计数记录表上方部分填写样品相关信息,记录下种名、细胞或细胞单位数

量及相应的藻类丰度,重要标本可以拍照记录。

7.2.2 定量分析

7.2.2.1 前处理

在玻璃采样瓶中直接进行样品的沉淀、浓缩,因为一般浮游藻类的大小为几微米到几

十微米,所以静置沉淀时间一般需用 24h。然后使用硅胶软管连接的尖头玻璃管以虹吸方

式缓慢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藻类。最后留下约 30~

40mL 时,将沉淀物转移至容积为 100mL 的样品瓶中,用吸出的上层清液或蒸馏水冲洗采

样瓶 2~3 次,一起放入样品瓶中。在计数时,一般定容到 30mL(一般使用玻璃吸管,需

要在首次虹吸后再沉淀 24h),浓缩后的样品较为浑浊时,可定容到 60mL 甚至更高体积,

以藻类悬浮液的密度适于鉴定和计数为宜。但要注意稀释后的样品需要再补充固定剂保

存。将浓缩样品充分摇晃均匀后,取 0.1mL 置于浮游生物计数框中鉴定计数。

注意:碘溶液具有挥发性,虹吸过程中,吸出的上清液可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后排放。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7.2.2.2 显微镜的校准

将目测微尺放入 10 或 15 倍目镜内,应使用刻度清晰成像(一般刻度面应朝下),将台

测微尺当作显微玻片标本,用10 倍或20 倍物镜进行观察,使台尺刻度清晰成像。台尺的刻

度代表标尺上的实际长度,一般每小格 0.01mm。转动目镜并移动载物台,使目尺与台尺平

行,并且目尺的边沿刻度与台尺的 0 点刻度重合,然后数出目尺 10 格相当于台尺多少格,

用这个格数去乘 0.01mm,其积表示目尺 10 格代表标本上的长度多少。用台尺测出视野的

直径,按 πr2 计算视野面积。用作测量和计数的其他镜头的每一种搭配,也都应作同样的校

准和记录。一般研究级显微镜均有自动校准标尺功能。

7.2.2.3 种类鉴定、计数

在生物显微镜下,将浮游藻类鉴定至种或属水平。每个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2 次,对每

个种类的细胞或细胞单位进行计数。(建议种类鉴定参考书目见参考文献)。

为减少工作量,每次抽样,一般不对整个计数框内的浮游藻类进行全部计数,只需选

取其中一部分样品计数。选取过程是一个次级抽样过程,要考虑到抽样的大小和代表性,

常用行格法、改良行格法和视野法。计数时,将样品充分摇匀后,迅速吸取 0.1mL 样品到

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计数框内应无气泡,也不应有样品溢出。

(1)行格法

每次抽样对计数框上的第二、五、八行共 30 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2)改良行格法

对计数框中的样品按照对角线的格进行计数,每取 0.1mL 样品计数 5 或 10 个小格,

每次抽样可重复取样,共计数 30 个小格。

(3)视野法

计数的视野数目应根据样品中浮游藻类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每次抽样一般计数 100~

300 个视野,使浮游藻类计数值至少在 300 个以上,可以先计数 100 个视野。如计数值太

少,再增加 100 个,以此类推。为了使计数的视野在计数框内均匀分布,可以利用计数框

上的方格或显微镜机械移动台上的标尺刻度进行辅助。计数面积可以根据显微镜的目镜视

野来进行计算,用台微尺量得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的视野直径,或由所用目镜的视场直径除

以物镜放大率求得视野直径,然后按圆面积计算公式(πr2)求得视野面积。一般较少使用。

注意:失去色素的藻类细胞和残体不予以计数,未完成细胞分裂的按一个细胞计。

7.2.2.4 藻类密度计算

把计数所得结果按下式换算成每升水中浮游藻类的细胞数量:

N = A Vs n

Ac Va

式中,N——每升水中浮游藻类的细胞数量,cells/L;

A——计数框面积,mm2;

Ac——计数面积(即视野面积×视野数或计数格的面积×计数格数),mm2;

Vs——1L 水样浓缩后的样品体积,mL;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Va——计数框体积,mL;

n——计数所得的浮游藻类的细胞数。

7.2.2.5 记录

在浮游藻类计数记录表填写样品相关信息,记录下种名、细胞或细胞单位数量及相应

的藻类丰度。

7.2.2.6 技术要求

尽量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形态学可以区分的按某种列出,常见种给出种名,按

种计数。

浮游藻类密度的测定结果用 cells/L 表示。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1 野外质量控制程序

8.1.1 样品的采集

(1)制定合理的采样操作程序,在确定的采样时间、采样点、采样层次,用符合质量

要求的统一设备采样,采水量尽量保持一致,以保证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2)保证所有野外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须制定一项常规检查、维护及/或校准的

计划,以确保野外数据的质量。

(3)合理安排各类生物样品采集顺序,尽量避免生物类群在采集前受到较大扰动。

(4)正确填写样品标签,包括样品编号、日期、水体名称、采样位置以及采集人姓

名。

(5)及时清洗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设备,并仔细检查,防止采样污染。

(6)及时在现场处理样品。受生物活动影响,随时间变化明显的项目应在规定时间内

测定。

8.1.2 样品的运输

(1)必须根据采样记录或登记表核对清点样品,以免有误或丢失。

(2)样品运输中贮存温度不超过采样时的温度,必要时需准备冷藏设备。

(3)运输中应仔细保管样品,以确保样品无破损、无污染。避免强光照射及强烈震

动。

(4)样品的运输尽量迅速。

8.1.3 样品的保存

按照要求分别保存各类样品,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固定液,必要时进行添加。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8.1.4 采样记录

除了样品相关信息,采样时间、地点、水温、气温、水文、植被等也应有详细记录,

确保样品数据的完整性。

8.2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

8.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1)样品交接时,应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由接收样品的工作人员记录其状态,检查是

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检验方法中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2)实验室应建立送检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确保任何时候的样品不会混淆。

8.2.2 种类鉴定、计数

(1)新种、新记录种必须留出典型、完好的样品制作标本,永久保存。

(2)样品鉴定完毕后,随机抽取 10%样品,由专业分类学专家检查,确保分类的准

确性。

(3)实验室应当保存并更新相关的分类学文献。

(4)样品需由 2 名工作人员重复计数,2 次计数结果相差应不超过 15%。

8.2.3 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应数据,分析测试项目还应记录下测试条件、测试

方法、QC 报告(重复、校正),并描述如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果报告的过程、数据转换

步骤。数据记录表须有记录人、复核人签字。

8.2.4 剩余样品的处置

现场分析剩余样品不保存;实验室分析剩余的生物样品至少保留 4 个月以上,有条件

的实验室可长期保存。

8.2.5 资料保存

基础分类学参考文献文库是藻类鉴定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应按实验室需求购买、

收集和保存。

种类鉴定参考书目(建议)

1.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科学出版社,2006. 2. 胡鸿钧,李尧英,魏印心,等.中国淡水藻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 魏印心,施之新,饶钦止,等.中国淡水藻志[M].科学出版社,1998-2014. 4. 胡鸿钧,水华蓝藻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2011.

5. KrammerK.,Lange-BertalotH.Bacillariophyceae(欧洲硅藻鉴定系统)[M].刘威,朱远生, 黄迎艳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水质和生物现场监测、诊断、预警

技术方法(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辽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技术

指南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适应

流域管理由目标总量向容量总量转变的需要和排污许可证实施的需要,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

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辽河流域水环境安全监控与监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成果,辽

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和沈阳建筑大学共同编制了《辽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技术指

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物监控以及入河污染物核算工作,为流

域水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指南规定了流域内水污染物总量监控对象确定方法、监控频次和监控项目的设定、水

污染物总量测算方法、流量测定方法等。

本指南附录 A 为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附表为相关数据表格。

本指南由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提出。

本指南由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目 录

1 总则 ........................................................................................................................ 1 1.1 适用范围 …………………………………………………………………………………1

1.2 引用文件............................................................................................................................1

1.3 指导原则 …………………………………………………………………………………1

1.4 术语与定义……………………………………………………………………..………..1

2 监控对象 ................................................................................................................ 2 2.1 污染源……………………………………………………………….……………………2

2.2 入河排污口……………………………………………………………………………….3

2.3 支流入河口………………………………...……………………………………………..3

2.4 总量监控断面 …………………………………………...……………………………….3

3 监控项目 ................................................................................................................ 3 3.1 污染源……………….……………………………………………………………………3

3.2 入河排污口……………………………………………………………………………….4

3.3 支流入河口………………………………………………………………………….……4

3.4 总量监控断面 ……………………………………………………………………………4

4 监测频次 ................................................................................................................ 5 4.1 污染源………………………………………………………………………………….....5

4.2 入河排污口………………………………………………………………………….……5

4.3 支流入河口……………………………………………………………………..….……..5

4.4 总量监控断面………………………………………………………………………….…5

5 监测点位与分析方法 ........................................................................................... .6 5.1 监测点位……………………………………………………………………………..….6

5.2 分析方法 ……………………………………………………………………………..…6

6 流量测定 ................................................................................................................ 6 6.1 污染源……………………………………………………………………………..…….6

6.2 入河排污口……………………………..…………………………………………..…..7

6.3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 ……………………………………………………..……7

7 总量测算 ................................................................................................................ 7 7.1 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测算………….…………………………………………..……7

7.2 入河排污口入河污染物量测算…………………………….………………………..…8

7.3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通量测算 …………………………………….…….……9

7.4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核算………………………………...………10

7.5 缺失数据的处理…………………………………………………………………...……10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10 附录 A 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 10 附表 水污染物总量监测数据表 ............................................................................... 12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辽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技术指南

1 总则

为保障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总量减排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全面贯彻《辽宁

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进水污染物总量监控网络构建,加强水污染物总量监控工作,

编制《辽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技术指南》(试行)。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辽宁省辽河流域内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测断面污染

物总量监控,还适用于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水污染物总量监控。

1.2 引用文件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DB 21/1627 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辽宁省污染源自动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辽环发 [2010]10 号)

1.3 指导原则

1.3.1 系统性原则

保证污染物从产生源到目标水体的监测过程的完整性,实现污染源、入河排污口与地表

水体之间统一监测,便于进行总量考核与评估。

1.3.2 动态性原则

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实现水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督。

1.3.3 可操作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监测能力、财力和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便于有效实施。

1.3.4 同步监测原则

应尽可能同步监测流量与污染物浓度,并根据管理需要,组织全流域在大致相同的时段

内进行监控。

1.3.5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各地实际监测能力及管理需要,尽可能在 4 月-5 月的农灌水放水期、7 月-8 月的洪

水期间,每周至少监测一次,以便掌握洪水期与农灌水放水期的水污染物通量。

1.4 术语与定义

1.4.1 污染物总量监控 Monitoring of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指对流域和区域内特定的监控对象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定监控对象在一定时间内的污

染物排放总量。

1.4.2 入河排污口 Pollution discharge outlets

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排放

废污水的口门。根据排放废污水的性质,入河排污口分为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生活污水入

河排污口和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三种。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1.4.3 总量监控断面 The total monitoring section

指为实施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控,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断面。

1.4.4 污染源排放总量 Total discharge of pollution sources

指某一时段内从污染源排污口排出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是该时段内污水的总排放量与

该污染物平均浓度的乘积或瞬时污染物浓度的时间积分值或排污系数统计值。

1.4.5 入河污染物总量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into the river

指某一时段内从入河排污口汇集排出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是该时段内污水的总排放量

与该污染物平均浓度的乘积或瞬时污染物浓度的时间积分值。

1.4.6 瞬时通量 Instantaneous flux

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指定断面的污染物量。

1.4.7 时段通量 Period of flux

指规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指定断面的污染物量,如日通量、月通量、年通量等。

1.4.8 等标污染负荷 Equivalent pollution load

指污染物与排放标准的比值,是标准化计算而得出的统计量,用以比较污染物对环境影

响大小的排序。

1.4.9 总等标污染负荷 Total equivalent pollution load

指污染源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总和,用以比较污染源对环境影响大小的排

序。

1.4.10 区域总等标污染负荷 Regional total equivalent pollution load

指区域内各污染源总等标污染负荷总和。

2 监控对象

2.1 污染源

2.1.1 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总量监控包括国控工业污染源、省控工业污染源和市控工业污染源。

2.1.1.1 国控工业污染源

占区域等标污染负荷总量 65%及以上的工业污染源,为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国家重点监

控企业应实现自动在线监控。

2.1.1.2 省控工业污染源

占区域等标污染负荷总量 65%—85%及以上且工业废水排放量≥100t/d 或化学需氧量排

放量≥10kg/d 的工业企业,为辽宁省重点监控企业。

2.1.1.3 市控工业污染源

除了国控工业污染源和省控工业污染源以外,占区域等标污染负荷总量 65%—85%及以

上的工业污染源。

2.1.2 城镇污水处理厂

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实施总量监控,并应实现自动在线监控。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3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2.2 入河排污口

2.2.1 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

占流域或区域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排放总量 85%及以上的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应实施

总量监控。

2.2.2 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

占流域或区域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排放总量 85%及以上的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应实施

总量监控。

2.2.3 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

占流域或区域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废污水排放总量 85%及以上的混合废污水入河排

污口应实施总量监控。

2.3 支流入河口

占流域或区域等标污染负荷总量 65%及以上的支流入河口应实施总量监控。

2.4 总量监控断面

对能够反映流域或区域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断面进行监控。

地级市河流出入境处断面设为省级总量监控断面。

县级市及县河流出入境处断面设为市级总量监控断面。

各地市根据实际条件,在重点控制单元或控制区域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可设

置总量监控断面。

3 监控项目

3.1 污染源

3.1.1 工业污染源

3.1.1.1 必测项目

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流量。

3.1.1.2 选测项目

造纸、冶金、石油化工、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火力发电行业,可参考表 3-1

监控项目开展选择性指标监控。

其他行业选择性监控项目按照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以及该企业环评报告书的规定确定

监控项目。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表 3-1 部分行业工业污染源选择性监控项目

行业类别 监控项目

造纸行业 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挥发酚、悬浮物、油类、氯化物

冶金行业 氰化物、悬浮物、重金属、挥发酚、六价铬、锌、油类

石油化工行业 悬浮物、油类、挥发酚、挥发性氯代烃、总有机碳、苯系物、氯化物、重金属、苯

并(a)芘

化工行业 悬浮物、油类、色度、总有机碳、苯系物、氯化物、氰化物、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悬浮物、动植物油、总有机碳

啤酒制造行业 悬浮物、色度、总磷、总氮、挥发酚

火力发电行业 悬浮物、硫化物、油类、挥发酚

3.1.2 城镇污水处理厂

3.1.2.1 必测项目

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流量。

3.1.2.2 选测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厂监测项目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确定。

3.2 入河排污口

3.2.1 必测项目

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流量。

3.2.2 选测项目

BOD5、总磷、总氮、总铅、硫化物、氰化物和挥发酚。对于特殊排污单位应根据废污

水性质,增加相应的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

3.3 支流入河口

3.3.1 必测项目

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流量。

3.3.2 选测项目

铅、硫化物、氰化物、挥发酚、总磷和总氮。

3.4 总量监控断面

3.4.1 必测项目

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流量。

3.4.2 选测项目

铅、硫化物、氰化物、挥发酚、总磷和总氮。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4 监测频次

4.1 污染源

4.1.1 工业污染源

4.1.1.1 自动在线监测频次

国控工业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频次为每 1h 监测一次。

有条件的地区省控工业污染源和市控工业污染源逐步实现在线监控。

4.1.1.2 监督性监测频次

国控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月监测一次。

省控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有条件的地区应每月监测一次;

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期间至少每月监测一次。

市控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半年至少监测一次,分别为 4 月和 9 月;有条件的

地区每季度监测一次。

4.1.2 城镇污水处理厂

4.1.2.1 自动在线监测频次

每 1h 监测一次。

4.1.2.2 监督性监控频次

每月监测一次。

4.2 入河排污口

4.2.1 自动在线监测频次

对于排污量较大的入河排污口以及排入的水功能区水质敏感的入河排污口应采用在线

监控。

根据入河排污口流量、污染物浓度与时间排放曲线波动确定自动在线监控频次。

4.2.2 监督性监测频次

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有条件的地区应每月监测

一次;间歇性排放的入河排污口排放期间至少每月监测一次。

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和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月一次。

4.3 支流入河口

4.3.1 自动在线监控频次

每 4h 监测一次。

4.3.2 手工监控频次

应至少每逢单月监测一次,全年六次,有条件的地区每月监测一次。

4.4 总量监控断面

4.4.1 自动在线监测频次

每 4h 监测一次。

4.4.2 手工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一次。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5 监测点位与分析方法

5.1 监测点位

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监测点位按照排放标准及《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9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 要求设置,废水监测点位设置在车间或

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污单位排放口。

入河排污口采样点可选择在排污沟(渠)平直、水流稳定、水质均匀的部位,但应避免纳

污河道水流的影响,有涵闸或泵站控制的入河排污口,在积蓄污水的池塘、洼地内设置采样

点。

支流入河口和总量监控断面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要求设置及采

样。

5.2 分析方法

选用国家标准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标准方法以及排放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中规定的方法。

6 流量测定

6.1 污染源

6.1.1 实行总量监控的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必须按照《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技术要求》(环监[1996]470 号)进行规范化整治。

6.1.2 实行总量监控的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必须安装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的自动污水流量测定装置,所选择污水流量装置必须适应于污水特性和污水排放。

6.1.3 污水流量的测定可用污水流量计。污水流量计必须符合环境保护部颁布的污水流量

计技术要求。测流时段内测得流量应与水量衡算结果误差不得大于 10%。

6.1.4 封闭充满管道内各种工业污水、液面高度不小于 0.4m,且污水不会污染或粘附电极,

采用电磁流量计测定污水流量。所使用的流量计必须符合《电磁管道流量计》(HJ/T367)标

准规定。

6.1.5 在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不小于 60mg/L,流速 0.3-10m/s 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多普勒

法超声波流量计测定管道中废水流量。所使用的流量计必须符合《超声波管道流量计》

(HJ/T366)标准规定。

6.1.6 在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不大于 150mg/L,流速 0.15-10m/s 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时差

法超声波管道流量计测定管道中废水流量。所使用的流量计必须符合《超声波管道流量计》

(HJ/T366)标准规定。

6.1.7 明渠中污水流量测定。明渠出流或不充满管道的各类无泡沫或无其他漂浮物质存在

的污水,应采用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测定污水流量。所使用的流量计必须符合《超声波明

渠污水流量计》(HJ/T15)标准规定。

6.1.8 容积法测定流量。废水量小于每分钟 lm3的排放口可以采用容积法测定流量。测量时

用秒表测定污废水充满容器所需的时间。容器容积的选择应使水充满容器的时间不少于 10s,

重复测量数次,取平均值。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6.2 入河排污口

根据不同的入河排污口和具体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

6.2.1 流速仪法

根据水深和流速大小选用合适的流速仪。使用流速仪测定时,一般采用一点法。如废污

水水面较宽时,应设置测流断面。仪器放入相对水深的位置,可根据水深和流速仪悬吊方式

确定,测量时间不得少于 100s。

6.2.2 浮标法

底壁平滑,长度不小于 10m,无弯曲,有一定液面高度的排污渠道可采用浮标法。

6.2.3 三角形薄壁堰

水头(H)在 0.05-0.035m 之间,流量 Q 小于或等于 0.1m3 /s,堰高(P)大于 2H 时的污水流

量可采用三角形薄壁堰。

6.2.4 矩形薄壁堰

较大污水流量的测定采用矩形薄壁堰。

6.2.5 容积法

同 6.1.8。

6.2.6 采用流速仪、浮标、薄壁堰测定污水排放量时,测验环境条件、技术要求和精度等应

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6.2.7 施测入河排污口入河量的前三天应无明显降水。

6.3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

6.3.1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流量测定可以使用流速仪,所使用的流速仪必须符合《河

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规定。

a.断面内大多数测点的流速不超过流速仪的测速范围;

b.垂线水深不应小于流速仪用一点法测速的必要水深;

c.在一次测流的起讫时间内,水位涨落差不应大于平均水深的 10%,水深较小而涨落急

剧的河流不应大于平均水深的 20%;

d. 流经测流断面的漂浮物不致频繁影响流速仪正常运转。

6.3.2 流量测定可以使用超声波流速仪、多普勒超声流速仪和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

a. 河岸比较陡直稳定、不易淤积、中速和低含沙量的水中可以使用时差法超声波流速仪

测定流量;

b. 日常巡测可以使用多普勒超声流速仪(点流速仪)测定流量;

c. 河床边界条件复杂、河面宽,流速沿断面的分布极为复杂时,可以使用声学多普勒剖

面流速仪, 实现在线自动监控。

6.3.3 流量测定可以使用简易的浮标法测定流量。

7 总量测算

7.1 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测算

7.1.1 浓度和流量相乘法

以污染源每隔1h自动监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和流量数据为依据,计算每天排放口污染物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排放量,再将年内各天排放量累加,获得全年排放总量。累积核定污染源的水污染物排放总

量。填报数据见附表7-1。

7.1.2 监督性监测数据核算法

根据《国控污染源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环办[2011]8号),利用月监控数据或

季度监控数据或半年监控数据计算时段内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再将年内各计算时段排放量

累加,获得全年排放总量。

计算时段内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

式中: P ——计算时段内该排放口某污染物排放量,t; C——该排放口某污染物监控当日平均浓度,mg/L; Q——该排放口监控当日废水排放量,m3/d; F——该排放口对应的监控当日生产负荷,%; t——计算时段内该排放口对应的污染源生产天数,d; G——计算时段内该排放口对应的污染源平均生产负荷, %。

计算该排放口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可将一年内各计算时段排放量累加,获得全年排放

总量。

式中: D——该排放口某污染物年排放总量,t; K——计算时段数; Pj——该排放口第 j 次计算时段某污染物排放总量,t。

填报数据表见附表7-2、7-3和7-4。

7.1.3 产污/排污系数法和物料平衡法

对于未开展总量监控或暂时无法开展总量监控的工业污染源,可以采用产污/排污系数

法和物料平衡法估算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7.2 入河排污口入河污染物量测算

7.2.1 浓度和流量相乘法

以入河排污口自动监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和流量数据为依据,计算每天入河污染物量,

再将年内各天入河污染物量累加,累积核定全年入河污染物总量。

7.2.2 监督性监控数据核算法

当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和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分别为工业污染源直排口和城镇污水处

理厂排放口时,可以参照 7.1.2 开展入河污染物总量核算。

其他情况下,可以采用流量和浓度相乘法核算入河污染物总量。

7.2.3 入河系数法

对于未开展入河污染物总量监控或暂时无法开展监控的入河排污口,采用入河系数法核

算入河污染物总量。

610t1 −= GF

QCP

=

=k

jjPD

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

7.3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通量测算

7.3.1 浓度和流量相乘法

利用自动在线每隔4h监测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数据,采用将污染物浓度和流量监测数据

相乘的方法进行测算,填报数据见附表7-5。

7.3.2 常规监控数据测算法

利用每月监测数据或单月监测数据,分“枯、丰、平”三水期分别测算污染物通量。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采用表7-1、表7-2的方法核算污染物通量,其他污染物参照执行,

填报数据见附表7-6。 表 7-1 化学需氧量时段通量测算

水期 月份 化学需氧量通量(w)

枯水期 12、1~4 6-

110243600 =

=

n

i

ii

nQCTW

平水期 5、6、9~11 6-

1

1 10243600 =

=

=rn

ii

n

iii

QQ

QCTW

丰水期 7、8 6-

1

1 10243600 =

=

=rn

ii

n

iii

QQ

QCTW

表 7-2 氨氮时段通量测算

水期 月份 氨氮通量(w)

枯水期 12、1~4 6-

110243600 =

=

n

i

ii

nQCTW

平水期 5、6、9~11 6-

110243600 =

=

n

i

ii

nQCTW

丰水期 7、8 6-

110243600 =

=P

n

iiQCTW

表中符号分别表示为:

W —— 时段通量,t;

T —— 时段长度,d;

n —— 测算时间段内的监控次数;

iC —— 瞬时浓度,mg/L;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

iQ —— 日径流量, m3/s;

rQ —— 时段径流量, m3/s;

PQ ——月均径流量, m3/s。 7.4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核算

7.4.1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总量

之和。

7.4.2 区域污染物入河量核算

为区域工业废水入河排污口、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和混合废污水入河排污口入河污染物

总量之和。

7.4.3 对处理部分工业废水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需在实际总处理水量中扣除工业废

水处理量。核算期无法撇清工业废水处理量的,原则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设计的工业

废水处理量取值;无工业废水量设计值但实际处理部分工业废水的,按照各省(区、市)上

年环境统计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业废水量平均比例取值。

7.5 缺失数据的处理

7.5.1 缺失水质自动分析仪监控值。

a. 缺失污染物浓度监控值以缺失时间段上推至与缺失时间段相同长度的前一时间段监

控值的算术均值替代。

b.如前一时间段有数据缺失,再依次往前类推。

7.5.2 缺失流量值

a.缺失瞬时流量值以缺失时间段上推至与缺失时间段相同长度的前一时间段瞬时流量

值算术均值替代,

b.累计流量值以推算出的算术均值乘以时间段内的排水时间获得。

c.如前一时间段有数据缺失,再依次往前类推。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支流入河口和总量监控断面的监控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

行,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对监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

控制和质量保证。

流量测定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测量精度, 应选用测定范围内的测量装置进行测定,测定

流量时不应受污水杂物的影响。因工业废水成分复杂, 其中的强酸或强碱性物质对流量计

或堰板有一定腐蚀作用,悬浮物对流量测定也会产生影响,为此必须加强流量计量装置的维

护和保养。流量计必须定期校正。

附录 A 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A.1 污染物 i 的等标污染负荷

(A-1)

i

oi

ii Q

CCP =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

式中: Pi — 污染物 i 的等标污染负荷;

Ci — 污染物 i 在排放浓度, mg/ L;

Coi —污染物 i 的排放标准值, mg/L;

Qi —含有污染物 i 的排放量,t。

A.2 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j)

第j的污染源中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j。

= ij PP

(A-2)

式中: Pj—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Pi —污染物 i 的等标污染负荷;

i —污染物 i,i=1……n。

A.3 区域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

若该区域共有m个污染源,该区域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

= jPP

(A-3)

P—区域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Pj—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j —污染源 j,j=1……m。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2

附表 水污染物总量监测数据表

附表 7-1 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数据表

监测单位:

城市 企业 年 月 日 时间 污染物名称 污染物瞬时浓度mg/L 瞬时流量 m3/h 小时累计流

量 m3/h 时段污染物排

放量 t

1 1 0 1 1 1 1 1 2 1 1 3 1 1 4 1 1 5 1 1 6 1 1 7 1 1 8 1 1 9 1 1 10 1 1 11 1 1 12 1 1 13 1 1 14 1 1 15 1 1 16 1 1 17 1 1 18 1 1 19 1 1 20 1 1 2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4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3

城市 企业 年 月 日 时间 污染物名称 污染物瞬时浓度mg/L

瞬时流量 m3/h 小时累计流

量 m3/h 时段污染物排

放量 t

1 1 22 1 1 23 1 2 0 … … … 1 2 23 … … … 1 30 23

合计月排放量 t

… … …

合计年排放量 t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4

附表 7-2 污染源监督性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月监测)

监测单位:

监测场次 监测时间 城市 企业名称 污染物 名称

污染物浓度mg/L

瞬时流量m3/h

日废水排

放量 m3

监控日工

况负荷

(%)

监控月工

况负荷

(%)

月生产天

数 d 月废水排

放量 m3 月污染物

排放量 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年污染物排放量 t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5

附表 7-3 污染源监督性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季度监控)

监测单位:

监测场次 监测时间 城市 企业名称 污染物 名称

污染物浓度mg/L

瞬时流量m3/h

日废水排

放量 m3

监控日工

况负荷

(%)

监控月工

况负荷

(%)

月生产天

数 d 月废水排

放量 m3 月污染物

排放量 t

1

2

3

4

合计年污染物排放量 t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6

附表 7-4 污染源监督性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半年监控)

监测单位:

监测场次 监测时间 城市 企业名称 污染物 名称 污染物浓度 瞬时流量

m3/h 日废水排

放量 m3

监控日工

况负荷

(%)

监控月工

况负荷

(%)

月生产 天数 d

月废水排

放量 m3 月污染物

排放量 t

1

2

合计年污染物排放量 t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7

附表 7-5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在线监测数据表

监测单位:

断面名称 年 月 日 时间 污染物 名称

污染物瞬时浓

度 mg/L 瞬时流量 m3/S 日均污染物浓

度 mg/L 日径流量 m3/S 日污染物通量 t

1 1 0

1 1 4

1 1 8

1 1 12

1 1 16

1 1 20

1 2 0

1 2 4

1 2 8

1 2 12

1 2 16

1 2 20

… …

月污染物通量 t

… …

年污染物通量 t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8

附表 7-6 支流入河口及总量监控断面手工监测数据表

监测单位:

断面名称 月份 日期 污染物种类 污染物浓度 mg/L 日径流量 m3/S 当月天数 d 月均径流量 m3/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枯水期污染物通量 t 平水期污染物通量 t 丰水期污染物通量 t 年污染物通量 t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技术指南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

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结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

行)》、《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

专项“十二五”辽河流域水环境安全监控与监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成果,辽宁省环境监测实

验中心编制了《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辽宁省辽

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及评价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辽宁省境内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生境调查方法、着生

藻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评价方法。

本标准附录 A为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记录及统计表格(共六个表格)。

本指南由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提出。

本指南由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目录

1 总则 .............................................................................................................................................. 1

1.1 适用范围 ........................................................................................................................... 1

1.2 引用文件 ........................................................................................................................... 1

1.3 指导原则 ........................................................................................................................... 1

1.4 术语与定义 ....................................................................................................................... 1

1.5 监测要求 ........................................................................................................................... 2

2 生境调查 ...................................................................................................................................... 3

2.1 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 ............................................................................................... 3

2.2 生境调查内容 ................................................................................................................... 3

2.3 生境状态评价 ................................................................................................................... 4

2.4 记录 ................................................................................................................................... 4

3 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6

3.1 设备及耗材 ....................................................................................................................... 6

3.2 采样方法 ........................................................................................................................... 6

4 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 ............................................................................................................... 8

4.1 设备及耗材 ....................................................................................................................... 8

4.2 采样方法 ........................................................................................................................... 9

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10

5.1 持证上岗 ......................................................................................................................... 10

5.2 生境调查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 10

5.3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 ............................................................................................. 11

5.4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 ................................................................................................. 11

6 年度评价方法(每年一次/两次) ............................................................................................ 12

6.1 水生生物单指标评价 ..................................................................................................... 12

6.2 多指标综合评价 ............................................................................................................. 14

7 五年评价方法(每五年一次) ................................................................................................. 16

7.1 生境指标 ......................................................................................................................... 16

7.2 理化指标 ......................................................................................................................... 18

7.3 营养盐评价 ..................................................................................................................... 18

7.4 着生藻类评价 ................................................................................................................. 19

7.5 大型底栖动物评价 ......................................................................................................... 20

7.6 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 ..................................................................................................... 21

附录 A 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记录及统计表格 ......................................................................... 23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1 总则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要求,

全面推进辽宁省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编制《辽河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辽宁省内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本指南规定了辽宁省境内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生境调查方法、着生

藻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评价方法。

1.2 引用文件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3 指导原则

1.3.1 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河流水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群落生存规律以及种群和个体对环境污染

产生的反应,考虑栖息地环境因素,确保监测结果、评价结论客观反映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1.3.2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监测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充分考虑自身的水文、气候特征,科学布点,

合理选择采样工具、采样方法、基质和采样量,并根据工作目的选择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和

监测项目。

1.3.3 循序渐进原则

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可以指导基础薄弱的人员初始从事监测工作,也可

以指导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开展工作,也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深入研究时所借鉴。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4.1 河流 River

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1.4.2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总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4.3 参照环境 Reference Condition

指水域内未受人为压力干扰的最优生物状态。

1.4.4 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

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5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1.4.5 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的状况和变化,阐明环境质量状况,从生物学角

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4.6 着生藻类 Periphyton

指生长在水下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所有藻类,等同于周丛藻类和底栖藻类。

1.4.7 硅藻 Diatom

一类真核藻类,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少数为群体。细胞壁高度硅质化,由两个互联对称

瓣构成。硅藻的多数种类为水生,以浮游生活为主,也有些种类营附着生活,另有少数种类

生活于土壤中。

1.4.8 大型底栖动物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体底部、石块或水草上,能通过 500微米孔径筛

网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广义的大型底栖动物还包括生活于水面上及河岸带周边的无脊椎动

物群。

1.4.9 优势度指数 Berger-Parker dominance index

指优势种的个体数占功能团全部物种个体数比例,水中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污染指示种,

尤其是那些在特定的水环境条件下才能大量生存的生物,其种类和数量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可

反映出水体受污程度。

1.4.10 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是指由 Shannon 和 Wiener 发明的用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的指数,该指数取决于种类多

寡、个体丰度和均匀性三个因素,能反映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水体污染程度和其生物的种类丰

度。

1.5 监测要求

1.5.1 监测要素

生境调查,栖息地评分调查。

着生藻类,定量和定性监测。

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和定性监测。

水体理化指标一般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 1中进行,监测方法

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鱼,通过目测及点位周边渔民走访确定“有鱼”与“无鱼”。

1.5.2 监测频次与监测时间

1.5.2.1 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每年至少一次,有条件的地区每年两次,平水期和枯水期各一次。

普查性监测五年一次。

调查监测、应急监测、科研监测根据目的不同自行确定。

1.5.2.2 监测时间

常规监测每年一次建议在平水期 6 月进行,每年两次建议在枯水期 4 月,平水期 5月、

6月或 9月进行。

普查性监测建议在平水期 6月进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1.5.3 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的布设,取决于水体和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类型、人类干扰强度,以及所用生

物监测技术的特殊要求,以满足监测及评价目的为宗旨,需遵从以下原则:

(1)空间代表性原则。选择的点位要有空间代表性,从河流水环境总体考虑,最好分

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生境、不同功能区的不同河流上,兼顾到流域内多数河流。

(2)经济性原则。监测点位的设置要以最少的点位、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最大效

益,尽量设置在交通方便、采样安全的地段,以保证人身安全和样品的及时运输。

(3)尽可能与例行监测点位相一致。为方便与理化指标结合并利用历史监测数据进行

深入分析,监测点位应尽可能与例行监测点位保持一致,或采用有历史数据的监测点位。

(4)连续性原则。应尽可能利用不同时期、不同监测目的设置的监测点位,保持监测

点位的连续性,获得长系列的监测数据,为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评价环境效益、强化环

境管理等服务。

(5)参照点位和受损点位兼顾。参照点位和受损点位是建立水生态健康评价标准的基

础,应兼顾两种监测点位,积累足够的数据用于建立标准。对于特定问题的专项调查,例如

修建桥梁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时,应设置参照点位。

1.5.4 参照环境的确定

参照环境的选取应遵循下述基本要求:

(1)所选参照环境必须能反映未受干扰的水文及水质环境参数(比如物理、化学以及

生物参数)。

(2)所测定的人为产生污染物浓度应低于常规分析方法的检测限。

(3)所测定的非人为产生污染物浓度应保持在背景值水平范围之内。

(4)经人为改变较大的系统中,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环境,可借助历史数据或简单

的生态模型确定参照环境。

2 生境调查

2.1 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

(1)照相机

(2)上游/下游“箭头标记”或采样河段照相及记录标志(标尺)

(3)流速仪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设备(GPS)

2.2 生境调查内容

2.2.1 基本信息

填写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表 2-1),记录监测点位名称、采样日期及时间、所在地

点、经纬度、调查人等信息。

2.2.2 天气情况

记录调查当天和近期是否有降水等情况。

2.2.3 水域特征

记录水域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森林、牧场/草原、耕地、居民区、商业和工业等。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2.2.4 河岸植被

典型的河岸带要包括河流两岸至少 18m的缓冲带。在调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记录河岸带的优势植被类型及物种。

2.2.5 河流特征

(1)河长:测量或估计调查河段的长度。

(2)河宽:估计调查河段典型横断面的两岸距离,若宽度不同,则采用平均值。

(3)河段面积:将调查河段的河长乘以河宽,估算出河段面积。

(4)水深:估计代表性监测点自水面至河底的垂直距离,计算平均深度。

(5)流速:在代表性区域测量水体表面流速,若未测量流速,以慢、中、快来估计。

(6)渠道化:观察调查河段或站位周围是否有过疏浚。

(7)水坝:观察河段或站位下游是否修筑水坝;如果有,记录水流变化的相关信息。

2.2.6 水生植物

观察水生植物的大体类型和相对优势度。仅对水生植物的范围进行估测。

2.2.7 感官性污染

观察水体气味是否有化学药品或腥臭气味、水表油污状态及浑浊度情况。

2.2.8 沉积物/底质

观察记录调查区域内沉积物/底质类型,包括淤泥、泥沙、鹅卵石、碎石等。并记录沉

积物/底质颜色是否为黑色。

2.2.9 鱼类调查

通过现场目测及周边渔民走访调查确定“有鱼”和“无鱼”。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记录调

查区域内鱼类种类数量及优势种。调查途径可通过查阅近期出版的相关鱼类资源资料以获得

调查区域内的鱼类资源信息,也可询问附近渔民或农户此河段内相关鱼类种类和优势种,若

有垂钓者也可询问此河段近期相关鱼类种类信息。

2.2.10 现场照片

具体要求见 5.2.2。

2.3 生境状态评价

选择调查点位上下各 100m 河段(或其他指定河长,如 30~40 倍河宽),通过目测,对

调查河段的所有评价参数进行评分。五年一次生境调查评价参数由 10 个指标构成,包括底

质、栖息地复杂性、流速-深度结合特性、河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

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河岸土地利用类型,评分范围为 0~20(最高值)。将分数

累加,并与参照环境比较,得到最终的栖息地等级。为确保评价程序的一致性,评分时参照

评分表(表 14)中所描述的物理参数及相应标准。年度生境调查的评价参数从以上 10个指

标中选取底质、水量、植被、目测水质和土地利用 5个指标进行评分,见表 8。

2.4 记录

填写河流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表 1),年度河流栖息地评分表(表 8),五年一次河

流栖息地评分表(表 14),并勾画调查河段简图,以箭头标明水流方向。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表 1 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

日期:

时间:

地点(省市县村): 点位名称:

调查人:

经纬度: 海拔高度: 米

河流所属水系: 河流名称:

天气

情况

当前 过去 24 小时 过去 7 天有无大雨? 暴雨(大雨)

□ □ □ 是 □ 否

小雨(中雨) □ □

阵雨 □ □ 气温 ℃

多云 □ □

晴 □ □ 其他

水域

特征

周围土地利用优势类型:

□森林 □牧场/草原 □耕地 □居民区 □商业 □工业 □其他

河岸

植被 优势类型: □ 乔木 □ 灌木 □ 草 □ 藤蔓

河流

特征

河段长度(m): 河段宽度(m): 河段面积(km2): 河流深度(m): 表面流速(m/s):

河段代表性形态类型:

□浅滩□急流□池塘

是否渠道化: □ 是 □ 否

是否有水坝: □ 是 □ 否

水生

植物

优势类型: □挺水型 □沉水型 □漂浮型 □浮游藻类 □着生藻类

优势物种:

感官性污

水体气味:□正常/无 □化学药品 □腥臭 □其他

水表油污:□平滑 □闪光 □油珠 □斑块 □无 □其他

浊度:□清澈 □轻微浑浊 □浑浊 □不透明 □其他

沉积物/

底质

□淤泥 □泥沙 □鹅卵石 □碎石 □贝壳残骸 □其他

沉积物/底质是否为黑色?□是 □否

鱼类

调查

□有鱼 □无鱼

鱼类种类:

优势种:

鱼类调查途径:□查阅近期出版的相关资料□询问附近渔民或农户

□询问岸边垂钓者 □其他

现场

照片

东: 西: 南: 北:

全景照: 表明水质状况照:

人员工作照(两张,含采样工具):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3 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3.1 设备及耗材

3.1.1 设备器材

(1)样品采集

牙刷、镊子、刀片、剪刀、密封样品盒、标签纸、载玻片、保温箱和冰排、固定面积的

圆形盖子、25号浮游生物网(选用);

人工基质采集:丙烯酸缆绳、硅藻计和聚酯薄膜采样器。

(2)样品处理及鉴定

配备 100×(油镜)物镜的复式显微镜、浮游生物计数框、小烧杯、标签纸、载玻片、

盖玻片、镊子、一次性滴管;

硅藻样品处理:电加热板、试管架、试管、低速离心机、离心管、酒精灯、移液管、防

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3.1.2 试剂

(l)样品固定

固定剂:鲁哥氏液(40g碘溶于含碘化钾 60g的 1000ml水溶液中)

4%福尔马林液

(2)硅藻前处理

浓盐酸,浓硝酸, 75%酒精,蒸馏水。

(3)藻类封片

封片胶(加拿大树胶;Hyrax胶;速干封片胶等)、二甲苯、蒸馏水、硅藻标本(已酸处

理);

3.2 采样方法

3.2.1 着生藻类的样品采集

着生藻类的采集有天然基质法和人工基质法两种方法,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

采集定性和定量两种样品。

①天然基质法

应用天然基质法采集定性样品时,应采集所有生境(浅滩、急流、浅池、近岸区域)不

同基质上的着生藻类样品,将所有样品混合装入样品瓶中,贴上标签,具体操作见表 2。

表 2 着生藻类采集技术

基质类型 采集技术

砂砾、卵石、圆石及树木残骸

将基质从水中缓慢移出,将表面相对较为光滑的和略带绿

色、蓝绿色或棕黄色的部分用牙刷或小刀刮取到装有蒸馏水

的样品瓶中

苔藓、大型藻类、维管植物、根块 剪取或刮取植物浸泡在水中,表面滑腻的部分,放入样品瓶,

加少量蒸馏水。

大块岩石、河床岩石、原木、树木 用牙刷或刮刀直接将基质上的藻类刮下,冲洗入样品瓶中。

注:若采集地点没有可以采集的基质,建议使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对水体的浮游种类进行定性采集,以获取

较为丰富的种类类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应用此种方法进行定量样品采集时,需采集形状规则的天然基质(方形石块或者圆柱形

木棒等)。为使采样面积相对准确,可选用固定面积的圆形盖子,首先用盖子扣住规整石块

的表面,然后用刷子将盖子外围的藻类刷掉,最后把盖子中的藻类刷入样品瓶中,加适量的

蒸馏水和鲁哥氏液固定。

②人工基质法

目前广泛使用的人工基质主要有硅藻计和聚脂薄膜。

硅藻计包括采样架、载玻片、浮子、重锤及尼龙绳等几部分。也可用木料简易制作。

聚酯薄膜采样器以 0.25 毫米厚的透明、无毒的聚酯薄膜做基质,按规格为 4×40 厘米

剪成图形状,一端打孔,固定在钓鱼用的浮子上,浮子下端缚上重物作为重锤。

使用硅藻计采集着生藻类时,采样器放置的深度应视当地水质透明度、水流缓急及光照

强度等因素而定。一般为 10~15厘米,以人工基质受到合适光照为宜。放置时间一般为 9~

14 天。使用聚脂薄膜采样器采样时,采样点应设在水体没有旋涡的位置,以免薄膜打褶影

响采样质量。采样完成后,填写样品的采样及交接记录(附表 1)。

3.2.2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①定性样品的处理

样品采集时,无论天然基质、玻片或聚酯膜都应取多一些。将全部着生藻类刮到盛有蒸

馏水的玻璃瓶中,用鲁哥氏液固定,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作种类鉴定,鉴定后,再加入福

尔马林保存。

②定量样品的处理

取出基质(天然基质为固定面积,玻片三片或剪取聚酯膜 4×15 厘米),用刀片将基质

上所着生的藻类全部刮到盛有蒸馏水的玻璃瓶中,再用蒸馏水将基质冲洗多次,用鲁哥氏液

固定,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置沉淀器内经 24小时沉淀,弃去上清液,定容 30 毫升备用,

观察后,再加入福尔马林保存。

3.2.3 种类鉴定和计数

①定性鉴定

吸取备用的定性样品适量,在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一般鉴定到属或种,优势种类尽

可能鉴定到种,必要时硅藻可制片进行鉴定。

硅藻标本的制作方法:各取 5ml样品于离心管中用离心机进行离心。转速:2000rpm时

间:10min。用吸管吸取 2.5ml 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蒸馏水定容至 5ml,置于离心机中离

心,转速、时间同上。离心后用吸管吸去 2.5ml上清液,并将两份样品混匀。加入 2.5ml盐

酸,沉淀 10min后加入 6ml硝酸。加入蒸馏水后离心 8~10分钟。多次重复后,直至样品呈

中性后吸出上清液加入 2ml 酒精固定。将装有样品的小烧杯放置加热板上加热至溶液变为

无色。

硅藻封片:封片前将载玻片和盖玻片用酸液浸泡(HNO3:H2O=1:3),使用前再用酒精浸

泡;使用前轻轻摇动酸处理后的样品,使样品与酒精充分混匀;用一次性滴管吸取少量标本,

滴于盖玻片上涂匀,使其布满整张盖玻片,放在酒精灯上烘干;将封片胶滴在载玻片中央,

将二甲苯滴在盖玻片涂有标本的一面上,把盖玻片涂标本的一面向下,扣在载玻片的中央;

用橡皮按压中央盖片表面以赶走气泡;将标本在室温下放置 3~5天,至胶完全干燥固定。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分类鉴定后,填写着生藻类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附表 2)。

②定量计数

计数前,计数框中的样品至少要静置 10 分钟,使浮游生物沉至框底。对于某些不下沉

的蓝绿藻要单独计数,然后再加入总数内。

计数单位:一个单细胞生物,一个自然群体,都看作一个单位。

长条计数: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计数框的右边称为一个长条。与

下沿刻度相交的个体,应计数在内,与上沿刻度相交的个体,不计数在内,与上、下沿刻度

都相交的个体,以生物体的中心位置作为判断的标准,也可在低倍镜下,按上述原则单独计

数,最后加入总数之中。一般计数三条,即第 2、5、8条,若藻体太稀,则应全片计数。

硅藻细胞破壳不计数。硅藻细胞空壳可按中心纲和羽纹纲分别单独计数,但不加入总数

之中,仅用于硅藻计数的校正。

藻体密度最好每视野 10个或更多。如果样品太稀,可将样品浓缩到原体积的 1/c,c可

称为浓缩系数。

分类鉴定后,填写着生藻类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附表 3)。

③计算方法

将定量计数中所记录的各种类的个体数,按下面的计数公式换算为每 cm2基质上着生藻

类的个体数。

SVVnni

i=

式中,n—单位面积藻类个体数量,ind/cm2;

ni—计数样品的总个体数量,ind;

Vi—计数样品体积,mL;

V—定容总体积,mL;

S—采样总面积,cm2。

4 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

4.1 设备及耗材

4.1.1 采样设备及器材

(l)采样器材:彼得逊采泥器、D型网、索伯网、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

(2)防护工具:防水连靴裤(齐胸靴裤或防水长靴)、橡胶手套(长袖)等;

(3)测量工具:温度计、酸度计、溶解氧测定仪、米尺、GPS、测距仪等;

(4)样品收集及固定:剪刀、毛刷、白瓷盘若干、脸盆若干、塑料水桶若干、尖角镊

子若干、分样筛(40目)若干、采样瓶(塑料广口瓶为宜)若干、样品瓶标签等;

(5)鉴定设备及器材:解剖镜、相差显微镜、培养皿、白瓷盘、载玻片及盖玻片、尖

角镊子、解剖针等。

4.1.2 试剂

固定剂:75%乙醇或 5%福尔马林液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

4.2 采样方法

4.2.1 定性(半定量)样品采集

(1)D 形网采样。当河流为泥性底质时,手握 D 形网长柄,网口底边紧靠底质上来回

前行;为石状底质时,顺水流方向用刷子将石头正反面的底栖动物(含巢)刷入 D形网;当

水草较多时,将水草上的底栖动物亦捞入网中。各种生境均要进行采集,每个点位至少采集

3个平行样品。在水中清洗后,将样品装入样品瓶(袋),贴上标签,放置在保温箱中带回实

验室。

(2)踢网采样。踢网采样需两人操作,一人顺水流方向将踢网展开并固定,另一人于

上游搅动,将一米范围内的底栖动物均赶到踢网中。

4.2.2 定量样品采集

(1)索伯网采样。视样方大小设置采样数量,50厘米×50厘米的样方通常采集 2或 4

个平行样;25 厘米×25 厘米的样方通常采集 4或 8个平行样。采样过程中应将索伯网顺水

流方向固定,先用刷子将框内石块、树枝等上的底栖动物顺水流方向刷入网中,其余部分用

铁锹挖深 20~30厘米,将框中的底栖动物赶入网中,涮洗后现场挑拣,贴上标签,放置在保

温箱中带回实验室。

(2)采泥器采样。水体较深且为泥沙底质时,通常用采样面积为 1/16平方米的彼得逊

采泥器(或埃克曼采泥器)。使用时将采泥器打开,挂好提钩,左手握住绳索的末端,右手

将采泥器缓慢送入水底,之后抖脱提钩,轻轻上提 20厘米,估计两叶闭合后将其拉出水面,

将泥沙倒入桶(或盆)内,洗涮后过 40 目分样筛,留在筛上的底栖动物装入样品瓶(袋),

加适量的水密封,贴上标签,放置在保温箱带回实验室。

(3)人工基质蓝式采样器采样。适用于较深的水体(通常大于 0. 5米)定量采样,近

年来通用的规格直径为 18厘米、高 20厘米的圆柱形铁笼(也可用边长 50cm、高 20cm的正

方形铁笼),笼子用 8 号和 14 号铁丝编成,小孔为 4-6 平方厘米。使用时,笼底铺一层 40

目尼龙筛绢,内装洗净的、长度为 7-9 厘米的卵石、泥沙及水草等(模拟自然环境),在每

个采样点位的水底放置两个铁笼,用棉蜡绳固定在桥上、码头上或木桩上。两周后取出,用

刷子将卵石上的底栖动物刷入桶中,泥沙涮洗后过 40 目分样筛,将水草及笼内所有底栖动

物装入样品瓶(袋),加入适量水,贴上标签,放置在保温箱中带回实验室。

样品采集后,填写样品的采样及交接记录(附表 4)。

4.2.3 样品的分拣

野外采集的底栖动物应现场直接放置在白瓷盘中挑拣,拣至样品瓶并加 5%福尔马林液

或 75%的乙醇固定(寡毛类为避免断裂宜用 5%福尔马林液固定),贴上标签。如果样品量

大、时间有限,可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挑拣。由于标本用乙醇固定后较容易褪色,因此,在固

定前应将鲜活标本的体色做好记录。

4.2.4 样品记录

现场监测时,采样人员要详细做好现场记录,包括采样时间、点位、河流名称、水温等。

还要做好监测点位周边环境的记录,包括河岸稳定性,如堤坝、沟渠等,以及工业企业及生

活污水排放情况等记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

4.2.5 鉴定和计数

(1)鉴定

至少鉴定到科,如有条件则鉴定到属或种。摇蚊幼虫和寡毛类临时性观察时可用甘油做

透明剂,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可用 Puris 胶(配方:阿拉伯胶 8 克+蒸馏水 10 毫升+水合氯

醛 30 克+甘油 7 毫升+冰醋酸 3 毫升)或加拿大胶封片。Puris 胶配置过程中需在电热炉上加

热搅拌,然后用纱布将不能溶解的沉淀过滤掉。封片之后的标本放置在白瓷盘中,通风干燥

处风干透明后即可进行分类鉴定。

(2)计数

分类鉴定后,填写底栖动物定性(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附表 5、附表 6)。易断的环

节动物等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

(3)标本保存

鉴定完成后,紧紧封住标本瓶口,必须定期检查标本瓶内的乙醇高度,按需要补充。标

签附于标本瓶外侧,附以下信息:采样项目、样品编号、河流名称、点位名称、采集人姓名

及采集日期。

(4)密度换算

①定性样品

采集的样品中同一种类个体数在 l~9 个之间计“+”,表示“出现”;在 10~29 个之间计

“++”,表示“多”;大于 30 个计“+++”,表示“很多”。填写底栖动物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

(附表 5)。

②定量样品

实测个体总数量除以采样总面积(人工基质笼的总数),即可得该种类的栖息密度

(ind/m2 或 ind/笼)。填写底栖动物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附表 6)。

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 持证上岗

所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应接受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准确度≥80%),取

得上岗证后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5.2 生境调查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5.2.1 调查人员

生境调查人员应熟悉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表 1)与质量保证内容程序和方法。由于

生境调查表的打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至少两位工作人员分别打分,总分值

差异不得超过满分的 10%(≤20 分),两项打分的平均值作为本次生境调查最终分值。

5.2.2 调查过程

为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选点位的水生态状况,应对采样点位及周边生境状况做好详细

记录,认真填写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表 1)。调查要求如下:

(1)每个点位拍摄至少 8 张照片,包括点位东南西北各一张、现场工作照片 4 张(包

括全景照一张,表明水质状况一张,人员工作状态两张)。

(2)核查照片命名格式:点位名称+方向+拍摄年月日,如点位 1 对应的东侧照片命名

如下: 1 东 2016032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

(3)照片编号、表格内容、页码要齐全,便于管理和检查核对,如有改动应注明修改

人员及时间。

5.3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

5.3.1 生物采样前注意事项

采样前,对所有参加生物监测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注意事项宣贯;制作统一格式的样

品标签,包括采样项目、样品编号、河流名称、点位名称、采集人姓名及采集日期。

5.3.2 生物采样注意事项

(1)着生藻类

进行藻类的采样时,若采用天然基质,定性样品应包含石块、木块、水草及底泥等各种

基质,定量样品采集形状规则的木块或石块,固定面积的圆形盖子要扣到长满藻类的区域(通

常为表面较光滑、略带绿色、蓝绿色、或棕黄色)。

采用人工基质采样时,采样工具及方法执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水和废水

的生物监测方法。

(2)大型底栖动物

对于不同深度的河流,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工具及采样方法亦有差别,现场采样人员根据

实际需要进行选取。定性采样时,选取 D 形网或踢网,D 形网更适于单人操作;定量采样

时,索伯网框内的石块需顺水流方向刷洗后方可扔掉,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需模拟泥底、沙

底、石块和水草多种生境,彼得逊采泥器适于泥性底质。

(3)采样结束后,需再次检查所有样品标签和表格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采样结束后,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工具须用洁净水冲洗干净。

(5)随机选取 10%的采样点位,采集并分析重复样品,以便评估采样技术、采样人员、

样品保存及分析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5.4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

5.4.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1)样品交接时,应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由接收样品的工作人员记录其状态,检查是

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检验方法中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2)实验室应建立送检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的样品识别都不会发生

混淆。

种类鉴定、计数

(1)新种、新记录种必须留出标本完整、鉴别特征典型的样品制作标本,永久保存,

并请分类学专家进行确认。

(2)有疑问不确定的物种,需要请分类学专家对物种进行确认。

(3)样品鉴定完毕后,需请 1 位相关专业人员对样品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 10%,以

确保分类鉴定的准确性。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

(4)实验室应当保存并更新相关的分类学文献。

(5)样品需由 2 名工作人员重复计数。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6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2

5.4.2 样品的保存

保存所有样品的模式标本及其记录,必须准确、标记完整、防腐,并保存于实验室,以

便将来作为参考。现场分析剩余样品不保存;实验室分析剩余的生物样品至少保留 4 个月以

上,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长期保存。

5.4.3 准确度和精确度

(1)建议重复抽样样品应当由另一位专业人员计数,以便评估分类精确性及偏差。

(2)建议定期邀请专业分类学者,进行抽查,对错鉴的物种,在记录表上进行更正。

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

(3)建议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鉴定水平。

5.4.4 资料保存

基础分类学参考文献文库是大型底栖动物和藻类鉴定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应按实验

室需求购买、收集和保存。

6 年度评价方法(每年一次/两次)

采用水生生物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合辽河流域实际状况,

水生生物单指标评价选取大型底栖动物 BI 指数和着生藻类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多

指标综合评价选取生境指标、理化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包括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和着生藻

类),各指标进行标准化赋分后参与综合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标准化分值及建议权重见表

3。

表 3 多指标综合评价标准化分值及建议权重

指标 标准化分值范围 建议权重

生境指标 1~5 0.1 理化指标 1~5 0.3 鱼类 1~5 0.1

大型底栖动物 1~5 0.25 着生藻类 1~5 0.25

6.1 水生生物单指标评价

6.1.1 大型底栖动物 BI 指数法

BI 指数计算公式为:

BI =∑ni ×ti

N

𝑛

𝑛=1

式中:ni为第 i 个分类单元(通常为属级或种级)的个体数,ti为第 i 个分类单元的耐污

值,N 为样本总个体数。BI 指数评价标准见表 4。

表 4 BI指数评价标准

最清洁 清洁 轻污染 中污染 重污染

<4.2 4.2~5.7 5.7~7.0 7.0~8.5 >8.5

实例应用:某点位大型底栖动物调查,使用索伯网定量采集样品,经分类鉴定,其数据

列于表 5,计算 BI 指数。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3

表 5 某点位底栖动物分布及其耐污值 单位:个/50X50cm

种类名称 数量 耐污值

八目石蛭 1 6.0

虻 1 6.0

椭圆萝卜螺 5 8.0

管蚜蝇 1 10.0

纹石蚕 4 6.0

小蜉 2 2.0

旋螺 1 5.0

牙甲 1 9.0

墨黑摇蚊 42 9.1

小云多足摇蚊 25 6.0

贝蠓 2 6.2

水丝蚓 2 9.6

合计 87

根据表 5 数据,查底栖动物耐污值表,确定每种动物对应的耐污值,将表中数据带入公

式:

BI=1×6/87+1×6/87+5×8/87+1×10/87+4×6/87+2×2/87+1×5/87+1×9/87+42×9.1/87+25×6/87

+2×6.2/87+2×9.6/87≈7.7

得 BI 指数 7.7,对照评价标准,判定该点位水质为中污染。

6.1.2 着生藻类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计算公式为:

H = −∑(niN) log2(

niN)

s

i=1

式中,H 为多样性指数,s 为生物的种类数,ni 为某种藻类的个体数,N 为群落的个体

总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见表 6。

表 6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

清洁 轻污染 中污染 重污染 严重污染

>3 2~3 1~2 0~1 0 实例应用:某点位着生藻类调查,使用天然基质法采集样品,经分类鉴定,0.1mL 计数

框计数结果列于表 7,计算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表 7 某点位着生藻类计数结果 单位:个 种类名称 数量

颤藻 sp. 1

变异直链藻 2

普通等片藻 20

钝脆杆藻 7

肘状针杆藻 8

系带舟形藻 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4

尖头舟形藻 2

合计 41

将表 7 中数据带入公式:

H=-[(1/41)×log2(1/41)+ (2/41)×log2(2/41)+ (20/41)×log2(20/41)+ (7/41) ×

log2(7/41)+ (8/41)×log2(8/41)+ (1/41)×log2(1/41)+ (2/41)×log2(2/41)]=2.09

得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值 2.09,对照评价标准,判定该点位水质为轻污染。

6.2 多指标综合评价

6.2.1 生境指标

根据点位周边现场状况,对表 8 进行打分。

表 8 生境调查打分表

评价指标

好 较好 一般 差

1 底质

75%以上是碎石、卵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50%-75%是碎石、鹅卵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25%-50%是碎石、鹅卵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碎石、鹅卵石、大石少于 25%,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 水量

水量较大,河水淹没到河岸两测,或仅有少量的河道暴露

水量比较大,河水淹没75%左右的河道

水量一般,河水淹没 25% - 75%的河道

水量很小,河道干涸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3 植被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很多,面积大,河岸植被覆盖 50%以上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多,面积一般,河岸植被覆盖 50% -25%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少,面积较小,河岸植被覆盖少于 25%

河岸周围几乎没有任何植被,河岸无植被覆盖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4 目 测水质

很清澈,无任何异味,河水静置后无沉淀物质

较清澈,轻微异味,河水静置后有少量的沉淀物质

较浑浊,有异味,河水静置后有沉淀物质

很浑浊,有大量的刺激性气体溢出,河水静置后沉淀物很多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5 土 地利用

河岸两侧无耕作土壤,营养丰富

河岸一侧无耕作土壤,另一侧为耕作土壤

河岸两侧耕作土壤,需要施加化肥和农药

河岸两侧为耕作废弃的裸露的风化土壤层,营养物质很少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合计

总分

生境调查得分(Y)=底质+水量+植被+目测水质+土地利用;所得分值根据表 9 进行赋

分。

表 9 生境指标赋分表

得分分值 赋分

80<Y≤100 5 60<Y≤80 4 40<Y≤60 3 20<Y≤40 2 0<Y≤20 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5

6.2.2 理化指标

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21 项进行单因子评价(水

温、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不参与评价);入海口和入库口断面总氮替代氨氮参与评价。根据评

价所得水质类别进行赋分,理化指标赋分表见表 10。

表 10 理化指标赋分表

水质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赋分 5 4 3 2 1

6.2.3 水生生物指标

鱼类指标采用“有鱼”和“无鱼”参与评价,通过现场采样观察、周边渔民走访等方式确定

点位鱼类状况。大型底栖动物应用 BI 指数、着生藻类应用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参与

评价。水生生物指标赋分表见表 11。

表 11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表

鱼 大型底栖动物 BI 指数 着生藻类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赋分

有鱼 <4.2 >3 5 4.2~5.7 2~3 4 5.7~7.0 1~2 3 7.0~8.5 0~1 2

无鱼 >8.5 0 1 6.2.4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本技术指南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通过生境、水质理化

和水生生物指标加权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 WQI,以该指数表示各评估单元和水环境整

体的质量状况。

WQI=∑ xi

n

i=1

wi

其中,WQI 指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xi 指评价指标赋分值,wi 指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WQI)分值大小,将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分为五级,

分别为优秀、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表征颜色分别为蓝色、绿色、黄色、

橙色和红色。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WQI)评价标准见表 12。

表 12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标准

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优秀 良好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综合指数(WQI) WQI≥4 4>WQI≥3 3>WQI≥2 2>WQI≥1 WQI<1

表征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6

实例应用:某点位生境得分为 68 分,水质类别为 III 类,有鱼,大型底栖动物 BI 指数

计算结果为 5.6,着生藻类应用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为 2.3,计算该点位水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各指标赋分表将各指标原始分值/结果进行标准化赋分,将赋分值和权重带入水生

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WQI)公式,见表 13。

表 13 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指标 原始分值/结果 赋分值(xi) 权重(wi) xi·wi 生境指标 68 4 0.1 0.4 理化指标 III 3 0.3 0.9 鱼类 有鱼 5 0.1 0.5

大型底栖动物 5.6 4 0.25 1 着生藻类 2.3 4 0.25 1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

得分(WQI)

3.8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得分(WQI)为 3.8 分,对照评价标准,判定该点位综合评价结果

为良好,表征颜色为“绿色”。

7 五年评价方法(每五年一次)

结合“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在辽河流域水生

态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每五年应用该研究成果在辽河全流域开展一次水生态

监测与评价工作。

7.1 生境指标

根据点位周边现场状况,对表 14 进行打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7

表 14 栖息地评价数据表(五年一次)

评价指

标 好 较好 一般 差

1 底质

75%以上是碎石、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

沉积物

50%-75%是碎石、鹅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

沉积物

25%-50%是碎石、鹅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

积物

碎石、鹅卵石、大石

少于 25%,余为细

沙等沉积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 栖 境

复杂性

有水生植被、枯枝落

叶、倒木、倒凹河岸和

巨石等各种小栖境

有水生植被、枯枝落叶

和倒凹河岸等小栖境 以 1 种或 2 种小栖境为

以 1 种小栖境为主,

底质多以淤泥或细

沙为主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3 V/D结

合特性

慢-深、慢-浅、快-深和快-浅 4 种类型均

有,近乎平均分布

只有 3 种情况(如快-浅未出现,分值较低)

只有 2 种情况出现(如

快-浅和慢-浅未出现,分

值较低) 只有 1 种类型出现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4 河 岸

稳定性

河岸稳定,无侵蚀痕

迹 , 观 察 范 围 内

(100m)小于 5%河

岸受到损害

比较稳定,观察范围内

(100m)有 5%-30%的

面积出现侵蚀现象

观察范围 30%-60%面积

发生侵蚀,且洪水期可

能会有较大隐患

观察范围内 60%以

上的河岸发生侵蚀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5 河 道

变化

渠道化没有或很少,

河道维持正常模式

渠道化较少,通常出现

于桥墩周围,对水生生

物影响较小

渠道化较广泛,出现于

两岸有筑堤或桥梁支柱

的情况下,对水生生物

有一定影响

河岸由铁丝和水泥

固定,对水生生物

影响严重,使其栖

境完全改变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6 河 水

水 量 状

水量较大,河水淹没

到河岸两测,或仅有

少量的河道暴露

水量比较大,河水淹没

75%左右的河道 水量一般,河水淹没

25% - 75%的河道 水量很小,河道干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7 植 被

多样性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很

多,面积大,河岸植被

覆盖 50%以上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

多,面积一般,河岸植

被覆盖 50% -25%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

少,面积较小,河岸植被

覆盖少于 25%

河岸周围几乎没有

任何植被,河岸无

植被覆盖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8 水 质

状况

很清澈,无任何异味,

河水静置后无沉淀物

较清澈,轻微异味,河

水静置后有少量的沉淀

物质

较浑浊,有异味,河水静

置后有沉淀物质

很浑浊,有大量的

刺激性气体溢出,

河水静置后沉淀物

很多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9 人 类

活 动 强

无人类活动干扰或少

有人类活动 人类干扰较小,有少量

的步行者或自行车通过 人类干扰较大,少量机

动车通过

人类干扰很大,交

通必经之路,有机

动车通过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10 河岸

土 地 利

用类型

河岸两侧无耕作土

壤,营养丰富 河岸一侧无耕作土壤,

另一侧为耕作土壤 河岸两侧耕作土壤,需

要施加化肥和农药

河岸两侧为耕作废

弃的裸露的风化土

壤层,营养物质很

20 l9 l8 l7 l6 l5 l4 l3 l2 ll 10 9 8 7 6 5 4 3 2 l 0

合计

总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8

7.2 理化指标

7.2.1 理化指标标准化

多指标评价体系中,由于各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当各

指标间的水平相差很大时,为了避免数值较低的指标作用被相对削弱,不能直接用原始指标

值进行分析,而是将各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另外,由于这些指标当中一部分是大而优的指标,

即指标值越大表征河流状况越健康,如:溶解氧,着生藻类 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

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等;还有一部分是小而优的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表征河流状况越好,如

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因此,可以通过对监测数据各项指标标准

化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所采用的标准化方法来自张远对国家十一五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共性

技术成果,所有标准化的值都在 0 到 l 之间,同时可以消除大而优和小而优带来的影响即所

有指标标准化后的值越接近于 l,表明该断面生态健康状况越好。

理化指标包括:EC,COD,DO,BOD,氟化物、挥发酚(其中辽河流域和蒲河流域的

理化指标为 EC,COD,DO,BOD,挥发酚五项,清河凡河流域的理化指标为 EC,COD,

DO,BOD,氟化物五项)。

对于 EC,COD,BOD,氟化物标准化采用公式:标准化值=Max−measuredMax−Min

对于 DO 标准化采用公式:标准化值=measured−MinMax−Min

对于 COD,DO,BOD,氟化物 Max 和 Min 的值分别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 IV 类标准值和 I 类标准值,EC 的 Max 和 Min 的值分别为 l500 µs/cm,400

µs/cm。结果如表 15 所示。

表 15 水质理化指标 Max和 Min取值

Max Min EC l500 400

COD 30 l5 DO 7.5 3

BOD 6 3 氟化物 l l.5 挥发酚 0.01 0.002

7.2.2 理化指标得分计算

水质得分=EC+氟化物+COD+BOD+DO

5(清河凡河流域)

水质得分=EC+挥发酚+COD+BOD+DO

5(辽河流域、蒲河流域)

注:上式中为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如 DO=0,则水质得分=0。

7.2.3 指标等级评价

对所有评价指标均分为好,一般,差,极差四个评价等级。对于标准化后的值介于 0.6-

l.0 之间评价等级为好,介于 0.4-0.6 之间评价等级为一般,介于 0.2-0.4 之间评价等级为差,

介于 0.0-0.2 之间评价等级为极差。若该点位数据不全或丢失,则不参与等级的评价。

7.3 营养盐评价

7.3.1 营养盐指标标准化

营养盐指标包括三项: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9

标准化均采用公式:标准化值=Max−measuredMax−Min

此三项指标 Max 和 Min 的值分别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IV 类

标准值和 I 类标准值。取值结果如表 16 所示。

表 16 水质营养盐指标 Max和 Min取值

指标 Max Min TN l.5 0.2 TP 0.02 0.3

NH3-N l.5 0.l5 7.3.2 营养盐指标得分计算

营养盐得分=(TN 标准值+TP 标准值+NH3-N 标准值)/3

注:上式中为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如 NH3-N=0,则营养盐得分=0。

7.3.3 指标等级评价

营养盐等级评价方法同理化等级评价方法相同。

7.4 着生藻类评价

7.4.1 着生藻类指标计算

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确定各点位藻类样品的种类及数目后,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通

过计算得出藻类的评级指标。

藻类指标包括:藻类分类单元数 S,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 H’,藻类 Berger-Parker 指数

D。以下是各指标的简介及计算方法。

(l)总分类单元数(S)

分类单元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每一个分类单元都代表着一个具体的分类群,

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水质评价中的总分类单元数即某一采样点的某类生物的种类

数,总分类单元数越大,表明该类生物的种数越多,生物多样性越好,相应的水质健康状况

较好,反之则较差。

总分类单元数即各类生物的种数之和,因此,在计算总分类单元数时,只需将各类生物

进行分类鉴定到种,所有种数之和即为总分类单元数。

(2)多样性指数(H')

多样性指数又称香浓维纳指数,藻类的种类多样性指数能反映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水体污

染程度和其生物的种类丰度,因此可以利用其种群密度和结构的变化为基本依据判定河流水

体营养状况、水质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

藻类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和功能的完整

性程度,水体受有机污染的程度可用着生藻类的生物密度来表示,因此,多样性指数可较好

地指示水质,其计算公式如下:

H′ = −∑(niN) log2(

niN)

s

i=1

式中:H' 为多样性指数;N 为总个体或细胞数;ni 为第 i 种着生藻类个体或细胞数。

(3)Berger-Parker 优势度指数(D)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0

水体中藻类、大型底栖动物的 Berger-Parker 优势度指数是指优势种的个体数占功能团

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例。水体中的污染指示种,特别是某些在特定水环境条件下才能大量生

存的生物,其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反映出生境的改变和水体受污程度。因此,优

势种群法就是用某类生物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变化来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方法,也是目前

较多使用的一种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D=Nmax/N

式中:Nmax 为优势种的个体数;N 为功能团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7.4.2 着生藻类指标标准化

藻类指标包括:藻类分类单元数 S,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 H’,藻类 Berger-Parker 指数

D。以下为各项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藻类分类单元数标准化:

S= 𝑀𝑒𝑎𝑠𝑢𝑟𝑒𝑑−5%𝑞𝑢𝑎𝑛𝑡𝑖𝑙𝑒

95%𝑞𝑢𝑎𝑛𝑡𝑖𝑙𝑒−5%𝑞𝑢𝑎𝑛𝑡𝑖𝑙𝑒;

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标准化:

Shannon diversity index=0.95−𝑚𝑒𝑎𝑠𝑢𝑟𝑒𝑑0.95−0.05

藻类 Berger-Parker 优势度指数标准化:

D=Nmax/N

其中。Nmax 为优势种的个体数,N 为功能团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7.4.3 藻类得分计算

藻类得分=(S 标准值+H’标准值+D 标准值)/3

7.4.4 指标等级评价

藻类等级评价方法同理化指标等级评价方法相同。

7.5 大型底栖动物评价

7.5.1 指标标准化

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确定各点位底栖动物样品的种类及数目后,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计算得出底栖动物的评级指标。

大型底栖动物指标包括:分类单元数 S, 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 EPTr-F, BMWP 指数,

Berger-Parker 指数 D。其中分类单元数 S、Berger-Parker 指数 D 的计算方法同藻类相同。以

下是 BMWP 指数及 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 EPTr-F 的简介及计算方法。

(l)大型底栖动物的 BMWP 指数

BMWP 是 Biological Monitoring Working Party 的缩写,是基于科一级分类阶元上各物

种的出现与否,根据出现物种的敏感值,用所有的出现物种敏感值之和来代表水环境的清洁

度和健康状况。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1

BMWP 指数是根据大型底栖动物的敏感特性而给予其 l~10 之间的分数。越敏感的种类

分值越高,敏感性较差的种类分值相对较低。BMWP 分数即是将样品中所有敏感性得分相

加,即

ti 是科 i 的 BMWP 的分数

(2)大型底栖动物的 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

EPT 即 Ephemeroptera、Pleccoptera、Trichoptera 的缩写,EPT 物种数为蜉蝣目( E )、

襀翅目(P)、毛翅目(T)三个类群分类单元数之和。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即蜉蝣目、襀翅

目、毛翅目三类敏感型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之和与总种类数之比,其代表了河流中主要的

敏感类群,其数值可直接指示河流的健康状况。

大型底栖动物的 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即蜉蝣目(E)、襀翅目(P)、毛翅目(T)三类

敏感型大型底栖动物的数目之和与总数目之比,以百分比的形式表述。其代表了河流中主要

的敏感类群,其数值可直接指示河流的健康状况。

7.5.2 底栖动物指标标准化

底栖动物指标包括:分类单元数 S,底栖动物 EPT 科级分类单元比 EPTr-F,底栖动物

BMWP 指数,底栖动物 Berger-Parker 指数 D。其中分类单元数 S 和 Berger-Parker 优势度指

数的标准化方法与藻类指标标准化中的方法相同。

EPT 标准化方法根据地势类型不同而不同,具体方法见表 17。

表 17 EPT科级分类单元比标准化方法

地区类型 EPT 取值范围 EPT 标准化公式

山地区 EPT>0.48 EPT=l.0 EPT≤0.48 EPT=0.0297

丘陵区 EPT>0.36 EPT=l.0 EPT≤0.36 EPT=0.0364

平原区 EPT>0.l7 EPT=l.0 EPT≤0.l7 EPT=0.027l

BMWP 标准化公式为:BMWP =𝑚𝑒𝑎𝑠𝑢𝑟𝑒𝑑−𝑀𝑖𝑛

𝑀𝑎𝑥−𝑀𝑖𝑛,

式中 Max 和 Min 取值因河流地势状况不同而不同,Max 和 Min 取值如表 18 所示。

表 18 BMWP的 Max 和 Min取值

山溪性河流 丘陵和平原河流(湖泊) Max l3l 8l Min 0 0

7.5.3 大型底栖动物得分计算

大型底栖动物得分=(S 标准值+EPT 标准值+BMWP 标准值+D 标准值)/4

7.5.4 指标等级评价

大型底栖动物等级评价方法同理化指标等级评价方法相同。

7.6 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

水生态总分=(水质得分+营养盐得分+藻类得分+大型底栖动物得分)/5

注:对于没有数据的点位在取平均值时将其去除在外。如:某点位没有藻类数据,则计

= itBMWP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7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2

算总分时取另外三大类平均值,而不是把藻类数据当 0 分计算。

最后,以彩色多边形的形式来表示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结果,其优点在于可以快捷、直观

地反映流域生态健康综合状况。图中,四个彩色多边形表示水质、营养盐、藻类、底栖生物

四类指标,然后以不同颜色来表征不同指标的健康情况。

对所有评价指标均分为好,一般,差,极差四个评价等级。对于标准化后的值介于 0.6~l.0

之间评价等级为好,用绿色表示;介于 0.4~0.6之间评价等级为一般,用黄色表示;介于 0.2~0.4

之间评价等级为差,用橘黄色表示;介于 0.0~0.2 之间评价等级为极差,用红色表示;对于

无法采样的采样点或指标用灰色来表示。此外,采用彩色多边形来表征各个指标的健康状况,

其中用五边形来表征水质中电导率,氟化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五项指标;

用三角形来表征营养盐中总氮,总磷和氨氮三项指标;同理,用三角形来表征藻类健康状况;

用正方形来表征大型底栖动物的健康状况。最后将用来表征各个断面各指标健康状况的多边

形标在河流的底板图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3

附录 A 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记录及统计表格

附表 1 着生植物藻类定性(定量)采样及交接记录表 项目名称: 监测单位:

项目 点位 1 点位 2 点位 3 点位 4 点位 5

河流名称/断面名称

样品编号

经纬度

天气状况

水温(℃)

目测流速(湍急、缓慢、静止)

底质

采样器材

采样次数(定性)

采样面积(定量)

固定剂

样品保存方法 采样方法:天然基质法(复合栖息地采样法或单一栖

息地采样法)/人工基质法

备注 采样人: 送样人: 接样人: 日期: 日期: 日期: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4

附表 2 着生藻类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

检验方法 方法依据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样品编号 采集时间

显微镜型号 显微镜编号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无:(空)有:

+(出现)、 ++(出现较多)、

+++(大量出现/优势种)

中文名 拉丁名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l2

13

14

15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5

附表 3 着生藻类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 项目名称: 检验日期: 年 月 日

检验方法 方法依据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样品编号 采集时间

显微镜型号/编号 定容体积

计数方法 取样体积

计算公式 浓缩体积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个体数

计数 ind/cm2

中文名 拉丁名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l2

13

14

15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6

附表 4 底栖动物定性(定量)采样及交接记录表 项目名称: 监测单位:

项目 点位 1 点位 2 点位 3 点位 4 点位 5

河流名称/断面名称

样品编号

经纬度

天气状况

水温(℃)

目测流速(湍急、缓慢、静止)

底质

采样器材

采样次数(定性)

采样面积(定量)

固定剂

样品保存方法

备注

采样人: 送样人: 接样人: 日期: 日期: 日期: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7

附表 5 底栖动物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

检验方法 方法依据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样品编号 采集时间

显微镜型号 显微镜编号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无:(空)有:

+(出现)、 ++(出现较多)、

+++(大量出现/优势种)

中文名 拉丁名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l2

13

14

15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8

附表 6 底栖动物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 项目名称: 检验日期: 年 月 日

检验方法 方法依据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样品编号 采集时间

显微镜型号/编号 计算公式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个体数

计数 ind/m2

中文名 拉丁名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l2

13

14

15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流域跨省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

技术指南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目 录

前 言 .............................................................................................................................................. 1

1 总则 .............................................................................................................................................. 2

1.1 编制目的 ............................................................................................................................ 2

1.2 适用范围 ............................................................................................................................ 2

1.3 引用文件 ............................................................................................................................ 2

1.4 术语与定义 ........................................................................................................................ 2

2 跨界流域水质监测 ...................................................................................................................... 3

2.1 监测断面 ............................................................................................................................ 3

2.2 监测指标 ............................................................................................................................ 3

2.3 监测时间和频次 ................................................................................................................ 4

2.4 采样方法 ............................................................................................................................ 4

2.5 分析方法 ............................................................................................................................ 4

3 跨界流域水质评价 ...................................................................................................................... 4

3.1 评价指标 ............................................................................................................................ 4

3.2 数据统计 ............................................................................................................................ 4

3.3 断面水质评价 .................................................................................................................... 4

3.4 主要污染指标确定 ............................................................................................................ 5

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5

I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前 言

为配合落实国家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

(2008 年),进一步推进跨省界水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流域跨省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以指导我国跨省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流域跨省界水环境的监测方案各组成要素,提出了数据管理以及质量

管理方面的指导。以期为解决跨省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需要提供技术支撑。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指南由“国家水环境监测智能化管理综合平台构建技术与业务化运行示范

(2014ZX07502-002)”课题组负责起草。本

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8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近年来,我国多个流域跨省界污染事故频发,污染纠纷不断,由于缺乏跨界监测管理办

法,存在监测方法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不少跨界污染事故争议严重,责任不清,治理难度大。

为配合落实国家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2008

年),进一步推进跨省界水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编制《流域跨省界水环境

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流域跨省界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技术要求,提出了质量控制方面的指导。

本指南适用于流域跨省界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1.3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0594 水功能区划分标准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4.1 跨界河流 Transboundary River

上、下游或左、右岸分属不同行政管辖区(省级、市级、县级)的同一河流。

1.4.2 水质监测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

程。

1.4.3 水质评价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

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1.4.4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流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是指整个监测和评价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调

监测过程和评价体系的数据可靠和方法合理。

1.4.5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调查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活动,是调查过程的控制方法和质量

保证的一部分。

2 跨界流域水质监测

2.1 监测断面

跨界断面设置要符合以下原则:

(1)代表性

跨界监测网覆盖全国重点流域干流及重要的一级、二级支流,兼顾重点区域的三级和四

级支流,能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2)连续性

在现有断面(点位)以及现有的跨界断面基础上进行筛选调整,保证跨界水环境监测数

据的历史延续性。

(3)零公里

原则上设置在上下游交界,符合断面设置原则处或下游地区的入境处。

国控网中跨省界断面有 299 个,其中,241 个断面为评价、考核和排名断面,58 个为

趋势科研断面。国控网中跨市界断面有 408 个,其中,319 个为评价、考核和排名断面,

89个为趋势科研断面。

2.2 监测指标

2.2.1 手工监测

监测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 1 中的 24 项指标,包括水温、

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总氮、总磷、

化学需氧量、铜、锌、氟化物、硒、砷、镉、铬(六价)、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

化物和粪大肠菌群。

2.2.2 自动监测

跨界断面监测以自动监测为主,在跨界断面建设自动站,自动站监测指标主要为 9 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包括水温、pH 值、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

根据跨界断面污染识别基础上,可以增加跨界断面特征污染物指标。

2.3 监测时间和频次

手工监测每月监测一次。采样时间为每月 1~10 日;逢法定节假日可后延,最迟不超

过每月 15 日。

自动监测按照自动监测设备仪器规范,原则上为 1 次/4h。

2.4 采样方法

按照技术规范采集水样。

2.5 分析方法

原则上要求各监测指标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和环境保护行业方法。

3 跨界流域水质评价

3.1 评价指标

跨界流域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 1 中除水温、总

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 21 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

总氮除外)。

3.2 数据统计

跨界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按月进行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

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3 断面水质评价

跨界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

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

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表 1 跨界河流断面水质定性评价

水质类别 水质状况 表征颜色

Ⅰ~Ⅱ类水质 优 蓝色

Ⅲ类水质 良好 绿色

Ⅳ类水质 轻度污染 黄色

Ⅴ类水质 中度污染 橙色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水质类别 水质状况 表征颜色

劣Ⅴ类水质 重度污染 红色

根据确定的跨界断面水质功能类别确定是否污染,若没有达到相应水质类别,说明上游

来水存在“污染”,没有达标,下游行政区可以提出相应补偿要求。

3.4 主要污染指标确定

上游来水不能满足水质功能类别时,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

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

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当氰化物或铅、

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

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水质功能类别水质标准的

倍数,即超标倍数,如高锰酸盐指数(1.2)。对于水温、pH 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

倍数。

超标倍数 =

某指标的浓度值− 该指标的相应水质类别水质标准

该指标的相应水质类别水质标准

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监测任务承担单位严格执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

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规范要求,对水

质监测全过程进行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现场要求

监测任务承担单位须按照规定的要求开展采样,样品采集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进行。每批水样应采集不少于 10%样品数的现场平行样,少于 10 个样品的至少采集一份平

行样;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项目加采现场空白样。

(2)实验室要求

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通过计量认证,仪器设备需通过计量检定。实验室质量体系需特别

注意:

制定标准样品管理程序,包含标准样品购买、接收、存储、发放和使用等内容。标准样

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对于新换的标准样品的使用要有符合性检验程序。

在样品流转过程中,样品管理员需对每批样品进行分样、编码,每批(每月)样品随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抽取 10%指标进行盲样带标。

样品分析必须在样品的保存期内完成。

(3)人员要求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以及质控人员等均须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监测管理

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 39 号)的要求持证上岗。

(4)监测全过程均须按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5)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相关省(区、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重点流域跨界监测网络布控指南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目 录

前 言 .............................................................................................................................................. 1

1 适用范围 ...................................................................................................................................... 1

2 指导原则 ...................................................................................................................................... 1

2.1 信息互通 ................................................................................................................................ 1 2.2 上级协调 ................................................................................................................................ 1 2.3 联合监测 ................................................................................................................................ 1

3 引用文件 ...................................................................................................................................... 1

4 术语与定义 .................................................................................................................................. 1

4.1 流域 RIVER BASIN ................................................................................................................. 1 4.2 跨界河流 TRANSBOUNDARY RIVER ...................................................................................... 1 4.3 监测断面 MONITORING SECTION .......................................................................................... 2

5 跨界监测断面设置原则............................................................................................................... 2

5.1 代表性 .................................................................................................................................... 2 5.2 连续性 .................................................................................................................................... 2 5.3 零公里 .................................................................................................................................... 2

6 跨界断面自动监测 ...................................................................................................................... 2

7 跨界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2

I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前 言

近些年,流域跨界污染事故频发,跨界水污染有发现不及时、影响大、信息共享不足、

责任不清、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中设置了 151 个省界监测断面,但

还没有组建统一的跨界国家水环境监测网络,这些断面虽然在当前的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流域界监测管理办法,部分省界断面不能得到上下游省份的完全认

可,在支持环境管理方面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国界、省界、市界交界断面(点位)覆盖不全,

监测数据不能有效体现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

为配合落实国家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

(2008 年),进一步推进跨省界水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编制了《重点流域跨界监测断面布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跨省界水环境

监测断面的布控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流域跨省界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指标和频次。旨在为解决跨界

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需要提供技术支撑。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指南由“ 国家水环境监测智能化管理综合平台构建技术与业务化运行示范

(2014ZX07502-002)”课题组负责起草。本

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流域跨界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指标和频次。

本指南适用于流域跨界水环境监测断面的布控。

2 指导原则

2.1 信息互通

在制定跨界监测断面时,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各行政区域之间互通信息,共同确定监测

断面。

2.2 上级协调

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各行政区域对跨界断面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可以上报上一级行政

区域进行协调。

2.3 联合监测

跨界断面实行上、下游或左、右岸双方联合监测的方式,同时采样、分样,统一分析方

法或采用相互确认的分析方法。

3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0594 水功能区划分标准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4.1 流域 River Basin

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的整个集水区域或受水面积。

4.2 跨界河流 Transboundary River

上、下游或左、右岸分属不同行政管辖区(省级、市级、县级)的同一河流。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4.3 监测断面 Monitoring Section

对流域地表水样品进行采集的整个剖面。

5 跨界监测断面设置原则

跨界断面设置要符合以下原则:

5.1 代表性

跨界监测网覆盖全国重点流域干流及重要的一级、二级支流,兼顾重点区域的三级和

四级支流,能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5.2 连续性

在现有断面(点位)以及现有的跨界断面基础上进行筛选调整,保证跨界水环境监测

数据的历史延续性。

5.3 零公里

原则上设置在上下游交界,符合断面设置原则处或下游地区的入境处。

6 跨界断面自动监测

跨界断面监测以自动监测为主,在跨界断面建设自动站,自动站监测指标主要为 9 项。

表 1 跨界断面自动检测指标及频次

序号 监测项目 频次

1 水温 1 次/4h

2 рН 值 1 次/4h

3 电导率 1 次/4h

4 浊度 1 次/4h

5 溶解氧 1 次/4h

6 氨氮 1 次/4h

7 高锰酸盐指数 1 次/4h

8 总磷 1 次/4h

9 总氮 1 次/4h

根据跨界断面污染识别基础上,可以增加跨界断面特征污染物指标。

7 跨界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逐步在跨界监测网络建设预警预报系统,为流域跨界污染及时处理处置提供支持。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9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目 录

前言 ................................................................................................................................................ III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适用范围 ............................................................................................................................ 1 1.3 指导原则 ............................................................................................................................ 1

1.3.1 科学实用原则 ......................................................................................................... 1 1.3.2 因地制宜原则 ......................................................................................................... 1 1.3.3 循序渐进原则 ......................................................................................................... 1

1.4 引用文件 ............................................................................................................................ 1 1.5 术语与定义 ........................................................................................................................ 1

1.5.1 河流 River .............................................................................................................. 1 1.5.2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 2 1.5.3 生境 Habitat ........................................................................................................... 2 1.5.4 着生藻类 Periphyton ............................................................................................. 2 1.5.5 底栖动物 Macroinvertebrate ................................................................................. 2 1.5.6 参照环境 Reference Condition .............................................................................. 2 1.5.7 生物指数 Biotic Index(BI) ............................................................................... 2 1.5.8 生物完整性 Biological Integrity............................................................................ 2 1.5.9 生物完整性指数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 ........................................ 2

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 2 2.1 评价要素的类别 ................................................................................................................ 2 2.2 生物类群的选择 ................................................................................................................ 3

3 参照状态的确定方法 ................................................................................................................... 3 3.1 特定位点参照状态 ............................................................................................................ 3 3.2 生态区参照状态 ................................................................................................................ 3

4 评价方法 ...................................................................................................................................... 4 4.1 水质评价 ............................................................................................................................ 4 4.2 生境评价 ............................................................................................................................ 4 4.3 生物评价 ............................................................................................................................ 4

4.3.1 水生生物评价方法适用性 ..................................................................................... 4 4.3.2 评价方法 ................................................................................................................. 6 4.3.3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标准 ....................................................................................... 14

4.4 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 14 4.4.1 综合评价方法 ....................................................................................................... 14 4.4.2 标准与分级 ........................................................................................................... 15

5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报告 ......................................................................................................... 15 5.1 报告内容 .......................................................................................................................... 15

5.1.1 前言 ....................................................................................................................... 15 5.1.2 监测/评价区域 ...................................................................................................... 15 5.1.3 野外调查工作状况 ............................................................................................... 15 5.1.4 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 ........................................................................................... 16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

5.1.5 流域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分析 .............................................................................. 16 5.1.6 图集 ....................................................................................................................... 16 5.1.7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 16

5.2 编写要求 .......................................................................................................................... 16 附录................................................................................................................................................. 17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I

前 言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河流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

成要素总的性质及变化状态。我国河流水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随着河流水资源利用和污染

的加大,多数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河流中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生生物栖

息地退化等问题,监测和评价我国河流水生态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

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

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

函[2012]1163 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河流水生态

环境质量评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河流水生态质量评价的适用河流类型,使用生物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生境评价方法和标准,水质评价方法,以及综合三要素的水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为河流

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

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

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

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河流水生生物

监测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河流(平原河网除外)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

“指南”中规定了河流水生态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状态的分级。

1.3 指导原则

1.3.1 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河流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类群栖息及生存规律,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反

映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水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3.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工作目的及人员的技术

水平,选择评价类群和评价方法。

1.3.3 循序渐进原则

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可以为基础薄弱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也可

以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1.4 引用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

1.5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5.1 河流 River

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1.5.2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5.3 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

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5.4 着生藻类 Periphyton

着生藻类是指生长在水下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所有藻类,等同于周丛藻类和底栖藻类(文

中简称藻类)。

1.5.5 底栖动物 Macro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

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将不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的底

栖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

物称为小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

1.5.6 参照环境 Reference Condition

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压力干扰的最优生物状态。

1.5.7 生物指数 Biotic Index(BI)

基于特定类群的相对丰度,并与其敏感性或耐受性结合而成的单一指数或记分值。

1.5.8 生物完整性 Biological Integrity

是指在一个地区的天然栖息地中的群落所具有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特征,以

及该群落所具有的维持自身平衡、保持结构完整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1.5.9 生物完整性指数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

将一组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受干扰后反应敏感、可代表目标生物群落的各种结构和功

能属性的生物参数整合成单一记分值的指数,可以对水体进行生物完整性健康评价。

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2.1 评价要素的类别

河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要素主要包括: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水体理化参数

——物理生境

——生物类群

2.2 生物类群的选择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常用生物类群包括:大型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

应根据评价的水体类型以及特定目的,充分考虑每个类群的优点、生命周期,并结合区

域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水生生物类群。比如,环境变化的长期效应评价首选大型底栖动

物,环境变化的短期效应评价则选用着生藻类。在充分达到既定评价目的的前提下,评价类

群可以根据现场采样条件以及人员、仪器的配备情况酌情增减。

3 参照状态的确定方法

参照状态的确定是用于比较并检测环境损伤的基础,是进行生态评价的必要前提。根据

评价的目的,可以分别采用特定位点参照状态和生态区参照状态。

3.1 特定位点参照状态

是指将点源排放的“上游”位点作为参照状态。该类型参照状态减少了源于生境差异的

复杂情况,排除其他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造成的损害,可有助于诊断特定排放与损害之间的因

果关系,并提高精确度。但是,该类型参照状态的有效性较为有限,不适合广域(流域及其

以上范围)的监测或评价。

3.2 生态区参照状态

是指选择相对均质区域内、相对未受干扰(接近自然状态)的位点以及生境类型作为参

照状态。相对于特定位点的参照状态,生态区参照状态更适用于水域或流域范围的趋势性监

测,评价资源利用损害或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及监测策略。

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很难找到没有受到干扰的位点,尤其是受到较大人为改变的

系统,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状态。这些情况下,可以借助历史数据或简单的生态模型确立

参照状态,也可以根据现有的最佳状态以及环境治理目标作为参照状态。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4 评价方法

4.1 水质评价 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水质指标的评价根据不

同功能分区水质类别的标准限值,进行单因子评价(其中水温和 pH 不作为评价指标)。最

后根据水质类别等级进行赋分,赋分标准参见表 1。

表 1 化学指标评价等级及赋分

水质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赋分 5 4 3 2 1

4.2 生境评价

监测河流断面生境的评价,按照“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中生境调查方法获

得生境监测数据,需按照“栖息地生境评价计分表”对 10 项参数进行分别评分。每项参数分

值范围为 0~20,划分为四个评价等级。每个监测断面生境总分由 10 项参数分值累加计算,

分级评价标准见表 2。

表 2 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的分级评价标准

得分分值 等级 赋分

H>150 无干扰 5 120<H≤150 轻微干扰 4 90<H≤120 轻度污染 3 60<H≤90 中度污染 2

H≤60 重度污染 1 注:栖息地生境质量以 H 表示

4.3 生物评价

按照“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要求进行监测区域样品中大型底栖生物和/

或藻类的定性(或定量)采集和鉴定分析,记录定性定量分析数据。以下推荐的生物评价方

法在我国生物监测中经常用到,建议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评价方法对监测河流进行评价(如

在监测实践中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法,也可参考指南中方法继续沿用)。

4.3.1 水生生物评价方法适用性

本指南筛选出我国生物评价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在我国都有比较长的应用历史,

其方法适用性分述如表 3: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表 3 常见水生生物指数评价法适用性

方法 适用性 使用区域 适用生物类群

BMWP 记分系统

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

定性监测数据进行记分评

价,不需定量监测数据;只需

将物种鉴定到科,工作量少、

鉴定引入的误差少。

此评价系统在

英国各河流,我国

松花江和火溪河中

有应用。

大型底栖动物

Chandler 生物指数

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

定量监测数据进行记分评

价,可反映水质受污染的程

度。物种鉴定时需要鉴定到

属,对鉴定要求较高。

在东江干流、

辽河、松花江等河

流中都有应用。

大型底栖动物

Shannon-Wienner 多样性

指数

利用藻类或大型底栖的

定量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多

样性指数更适合于同一溪流

或河流上下游样点之间的群

落结构差异的评价,不适用

于反映群落中敏感和耐污物

种组成差异信息的评价。对

于某些特殊的水体(如,不具

备高物种多样性的源头水)不宜用多样性指数值对水质

质量进行评价。

在淮河、东江

干流、辽河等多条

河流中都有应用。

大型底栖动物、 藻类

Hilsenhoff 指数 利用大型底栖的定量监

测数据和各分类单元耐污值

数据进行评价。

在美国威斯康

辛州多条河流及美

国溪流快速生物评

价方案,我国江苏

浙江等太湖周边河

流有应用。

大型底栖动物

Palmer 藻类污染

指数

用于藻类定性监测结果

进行记分评价。样品鉴定到

属即可,不需要定量监测结

果,监测的工作量比较小。

在沣河和松花

江有应用。

藻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

(IBI)

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藻

类监测数据,利用多项参数

信息,从生物完整性角度进

行评价。建立 IBI 工作量比

较大;但 IBI 涵盖信息更全

面、丰富,可以得到更科学、

更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

在辽河、漓江、

松花江、太湖等多

类水体有应用。

大型底栖动物、 藻类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4.3.2 评价方法

(1)BMWP 记分系统(Biological Monitoring Working Party Scoring System)

① 定义

利用不同大型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有不同的敏感性/耐受性,按照各个类群的耐受程度

给予分值,来评价水环境质量的一种生物指数。

② 评价原理

BMWP 记分系统以大型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BMWP 评价原理是基于不同的大型底栖

动物对有机污染(如,富营养化)有不同的敏感性/耐受性,按照各个类群的耐受程度给予分

值。按照分值分布范围,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BMWP 分值越大表明水体质

量越好。

③ 评价方法

BMWP 记分系统以科为单位,每个样品各科记分值(见表 4)之和,即为 BMWP 分值,

样品中只有 1~2 个个体的科不参加记分。按照表 5 评价标准对监测位点的污染状况进行评

价。

表 4 大型底栖动物类群记分值表

类群 科 记分值

蜉蝣目 短丝蜉科、扁蜉科、细裳蜉科、小蜉科、河花蜉科、蜉蝣科、

10 襀翅目 带襀科, 卷襀科, 黑襀科, 网襀科, 襀科, 绿襀科

半翅目 盖蝽科

毛翅目 石蛾科、枝石蛾科、贝石蛾科、齿角石蛾科、长角石蛾科、瘤石蛾科、

鳞石蛾科、短石蛾科、毛石蛾科

十足目 正螯虾科 8

蜻蜓目 丝蟌科、色蟌科、箭蜓科、大蜓科、蜓科、伪蜻科、蜻科

蜉蝣目 细蜉科

7 襀翅目 叉襀科

毛翅目 原石蛾科、多距石蛾科、沼石蛾科

螺类 蜒螺科、田螺科、盘蜷科

6

毛翅目 小石蛾科

蚌类 蚌科

端足目 蜾臝蜚科、钩虾科

蜻蜓目 扇蟌科、細蟌科

半翅目 水蝽科、尺蝽科、黾蝽科、蝽科、潜蝽科、仰蝽科、固头蝽科、划蝽科 5

鞘翅目 沼梭科、水甲科、龙虱科、豉甲科、牙甲科、拳甲科、沼甲科、泥甲

科、长角泥甲科、叶甲科、象鼻虫科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0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毛翅目 紋石蛾科、经石蚕科

5 双翅目 大蚊科、蚋科

涡虫 真涡虫科、枝肠涡虫科

蜉蝣目 四节蜉科

4 广翅目 泥蛉科

蛭纲 鱼蛭科

螺类 盘螺科、螺科、椎实螺科、滴螺科、扁卷螺科

3

蛤类 球蚬科

蛭纲 舌蛭科、医蛭科、石蛭科

虱类 栉水虱科

双翅目 摇蚊科 2

寡毛类 寡毛纲 1

注:BMWP 中各科的记分值,可参考当地研究区物种对污染物耐受性的研究文献进行调整。

④ 评价标准

BMWP 的评价标准参考表 5。

表 5 BMWP 分值评价标准

BMWP 记分值 等级 说明 >100 优 未受污染

71~100 良 轻微污染 41~70 中 中度污染 11~40 差 污染 0~10 劣 重度污染

⑤ 适用性

BMWP 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定性监测数据进行记分评价,不需定量监测数据;且只

需将物种鉴定到科,工作量少、鉴定引入的误差少。

(2)Chandler 生物指数

① 定义

依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水体污染的敏感性及各类群出现的多度分别给予记分

的一种生物指数。

② 评价原理

Chandler 生物指数(CBI)依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水体污染的敏感性及各类群

出现的多度分别给予记分。按照分值分布范围,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CBI 分

值越大表明水体质量越好。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③ 评价方法

根据表 6 计算出每个样品记分的总分,按照表 7 的评价标准对监测位点的污染状况进

行评价。

表 6 Chandler 指数记分表

在样本中出现的类群 多度

1~2 3~30 31~50 51~100 >100 带翅石蝇科(Taenopteryeridae)、石蝇科

(Perlidae)以及包括石蝇科中的 Pezodidae Lsoperidae 和 Chiloroperlidae 各亚科中每个

种及高山真涡虫(Planaria alpina)

90 94 98 99 100

蜉蝣目(Ephemeroplena)中除去四节蜉

(Baetis)外各种建巢的石蛾(毛翅目)

(Cased casddis) 79 84 90 94 97

脉翅目中泥铃亚目(Megaloptera)、钩螺

(Ancylus) 75 80 86 91 94

原石蛾科(Bhyacopilidas) 70 75 82 87 91 大蚊科中的 Dicarancta 属,沼花蝇亚科

(Dimno phorinae) 65 70 77 83 88

蚋属(Simulium) 60 65 72 78 84 鞘翅目(Coleoptera),线虫纲

(Nematoda)各类 56 61 67 73 75

襀翅目(Plecoptera)中 Amphinemuza 属 51 55 61 66 72 钩虾(Gammarus) 47 50 54 58 63

除去原石蛾(Rhyacophila)外的所有不建

巢的石蛾(Caddis)中的每个种 38 36 35 33 31

三肠科(Tricladidae)中除去高山真涡虫 36 33 31 29 25 水螨(Hydnacazina)中各属 32 30 28 25 21

除去钩螺外的所有软体动物中每一个种 30 28 25 22 18 除去溪流摇蚊(Tendipes ripazius)外的摇

蚊科(Tendipedidad)的每一种 28 25 21 18 15

扁蛭属(Glersiphozia)的每一种 26 23 20 16 13 栉水蟊(Assellus) 25 22 18 14 10

除去扁蛭属和吸血蛭(Haemopsis)外的所

有水蛭(Leech) 24 20 16 12 9

吸血蛭 23 19 15 10 7 颤蚓(Tubifex sp) 22 18 13 12 9

溪流摇蚊 21 17 12 7 4 仙女虫属(Nais) 20 16 10 6 2

尾呼吸种类的每一种 19 15 9 5 1 没有大型无脊椎动物 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

④ 评价标准

CBI 指数的评价标准参考表 7。

表 7 CBI 评价标准

CBI 分值 评价结果

0 严重污染 45~300 中度污染 >300 轻度污染或未污染

⑤ 适用性

利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定量监测数据进行记分评价,可反映水质受污染的程度。物种鉴

定时需要鉴定到属,对鉴定要求较高。

(3)Shannon-Wienner 多样性指数:

① 定义

利用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来指示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生物指数。

② 评价原理

Shannon-Wienner 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其评价原理是基于,通

常多样性指数越大,表示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稳定性越大,生态环境状况越好;而当水体

受到污染时,某些种类会消亡,多样性指数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指示水质出现下降。

③ 计算公式

H = − ∑ (ni

n

S

i=1

) log2 (ni

n)

式中:H—多样性指数;

n—大型底栖动物(藻类)总个体数;

S—大型底栖动物(藻类)种类数;

ni—第 i 种大型底栖动物(藻类)个体数。

④ 评价标准

H>3.0 为清洁,3.0~2.0 为轻度污染,2.0~1.0 为中污染,0~1.0 为重污染,0 为严重

污染。

⑤ 适用性

利用藻类或大型底栖的定量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多样性指数更适合于同一溪流或河流上

下游样点之间的群落结构差异的评价,不适用于反映群落中敏感和耐污物种组成差异信息的

评价。对于某些特殊的水体(如,不具备高物种多样性的源头水)不宜用多样性指数值对水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

质质量进行评价。

(4)Hilsenhoff 指数(Hilsenhoff Biotic Index,HBI)

① 定义

利用不同的水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有机污染有不同的敏感性/耐受性与不同类群出

现的丰度信息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生物指数。

② 评价原理

利用不同的大型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如,富营养化)有不同的敏感性/耐受性与不同类

群出现的丰度信息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HBI 分值越大表明水体质量越差。

③ 计算公式

HBI = ∑ niti/Nn

i=t

式中:ni—第 i 个分类单元(通常为属级或种级)的个体数;

N—样本个体总数;

ti—第 i 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

④ 评价标准

HBI 0~3.75 为极清洁;3.76~4.25 为很清洁;4.26~5.00 为清洁;5.01~5.07 为一般;

5.76~6.50 为轻度污染;6.51~7.25 为污染;7.26~10 为严重污染。

⑤ 适用性

利用大型底栖的定量监测数据和各分类单元耐污值数据进行评价,对鉴定的要求较高。

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PTV)参考王备新等研究成果,详见附录列表,PTV≤4 为敏感

性种类,PTV≥6 为耐受性种类。

(5)Palmer 藻类污染指数

① 定义

利用耐受污染藻类,不同属的污染指数值对监测位点水体受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生

物指数。

② 评价原理

根据藻类对有机污染耐受程度的不同,对能耐受污染的 20 属藻类,分别给予不同的污

染指数值。按照指数分值分布范围,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Palmer 分值越小表

明水体质量越好。根据水样中出现的藻类,计算总污染指数。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

③ 评价方法

根据水样中出现的藻类,按表 8 中给出的污染指数值计算总污染指数。

表 8 藻类的污染指数值

属名 污染指数值 属名 污染指数值

集胞藻属 1 微芒藻属 1 纤维藻属 2 舟形藻属 3 衣藻属 4 菱形藻属 3 小球藻属 3 颤藻属 5 新月藻属 1 实球藻属 1 小环藻属 1 席藻属 1 裸藻属 5 扁裸藻属 2 异极藻属 1 栅藻属 4 鳞孔藻属 1 毛枝藻属 2 直链藻属 1 针杆藻属 2

④ 评价标准

Palmer 藻类污染指数评价标准参照表 9。

表 9 Palmer 评价标准

指数 >20 15~19 <15 污染状况 重污染 中污染 轻污染

⑤ 适用性

用于藻类定性监测结果进行记分评价。样品鉴定到属即可,不需要定量监测结果,监测

的工作量比较小。

(6)生物完整性指数(IBI)

① 参照状态确定

根据指南 3.1、3.2 中的方法确定参照状态。

② 候选生物参数

用于评价的生物参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与研究的生物类群或生物群落以及指定的

项目目标具有生态相关性;(2)对环境压力具有敏感性,其响应能够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

可以选择以下 6 大类代表性参数:(1)代表生物类群多样性或多样化的丰富度参数;(2)

代表同一性及优势度的物种组成参数;(3)代表干扰敏感性的耐受性参数;(4)生物多样性

参数;(5)代表取食策略及功能团的食性或习性参数;(6)生物量参数。表 1 所示为分别适

用于河流的着生藻类、大型底栖动物候选参数。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2

③ 核心参数筛选

1)参数值分布范围分析

检查候选参数的数值范围,筛除以下两类参数:(1)随干扰增强参数变化幅度减小的参

数,这类参数不易准确区分受不同干扰程度的水体,不适宜用于生物评价;同理,随干扰增

加参数变化幅度过大的指标,也不适宜用于生物评价;(2)在参照位点范围内自身变化性过

高的参数,这类参数无法有效区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位点。

每个候选参数必须有足够大的信息量,以及特定范围的变异性,可以在位点类型和生物

状态之间进行区分。部分适用的候选参数见表 10。

表 10 一些适用于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的候选参数

丰富度参数 物种组成参数 耐受性参数 食性/习性参数

着生藻类

⚫ 分类单元总数

⚫ 常见硅藻分类单元

总数

⚫ 硅藻分类单元总数

⚫ %群落相似性

⚫ %活体硅藻

⚫ 硅藻(香农)多样

性指数

⚫ %耐受性种类

⚫ %敏感性种类

⚫ %畸变硅藻

⚫ %耐酸性种类

⚫ %耐碱性种类

⚫ %嗜中性种类

⚫ %运动型种类

⚫ 叶绿素 a

⚫ %耐污种类

⚫ %富营养化种类

大型底栖

动物

⚫ 分类单元总数

⚫ EPT 分类单元数

⚫ 蜉蝣目分类单元数

⚫ 袙责翅目分类单元数

⚫ 毛翅目分类单元数

⚫ %EPT

⚫ %蜉蝣目

⚫ %摇蚊科

⚫ 敏感性种类数量

⚫ %耐受性种类

⚫ Hilsenhoff 生物指

数(HBI)

⚫ %优势种

⚫ 黏附性分类单位

数量

⚫ %黏附性

⚫ %滤食者

⚫ %刮食者

注:表 10 中参数仅为部分适用候选参数,可以根据研究区特点和监测能力增加或删减。

2)识别能力分析

采用箱线图及 IQ 值记分法(图 1),判断哪些生物参数能够最佳区分参照位点和人为干

扰位点;绘制参数值与各类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图,或采用多变量排序模型,阐明候选生物

参数与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选择具有最强识别力的生物参数,可以为评价未知位点的生物

状态提供最优置信度。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3

图 1 参数 IQ 值记分法

注:箱体表示 25%至 75%分位数值分布范围,箱体内方块表示中位数,IQ≥2 的参数方可通过筛选。A:

IQ=3 分,箱体无任何重叠,;B:IQ=2 分,箱体有小部分重叠,但中位数都在对方箱体之外;C:IQ=1 分,

箱体大部分重叠,但至少有一方的中位数处于对方箱体范围外;D 和 E:IQ=0 分,一方箱体在另一方箱体

范围内,或双方的中位数都在对方箱体范围内。

3)冗余度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检验各项参数反映信息的独立性,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生物指数所

反映的信息的重叠度,使最后构成指标体系的每个参数都至少提供一个新的信息,而不是重

复信息。

④ 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

1)记分基准确定

对生物指标进行记分的目的是统一评价量纲,目前常用 0~10 赋分法。

0~10 连续赋分法的赋分原则是:正向参数,Vi’=10Vi/V95%R;反向参数,Vi’=10(1-Vi/V95%I)。

其中,Vi’为标准化后的参数,Vi 为参数值,V95%R 为参照点的 95%分位数,V95%I 为受损点的

95%分位数。

2)指数集成

各个核心参数记分值的总和,即为生物完整性指数值。

3)指数检验

根据生物完整性指数对环境压力的响应进行敏感型检测,计算指数区分参照位点和受损

位点的效率,也就是被正确区分的位点的百分比。如果区分效率在 60%以上,则可认为该生

物完整性指数有效。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4

⑤ 评价标准

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参照位点指数值分布的 25%分位数法——如果位点的指数值大于 25%分位数,则

表示该位点受到的干扰很小,小于 25%分位数的分布范围,根据需要 4 等分,分别代表不同

的环境状态;

(2)所有位点指数值分布的 95%分位数法——以 95%分位数为最佳值,低于该值的分

布范围进行 5 等分,靠近 95%分位数值的一等分代表位点所受干扰较小。

(3)一般 IBI 常用评价标准划分等级为 5 级,由高到低分别定义为:优、良好、中等、

较差、很差。

4.3.3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标准

表 11 水生生物指标评价等级及赋分

BMWP打分系统

Chandler 生物指数

Shannon- Wienner 指数

Hilsenhoff 指数

Palmer 藻

类污染指数 IBI 指数 水质状况 赋分

>100 - >3.0 0~4.25 - 优 优 5

71~100 >300 2.0~3.0 4.26~5.07 - 良好 良好 4

41~70 - 1.0~2.0 5.76~6.50 <15 中等 轻度污染 3

11~40 45~300 0~1.0 6.51~7.25 15~19 较差 中度污染 2

0~10 0 0 7.26~10 >20 很差 重度污染 1

4.4 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4.4.1 综合评价方法

本技术指南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通过水化学指标和水生生

物指标加权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WQI,以该指数表示各评估单元和水环境整体的质量

状况。

WQI= ∑ xi

n

i=1

wi

WQI 表示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xi 指评价指标分值,wi指评价指标权重。

本技术指南在综合评价时暂时考虑水化学指标,大型底栖动物指标,着生藻类指标,

其分值及权重如表12所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5

表 12 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公式说明表

指标 分值范围 建议权重

水化学指标 1~5 0.4

水生生物指标 a(大型底栖动物+着生藻类) 1~5 0.4

生境指标 1~5 0.2

注:a 水生生物指标若单独用大型底栖动物或着生藻类评价,建议权重为 0.4;若同时使用大型底栖动物和

着生藻类评价,建议算术平均。

4.4.2 标准与分级

根据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WQI)分值大小,将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分为五

级,分别为优秀、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具体指数分值和质量状况分级

详见下表13。

表 13 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标准

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优秀 良好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综合指数(WQI) WQI≥4 4>WQI≥3 3>WQI≥2 2>WQI≥1 WQI<1

表征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5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报告

按河流水生态监测评价结果编制“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报告”。

5.1 报告内容

5.1.1 前言

(1)任务及来源

(2)监测/评价区域的位置及地理坐标

(3)任务执行情况

5.1.2 监测/评价区域

(1)监测/评价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

(2)以往对该区域的调查研究程度及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5.1.3 野外调查工作状况

(1)站位布设

(2)监测方法和现场资料描述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6

5.1.4 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

(1)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方法及概况

(2)资料整理、数据处理、计算和图件编绘方法及概况

(3)调查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5.1.5 流域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分析

(1)调查区域理化环境特征

(2)调查区域生境状态

(3)调查区域人类活动特征

(4)调查区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调查区域水生生物状态评价结果

(6)调查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

(7)调查区水质质量、物理生境质量和生物状态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8)改善生态环境健康的对策建议

5.1.6 图集

(1)调查区域的现场照片或手绘草图

(2)具有典型生态特征的生物样本照片或手绘草图

5.1.7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1)本单位及分包单位的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与结论

(2)参考资料的溯源性和合理性

(3)样品、原始资料、资料汇编和图集的质量评价

(4)质量目标实现状况

5.2 编写要求 (1)应重点分析、研究本次监测/评价项目获得的资料和图件,同时充分利用调查区域

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

(2)应按任务书或合同书、监测/评价计划的有关规定编写。

(3)力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

(4)应有必要的附图和插图。

(5)按监测/评价计划规定的时限完成报告的编写。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1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7

附 录

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列表 分类单元 耐污值

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

门 Planarians Planaria

涡虫 3.6

Gastropoda 腹足纲 Bithyniidae 豆螺科 5.8 Alocinma Alocinma longicornis 长角涵螺 6 Bithynia Bithynia fuchsiana 赤豆螺 5.2 Parafossarulus 沼螺 5.6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纹沼螺 6.1

Lymnaeidae 椎实螺科 6.5 Radix 萝卜罗属 6.3 Radix swinhoei 椭圆萝卜螺 5.6 Physidae 膀胱螺科 4.4 Planorbidae 扁卷螺科 6 Gyraulus 旋螺属 5 Hippeutis 圆扁螺属 5.2 Plenroseridae 肋蜷科 Semisulcospira 短沟蜷属 5

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

方格短沟蜷 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8

分类单元 耐污值

Semisulcospira libertina

放逸短沟蜷 3.1

Stenothyridae 狭口螺科 Stenothyra 光滑狭口螺 7.1 Viviparidae 田螺科 5.4 Bellamya 环棱螺属 5.4 Lamellibranchia

瓣鳃纲 Corbiculidae 蚬科

5.3

Corbicula 蚬属 5.4 Sphaeriidae 球蚬科 5 Unionidae 蚌科 5 Mytilidae 贻贝科 Limnoperna Limnoperna lacustris 湖沼股蛤 5 Hirudinea 蛭纲 Glossiphonidae 舌蛭科 6.2 Glossiphonia 舌蛭属 6.2 Helobdella 泽蛭属 6.2 Herpobdellidae 石蛭科 5 Erpobdella 石蛭属 4.7 Salifidae 沙蛭科 5.8 Oligochaeta 寡毛纲 8.5 Naididae 仙女虫科 5.6 Nais 仙女虫属 5.7 Tubificidae 颤蚓科 9.3 Aulodrilus Aulodrilus pluriseta 管水蚓 7.5 Branchiura Branchiura sowerbyi 苏氏尾鳃蚓 8.8 Limnodrilus 水丝蚓属 9.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9

分类单元 耐污值

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霍甫水丝蚓

9.5

Polychaeta 多毛纲 Nephthys 齿吻沙蚕 5

Tylorrhynchus 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

疣吻沙蚕 6.1

Isopoda 等足目 Anthuridae Cythura 杯尾水虱 6.2

Asellidae Asellus(s.str) Asellus(s.str) aquaticus 栉水虱

6.7

Decapoda 十足目 Atyidae 匙指虾科 5.3 Caridina 米虾属 5.3 Cambarus Cambarusclakii 克氏螯虾 8.5 Sinopotamidae 华溪蟹科 3.9 Coleoptera 鞘翅目 Chrysomelidae 叶甲科 6.5 Dytiscidae 龙虱科 5.2

Elmidae 长角泥甲

科 2.8

Ancyronyx 5.5 Gonielous 2.4 Neocylloepus 2.2 Ordobreria 1.4 Oulimnius 2.9 Stenelmis 3 zatzetia 1.8 Gyrinidae 豉甲科 4.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0

分类单元 耐污值 Haliplidae 沼梭甲科 8.1 Hydrophilidae 水龟虫科 5.6 Lampyridae 萤科 2.6

Noteridae 小粒龙虱

科 6.5

Psephenidae 扁泥甲科 2.3 Eubrianax 1.4 Psephenoides 3.4 Psephenus 3 Ptilodactylidae 毛泥甲科 1.9 Scirtidae 沼甲科 Scrites 1.3 Diptera 双翅目 7 Athericidae 伪鹬虻科 9.8 Blephariceridae 网蚊科 0.3 Ceratopogonidae 蠓科 3.2 Chironomidae 摇蚊科 5.8 Chironominae 摇蚊亚科 5.7 Chironomus 摇蚊属 10 Glyptotendipes 雕翅摇蚊属 5.7

Orthocladiinae 直突摇蚊亚

科 6.3

Cricotopus 环足摇蚊属 8.3

Eukiefferiella 真开氏摇蚊

属 4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1

分类单元 耐污值 Orthocladius 直突摇蚊属 6.2

Tanypodinae 长足摇蚊亚

科 3.6

Tanypus 长足摇蚊属 4.6 Dixidae 细纹科 Dixella 2.4 Empididae 舞蝇科 6 Ephydridae 水蝇科 9.6 Muscidae 蝇科 10 Psychodidae 毛蠓科 8 Simuliidae 蚋科 5 Stratiomyia 水虻科 5.3 Syrphidae 蚜蝇科 10 Tabanidae 虻科 5.5 Tipulidae 大蚊科 4.9 Antocha 朝大蚊属 4 Baeoura 2.2 Dicramomyia 2.3 Dicranota 4.1 Hexatoma 2.2 Nippontipula 2 Pedicia 1 Pilaria 2.5

Pseudolimnophila

7.3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2

分类单元 耐污值 Tipula 2.7 Ephemeroptera 蜉蝣目 Baetidae 四节蜉科 3.5 Baetis 四节蜉属 3.5 Baetiella 花翅蜉属 2.5 Pseudocloeon 假二翅蜉属 3.4 Caenidae 细蜉科 3.5 Ephemerellidae 小蜉科 3 Cincticostella 带肋蜉属 1.7 Drunella 弯握蜉属 0.5 Ephacerella 锐利蜉属 4.8 Ephemerella 小蜉属 1.4 Serratella 锯形蜉属 3.8 Uracanthella 天角蜉属 3.8 Ephemeridae 蜉蝣科 2.4 Ephemera 蜉蝣属 2.6 Ephemera.serica 绢蜉 3.2 Ephemera.wuchowensis 梧州蜉 5.9 Ephemera.shengmi 生米蜉 2.3 Heptageniidae 扁蜉科 2.9 Cinygmina 似动蜉属 4.2 Cinygmina.obliquistrita 2

Cinygmina rubromaculata

4.7

Epeorus 高翔蜉属 0.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3

分类单元 耐污值 Ecdyonurus 扁蚴蜉属 5.8 Heptagenia 扁蜉属 0.9 Iron 假蜉属 3.6 Nixe 尼克斯蜉属 1.6 Paegniodes 赞蜉属 1 Isonychiidae 等蜉科 4.4 Leptophlebiidae 细裳蜉科 3 Choroterpes 宽基蜉属 3.3 Habrophlebiodes 柔裳蜉属 1.2 Thraulus 思罗蜉属 3.8 Neoephemeridae 新蜉科 3 Potamanthidae 河花蜉科 4.1 Siphlonuridae 短丝蜉科 1.5 Vietnamellidae 越南蜉科 2.1 Lepidoptera 鳞翅目 Pyralidae 螟蛾科 1.8 Eoophyla 2.3 Neoschoenobia 2.8 Parapoynx 0.3 Potamomusca 0.4 Megaloptera 广翅目 Corydalidae 齿蛉科 3.3 Neochauliodes 2.2 Parachauliodes 3.4 Protohermes 3.9 Odonata 蜻蜓目 Aeshnidae 蜓科 3.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4

分类单元 耐污值 Amphipterygidae 丽蟌科 2.5 Calopterygidae 色蟌科 4.9 Chlorocyphidae 隼蟌科 3.2 Coenagrionidae 蟌科 7.3 Cordulegasteridae 大蜓科 3.5 Chlorogomphus 2.7 Cordulegaster 5 Corduliidae 伪蜻科 5.2 Euphaeidae 幽蟌科 1.3 Gomphidae 春蜓科 4.4 Lamelligomphus 4.2 Lestidae 丝蟌科 3.1 Leuctuidae 3.8 Libellulidae 蜻科 6.5 Macromiidae 大蜻科 4.2 Platycnemididae 扁蟌科 7.1 Plecoptera 襀翅目 Chloroperlidae 绿襀科 0.2 Leuctridae 卷襀科 1.1 Nemouridae 叉襀科 0.5 Amphinemura 0.2 Nemoura 2.1 Peltoperlidae 扁襀科 0.2 Perlidae 襀科 1.8 Kamimuria 1.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5

分类单元 耐污值 Kiotina 3.4 Neoperla 3.3 Paragnetina 1.9 Togoperla 2.2 Styloperlidae 刺襀科 1.8 Trichoptera 毛翅目 Beraeidae 贝石蛾科 0.1 Brachycentridae 短石蛾科 0 Calamoceratidae 枝石蛾科 0.1

Dipseudopsidae 畸距石蛾

科 1.7

Ecnomidae 径石蛾科 3.1 Glossosomatidae 舌石蛾科 1.9 Goeridae 瘤石蛾科 3.9

Helicopsychidae 钩翅石蛾

科 1.9

Hydrobiosidae 螯石蛾科 5.8 Hydropsychidae 纹石蛾科 3.5 Arctopsyche 4.9 Ceratopsyche 5 Cheumatopsyche 3 Diplectrona 0.8 Hydropsyche 0.4 Macronematinae 4.9 Hydroptilidae 小石蛾科 4.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6

分类单元 耐污值 Lepidostomatidae 鳞石蛾科 2.3

Leptoceridae 长角石蛾

科 2.3

Oecetis 3.2 Parasetodes 2.9 Setodes 2.2 Limnephilidae 沼石蛾科 3.8

Molannidae 细翅石蛾

科 0.3

Odontoceridae 齿角石蛾

科 0

Philopotamidae 等翅石蛾

科 3.7

Phryganeidae 石蛾科 0.4

Phryganopsychidae 拟石蛾科

2

Polycentropodidae 多距石蛾

科 3.5

Polycentropus 4.8 Neureclipsis 1.9 Psychomyiidae 蝶石蛾科 6.1 Rhyacophilidae 原石蛾科 2.3 Sericostomatidae 毛石蛾科 0.5 Stenopsychidae 角石蛾科 3.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2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7

分类单元 耐污值 Uenoidae 乌石蛾科 0.8 Xiphocentronidae 剑石蛾科 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目 录

前言 ................................................................................................................................................ III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适用范围 ............................................................................................................................ 1 1.3 指导原则 ............................................................................................................................ 1 1.4 引用文件 ............................................................................................................................ 1 1.5 术语与定义 ........................................................................................................................ 2

1.5.1 河流 River .............................................................................................................. 2 1.5.1 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 2 1.5.2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 2 1.5.3 生境 Habitat ........................................................................................................... 2 1.5.4 参照环境 Reference Condition .............................................................................. 2 1.5.5 着生藻类 Periphyton ............................................................................................. 2 1.5.6 硅藻 Diatom ........................................................................................................... 2 1.5.7 底栖动物 Macroinvertebrate ................................................................................. 2 1.5.8 丰度 Abundance..................................................................................................... 2 1.5.9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 2 1.5.10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 3

1.6 总体要求 ............................................................................................................................ 3 1.6.1 监测要素 ................................................................................................................. 3 1.6.2 监测频次与时间 ..................................................................................................... 3 1.6.3 点位布设 ................................................................................................................. 3 1.6.4 参照环境的确定 ..................................................................................................... 4

2 生境调查 ...................................................................................................................................... 5 2.1. 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 ............................................................................................... 5 2.2 生境调查要素 .................................................................................................................... 5

2.2.1 采样点基本信息 ..................................................................................................... 5 2.2.2 天气条件 ................................................................................................................. 5 2.2.3 河流总体特征 ......................................................................................................... 5 2.2.4 环境压力要素 ......................................................................................................... 5 2.2.5 河岸植被 ................................................................................................................. 6 2.2.6 调查河段特征 ......................................................................................................... 6 2.2.7 水生植物 ................................................................................................................. 6 2.2.8 常规水体环境参数 ................................................................................................. 6 2.2.9 常规沉积环境参数 ................................................................................................. 7

2.3 生境状态评价 .................................................................................................................... 7 2.4 记录 .................................................................................................................................... 7

3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 ................................................................................................... 8 3.1 设备及耗材准备 ................................................................................................................ 8

3.1.1 采样设备及器材 ..................................................................................................... 8 3.1.2 试剂 ......................................................................................................................... 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

3.2 野外采样程序 .................................................................................................................... 9 3.2.1 样品采集 ................................................................................................................. 9 3.2.2 鉴定和计数 ........................................................................................................... 12 3.2.3 结果填报 ............................................................................................................... 15

4 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15 4.1 设备及耗材 ...................................................................................................................... 15 4.2 野外采样程序 .................................................................................................................. 15 4.3 实验室分析 ...................................................................................................................... 17

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1 5.1 野外质量保证与控制 ...................................................................................................... 21

5.1.1 样品的采集 ........................................................................................................... 21 5.1.2 样品的保存 ........................................................................................................... 22 5.1.3 样品的运输 ........................................................................................................... 22 5.1.4 采样记录 ............................................................................................................... 22 5.1.5 准确度和精确度 ................................................................................................... 22

5.2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 .................................................................................................. 22 5.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 22 5.2.2 种类鉴定、计数 ................................................................................................... 23 5.2.3 数据记录 ............................................................................................................... 23 5.2.4 样品的保存 ........................................................................................................... 23 5.2.5 准确度和精确度 ................................................................................................... 23 5.2.6 资料保存 ............................................................................................................... 23

附录 ................................................................................................................................................ 2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I

前 言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河流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

成要素总的性质及变化状态。我国河流水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随着河流水资源利用和污染

的加大,多数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河流中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生生物栖

息地退化等问题,监测和评价我国河流水生态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

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

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

函[2012]1163 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河流水生态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河流水生态质量监测中着生藻类生物、大型底栖动物的野外采样方法、

保存方式、实验室内鉴定方法,生境调查方法,参照环境的确定,和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

量控制的要求。为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

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

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

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河流水生生物

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河流生境调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监测方法,以及质量保证

和质量控制措施等。

本指南适用于河流(平原河网除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1.3 指导原则

1.3.1 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河流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注重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选择,遵循水生生物生存规律,确

保水生生物监测结论客观反映水质状况,为水环境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3.2 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考虑自身的水文、气候特征,选择采样工具、

方法、基质和采样量,也可根据工作目的选择监测频次、方法和监测项目。

1.3.3 循序渐进原则

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可以指导基础薄弱的人员初始从事监测工作,也

适合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开展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深入研究所借鉴。

1.4 引用文件

HJ/T 52-1999 水质 河流采样技术指导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493-2009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494-2009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HJ 495-2009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1.5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5.1 河流 River

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1.5.1 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的状况和变化,阐明环境质量状况,从生物学角

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2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5.3 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

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5.4 参照环境 Reference Condition

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压力干扰的最优生物状态。

1.5.5 着生藻类 Periphyton

着生藻类是指生长在水下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所有藻类,等同于周丛藻类和底栖藻类。

1.5.6 硅藻 Diatom

一类真核藻类,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少数为群体。细胞壁高度硅质化,由两个互联对称

瓣构成。硅藻的多数种类为水生,以浮游生活为主,也有些种类营附着生活,另有少数种类

生活于土壤中。

1.5.7 底栖动物 Macro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

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将不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的底

栖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

物称为小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

1.5.8 丰度 Abundance

一个物种在一定研究范围内的数量(如个体数量或生物量),通常与密度通用。

1.5.9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的质量保证是指整个生物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调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查数据准确可靠,包括从采样点位布设、现场调查、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实验室样品分

析、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保证。

1.5.10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调查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活动,是调查过程的控制方法,是质

量保证的一部分。

1.6 总体要求

1.6.1 监测要素

——物理生境

——生物类群(着生藻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水体理化参数

1.6.2 监测频次与时间

1.6.2.1 监测频次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调查目的及人力、费用投入,确定

调查频次和调查时间。(1)至少每年监测一次;(2)受季节性影响显著水体的变化趋势评价,

应按季度监测,至少每季监测一次;(3)事故性污染物的监测频率必须考虑污染物效力的严

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各类监测类群的生命周期及经过采样后的恢复能力也必须予以考虑。

1.6.2.2 监测时间

按年度监测,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按季节监测,一般选择春、夏、秋三季。监测时间

的确定,既要考虑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又要兼顾实际情况。需要注意的是:(1)若进

行逐季监测,各季或各月监测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同;(2)同一河流中应力求水质同步采样;

(3)生境监测建议在夏季进行,保证观测到河岸植被的覆盖情况。

1.6.3 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的布设,取决于水体和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类型、人类干扰强度,以及所用生

物监测技术的特殊要求,以满足监测及评价目的为宗旨,需遵从以下原则:

(1)尽可能沿用历史观测点位;

(2)在监测点位采集的样品,需对研究水域的单项或多项指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生物监测点位应与水文测量、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站位相同,尽可能获取足够信息,

用于解释观测到的生态效应;

(4)生物监测点位尽量涵盖到不同的生境类型;

(5)在保证达到必要的精度和样本量的前提下,监测点位应尽量少,要兼顾技术指标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和费用投入;

(6)生境监测位点与生物监测位点保持一致;

(7)如果监测的目的是建立大范围、全面的流域生物数据网络,点位需覆盖整个流域

范围;如果监测目的是客观评估点源污染的影响,则需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加密监测。

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局部经过人为改变的区域,如小型水坝及桥梁区,除非需要评估其影响,应避免

在区域内设置站位。

(2)避免在支流河口附近设置站位。

(3)河流或流域范围的监测,不应当由于栖息地退化或该物理特征已有充分代表而舍

弃采样站位。

(4)事故性污染物的监测站位应当全面覆盖可能的污染混合带,比如,在排污口下游

间隔布设监测站位。

1.6.4 参照环境的确定

1.6.4.1 基本要求

参照环境的选取应遵循下述基本要求:

(1)所选参照环境必须能反映未受干扰的水文及水质环境参数(比如物理、化学以及

生物参数)。

(2)所测定的人为产生污染物浓度应低于常规分析方法的检测限。

(3)所测定的非人为产生污染物浓度应保持在背景值水平范围之内。

(4)经人为改变较大的系统中,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环境。在这些情况下,可借助

历史数据或简单的生态模型确立参照环境。

1.6.4.2 生态区参照环境

生态区参照环境,是指将相对均质区域内、相对未受损害的位点以及栖息地作为参照环

境。生态区参照环境适用于水域或流域范围的趋势性监测调查,评价资源利用的损害或影响,

并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及监测策略。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2 生境调查

2.1 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

(1)照相机

(2)上游/下游“箭头标记”或采样河段照相及记录标志(标尺)

(3)流速仪

(4)现场水质分析仪(可按需要配备)

(5)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设备

2.2 生境调查要素

2.2.1 采样点基本信息

记录河流或支流名称、调查日期和时间,进行采样点编号并确定其经纬度和海拔,注明

负责数据质量和完整性的研究人员。

2.2.2 天气条件

记录调查当天和近期的天气条件。

2.2.3 河流总体特征

(1)河流类型

注明河流为冷水性或暖水性。

(2)河流的时间变化性

如果河流的年内或年际变化(如,季节性干涸)对生物群落具有重要影响,或者河流的

潮汐会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应当对其时间变化性加以描述。

(3)河流源头

已知的情况下,注明调查河流的发源地,如冰川、山区、湿地或沼泽。

2.2.4 环境压力要素

(1)土地利用类型

注明该水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水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考虑采用

土地利用图精确标注该信息。

(2)非点源污染

注明该水域分散的农业及城区污染物排放。其他可能影响水质的危害因子包括养殖场、

人工湿地、化粪池系统、水坝和水库、矿井渗漏等。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3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3)流域侵蚀

注明该水域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土壤流失,通过水域及河流特征的观察,对受到的侵蚀

进行定级。

2.2.5 河岸植被

典型的河岸带要包括河流两岸至少 18m 的缓冲带。在调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已知的情况下,记录河岸带的优势植被类型及物种。

2.2.6 调查河段特征

(1)河长:测量或估计调查河段的长度。

(2)河宽:估计调查河段典型横断面的两岸距离,若宽度不同,则采用平均值。

(3)河段面积:将调查河段的河长乘以河宽,估算出河段面积。

(4)水深:估计代表性测点自水面至河底的垂直距离,计算平均深度。

(5)流速:在代表性区域测量水体表面流速,若未测量流速,以慢、中、快来估计。

(6)林冠盖度:注明开阔区与覆盖区的大体比例,可用密度计代替肉眼估测。

(7)高水位线:估测河岸丰水期边缘至最高溢流水位的垂直距离。

(8)渠道化:观察调查河段或站位周围是否有过疏浚。

(9)水坝:观察河段或站位下游是否修筑水坝;如果有,记录水流变化的相关信息。

2.2.7 水生植物

观察水生植物的大体类型和相对优势度。仅对水生植物的范围进行估测。已知的情况下,

列出水生植物的种类。

2.2.8 常规水体环境参数

(1)温度、pH、电导率、溶解氧、浑浊度

采用经过校准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测量并记录每项水质参数表征值,注明使用的仪

器类型和数量单位。

(2)水体气味

注明调查区域内河水的相关气味描述。

(3)表层油污

描述水体表层的油污量。

(4)浑浊度

若未直接测量浑浊度,根据观察,描述河水悬浮物数量。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2.2.9 常规沉积环境参数

(1)沉积物气味

注明调查区域内沉积物的相关气味描述。

(2)沉积物油污

描述调查区域内沉积物的油污量。

(3)沉积物组成

观察调查河段出现的沉积物;同时,注明陷入沉积物的岩石底部是否为黑色(通常指示

低溶氧或厌氧环境)。

2.3 生境状态评价

选择调查点位上下各 100m 河段(或其他指定河长,如 30~40 倍河宽),通过目测,对

调查河段的所有评价参数进行评分。评价参数由 10 个指标构成,包括底质、栖息地复杂性、

流速-深度结合特性、河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

活动强度、河岸土地利用类型,评分范围为 0~20(最高值)。将分数累加,并与参照环境比

较,得到最终的栖息地等级。为确保评价程序的一致性,评分时参照评分表(附表 2)中所

描述的物理参数及相应标准。

进行生境状态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近距离观察栖息地特征,以便充分评价;

(2)避免干扰采样栖息地;

(3)至少由 2 人共同完成栖息地评价。

2.4 记录

填写河流生境调查数据表(附表 1)和河流栖息地评分表(附表 2),并勾画调查河段简

图,以箭头标明水流方向。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3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

3.1 设备及耗材准备

3.1.1 采样设备及器材

(1)采样器材:

仅推荐几种常用的采样器材,不同的采样器材适合采集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各地还可

以根据采样点位实际情况另行选择,比如铁锹、索伯网等。

①彼得逊采泥器(图 3-1):常用规格为 0.25m×0.25m,采样面积 1/16m2,可根据采样目

的进行 1/16m2 或 1/32m2 不同大小的选择。

②篮式采样器(图 3-2):高 20cm、直径 18cm 的圆柱形铁笼,用 8 号和 14 号铁丝编织,

小孔为 4~6cm2,使用时,笼底先铺一层 40 目(孔径 0.635mm)尼龙筛绢,再放上长约 8cm

的卵石。

③多片采样器(图 3-4):由环状和方形片(纤维板或瓷制的)组成,在片与片之间放置

间隔装置并用螺丝固定形状。

④手抄网(图 3-5)网口约 0.3m×0.3m,网兜用 40 目的筛绢缝制,手柄长约 1.5m(可

用伸缩手柄),用于采集处于游动状态的、在草丛、枯枝落叶和底泥表层的底栖动物,适合

在较深水区域采集

⑤踢网(图 3-6)可以自行加工,40 目的筛绢,边长 1m×1m,用于采集底泥中、石缝

中、某些隐藏在草丛和落叶中、简易巢穴中的底栖动物,适合在浅水区采集。

⑥十字采样器(图 3-3):边长 40cm,高 20cm,中间十字分格,用铁丝编织或用塑料网

包围,分别放入鹅卵石、水草、泥和沙。鹅卵石、水草下面放一层 40 目的尼龙筛绢铺底,

泥、砂放入尼龙筛绢制作的网兜里。(注:试点区域正在研究试用)

图 3-1 彼得逊采泥器 图 3-2 篮式采样器 图 3-3 十字采样器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

图 3-4 多片采样器 图 3-5 手抄网 图 3-6 踢网

(2)交通工具:车、船或橡皮艇等;

(3)防护工具:防水连靴裤(齐胸靴裤或防水长靴)、橡胶手套(长袖)、救生衣、蚊

帽、创可贴、长探杆等;

(4)测量工具:温度计、酸度计、溶解氧测定仪、米尺、

GPS、测距仪等;

(5)样品收集及固定:剪刀、毛刷、白瓷盘若干、脸盆

若干、塑料水桶若干、尖角镊子若干、分样筛(40 目)(图 3-

7)若干、采样瓶(塑料广口瓶为宜)若干、样品瓶标签、固

定液、标准网格托盘(30cm×36cm),约 30 个网格(6cm×6cm)

等;

(6)照相器具:照相机或摄像机等;

(7)记录工具:记录纸、防水笔、大型底栖动物野外数据表等。

(8)鉴定设备及器材:解剖镜、相差显微镜冷光源、培养皿、肾形盘、载玻片及盖玻

片、尖角镊子、解剖针等。

3.1.2 试剂

(1)固定试剂

75%乙醇或 95%乙醇,5%甲醛溶液

(2)封片剂

加拿大树胶、阿拉伯胶、蒸馏水、水合氯醛、甘油、冰乙酸

3.2 野外采样程序

3.2.1 样品采集

3.2.1.1 天然基质法

采样样方分布主要包括:

①不同位置的样品:采样点位至少在上下 100m 范围内,每个点位需要采集至少 3 个样

图 3-7 分样筛(40 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

点;在可涉河流,采样人员应下水,在不同的基质采集;应在左右岸采样。

②不同生境的样品:同一个样点要尽量采集石头、沉水植物、沙子、草丛、底泥等各种

生境;单一生境采样可采用梅花布点、一字布点,还可以采用 S 形布点,样方的大小视环境

而定,一般不少于 5 个样方;复合生境生采样要考虑到生境、水深、流速等要素进行布点。

③不同深度的样品:同一个样点至少要采集 0~20cm,20~50cm,50~100cm,大于

100cm 等 4 个深度。

④不同流速的样品:要设主流(可涉)、浅滩、回水湾等不同流速的样点。

结合点位的底质、水流、水深等环境条件确定相应的采样方法。

(1)踢网法:踢网规格为 1m×1m,孔径为 0.5mm,主要适用于底质为卵石或砾石且水

深小于 1m 的流水区。采样时,网口与水流方向相对,用脚或手扰动网前 1m 的河床底质,

利用水流的流速将底栖动物驱逐入网。用踢网进行采样,移动性强的一些物种会向侧方游动

而不被采获。一般采集 3~5 个样方,视样品量而定,记录采集样方个数,采样方法如图 3-

9。

图 3-9 踢网法采样 图 3-10 手抄网采样

(2)手抄网法:适合范围较广,迎水站立,深水可以采用“弓”字采法,采集一定面积;

浅水可一手将手抄网迎水插到底质表面并握紧,用另一只手将其前面 50~60cm 见方小面积

上的石块捡起,在手抄网前将附着的底栖动物剥离,以水流冲入网兜,然后用脚扰动底质,

使底栖动物受到扰动,冲入网兜,持续大约 30s。提起手抄网,转移采集的样品,每个样点

采集几次。见图 3-10。

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样品,应拍照、观察并记录。

(3)抓取法:彼得逊采泥器用于大型河流湖泊等深水区的底栖动物的采集,但仅适用

于软底质河床且水流较缓的区域。彼得逊采泥器重 8~10kg,每次采集面积 1/16m2或 1/32m2,

每个断面建议采集 4~6 次左右,对于底质的采集厚度,河流一般为 10~15cm,基本能具代

表性;对于疏松湖底至少应穿透 20cm 才能采到 90%的生物。

使用时将采泥器打开,挂好提钩,将采泥器缓缓放至底部,然后抖脱提钩,轻轻上提 20cm,

估计两页闭合后,将其拉出水面,置于桶或盆内,用双手打开两页,使底质倾入桶内。经 4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

目分样筛筛去污泥浊水后,检出底栖动物放入装有 75%(或 95%)酒精的广口瓶中,带回实

验室处理。同一点位一般选择 3~5 个样点,每个样点采集 2~3 次。如果采泥器未完全闭

合,需重新采集。

3.2.1.2 人工基质法

采样点要选择采样断面上下一定范围内生境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点位,以便表达出水

质最佳(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为了将人为的干扰或破坏降到最低,应该将人工基质隐藏在

视野之外,避开走航、观光河流的主干道。放置时间为 14 天,如果在样品孵育期间发生洪

水或冲刷等情况,待水体平稳后,重新安置人工基质。定期了解采样器材放置情况,如果样

品丢失要及时补样。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雇渔民看护。

(1)篮式采样器

适用于河流湖泊,在每个采样点至少放置两个采样器,两个采样器用 5~6m 的尼龙绳

连接,或用尼龙细绳固定岸边的固定物上,或用浮漂做标记。

河流水体可涉的至少两个,要考虑到流速和生境的不同;不可涉河流需要左右岸采样,

各下两个,考虑到流速和生境;另外防止丢失,可以多下。采样深度一般为 1m 左右,采样

器放置时间为 14 天。取样时,采样器提出水面后,放置到白磁盘或盆里(以免采到的样品

丢失)运到岸边。

(2)十字采样器

采样器中分别放置不同的基质,方法与篮式采样器采集方法基本相同。

其他资料上还有一些定性、定量采样的方法,可以通过试验,总结经验后加以应用。

注意事项

①岸上草上的生物统计

样点水边的螺、蚌(水中、岸上均能生活的种类)可以算入底栖动物定性样品;草上的

蜉蝣目、蜻蜓目等昆虫褪的壳、皮等,如果完整、满足鉴定要求,也可以算入底栖动物的定

性样品。

②成虫统计

采样过程中,羽化的成虫捕获后,可以算入底栖动物,尤其是飞行能力较弱的成虫。飞

行能力较强的成虫,不能算入。

③人工基质外面的枯草附着的生物统计

少量枯草中的底栖动物可以算定量样,大量的枯草需要将其清除,不算定量,但如果定

性采样时未采到,可以算入定性。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2

④石头种类

一定要放卵石或长期浸泡在水里石头,不能放毛石,尤其是山上刚采集的毛石效果差。

3.2.1.3 拣选

将卵石转入盛有少量水的桶里,附在卵石上的底栖动物用尖角镊子直接夹取到盛有 95%

酒精的广口瓶(塑料为宜)中;附带的泥沙、杂草等在水中冲洗(淤泥可用猪毛刷刷下),

经 40 目的分样筛过滤,将生物捡出,装入广口瓶;附着于筛绢上的直接夹取到广口瓶中,

贴好标签带回实验室。

注意事项:

①冲洗时力度要轻,捡拾动物时要轻拿轻放,保持动物个体完整。

②根据采集种类多少,可将坚硬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与水生昆虫幼虫及蛭类等分开保存。

尽量现场拣样,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可带回实验室拣样。

③来不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加入固定剂后放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3.2.1.4 采样记录

在填写采样记录(如附件),记录下河流名称、采样位置、站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

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

3.2.1.5 样品运输

常温运输,避免样品倒置。

3.2.1.6 固定保存

长期保存样品建议用酒精。固定液的体积应为动物体积的 10 倍以上,常温保存,每隔

几周检查防腐剂,必要时进行添加,直至完成种类鉴定。可选择部分样品或具有生态意义的

样品制作标本,长期保存。

将永久性标签分别附于样品瓶内外侧,附以下信息:水体名称、点位编号、采样时间、

采集人姓名、防腐剂类型。

3.2.2 鉴定和计数

3.2.2.1 拣选

一般情况下,将样品置于肾形盘中,相同的种类拣选到同一个培养皿中(培养皿中加入

酒精固定剂),用于鉴定分析。

如果物种种类较少,但个体数较多,采样时又没有细致拣选的,可采用分样处理的方

法,之后再分类拣选。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3

(1)处理同一批次的样品(即,同一采集日期、特定水域或项目的样品)之前,填写

样品登记表,确认所有样品均已运送至实验室,且正

确固定保存。

(2)在 500μm 孔径网筛中彻底冲洗样品,清除

防腐剂和细小沉积物。冲洗野外没有去除的大型有机

物质(整片叶子、细枝、藻或大型水生植物根茎等),

肉眼检查上面有无生物,并将其扔掉。如样品在乙醇

保存里,则需将样品在水中浸 15min 左右,使大型底

栖动物吸水,防止拣选过程中漂浮于水表。如样品保存的样品瓶多于一个,要将所有样品瓶

合并。清洗时,用手轻轻地搅动样品,使其混合均匀。

(3)冲洗后,将样品放在大约 6cm×6cm 网格标记的托盘(图 3-13)里均匀摊开。在实

验室记录表中注明大型生物或明显较多的生物;不要将其从托盘中移走。

(4)使用随机数字表,选择 4 个数字,对应网格托盘的方格(网格)。从这个 4 个网格

中移出所有材料(生物和残体),将其放入白色浅盘,加入少量水,便于拣选。如果 4 格累

积生物个体数大约(经粗略计数或观察)为 200±20%个,分样即可完成。

(5)压住网格线的个体,将其计入头部所在的网格。如果无法确定其头部的位置(如

蠕虫),则将其计入大部分身体所在的网格。如果生物密度足够高,4 个网格的生物体数量

远远超过 200 个,再将这 4 个网格内的样品移到第 2 个网格托盘上。按第一次的做法,随机

选择网格,进行二级拣选,每次拣选一个网格,直至分样达到 200±20%个。

(6)拣选出来的残体,放入单独的样品瓶保存。贴上标签,除了之前的所有样品标签

信息外,需补充标注“拣选剩余”字样。未拣选样品的残体,也放入单独的样品瓶保存,标注

“剩余样品”;样品瓶应贴附原始的样品标签信息。保存时间及存档由实验室或底栖动物分

类专家决定。

(7)将拣选出来的 200(±20%)个个体分样放入盛有 95%乙醇玻璃瓶中保存。在玻璃

瓶内放入标签,注明识别码或批次编号、日期、河流名称及采样位置。如果需一个以上玻璃

瓶,则每个玻璃瓶都应分别贴上标签,并编号(如,1/2、2/2)。为方便查看瓶内的标签,先

把标签插到左边缘。如拣选后立即进行鉴定,可用皮氏培养皿或表面皿替代玻璃瓶。

(8)摇蚊(摇蚊科)的幼虫和蛹应当用合适的介质(可使用卑瑞斯胶封片)封在玻片

内;标注位点识别码、采集日期、采集人的姓名。蠕虫(寡毛纲)与摇蚊一样,也必须封在

玻片内,正确标注。

图 3-13 网格托盘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4

注:卑瑞斯胶配方:阿拉伯胶 8g,蒸馏水 10ml,水合氯醛 30g,甘油 7ml,冰乙酸 3ml。

配置方法:先将阿拉伯胶放入小的烧杯中,加水 10ml,将烧杯放置水浴锅,水加

热至 80℃,用玻璃棒搅动,待胶溶后,将水合氯醛加入使溶解,然后

再将甘油和冰乙酸加入,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再以薄棉过滤即可用。此

胶搁置时间越久越好。

(9)如分选过程中发现小个体或罕有生物样品时,应立即单独分装保存,避免与其它

大量生物样混杂后遗失。样品标本的挑拣周期不宜超过 2 天,且当日工作结束时应将待挑拣

样品冷藏保存。

(10)按照野外数据表的填写方法,填写实验室记录表的表头信息,检查分样编号。

3.2.2.2 鉴定

推荐至少鉴定到科,如有条件则鉴定到到属或种。摇蚊(双翅目:摇蚊科)以适当的介

质封在玻片内,用复式显微镜鉴定。

推荐鉴定使用的文献和工具书见参考文献。

3.2.2.3 计数

样品中发现的每个种类的名称和数量,都记录在实验室记录本上,标注衡量可信度的分

类确定性等级(TCR)。标明采样点位、时间、采样器材个数、鉴定种类中文名、拉丁名、

数量及种类鉴定的主要特征。

易断的环节动物等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

3.2.2.4 标本保存

可将标本(按站点和日期归类)放置在加有少量 95%变性乙醇的广口瓶中,紧紧封住瓶

口。必须定期检查广口瓶内的乙醇高度,并在标本瓶的乙醇减少之前,按需要补充。在广口

瓶外侧附可黏贴标签,标明样品识别码、日期以及防腐剂(95%变性乙醇)。

将永久性标签分别附于标本瓶内外侧,附以下信息:水体名称、站位编号、日期、采集

人姓名、防腐剂类型。

3.2.2.5 栖息密度换算

(1)定量样品

实测个体总数量除以采样总面积(人工基质笼的总数),即可得该种类的栖息密度

(ind/m2 或 ind/笼)。

(2)定性样品

采集的样品中同一种类个体数在 1~9 个之间计“+”,表示“出现”;在 10~29 个之间计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5

“++”,表示“多”;大于 30 个计“+++”,表示“很多”。

3.2.3 结果填报

将各点位的数据整理后填写在鉴定结果表格里,见附表 5。

4 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4.1 设备及耗材

4.1.1 设备器材

4.1.1.1 着生藻类的采集

采样船、牙刷、镊子、刀片、剪刀、样品瓶、标签纸、丙烯酸缆绳、硅藻计、载玻片

4.1.1.2 实验室保存和鉴定

配备 100×(油镜)物镜的复式显微镜、浮游生物计数框、电热平板、镊子、200μl 移液

枪、酒精灯,恒温水浴锅,胶头滴管,1.5ml 埃彭道夫微量离心管(Eppen-dorf tube)、防酸

手套等。

4.1.2 试剂

4.1.2.1 样品固定

固定剂:鲁哥氏液(40g 碘溶于含碘化钾 60g 的 1000ml 水溶液中)

福尔马林(市售 40%的甲醛溶液)

4.1.2.2 硅藻前处理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双氧水,75%酒精,蒸馏水。

4.1.2.3 藻类封片

Naphrax 胶(Robert Charles laboratories ltd. 罗伯特查尔斯实验室有限公司)或加拿大树

胶;二甲苯或甲苯;蒸馏水等。

4.2 野外采样程序

4.2.1 采样点设置

一般情况下着生藻类的采样点位、采样频次与底栖动物以及常规理化监测的采样点位

保持一致。

4.2.2 着生藻类的样品采集

4.2.2.1 人工基质法(用于定量样品的采集)

人工基质一般使用硅藻计法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4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6

在河流中避开急流和漩涡,采样时必须固定好器材,可以与底栖动物的篮式采样器相

连,通过调节绳子的长短,保证硅藻计距离水面 5~10cm,使之得到合适的光照。同时可以

参照《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 法》(GB/T 12990-91)的挂放方式进行放置。

每个采样点至少放置 2 个人工基质,以免由于不确定的事故造成损失。

为了将人为的干扰或破坏降到最低,应该将人工基质隐藏在视野之外,避开走航、观

光河流的主干道。条件允许可以雇渔民看护。

放置时间为 14 天。如果在此期间发生洪水或冲刷等情况,待水体平稳后,重新安置人

工基质。

定期了解采样器材放置情况,如果样品丢失要及时补样。

取样时填写采样记录(附表 6)。

4.2.2.2 天然基质法(多数用于定性样品的采集)

采集所有生境(浅滩、急流、浅池、近岸区域)不同基质上的着生样品,将所有样品混

合装入样品瓶中,贴上临时标签(临时标签可以只标注样品号或一次采集的统一编号)。

表 1 着生藻类采集技术

基质类型 采集技术

砂砾、卵石、圆石及树木残

将基质从水中缓慢移出,将表面相对较为光滑的和略带绿

色、蓝绿色或棕黄色的部分用牙刷或小刀刮取到装有蒸馏水

的样品瓶中

苔藓、大型藻类、维管植物、

根块

剪取或刮取植物浸泡在水中,表面滑腻的部分,放入样品瓶,

加少量蒸馏水。

大块岩石、河床岩石、原木、

树木

用牙刷或刮刀将直接将基质上的藻类刮下,冲洗入样品瓶

中。

注:若采集地点没有可以采集的基质,建议使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对水体的浮游种类进行定性采集,以获取

较为丰富的种类类群。

4.2.2.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定性样品固定:按 100:3 的比例在样品中加入市售的甲醛溶液。

(2)定量样品固定:按 100:1.5 的比例在样品中加入配制好的鲁哥试液,鉴定完成后加

入按定性样品固定液的比例加入甲醛溶液以永久保存。

(3)样品保存:将样品放入密封的样品瓶中,置于统一的样品柜中保存。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7

4.2.2.4 标识与记录

(1)标识:标签需标注采样地点、站位编号、日期、采集人姓名、固定液类型。在样

品记录本上记录与样品编号相对应的采样地点、站位编号、日期与样品类型,并建立电子档

案保存。并要定期检查样品瓶上的标签,进行更换或补充,以防时间久后标签脱落褪色。

(2)记录:在野外记录本或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附表 A-3)中记录下河流名称、采样

位置、站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采样完成后,在着

生藻类样品登记表(附表 A-4)中记录下样品信息,方便核对。

4.3 实验室分析

4.3.1 定性样品

4.3.1.1 非硅藻样品

(1)预处理:

方法一:常规制片法

将采集到的定性样品根据其样品中个体密度适当沉淀、浓缩至适宜体积,观察时,将

样品充分摇晃均匀后静置 5~10s,胶头滴管吸取液体中间略偏下位置的样品滴放到载玻片

上,制成临时装片鉴定并粗略计数,以获得定性样品中的优势种类。

注:由于着生样品中,多含有大量的泥沙,泥沙的重量普遍大于藻类植物,静置可使其迅速

沉淀至样品瓶底,可减少大量杂质对鉴定造成的干扰,静置的同时会导致藻类轻微沉降,所

有吸取液体中下部的样品。

方法二:甘油制片法

甘油封片法:①配置甘油封片试剂:按照甲醛:甘油:蒸馏水的体积比为 4:10:86 配置甘

油封片试剂;②按照一份(滴)样品加两份(滴)甘油封片试剂的比例置于载玻片上;③待

蒸馏水挥发后(根据室温、湿度条件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 24h)补充加封片试剂一次

(两份/两滴);④待蒸馏水再次挥发后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鉴定,使用时间与外界

条件有关,一般为 2~3 天。

注:对于接触生物监测时间较短的人员来说,种类的鉴定较为困难,而临时装片会因

空气、光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样品中的水分快速挥发,影响对样品的观察,如遇上述情况,

可使用第二种方法制成甘油封片,减少鉴定中因外界因素产生的困难。

(2)种类鉴定

将样品装片置于 10×40 倍显微镜下观察鉴定至属或种。

推荐鉴定使用的文献和工具书见参考文献。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8

4.3.1.2 硅藻样品

(1)预处理

由于硅藻种类的形态学鉴别主要依据其细胞壁上硅质花纹的形态以及数量,因此在鉴

定之前,首先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藻体中的原生质,只保留硅藻主要由二氧化硅组成

的硅质外壳。使用非硅藻样品的取样方法,预处理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可根据各实验室不

同情况选取适合的方式。

方法一:三酸法

取 15~20mL 样品置于玻璃试管中,离心 5min;

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

(以下步骤需在通风橱中进行)

用试管夹将试管夹好在酒精灯上加热,是标本中的液体全部蒸发;

加入 3~4 滴浓盐酸继续加热,直至颜色变深,液体大部分蒸发;

加入 2~4 滴浓硫酸加热,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黑,并产生大量气泡;

加热直至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炭黑色,不再产生气泡并伴有白色气体冒出;

加入 2~3 滴浓硝酸,此时反应剧烈并伴有响声,有大量棕红色气体冒出;

继续加热直至沉淀物变为淡黄色活无色,气体变为白色。

方法二:盐酸-硝酸法

取样品 15~20mL,置于大玻璃试管中。

在样品中加入等体积的浓盐酸混合,静置 24h;

沸水浴加热 3~4h 后静置 24h;

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

加入 2 倍体积的浓硝酸沸水浴加热 5~6h,直至产生白色絮状沉淀为止;

静置 24h,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

方法三:双氧水法

取样品 15~20mL 置于玻璃试管中,加入 15mL 浓盐酸;

沸水浴加热至液体体积剩下 1/2 时,加入 30mL 双氧水;

继续沸水浴加热(同时不断加入适量双氧水)直至沉淀变为淡黄色或白色。

(2)处理后的样品洗涤及保存方法

将预处理后的样品配平离心,以 3000r/min 的速度离心 5min;用胶头滴管弃去上清液,

保留沉淀物,加入蒸馏水反复冲洗吹吸,再次离心。整个过程重复 5~7 次。(样品中一般含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9

有强腐蚀性的溶液,需使用玻璃离心管,离心时需注意防止液体飞溅以及离心管破裂造成的

伤害)。

将冲洗过的白色沉淀样品转移至 1.5mL 的微型离心管中,使用 75%的酒精保存。由于

酒精具有挥发性,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再次加入酒精。

(3)永久封片制作方法

方法一:加拿大树胶封片

用二甲苯浸泡加拿大树胶,使其变为粘稠状的液体(大约需要两周的时间);

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洗净、擦干,放到一旁保持干燥;

摇晃装有干净标本的微型离心管,使标本的沉淀与酒精均匀混合成悬浊液;

用移液枪取 10~20μl 的悬浊液,滴在盖玻片上涂匀,放在热平板上干燥;

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泡好的加拿大树胶,将盖玻片涂有标本的一面向下盖在胶上,使

胶慢慢散开,接近或完全扩散到整张盖片上;

用记号笔在载玻片做好标记,防止混乱,在室温下干燥;

玻片在室温通风条件下完全干燥后(大约需要 1~2 周),即可观察;

待一次样品封片全部制作完毕后统一制作、粘贴标签。

方法二:Naphrax 胶封片

用甲苯浸泡 Naphrax 胶,使其粘稠度达到合适的程度;

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洗净、擦干,放到一旁保持干燥;

摇晃装有干净标本的微型离心管,使标本的沉淀与酒精均匀混合成悬浊液;

用移液枪取 10~20μl 的悬浊液,滴在盖玻片上涂匀,放在热平板上干燥;

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泡好的 Naphrax 胶,将盖玻片涂有标本的一面向下盖在胶上,使

胶慢慢散开,接近或完全扩散到整张盖片上;

将盖好盖玻片的载玻片用试管夹夹好,置于酒精灯上烤,待胶沸腾冒泡时停止加热;

用记号笔在载玻片做好标记,防止混乱,待封片冷却干燥后即可观察;

待一次样品封片全部制作完毕后统一制作、粘贴标签。

(4)种类鉴定

将藻类封片样品置于 10×100 倍显微镜油镜下鉴定分析至属或种。

推荐鉴定使用的文献和工具书见参考文献。

4.3.1.3 结果记录

鉴定记录表格以及最终的数据统计表格参见附表 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0

4.3.2 定量样品(沉降计数法)

4.3.2.1 藻类预处理

选用合适的器皿,尽量减少样品转移的次数,将着生藻类样品浓缩、沉淀后,定容至 20~

50mL(根据不同样品中生物个体的密度调整定容的体积)。将浓缩样品充分摇晃均匀后,取

0.1L 置于浮游生物计数框中(图 4-1)鉴定计数。

图 4-1 浮游生物计数框

4.3.2.2 藻类鉴定

在 10×40 显微镜下,将藻类鉴定至属或种级分类水平。如有大量硅藻出现,建议按照定

性样品中对硅藻的处理方法进行封片,在 10×100 的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用此结果对 10×40

倍镜的鉴定结果进行校正。

4.3.2.3 藻类计数

(1)计数方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长条计数法)

在显微镜下,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计数框的右边称为一个长条。

与下沿刻度相交的个体,应计数在内,与上沿刻度相交的个体,不计数在内,与上、下沿刻

度都相交的个体,以生物体的中心位置作为判断的标准,也可在低倍镜下,按上述原则单独

计数,最后加入总数之中。一般计数三条,即第 2、5、8 条(如图 4-2a 所示),若藻体数量

太少,则应全片计数。

a b

图 4-2 计数方法示意图

(a.《第四版》中要求的示意图 b.改进的计数方法示意图)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1

(2)改进的计数方法

大多数鉴定人员都是刚开始从事生物监测工作,种类鉴定、计数的速度相对较慢,而

当浮游生物计数框中的样品液体蒸发减少时,则需要停止计数,大多数人很难完成《第四版》

中要求的三条(即 30 个格),而由于样品在计数框中的分布不均匀,需要计数在计数框不同

位置格子的样品数量,因此,在长期鉴定计数中,推荐对计数框中的样品按照对角线的格进

行计数(如图 4-2b 所示),每 0.1mL 样品计数 5 或 10 个小格,重复计数多个 0.1mL,共计

数 30 个小格。

生物监测一般需要计数每一个分类单位的数量,用划“正”字的方法,每划代表一个个

体,以此记录每个分类单位的个体数,同时建议每一个小格单独计数,以便计算种类的出现

频率。

(3)硅藻的计数

若需要对硅藻样品进行生态学分析,可在硅藻封片中计数 300~500 个硅藻壳面(羽纹

纲硅藻一个完整的藻体由两个壳面组成,中心纲硅藻链状由两个壳面组成),计算每个种类

的相对丰度,以此分析群落组成情况。

4.3.2.4 结果计算

式中,n——单位面积藻类个体数量,ind/cm2;

ni——抽样的总个体数量,ind;

V——抽样体积,mL;

Vi——定容总体积,mL;

S——采样总面积,cm2。

4.3.2.5 结果记录

鉴定记录表格以及最终的数据统计表格参见附表 10-11。

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 野外质量保证与控制

5.1.1 样品的采集

(1)保证所有野外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须制定一项常规检查、维护及/或校准的

SVVn

ni

i=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2

计划,以确保野外数据的异质性和质量。野外数据必须完整、规范、清晰。

(2)合理安排各类生物样品采集顺序,尽量避免生物类群在采集前受到较大扰动。

(3)定量采样应在定性采样前进行。

(4)正确填写样品标签,包括样品编号、日期、水体名称、采样位置以及采集人姓名。

样品记录表包含的信息必须与样品瓶标签相同。

(5)及时清洗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设备,并仔细检查,防止采样污染。

(6)及时在现场处理样品。受生物活动影响,随时间变化明显的项目应在规定时间内

测定。

5.1.2 样品的保存

按照要求分别保存各类样品,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固定液,必要时进行添加。

5.1.3 样品的运输

(1)必须根据采样记录或登记表核对清点样品,以免有误或丢失。

(2)样品运输中贮存温度不超过采样时的温度,必要时需准备冷藏设备。

(3)运输中应仔细保管样品,以确保样品无破损、无污染。应避免强光照射及强烈震

动。

5.1.4 采样记录

除了样品相关信息,采样时间、地点、水温、气温、水文、植被等也应有详细记录,确

保采样现场数据的完整性。

5.1.5 准确度和精确度

(1)采集现场要设负责人,对采样点位、样方采集数量、采集的效果进行评估。

(2)底栖动物采集拣选的每个样品,要经采集团队的另一人对拣选样品进行检查,确

保无生物遗漏现象发生。

(3)藻类等采集的样品,要由指定人员检查样品采集过程是否符合采集要求,保存方

法是否符合规范。

(4)生境调查至少应有 2 人同时完成记录和评价;不同时间周期下同一河流或河段的

生境调查建议由同批人员完成。

5.2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

5.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1)样品交接时,应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由接收样品的工作人员记录其状态,检查是

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检验方法中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3

(2)实验室应建立送检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的样品识别都不会发生

混淆。

5.2.2 种类鉴定、计数

(1)新种、新记录种必须留出标本完整,鉴别特征典型的样品制作标本,永久保存,

并请分类学专家进行确认。

(2)有疑问不确定的物种,需要请分类学专家对物种进行确认。

(2)样品鉴定完毕后,需请 1 位相关专业人员对样品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 10%,以

确保分类鉴定的准确性。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

(3)实验室应当保存并更新相关的分类学文献。

(4)样品需由 2 名工作人员重复计数。

5.2.3 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应数据,分析测试项目还应记录下测试条件、测试方

法、QC 报告(空白、重复、标样、校正),并描述如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果报告的过程、

数据转换步骤。数据记录表须有记录人、校对人签字。

5.2.4 样品的保存

保存所有样品的模式标本及其记录,必须准确、标记完整、防腐,并保存于实验室,以

便将来作为参考。现场分析剩余样品不保存;实验室分析剩余的生物样品至少保留 4 个月以

上,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长期保存。

5.2.5 准确度和精确度

(1)建议重复抽样样品应当由另一位专业人员计数,以便评估分类精确性及偏差。

(2)建议定期邀请专业分类学者,进行抽查,对错鉴的物种,在记录表上进行更正。

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

(3)建议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鉴定水平。

5.2.6 资料保存

基础分类学参考文献文库是藻类、大型底栖动物鉴定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应按实验

室需求购买、收集和保存。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4

参考文献

1. GB/T 12990-91, 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 法[S].

2. 弗洛特莫斯科等. 深水型(不可涉水)河流生物评价的概念及方法[M]. 刘录三等,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 段学花, 王兆印, 徐梦珍.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 马放, 李伟光, 任南琪. 生物监测与评价[M].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9.

5. 国家环保局水生生物监测手册编委会. 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3.

6. 胡鸿钧, 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科学出版社, 2006.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8. 中国科学院. 中国经济昆虫志[M]. 科学出版社, 1997.

9. 杨莲芳.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M]. 河海大学出

版社, 1994.

10. 周凤霞, 陈剑虹. 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图谱[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11. 齐钟彦等. 中国动物图谱[M]. 科学出版社, 1985.

12. 刘月英, 张文珍等. 中国经济动物志[M]. 科学出版社, 1979.

13. 周长发. 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J]. 南开大学, 2002.

14. 胡鸿钧, 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科学出版社, 2006.

1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综合考察队. 西藏藻类[M]. 科学出版社, 1992.

16. 齐雨藻, 李家英, 魏印心等. 中国淡水藻志[M]. 科学出版社, 2003-2014.

17. Krammer K., Lange-Bertalot H. Bacillariophyceae(欧洲硅藻鉴定系统)[M]. 刘威, 朱

远生, 黄迎艳译.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5

附 录

表 1 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

表 2 栖息地评价数据表

表 3 底栖动物定性采样现场记录表

表 4 底栖动物定量采样现场记录表

表 5 底栖动物(定性、定量)鉴定结果表

表 6 着生(浮游)藻类现场采样记录表

表 7 着生(浮游)藻类样品登记表

表 8 着生藻类——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

表 9 着生藻类——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

表 10 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定量鉴定记录表(适用于刚开始进行鉴定的人员)

表 11 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定量鉴定记录表(适用于接触一段时间的鉴定人员)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5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6

表 1 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

日期:

时间: 地点: 省 市 县 村 站位# 河流类型: 河道 经纬度:E N 海拔高度 米 河流所属水系: 河流名称: 起始时间: 终止时间: 调查人:

天气 情况

当前 过去 24 小

时 过去 7 天有无大雨?

暴雨(大雨)

□ □ □ 是 □ 否 小雨(中雨) □ □ 阵雨 □ □ 气温 ℃ 多云 □ % □ % 晴 □ □ 其他

水域 特征

周围土地利用优势类型 □森林 □牧场/草原 □农业 □居民区 □商业 □工业 □其他

当地水域 NPS 污染 □无 □某些可能污染源 □明显污染

源 当地水域侵蚀 □无 □中等 □严重 河岸

植被 优势类型 □ 乔木 □ 灌木 □ 草 □ 藤蔓 优势物种

河流 特征

河段长度 m 河段宽度 m 河 段 面 积 m2

( km2) 河流深度 m 表面流速 m/s

上方覆盖度 □半开阔 □半荫 □全荫 高水位线 m 河段代表性形态类型比例 □浅滩 % □急流 % □池塘 % 是否渠道化 □ 是 □ 否 是否有水坝 □ 是 □ 否

水生 植物

优势类型 □挺水型 □沉水型 □浮叶型 □漂浮型 □浮游藻类 □着生藻类 优势物种 水生植物覆盖河段百分比 %

水质

温度 ℃ 盐度 电导率 溶氧 DO pH ORP 浊度

水体气味 □正常/无 □污物 □石油 □化学药品 □腥臭 □其他 水表油污 □平滑 □闪光 □油珠 □斑块 □无 □其他 浊度(如未测量) □清澈 □轻微浑浊 □浑浊 □不透明 □着色 □其他

沉积物/底质

气味 □正常 □污物 □石油 □化学药品 □厌氧 □无 □其他 油污 □无 □轻微 □中等 □严重

沉积物 □淤泥 □木屑 □造纸纤维 □沙 □贝壳残骸 □其他 陷入河床的石块,其底部是否为黑色? □是 □否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7

表 2 栖息地评价数据表

评价指标 好 较好 一般 差

1 底质

75%以上是碎石、卵石、大

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50%-75%是碎石、鹅卵石、大

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25%-50%是碎石、鹅卵石、大

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碎石、鹅卵石、大石少于

25%,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 栖境复杂

有水生植被、枯枝落叶、倒

木、倒凹河岸和巨石等各种

小栖境

有水生植被、枯枝落叶和倒凹

河岸等小栖境 以 1 种或 2 种小栖境为主

以 1 种小栖境为主,底质

多以淤泥或细沙为主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3 V/D 结合

特性

慢-深、慢-浅、快-深和快-浅

4 种类型均有,近乎平均分

只有 3 种情况(如快-浅未出

现,分值较低)

只有 2 种情况出现(如快-浅和

慢-浅未出现,分值较低) 只有 1 种类型出现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4 河岸稳定

河岸稳定,无侵蚀痕迹,观

察范围内(100m)小于 5%

河岸受到损害

比 较 稳 定 , 观 察 范 围 内

(100m)有 5%-30%的面积出

现侵蚀现象

观察范围 30%-60%面积发生

侵蚀,且洪水期可能会有较大

隐患

观察范围内 60%以上的

河岸发生侵蚀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5 河道变化

渠道化没有或很少,河道维

持正常模式

渠道化较少,通常出现于桥墩

周围,对水生生物影响较小

渠道化较广泛,出现于两岸有

筑堤或桥梁支柱的情况下,对

水生生物有一定影响

河岸由铁丝和水泥固定,

对水生生物影响严重,

使其栖境完全改变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6 河水水量

状况

水量较大,河水淹没到河岸

两测,或仅有少量的河道暴

水量比较大, 河水淹没 75%

左右的河道

水量一般,河水淹没 25% -

75%的河道 水量很小,河道干涸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7 植被多样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很多,面

积大,河岸植被覆盖 50%以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多,

面积一般,河岸植被覆盖 50%

-25%

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少,面

积较小,河岸植被覆盖少于

25%

河岸周围几乎没有任何

植被,河岸无植被覆盖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8 水质状况

很清澈,无任何异味, 河

水静置后无沉淀物质

较清澈, 轻微异味,河水静置

后有少量的沉淀物质

较浑浊,有异味,河水静置后

有沉淀物质

很浑浊, 有大量的刺激

性气体溢出, 河水静置

后沉淀物很多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9 人类活动

强度

无人类活动干扰或少有人

类活动

人类干扰较小,有少量的步

行者或自行车通过

人类干扰较大,少量机动车

通过

人类干扰很大, 交通必

经之路,有机动车通过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 河岸土

地利用类

河岸两侧无耕作土壤,营

养丰富

河岸一侧无耕作土壤,另一

侧为耕作土壤

河岸两侧耕作土壤,需要施

加化肥和农药

河岸两侧为耕作废弃的

裸露的风化土壤层, 营

养物质很少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合计

总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8

表 3 底栖动物定性采样现场记录表

水域: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监测单位: 采样人员:

项目 点位 1 点位 2 点位 3 点位 4

土地利用情况

底质

淤泥、泥沙、粘土、粗砂、岩石、卵石、砾石、其它

经纬度 东经

北纬

水草繁茂概况

-(无) +(出现) ++(普遍) +++(多)

天气状况

水温(℃)

流速(m/s)

采样器材

采样深度(米)

样品厚度

采样次数

备注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9

表 4 底栖动物定量采样现场记录表

水域: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月 日

监测单位: 采样人员:

项目 点位 1 点位 2 点位 3 点位 4

土地利用情况

底质

淤泥、泥沙、粘土、粗砂、岩石、卵石、砾石、其它

经纬度 东经

北纬

水草繁茂概况

-(无) +(出现) ++(普遍) +++(多)

天气状况

水温(℃)

流速(m/s)

采样器材

采样深度(米)

采样器材数量

备注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0

表 5 底栖动物(定性、定量)鉴定结果表

水域: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月 日 定量单位:个/笼

号 类别 目 科

种 类 名 称 断面

中文

名称

拉丁文

名称

分类

确定度 点位 1 点位 2 平均

水生昆虫

(个/笼)

软体动物

(个/笼)

甲壳动物

(个/笼)

环节动物

(个/笼)

监测单位: 分析人员: 复核人员: 审核人员: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1

表 6 着生藻类现场采样记录表

河流名称:

地点:

站位# 河段长度 水深:

经纬度:E N 河道:

采集日期: 时间:

调查人: 批次编号:

制表人: 调查目的:

栖息地类型

□ 卵石 % □ 树木残干 % □ 河岸 %

□ 砂砾 % □ 大型沉水植物 %

□ 其他( ) %

样品采集

采样设备

如何采样? □ 涉水 □ 岸边 □ 船上

采样方法 □ 天然基质法(□复合栖息地采样法 □单一栖息地采样法)

□ 人工基质法

如果采用天然基质法-复合栖息地采样法,则每种栖息地采集样本数量:

□ 卵石 % □ 树木残干 % □ 河岸 %

□ 砂砾 % □ 大型沉水植物 %

□ 其他( ) %

如果采用天然基质法-单一栖息地采样法/人工基质法,则采样面积为:

cm2

备注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2

表 7 着生(浮游)藻类样品登记表

采样

日期 站位

河流名称

及位置 采集人

样品瓶

编号 固定液

实验室交接

日期 批次编号

分析日期

封片 鉴定

制表人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3

表 8 着生藻类——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

河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断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样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采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基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无:(空) 有:+(出现) ++(出现较多) +++(大量出现/优势种)

中文名 拉丁名 确定

性 断面1 断面2 断面3 断面4 断面5 断面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5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4

表 9 着生藻类——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

河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断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样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采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基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定容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鉴定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 序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单位:104 ind/cm2 中文名 拉丁名 确定性 断面1 断面2 断面3 断面4 断面5 断面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鉴定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5

表 10 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定量鉴定记录表

河流名称: 样点名称: 样品编号: 鉴定人:

号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确定

性 定容体积: (着生藻类)载玻片片数:

中文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拉丁名

2

拉丁名

3

拉丁名

4

拉丁名

5

拉丁名

6

拉丁名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6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6

表 11 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定量鉴定记录表

河流名称: 样点名称: 样品编号: 鉴定人: 序

号 中文名/拉丁名

定容体积: 载玻片片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目 录

前言 ................................................................................................................................................ III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适用范围 ............................................................................................................................ 1 1.3 指导原则 ............................................................................................................................ 1

1.3.1 科学实用原则 ......................................................................................................... 1 1.3.2 因地制宜原则 ......................................................................................................... 1 1.3.3 循序渐进原则 ......................................................................................................... 1

1.4 术语和定义 ........................................................................................................................ 1 1.4.1 湖泊 Lake ............................................................................................................... 1 1.4.2 水库 Reservoir ....................................................................................................... 1 1.4.3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 2 1.4.4 生境 Habitat ........................................................................................................... 2 1.4.4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 2 1.4.5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 2 1.4.6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ertebrate .............................................................................. 2 1.4.7 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 ....................................................................................... 2 1.4.8 参照点位 Reference Site ....................................................................................... 2 1.4.9 生物指数 Biotic Index(BI) ............................................................................... 2 1.4.10 生物完整性 Biological Integrity ......................................................................... 2 1.4.11 生物完整性指数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 ...................................... 2

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 3 2.1 评价要素类别 .................................................................................................................... 3 2.2 生物类群的选择 ................................................................................................................ 3

3 水质评价....................................................................................................................................... 3 4 生境评价....................................................................................................................................... 4 5 生物评价....................................................................................................................................... 4

5.1 生物多样性指数 ................................................................................................................ 4 5.1.1 评价方法 ................................................................................................................. 4 5.1.2 评价标准 ................................................................................................................. 4

5.2 生物指数 ............................................................................................................................ 5 5.2.1 评价方法 ................................................................................................................. 5 5.2.2 评价标准 ................................................................................................................. 5

5.3 生物完整性指数 ................................................................................................................ 5 5.3.1 候选生物参数 ......................................................................................................... 5 5.3.2 核心参数筛选 ......................................................................................................... 6 5.3.3 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 ............................................................................................. 8 5.3.4 评价标准 ................................................................................................................. 9

5.4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标准 .................................................................................................... 9 6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9

6.1 评价方法 ............................................................................................................................ 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

6.2 评价标准 .......................................................................................................................... 10 7 报告编写..................................................................................................................................... 10

7.1 报告内容 .......................................................................................................................... 10 7.1.1 前言 ....................................................................................................................... 10 7.1.2 监测/评价区域 ...................................................................................................... 10 7.1.3 野外调查工作状况 ............................................................................................... 10 7.1.4 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 ........................................................................................... 11 7.1.5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分析 .................................................................. 11 7.1.6 图集 ....................................................................................................................... 11 7.1.7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 11

7.2 编写要求 .......................................................................................................................... 11 附录 ................................................................................................................................................ 12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I

前 言

我国湖泊和水库众多。然而,随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使得湖库萎

缩和消亡严重、水质持续恶化、富营养化趋势逐年加剧。不仅如此,水环境质量下降所引发

的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近年来,湖库生态系统总体处于退化状态,鱼类资源大幅下降,生

物多样性不断减低。目前,我国湖库的相关环境问题,已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湖库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监测并评价湖库水生态环境质

量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

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

函[2012]1163 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湖库水生态

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湖库生态系统健康

状态的分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

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五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

"十二五"规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湖

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湖泊及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评

价的相关指数和计算方法,以及湖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分级。

1.3 指导原则

1.3.1 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湖库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类群栖息及生存规律,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反

映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水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3.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工作目的及人员的技术

水平,选择评价类群和评价方法。

1.3.3 循序渐进原则

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可以为基础薄弱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也可

以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1.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4.1 湖泊 Lake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

1.4.2 水库 Reservoir

在河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

的蓄水场所;或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场所。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1.4.3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4.4 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

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4.4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水中营浮游生活的藻类,属于微藻类,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淡水浮游藻类

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和隐藻八个类群。

1.4.5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类群。它们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

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淡水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

足类等类群。

1.4.6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

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

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小型

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

1.4.7 富营养化 Eutrophication

是指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物输入水体,使其逐步由生

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现象。

1.4.8 参照点位 Reference Site

能够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干扰(或所受人为干扰较小)生物状态的点位。

1.4.9 生物指数 Biotic Index(BI)

基于特定类群的相对丰度,并与其敏感性或耐受性结合而成的单一指数或记分值。

1.4.10 生物完整性 Biological Integrity

是指在一个地区的天然栖息地中的群落所具有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特征,以

及该群落所具有的维持自身平衡、保持结构完整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1.4.11 生物完整性指数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

将一组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受干扰后反应敏感、可代表目标生物群落的各种结构和功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能属性的生物参数整合成单一记分值的指数,可以对水体进行生物完整性健康评价。

2 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

2.1 评价要素类别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素主要包括:

——水体理化参数

——物理生境

——生物类群

2.2 生物类群的选择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常用的生物类群包括:

——大型底栖动物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应根据评价的水体类型以及特定目的,充分考虑每个类群的优点、生命周期,并结合区

域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水生生物类群。比如,营养状态评价可选用浮游植物的相关参数,

总体的生态环境状态评价可单独或结合使用这三个类群;环境变化的长期效应评价首选大型

底栖动物,环境变化的短期效应评价则选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充分达到既定评价目的

的前提下,评价类群可以根据现场采样条件以及人员、仪器的配备情况酌情增减。

3 水质评价

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水质指标的评价根据不

同功能分区水质类别的标准限值,进行单因子评价(其中水温和 pH 不作为评价指标)。最

后根据水质类别等级进行赋分,赋分标准参见表 1。

表 1 化学指标评价等级及赋分

水质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赋分 5 4 3 2 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4 生境评价

参照“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的生境评价方法,按照“湖库生境评分表”

对 10 项参数分别进行评分。每项参数分值范围为 0~20,每个点位的生境总分由 10 项参数

分值累加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生境评价仅限于湖滨点位,湖心点位不在此列。

表 2 湖库生境评价等级及赋分

分值 等级 赋分

HS<150 无干扰 5

120<HS≤150 轻微干扰 4

90<HS≤120 轻度干扰 3

60<HS≤90 中度干扰 2

HS≤60 重度干扰 1

注:HS 即为生境评分。

5 生物评价

生物评价可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指数、生物完整性指数。鉴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准确性,本指南优先推荐生物完整性指数。但因各地、各单位工作基础差异,生物完整性的

操作性和推广性受到一定局限,因此也可根据评价目的、可获取的生物数据及自身能力,选

择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进行评价。(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可以作为候选生

物参数纳入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5.1 生物多样性指数

5.1.1 评价方法

较为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香农-威纳(Shannon-Wienner)指数,常用于浮游植物和

浮游动物。

计算公式为 H' = − ∑ ( ni

nSi=1 ) log2 ( ni

n)

式中 H′为生物多样性指数;n 为样品中各种生物的总体个数;S 为所有样品中的生物种

属总数;ni为样品所有生物的总体个数。

5.1.2 评价标准

一般情况下,H′=0 为严重污染;0<H′≤1 为重污染;1<H′≤2 为中污染;2<H′≤3 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轻污染;H′>3 为清洁。

5.2 生物指数

5.2.1 评价方法

生物指数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大型底栖动物,目前针对这个类群开发的生物指数众多,此

处推荐使用 Hilsenhoff 指数(HBI)和科级生物指数(FBI)。

(1)Hilsenhoff 指数(Hilsenhoff Biotic Index,HBI)

计算公式为 HBI = ∑ niti/Nni=t

其中,ni 为第 i 个分类单元(通常为属级或种级)的个体数,N 为样本个体总数,ti 为第

i 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

(2)科级生物指数(Family Biotic Index,FBI)

计算公式同 HBI,但是分类水平从属、种级统一为科级。

5.2.2 评价标准

确定生物指数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根据参照点位生物指数的数值分布,以 75%分位数作为区分是否受污染的标准,

低于此值表示水体水质最清洁,高于此值的数值分布范围,进行 4 等分,代表不同清洁和污

染程度。

(2)根据所有样点生物指数的数值分布,以 5%分位数对应的值作为标准,小于该值表

示水质最清洁,高于此值的数值分布范围,进行 4 等分,代表不同清洁和污染程度。

其中,Hilsenhoff 指数可参考已有的评价标准:清洁 0<HBI≤4.25;较为清洁 4.25<HBI

≤5.75;轻度污染 5.75<HBI≤6.5;污染 6.5<HBI≤7.25;严重污染 7.25<HBI≤10。如果

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可考虑根据评价区域的生物指数数值分布建立相应的评价标

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该评价标准仅适用于评价区域,其普适性值得商榷;另外,该评

价标准的建立需谨慎进行。

5.3 生物完整性指数

5.3.1 候选生物参数

用于评价的生物参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与研究的生物类群或生物群落以及指定的

项目目标具有生态相关性;(2)对环境压力具有敏感性,其响应能够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

可以选择以下 6 大类代表性参数:(1)代表生物类群多样性或多样化的丰富度参数;(2)

代表同一性及优势度的物种组成参数;(3)代表干扰敏感性的耐受性参数;(4)生物多样性

参数;(5)代表取食策略及功能团的食性或习性参数;(6)生物量参数。表 3 所示为分别适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7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用于湖库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候选参数。

5.3.2 核心参数筛选

5.3.2.1 参数值分布范围分析

检查候选参数的数值范围,筛除以下两类参数:(1)随干扰增强参数变化幅度减小的参

数,这类参数不易准确区分受不同干扰程度的水体,不适宜用于生物评价;同理,随干扰增

加参数变化幅度过大的指标,也不适宜用于生物评价;(2)在参照点位范围内自身变化性过

高的参数,这类参数无法有效区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点位。

每个候选参数必须有足够大的信息量,以及特定范围的变异性,可以在点位类型和生物

状态之间进行区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表 3 一些适用于湖库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大型底栖动物候选参数

丰富度 物种组成 耐受性 生物多样性 食性/习性 生物量

浮游植物

⚫ 种类总数 ⚫ 蓝藻种类数 ⚫ 绿藻种类数 ⚫ 硅藻种类数

⚫ %前 3 位优势种 ⚫ %蓝藻 ⚫ %微囊藻 ⚫ 硅藻商

⚫ %耐受性种类 ⚫ %敏感性种类 ⚫ %耐酸性种类 ⚫ %耐碱性种类 ⚫ %嗜中性种类

⚫ Shannon 指数 ⚫ Simpson 指数

⚫ 可食藻类种类数 ⚫ %可食藻类 ⚫ 不可食藻类种类数 ⚫ %不可食藻类

⚫ 叶绿素 a

浮游动物

⚫ 种类总数 ⚫ 原生动物种类数 ⚫ 轮虫种类数 ⚫ 枝角类种类数 ⚫ 桡足类种类数

⚫ %前 3 位优势种 ⚫ %原生动物 ⚫ %轮虫 ⚫ %枝角类 ⚫ %桡足类 ⚫ 轮虫/后生浮游动物 ⚫ 哲水蚤/剑水蚤

⚫ Shannon 指数 ⚫ Simpson 指数

⚫ 生物量

大型底栖动物

⚫ 种类总数 ⚫ EPT 种类数 ⚫ 摇蚊种类数 ⚫ 软体动物种类数 ⚫ 甲壳动物种类数

⚫ %前 3 位优势种 ⚫ %优势种 ⚫ %EPT ⚫ %摇蚊科 ⚫ %颤蚓 ⚫ %软体动物

⚫ 敏感性种类数 ⚫ %敏感性种类 ⚫ 耐受性种类数 ⚫ %耐受性种类 ⚫ Hilsenhoff 生物指

数(HBI)

⚫ Shannon 指数 ⚫ Simpson 指数

⚫ %捕食者 ⚫ %滤食者 ⚫ %刮食者

⚫ 生物量

注:校正过程中可以评估其冗余,排除重合的参数。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PTV)见附录列表,PTV≤4 为敏感性种类,PTV≥6 为耐受性种类。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5.3.2.2 识别能力分析

采用箱线图及 IQ 值记分法(图 1),判断哪些生物参数能够最佳区分参照点位和人为干

扰点位;绘制参数值与各类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图,或采用多变量排序模型,阐明候选生物

参数与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选择具有最强识别力的生物参数,可以为评价未知点位的生物

状态提供最优置信度。

图 1 参数 IQ 值记分法

注:箱体表示 25%至 75%分位数值分布范围,箱体内方块表示中位数,IQ≥2 的参数方可通过筛选。A:

IQ=3 分,箱体无任何重叠,;B:IQ=2 分,箱体有小部分重叠,但中位数都在对方箱体之外;C:IQ=1 分,

箱体大部分重叠,但至少有一方的中位数处于对方箱体范围外;D 和 E:IQ=0 分,一方箱体在另一方箱体

范围内,或双方的中位数都在对方箱体范围内。

5.3.2.3 冗余度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检验各项参数反映信息的独立性,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生物指数所

反映的信息的重叠度,使最后构成指标体系的每个参数都至少提供一个新的信息,而不是重

复信息。

5.3.3 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

5.3.3.1 记分基准确定

对生物指标进行记分的目的是统一评价量纲,建议使用 0-10 赋分法,其赋分原则是:

正向参数,Vi’=10Vi/V95%R;反向参数,Vi’=10(1-Vi/V95%I)。其中,Vi’为标准化后的参数,Vi 为

参数值,V95%R 为参照点的 95%分位数,V95%I 为受损点的 95%分位数。

5.3.3.2 指数集成

各个核心参数记分值的总和,即为生物完整性指数值。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

5.3.3.3 指数检验

根据生物完整性指数对环境压力的响应进行敏感型检测,计算指数区分参照点位和受损

点位的效率,也就是被正确区分的点位的百分比。如果区分效率在 60%以上,则可认为该生

物完整性指数有效。

5.3.4 评价标准

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参照点位指数值分布的 25%分位数法——如果点位的指数值大于 25%分位数,则

表示该点位受到的干扰很小,小于 25%分位数的分布范围,进行 4 等分,分别代表不同的环

境状态;

(2)所有点位指数值分布的 95%分位数法——以 95%分位数为最佳值,低于该值的分

布范围进行 5 等分,靠近 95%分位数值的一等分代表点位所受干扰较小。

5.4 水生生物指标赋分标准

表 4 水生生物指标评价等级及赋分

Shannon-Wienner 指数

Hilsenhoff 指数 IBI 指数 生物状态 赋分

>3.0 0~4.25 很好 非常健康 5

2.0~3.0 4.26~5.07 好 较为健康 4

1.0~2.0 5.76~6.50 中等 轻度受损 3

0~1.0 6.51~7.25 较差 中度受损 2

0 7.26~10 很差 重度受损 1

6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6.1 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通过水化学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加权

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WQI,以该指数表示各评估单元和水环境整体的质量状况。

WQI= ∑ xi

n

i=1

wi

其中,WQI 表示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xi指评价指标分值,wi 指评价指标权重。

各项指标分值范围及权重如表 5 所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

表 5 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公式说明表

指标 分值范围 建议权重

水化学指标 1~5 0.4

水生生物指标 1~5 0.4

生境指标 1~5 0.2

其中,水生生物指标取参评生物类群指标赋分值的算术平均值。另外,湖心点位因其不

作生境评价,进行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时只考虑水化学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即可,这两

项指标建议权重分别为 0.5。

6.2 评价标准

根据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WQI)分值大小,将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分为五

级,分别为优秀、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具体指数分值和质量状况分级

详见下表6。

表 6 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标准

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非常健康 健康 轻度受损 中度受损 重度受损

综合指数(WQI) WQI≥4 4>WQI≥3 3>WQI≥2 2>WQI≥1 WQI<1

表征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7 报告编写

7.1 报告内容

7.1.1 前言

(1)任务及来源

(2)监测/评价区域的位置及地理坐标

(3)任务执行情况

7.1.2 监测/评价区域

(1)监测/评价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

(2)以往对该区域的调查研究程度及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7.1.3 野外调查工作状况

(1)站位布设

(2)监测方法和现场资料描述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

7.1.4 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

(1)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方法及概况

(2)资料整理、数据处理、计算和图件编绘方法及概况

(3)调查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7.1.5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分析

(1)调查区域理化环境特征

(2)调查区域人类活动特征

(3)调查区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4)调查区域水生生物状态评价结果

(5)改善生态环境健康的对策建议

7.1.6 图集

(1)调查区域的现场照片或手绘草图

(2)具有典型生态特征的生物样本照片或手绘草图

7.1.7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1)本单位及分包单位的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与结论

(2)参考资料的溯源性和合理性

(3)样品、原始资料、资料汇编和图集的质量评价

(4)质量目标实现状况

7.2 编写要求 (1)应重点分析、研究本次监测/评价项目获得的资料和图件,同时充分利用调查区域

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

(2)应按任务书或合同书、监测/评价计划的有关规定编写。

(3)力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

(4)应有必要的附图和插图。

(5)按监测/评价计划规定的时限完成报告的编写。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2

附 录

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列表 分类单元 耐污值

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

门 Planarians Planaria

涡虫 3.6

Gastropoda 腹足纲 Bithyniidae 豆螺科 5.8 Alocinma Alocinma longicornis 长角涵螺 6 Bithynia Bithynia fuchsiana 赤豆螺 5.2 Parafossarulus 沼螺 5.6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纹沼螺 6.1

Lymnaeidae 椎实螺科 6.5 Radix 萝卜罗属 6.3 Radix swinhoei 椭圆萝卜螺 5.6 Physidae 膀胱螺科 4.4 Planorbidae 扁卷螺科 6 Gyraulus 旋螺属 5 Hippeutis 圆扁螺属 5.2 Plenroseridae 肋蜷科 Semisulcospira 短沟蜷属 5

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

方格短沟蜷 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3

分类单元 耐污值

Semisulcospira libertina

放逸短沟蜷 3.1

Stenothyridae 狭口螺科 Stenothyra 光滑狭口螺 7.1 Viviparidae 田螺科 5.4 Bellamya 环棱螺属 5.4 Lamellibranchia

瓣鳃纲 Corbiculidae 蚬科

5.3

Corbicula 蚬属 5.4 Sphaeriidae 球蚬科 5 Unionidae 蚌科 5 Mytilidae 贻贝科 Limnoperna Limnoperna lacustris 湖沼股蛤 5 Hirudinea 蛭纲 Glossiphonidae 舌蛭科 6.2 Glossiphonia 舌蛭属 6.2 Helobdella 泽蛭属 6.2 Herpobdellidae 石蛭科 5 Erpobdella 石蛭属 4.7 Salifidae 沙蛭科 5.8 Oligochaeta 寡毛纲 8.5 Naididae 仙女虫科 5.6 Nais 仙女虫属 5.7 Tubificidae 颤蚓科 9.3 Aulodrilus Aulodrilus pluriseta 管水蚓 7.5 Branchiura Branchiura sowerbyi 苏氏尾鳃蚓 8.8 Limnodrilus 水丝蚓属 9.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4

分类单元 耐污值

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霍甫水丝蚓

9.5

Polychaeta 多毛纲 Nephthys 齿吻沙蚕 5

Tylorrhynchus 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

疣吻沙蚕 6.1

Isopoda 等足目 Anthuridae Cythura 杯尾水虱 6.2

Asellidae Asellus(s.str) Asellus(s.str) aquaticus 栉水虱

6.7

Decapoda 十足目 Atyidae 匙指虾科 5.3 Caridina 米虾属 5.3 Cambarus Cambarusclakii 克氏螯虾 8.5 Sinopotamidae 华溪蟹科 3.9 Coleoptera 鞘翅目 Chrysomelidae 叶甲科 6.5 Dytiscidae 龙虱科 5.2

Elmidae 长角泥甲

科 2.8

Ancyronyx 5.5 Gonielous 2.4 Neocylloepus 2.2 Ordobreria 1.4 Oulimnius 2.9 Stenelmis 3 zatzetia 1.8 Gyrinidae 豉甲科 4.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5

分类单元 耐污值 Haliplidae 沼梭甲科 8.1 Hydrophilidae 水龟虫科 5.6 Lampyridae 萤科 2.6

Noteridae 小粒龙虱

科 6.5

Psephenidae 扁泥甲科 2.3 Eubrianax 1.4 Psephenoides 3.4 Psephenus 3 Ptilodactylidae 毛泥甲科 1.9 Scirtidae 沼甲科 Scrites 1.3 Diptera 双翅目 7 Athericidae 伪鹬虻科 9.8 Blephariceridae 网蚊科 0.3 Ceratopogonidae 蠓科 3.2 Chironomidae 摇蚊科 5.8 Chironominae 摇蚊亚科 5.7 Chironomus 摇蚊属 10 Glyptotendipes 雕翅摇蚊属 5.7

Orthocladiinae 直突摇蚊亚

科 6.3

Cricotopus 环足摇蚊属 8.3

Eukiefferiella 真开氏摇蚊

属 4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8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6

分类单元 耐污值 Orthocladius 直突摇蚊属 6.2

Tanypodinae 长足摇蚊亚

科 3.6

Tanypus 长足摇蚊属 4.6 Dixidae 细纹科 Dixella 2.4 Empididae 舞蝇科 6 Ephydridae 水蝇科 9.6 Muscidae 蝇科 10 Psychodidae 毛蠓科 8 Simuliidae 蚋科 5 Stratiomyia 水虻科 5.3 Syrphidae 蚜蝇科 10 Tabanidae 虻科 5.5 Tipulidae 大蚊科 4.9 Antocha 朝大蚊属 4 Baeoura 2.2 Dicramomyia 2.3 Dicranota 4.1 Hexatoma 2.2 Nippontipula 2 Pedicia 1 Pilaria 2.5

Pseudolimnophila

7.3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7

分类单元 耐污值 Tipula 2.7 Ephemeroptera 蜉蝣目 Baetidae 四节蜉科 3.5 Baetis 四节蜉属 3.5 Baetiella 花翅蜉属 2.5 Pseudocloeon 假二翅蜉属 3.4 Caenidae 细蜉科 3.5 Ephemerellidae 小蜉科 3 Cincticostella 带肋蜉属 1.7 Drunella 弯握蜉属 0.5 Ephacerella 锐利蜉属 4.8 Ephemerella 小蜉属 1.4 Serratella 锯形蜉属 3.8 Uracanthella 天角蜉属 3.8 Ephemeridae 蜉蝣科 2.4 Ephemera 蜉蝣属 2.6 Ephemera.serica 绢蜉 3.2 Ephemera.wuchowensis 梧州蜉 5.9 Ephemera.shengmi 生米蜉 2.3 Heptageniidae 扁蜉科 2.9 Cinygmina 似动蜉属 4.2 Cinygmina.obliquistrita 2

Cinygmina rubromaculata

4.7

Epeorus 高翔蜉属 0.9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8

分类单元 耐污值 Ecdyonurus 扁蚴蜉属 5.8 Heptagenia 扁蜉属 0.9 Iron 假蜉属 3.6 Nixe 尼克斯蜉属 1.6 Paegniodes 赞蜉属 1 Isonychiidae 等蜉科 4.4 Leptophlebiidae 细裳蜉科 3 Choroterpes 宽基蜉属 3.3 Habrophlebiodes 柔裳蜉属 1.2 Thraulus 思罗蜉属 3.8 Neoephemeridae 新蜉科 3 Potamanthidae 河花蜉科 4.1 Siphlonuridae 短丝蜉科 1.5 Vietnamellidae 越南蜉科 2.1 Lepidoptera 鳞翅目 Pyralidae 螟蛾科 1.8 Eoophyla 2.3 Neoschoenobia 2.8 Parapoynx 0.3 Potamomusca 0.4 Megaloptera 广翅目 Corydalidae 齿蛉科 3.3 Neochauliodes 2.2 Parachauliodes 3.4 Protohermes 3.9 Odonata 蜻蜓目 Aeshnidae 蜓科 3.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9

分类单元 耐污值 Amphipterygidae 丽蟌科 2.5 Calopterygidae 色蟌科 4.9 Chlorocyphidae 隼蟌科 3.2 Coenagrionidae 蟌科 7.3 Cordulegasteridae 大蜓科 3.5 Chlorogomphus 2.7 Cordulegaster 5 Corduliidae 伪蜻科 5.2 Euphaeidae 幽蟌科 1.3 Gomphidae 春蜓科 4.4 Lamelligomphus 4.2 Lestidae 丝蟌科 3.1 Leuctuidae 3.8 Libellulidae 蜻科 6.5 Macromiidae 大蜻科 4.2 Platycnemididae 扁蟌科 7.1 Plecoptera 襀翅目 Chloroperlidae 绿襀科 0.2 Leuctridae 卷襀科 1.1 Nemouridae 叉襀科 0.5 Amphinemura 0.2 Nemoura 2.1 Peltoperlidae 扁襀科 0.2 Perlidae 襀科 1.8 Kamimuria 1.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0

分类单元 耐污值 Kiotina 3.4 Neoperla 3.3 Paragnetina 1.9 Togoperla 2.2 Styloperlidae 刺襀科 1.8 Trichoptera 毛翅目 Beraeidae 贝石蛾科 0.1 Brachycentridae 短石蛾科 0 Calamoceratidae 枝石蛾科 0.1

Dipseudopsidae 畸距石蛾

科 1.7

Ecnomidae 径石蛾科 3.1 Glossosomatidae 舌石蛾科 1.9 Goeridae 瘤石蛾科 3.9

Helicopsychidae 钩翅石蛾

科 1.9

Hydrobiosidae 螯石蛾科 5.8 Hydropsychidae 纹石蛾科 3.5 Arctopsyche 4.9 Ceratopsyche 5 Cheumatopsyche 3 Diplectrona 0.8 Hydropsyche 0.4 Macronematinae 4.9 Hydroptilidae 小石蛾科 4.5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1

分类单元 耐污值 Lepidostomatidae 鳞石蛾科 2.3

Leptoceridae 长角石蛾

科 2.3

Oecetis 3.2 Parasetodes 2.9 Setodes 2.2 Limnephilidae 沼石蛾科 3.8

Molannidae 细翅石蛾

科 0.3

Odontoceridae 齿角石蛾

科 0

Philopotamidae 等翅石蛾

科 3.7

Phryganeidae 石蛾科 0.4

Phryganopsychidae 拟石蛾科

2

Polycentropodidae 多距石蛾

科 3.5

Polycentropus 4.8 Neureclipsis 1.9 Psychomyiidae 蝶石蛾科 6.1 Rhyacophilidae 原石蛾科 2.3 Sericostomatidae 毛石蛾科 0.5 Stenopsychidae 角石蛾科 3.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2

分类单元 耐污值 Uenoidae 乌石蛾科 0.8 Xiphocentronidae 剑石蛾科 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试行)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

目 录

前 言 .............................................................................................................................................. IV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适用范围 ............................................................................................................................ 1

1.3 指导原则 ............................................................................................................................ 1

1.3.1 科学实用原则 ......................................................................................................... 1

1.3.2 因地制宜原则 ......................................................................................................... 1

1.3.3 循序渐进原则 ......................................................................................................... 1

1.4 引用文件 ............................................................................................................................ 1

1.5 术语与定义 ........................................................................................................................ 2

1.5.1 湖泊 Lake ............................................................................................................... 2

1.5.2 水库 Reservoir ....................................................................................................... 2

1.5.3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 2

1.5.4 生境 Habitat ........................................................................................................... 2

1.5.5 参照状态 Reference Condition .............................................................................. 2

1.5.6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 2

1.5.7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 2

1.5.8 叶绿素 Chlorophyll ............................................................................................... 2

1.5.9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ertebrate .............................................................................. 2

1.5.10 丰度 Abundance................................................................................................... 3

1.5.11 密度 Density ......................................................................................................... 3

1.5.12 生物量 Biomass ................................................................................................... 3

1.5.13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 3

1.5.14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 3

1.6 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要素 ................................................................................................ 3

1.6.1 要素类别 ................................................................................................................. 3

1.6.2 生物类群 ................................................................................................................. 3

1.7 点位布设 ............................................................................................................................ 4

1.7.1 一般原则 ................................................................................................................. 4

1.7.2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 4

1.7.3 参照状态确定方法 ................................................................................................. 5

1.7.4 采样层次布设方法 ................................................................................................. 5

1.8 监测频次与时间 ................................................................................................................ 5

1.8.1 监测频次 ................................................................................................................. 5

1.8.2 监测时间 ................................................................................................................. 5

2 生境调查....................................................................................................................................... 6

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 6

2.2 生境调查要素 .................................................................................................................... 6

2.2.1 监测点位基本信息 ................................................................................................. 6

2.2.2 天气条件 ................................................................................................................. 6

2.2.3 总体概况与环境压力要素 ..................................................................................... 6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

2.2.2 湖库沿岸特征 ......................................................................................................... 6

2.2.3 常规水体环境 ......................................................................................................... 6

2.2.4 常规沉积环境 ......................................................................................................... 7

2.3 生境状态评价 .................................................................................................................... 7

2.4 记录 .................................................................................................................................... 7

3 浮游植物....................................................................................................................................... 7

3.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 7

3.1.1 监测要素 ................................................................................................................. 7

3.1.2 技术要求 ................................................................................................................. 7

3.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8

3.2.1 野外采样 ................................................................................................................. 8

3.2.2 浮游植物计数 ......................................................................................................... 8

3.2.3 叶绿素 a 测定 ......................................................................................................... 8

3.3 试剂 .................................................................................................................................... 8

3.3.1 样品固定 ................................................................................................................. 8

3.3.2 叶绿素 a 测定 ......................................................................................................... 8

3.4 野外采样程序 .................................................................................................................... 8

3.4.1 定量样品采集 ......................................................................................................... 8

3.4.2 定性样品采集 ......................................................................................................... 9

3.4.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 9

3.4.4 标识与记录 ............................................................................................................. 9

3.5 实验室分析程序 ................................................................................................................ 9

3.5.1 种类鉴定及丰度测定 ............................................................................................. 9

3.5.2 叶绿素 a 测定 ....................................................................................................... 11

4 浮游动物..................................................................................................................................... 11

4.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 11

4.1.1 监测要素 ............................................................................................................... 11

4.1.2 技术要求 ............................................................................................................... 11

4.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2

4.2.1 野外采样 ............................................................................................................... 12

4.2.2 浮游动物计数 ....................................................................................................... 12

4.3 试剂 .................................................................................................................................. 12

4.3.1 样品固定 ............................................................................................................... 12

4.4 野外采样程序 .................................................................................................................. 12

4.4.1 定量样品采集 ....................................................................................................... 12

4.4.2 定性样品采集 ....................................................................................................... 12

4.4.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 12

4.4.4 标识与记录 ........................................................................................................... 12

4.5 实验室分析程序 .............................................................................................................. 13

4.5.1 种类鉴定及丰度测定 ........................................................................................... 13

5 大型底栖动物 ............................................................................................................................. 14

5.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 14

5.1.1 监测要素 ............................................................................................................... 14

5.1.2 技术要求 ............................................................................................................... 14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19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II

5.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4

5.2.1 野外采样 ............................................................................................................... 14

5.2.2 实验室分析 ........................................................................................................... 15

5.3 试剂 .................................................................................................................................. 15

5.3.1 样品固定 ............................................................................................................... 15

5.3.2 实验室分析 ........................................................................................................... 15

5.4 野外采样程序 .................................................................................................................. 15

5.4.1 样品采集 ............................................................................................................... 15

5.4.2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 16

5.4.3 标识与记录 ........................................................................................................... 16

5.5 实验室分析程序 .............................................................................................................. 17

5.5.1 种类鉴定及栖息密度测定 ................................................................................... 17

5.5.2 生物量测定 ........................................................................................................... 17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18

6.1 野外质量控制程序 .......................................................................................................... 18

6.1.1 样品的采集 ........................................................................................................... 18

6.1.2 样品的运输 ........................................................................................................... 18

6.1.3 样品的保存 ........................................................................................................... 18

6.1.4 采样记录 ............................................................................................................... 18

6.2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 ...................................................................................................... 18

6.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 18

6.2.2 种类鉴定、计数 ................................................................................................... 19

6.2.3 数据记录 ............................................................................................................... 19

6.2.5 剩余样品的处置 ................................................................................................... 19

6.2.6 资料保存 ............................................................................................................... 19

附 录....................................................................................................................................... 20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IV

前 言

我国湖泊和水库众多。然而,随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使得湖库萎

缩和消亡严重、水质持续恶化、富营养化趋势逐年加剧。不仅如此,水环境质量下降所引发

的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近年来,湖库生态系统总体处于退化状态,鱼类资源大幅下降,生

物多样性不断减低。目前,我国湖库的相关环境问题,已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湖库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监测并评价湖库水生态环境质

量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湖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

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

函[2012]1163 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湖库水生态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监测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基本原则、技术要求以及实施

方法,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分级监测、监测方法及类群的选择、点位布设、监测频率

和时间的确定、采样方法的选择、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及资料汇总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

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五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

"十二五"规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湖

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湖泊及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指南”中规定了湖库水生态质量监测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基本原则、技术要求以及实施

方法,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分级监测、监测方法及类群的选择、点位布设、监测频率

和时间的确定、采样方法的选择、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等。

1.3 指导原则

1.3.1 科学实用原则

结合湖库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类群栖息及生存规律,确保监测结论客观反

映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水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3.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工作目的及人力、费用

投入,选择监测类群、监测频次和时间、监测点位、采样工具及采样方法。

1.3.3 循序渐进原则

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可以为基础薄弱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也可

以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1.4 引用文件

HJ/T 52-1999 水质 湖流采样技术指导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493-2009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494-2009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

HJ 495-2009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1.5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5.1 湖泊 Lake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

1.5.2 水库 Reservoir

在湖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湖道引入水源的地方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

的蓄水场所;或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场所。

1.5.3 水生态环境质量 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1.5.4 生境 Habitat

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

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5.5 参照状态 Reference Condition

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干扰或所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最优生物状态。

1.5.6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类群。它们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

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淡水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

足类等类群。

1.5.7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水中营浮游生活的藻类,属于微藻类,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淡水浮游藻类

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和隐藻八个类群。

1.5.8 叶绿素 Chlorophyll

自养植物细胞中一类很重要的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

叶绿素 a(Chla)是其中的主要色素。

1.5.9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

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

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500μm 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小型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

底栖动物,将能通过 42μm 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

1.5.10 丰度 Abundance

一个物种在一定研究范围内的数量(如个体数量或生物量),通常与密度相通用。

1.5.11 密度 Density

取样单位的平均丰度(=总体个数/样方数)或者是单位面(体)积上的丰度。

1.5.12 生物量 Biomass

某一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栖息地内某个种群、类群或群落内生物体的个体数、重量或

含能量。

1.5.13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

湖库水生生物监测的质量保证是指整个生物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调

查数据准确可靠,包括从点位布设、现场调查、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实验室样品分析、

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保证。

1.5.14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调查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活动,是调查过程的控制方法,是质

量保证的一部分。

1.6 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要素

1.6.1 要素类别

主要包括:

——湖库水文气象基本参数

——湖库生境状态描述

——水体、沉积物重要理化参数

——生物参数

1.6.2 生物类群

主要包括: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

应当根据特定的监测目的,充分考虑每个类群的特点、优势、生命周期,结合区域的环

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水生生物类群。比如,较为短期的环境监测可选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较为长期的环境监测可选用大型底栖动物;监测化学水质变化(尤其富营养化)可选用浮游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4

植物、浮游动物,评价物理生境退化则可选用大型底栖动物。结合不同生物类群的监测结果,

可以综合、全面地反映环境状态,但是考虑到现场的实际采样条件以及人员、仪器的配备情

况,可以在充分达到既定监测目的的前提下对监测类群酌情增减。比如,水深超过 7m 的湖

库或者有消落带存在的水库(如,三峡水库),可放弃采集大型底栖动物。

1.7 点位布设

1.7.1 一般原则

点位布设,取决于监测目的以及所用生物监测技术的特殊要求,需遵从以下原则:

(1)连续性原则:尽可能沿用历史观测点位;生物监测点位应与水文测量、水质理化

指标监测点位相同,尽可能获取足够信息,用于解释观测到的生态效应;

(2)代表性原则:在监测点位采集的样品,需对研究水域的单项或多项指标具有较好

的代表性;如果监测的目的是建立大范围、全面的流域生物数据网络,点位需覆盖整个流

域范围;如果监测目的是客观评估点源污染的影响,则需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加密监测;

(3)实用性原则:在保证达到必要的精度和样本量的前提下,监测点位应尽量少,要

兼顾技术指标和费用投入。

1.7.2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可采用点位与断面结合的方法,设置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具体方法如下:

(1)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专项调查,一般采用目标设计方案,或称“特定位点”设计

方案,基于已知的问题或事件选择监测点位。通常,除了目标位点或范围,分别在其上、

下游100m至1000m处各设置至少3个监测点位或断面。

(2)湖库或区域的基线调查及环境变化趋势评估,一般采用随机选择方案,尽量均匀

地在监测范围内设置点位,以便为整个区域的整体环境提供精确的环境信息。根据监测任

务目标、湖库面积大小以及人员、费用配备情况,确定监测点位数量。区域性的大范围监

测,涉及多个湖库,可根据每个湖库的面积设置3~10个点位;特定湖库的监测,则至少设

置10个点位。点位布设应兼顾湖滨和湖心,如无明显功能分区,可采用网格法均匀布设。

河道型或狭长型湖库,可参考河流的点位布设方法,以断面的方式设置采样点位。

注意事项

选择点位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在湖库的主要出入口、中心区、滞流区、饮用

水源地、鱼类产卵区、游览区等设置相应的点位;(2)如采用断面法设置点位,断面应与

附近水流方向垂直;(3)峡谷型水库,应在水库上游、中游、近坝区及库层与主要库湾回

水区布设断面。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5

1.7.3 参照状态确定方法

参照状态的确定是用于比较并检测环境损伤的基础,是进行生态评价的必要前提。根据

评价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确定参照状态。

(1)特定点位参照状态:是指将点源排放的“上游”作为参照状态。该类型参照状态

减少了源于生境差异的复杂情况,排除其他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造成的损害,可有助于诊断特

定排放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提高精确度。但是,该类型参照状态的有效性较为有限,

不适合广域(流域及其以上范围)的监测或评价。

(2)生态区参照状态:是指选择相对均质的区域内、未受干扰(接近自然状态)的点

位以及生境类型作为参照状态。相对于特定点位的参照状态,生态区参照状态更适用于水域

或流域范围的趋势性监测,评价资源利用损害或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及监测策略。

注意事项:

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很难找到没有受到干扰的点位,尤其是受到较大人为改变的

系统,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状态。这些情况下,可以借助历史数据或简单的生态模型确立

参照状态,也可以根据现有的最佳状态以及环境治理目标作为参照状态。

1.7.4 采样层次布设方法

采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样品时,需根据采样点位的水深设置采样层次。水深<2m

时,不分层,在表层下0.5m采集;水深为2~5m时,分别在表层下0.5m、底层上0.5m各采

集一次;水深>5m时,则在表层下0.5m处、中层以及底层上0.5m处各采集一次。另外,水

深小于0.5m时,在1/2水深处采集;水体封冻时,在冰下水深0.5m处采集。

1.8 监测频次与时间

1.8.1 监测频次

充分考虑水域环境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调查目的及人力、费用投入,确定

调查频次和调查时间。大范围的湖流或流域环境基线调查,及长期的水质监测,第一年每季

调查一次,之后可每年一次;常规监测每季调查一次;受季节性影响显著水体的变化趋势评

价,通常应每月(至少每季)调查一次;专用站的采样频次与时间视具体要求而定。事故性

污染物的监测频率必须考虑污染物效力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各类监测类群的生命周期及

经过采样后的恢复能力也必须予以考虑。

1.8.2 监测时间

一年一次的调查,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季节性调查,一般选择春、夏、秋三季。监测

时间的确定,既要考虑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又要兼顾实际情况。需要注意的是:(1)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6

若进行逐季或逐月调查,各季或各月调查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同;(2)同一湖泊(水库)应

力求水质、水量及时间同步采样;(3)考虑到浮游生物的日变化,监测时间尽量选择在一天

的相近时间,比如上午的 8~10 时,如果无法做到,则需记录下每次实际的监测时间。

2 生境调查

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1)全球定位系统(GPS)

(2)便携式水质分析仪

(3)照相机

(4)标尺

2.2 生境调查要素

2.2.1 监测点位基本信息

记录湖泊(水库)名称、调查日期和时间,对监测点位进行编号并确定其经纬度。

2.2.2 天气条件

记录调查当天和近期的天气条件。

2.2.3 总体概况与环境压力要素

(1)流域面积:汇入湖库的来水总面积,湖库流域面积与湖库面积的比率直接影响沉

积物和营养盐的沉积和停留时间。

(2)土地利用:注明该水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其他非主流、但可能影响水质

的土地利用类型。可考虑采用土地利用图精确标注该信息。

(3)非点源污染:注明该水域分散的农业及城区排放。其他可能影响水质的危害因子

包括养殖场、人工湿地、化粪池系统、矿井渗漏等。

2.2.2 湖库沿岸特征

(1)林冠盖度:注明开阔区与覆盖区的大体比例,可用密度计代替肉眼估测。

(2)沿岸侵蚀:注明调查区域沿岸的人类干扰和土地利用状况,估测湖库沿岸受侵蚀

程度。

(3)沿岸组成:注明调查区域沿岸的组成成分类型,估测湖库沿岸的稳定程度。

2.2.3 常规水体环境

(1)温度、电导率、pH、浑浊度、溶解氧、透明度、水深:采用经过校准的便携式水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7

质监测仪器,测量并记录每项水质参数表征值,注明使用的仪器类型和数量单位。

(2)水体气味:注明调查区域内湖水的相关气味描述。

(3)表层油污:描述水体表层的油污量。

(4)浑浊度:若未直接测量浑浊度,根据观察,描述湖水悬浮物数量。

2.2.4 常规沉积环境

(1)沉积物气味:注明调查区域内沉积物的相关气味描述。

(2)沉积物油污:描述调查区域内沉积物的油污量。

(3)沉积物组成:观察调查区域内的沉积物组成成分;同时,注明陷入沉积物的岩石

底部是否为黑色(通常指示低溶氧或厌氧环境)。

2.3 生境状态评价

在监测点位随机选择 100m 湖岸,通过目测,对评价参数进行评分。评价参数由 10 个

指标构成,包括湖岸组成、湖滨带底质、湖岸稳定性、水量情况、湖岸形态、湖岸植被、大

型水生植物、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评分范围为 0~20(最高值)。将分

数累加,得到最终的生境评分。为确保评价程序的一致性,评分时参照评分表(附表 2)中

所描述的物理参数及相应标准。

进行生境状态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近距离观察生境特征,以便充分评价;(2)

避免干扰采样生境;(3)至少由 2 人共同完成生境状态评价;(4)生境评价仅限于湖滨点位,

湖心点位暂不考虑。

2.4 记录

填写湖库生境调查数据表(附表 1)和湖库生境评分表(附表 2)。

3 浮游植物

3.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3.1.1 监测要素

主要包括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相对丰度、叶绿素 a。

3.1.2 技术要求

(1)采水层次:详见 1.7.4。

(2)采样时间:详见 1.8.2。

(3)种类鉴定、计数:尽量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8

数。

(4)测定结果:浮游植物丰度的测定结果用 ind/L 表示,叶绿素 a 的测定结果用 μg/L

表示。

3.2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1 野外采样

(1)25 号浮游生物网:规格为 200 目,筛绢孔径孔径为 0.064mm。

(2)竖式采水器(附图 1)

(3)采样船

(4)冷藏箱

3.2.2 浮游植物计数

(1)筒形分液漏斗

(2)生物显微镜

(3)浮游生物计数框(0.1mL)(附图 2-a)

3.2.3 叶绿素 a 测定

(1)抽滤装置

(2)滤膜(截留效率相当于 0.7μm 的玻璃纤维滤膜或其他滤膜)

(3)研钵或匀浆器

(4)具塞离心管

(5)离心机

(6)分光光度计或荧光光度计

3.3 试剂

3.3.1 样品固定

5%鲁哥氏液,或 5%甲醛溶液

3.3.2 叶绿素 a 测定

(1)90%丙酮(CH3COCH3)溶液或 90%乙醇(C2H5OH)溶液

(2)1mol/L 盐酸(HCl)溶液

(3)标准叶绿素 a 溶液(1mg/L)(荧光分光光度法)

3.4 野外采样程序

3.4.1 定量样品采集

使用竖式采水器进行定量采集 1L 水样。水深<2m 时,不分层,在表层下 0.5m 采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0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9

水深为 2~5m 时,分别在表层下 0.5m、底层上 0.5m 各采集一次;水深>5m 时,则在表层

下 0.5m 处、中层以及底层上 0.5m 处各采集一次。贫营养状态水体中可酌情增加采样体积。

3.4.2 定性样品采集

(1)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的采集应在定量样品采集结束后进行。用国际标准的 25 号浮游

生物网,在选定的采样点于水面下 0.5m 深处以每秒 20~30cm 的速度作“∞”形循环缓慢

拖动,拖动时间至少 5 分钟,以此来定性采集浮游植物。遇较大水体时,可把浮游生物网拴

在船尾,以慢速拖拽,时间至少为 10 分钟。

(2)水样采集完毕,将网从水中提出,待水滤去,轻轻打开集中杯的活栓,使水样流

入样品瓶中。

3.4.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固定:样品中加入 5%鲁哥氏液或 5%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如欲分析样品中的叶绿

素 a,则不对样品作防腐处理。

(2)保存: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常温保存;确认样品按正确方法装载,使样品不致泄

漏。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防腐剂,必要时进行添加,直至完成种类鉴定。(注意:叶绿素

样品需放入冷冻箱(冷藏、黑暗)带回实验室,保存于黑暗处,直至处理。)

3.4.4 标识与记录

(1)标识:将永久性标签放于样品瓶内,附以下信息: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

采集人姓名、固定液类型(注意:鲁哥氏液或其他碘固定液会使纸质标签变黑)。同时,在

样品瓶外侧标注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与样品类型。

(2)记录:在野外记录本或浮游植物现场采样记录表(附表 3)中记录下湖库名称、采

样位置、点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采样完成后,在

浮游植物样品登记表(附表 4)中记录下样品信息,方便核对。

3.5 实验室分析程序

3.5.1 种类鉴定及丰度测定

3.5.1.1 定性分析

(1)前处理:定性样品一般不做沉淀、浓缩,直接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

(2)种类鉴定、计数:在生物显微镜下,将浮游植物鉴定至种或属水平,并分别对各

个种类的细胞或细胞单位进行计数。(注:定性分析样品仅能粗略分析其藻类丰度,精确的

藻类丰度分析参考“3.5.1.2 定量分析”。)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0

种类鉴定参考书目(建议)

胡鸿钧, 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科学出版社, 2006.

(3)记录:在浮游植物计数记录表(附表 5)上方部分填写样品相关信息,记录下种

名、细胞或细胞单位数量及相应的藻类丰度,并画出重要标本的草图。

3.5.1.2 定量分析

(1)前处理:在筒形分液漏斗中进行样品的沉淀、浓缩,浓缩体积可参考透明度来确

定(表 1)。藻类悬浮液的密度为一个视野 10~20 个细胞时,适于鉴定和计数。将浓缩样品

充分摇晃均匀后,取 0.1L 置于浮游生物计数框中鉴定计数。

表 1 依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体积

透明度(cm) 1L 水样浓缩后的水量(mL)

>100 30~50

50~100 100~50

30~50 500~100

20~30 1000(不浓缩)

<20 >1000(稀释)

(2)种类鉴定、计数:在生物显微镜下,将浮游植物鉴定至种或属水平。每个样品至

少重复抽样 2 次,对每个种类的细胞或细胞单位进行计数。(建议种类鉴定参考书目同上)

为减少工作量,每次抽样,一般不对整个计数框内的浮游植物进行全部计数,只需选取

其中一部分样品计数。选取过程是一个次级抽样过程,要考虑到抽样的大小和代表性,常用

行格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改良行格法、视野法。

① 行格法:每次抽样对计数框上的第二、五、八行共 30 个小方格进行计数,现已较少

采用。

② 改良行格法:对计数框中的样品按照对角线的格进行计数,每取 0.1mL 样品计数 5

或 10 个小格,每次抽样可重复取样,共计数 30 个小格。

③ 视野法:计数的视野数目应根据样品中浮游植物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每次抽样一般

计数 100~300 个视野,使浮游植物计数值至少在 300 个以上,可以先计数 100 个视野。如

计数值太少,再增加 100 个,以此类推。为了使计数的视野在计数框内均匀分布,可以利用

计数框上的方格或显微镜机械移动台上的标尺刻度进行辅助。计数面积可以根据显微镜的目

镜视野来进行计算,用台微尺量得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的视野直径,或由所用目镜的视场直径

除以物镜放大率求得视野直径,然后按圆面积计算公式(πr2)求得视野面积。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1

注意事项:失去色素的藻类细胞和残体不予以计数,未完成细胞分裂的按一个细胞计。若 2

次计数结果相差超过 10%,则增加 1 次重复抽样。

(3)藻类丰度换算:

nVV

VAAN

a

s

c

=0

式中,N——浮游植物丰度,ind/L;

A——计数框面积,mm2

Ac——计数面积,mm2

V0——水样浓缩前体积,L;

Vs——水样浓缩后体积,mL;

Va——计数框容积,mL;

n——浮游植物计数个数。

(4)记录:在浮游植物计数记录表(附表 5)上方部分填写样品相关信息,记录下种

名、细胞或细胞单位数量及相应的藻类丰度。

3.5.2 叶绿素 a 测定

方法步骤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4 浮游动物

4.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4.1.1 监测要素

主要包括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相对丰度。

4.1.2 技术要求

(1)采水层次与采水体积:采水层次同浮游植物采水方法(3.1.2),采水体积为 10~

50L。

(2)采样时间:同浮游植物采样时间(3.1.2)。

(3)种类鉴定、计数:尽量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

数。

(4)测定结果:浮游动物丰度的测定结果用 ind/L 表示。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2

4.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1 野外采样

(1)25 号浮游生物网:规格为 200 目,筛绢孔径为 0.064mm。

(2)竖式采水器

4.2.2 浮游动物计数

(1)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

(2)浮游生物计数框(0.1mL、1mL、5mL)(附图 2)

4.3 试剂

4.3.1 样品固定

5%甲醛溶液

4.4 野外采样程序

4.4.1 定量样品采集

(1)使用竖式采水器进行定量采集,采水层次同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

轮虫以及未成熟的微小甲壳动物)采水样 1L;大型浮游动物(成熟的甲壳动物)采水样 10~

50L。

(2)小型浮游动物水样,可直接装入样品瓶;大型浮游动物水样,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

将水样过滤后,转移至样品瓶中,并用清水冲洗浮游生物网,将所得过滤物并入样品瓶中。

4.4.2 定性样品采集

浮游动物定性样品的采集应在定量样品采集结束后进行,使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方法

同浮游植物定性样品采集方法(3.4.2)。值得注意的是,定性网(即,采集定性样品所使用

的浮游生物网,下同)与过滤网(即,过滤定量样品所使用的浮游生物网,下同)应分别使

用不同的网,并防止混用。

4.4.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固定:样品中加入 5%甲醛溶液进行固定。

(2)保存: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常温保存。确认样品按正确方法装载,使样品不致泄

漏。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固定液,必要时进行添加,直至样品分析。

4.4.4 标识与记录

(1)标识:将永久性标签放于样品瓶内,附以下信息: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

采集人姓名、固定液类型。同时,在样品瓶外侧标注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与样品类型。

(2)记录:在野外记录本或浮游动物现场采样记录表(附表 6)中记录下湖库名称、采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3

样位置、点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采样完成后,在

浮游动物样品登记表(附表 7)中记录下样品信息,方便核对。

4.5 实验室分析程序

4.5.1 种类鉴定及丰度测定

(1)前处理

① 沉淀法:适用于原生动物、轮虫及无节幼虫,操作方法同浮游植物定量样品的沉淀、

浓缩方法。原生动物、轮虫及无节幼虫的计数可与浮游植物的计数合用一个样品。

② 过滤法:适用于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个体较大、密度较低的甲壳动物。一般采用 25 号

浮游生物网进行过滤,但避免过滤网与定性网混淆,此步骤亦可在野外采样时完成。(注意:

经过 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的水样,不能作为计数原生动物、轮虫及无节幼虫的定量样品。)

(2)种类鉴定

将浓缩样品彻底混匀后,吸入浮游生物计数框。在显微镜下,将样品进行鉴定至种或属。

种类鉴定参考书目(建议)

王家楫. 中国淡水轮虫志[M]. 科学出版社, 1952.

蒋燮治, 堵南山. 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淡水枝角类)[M]. 科学出版社, 1979.

沈嘉瑞等. 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淡水桡足类)[M]. 科学出版社, 1979.

沈韫芬等.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计数

① 原生动物:准确吸取 0.1mL 样品,置于 0.1mL 浮游生物计数框内,在生物显微镜下

全片计数。定性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5 次,定量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2 次。

② 轮虫:准确吸取 1mL 样品,置于 1mL 浮游生物计数框内,在生物显微镜下全片计

数。定性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5 次,定量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2 次。

③ 甲壳动物:准确吸取 1mL 样品,置于 1mL 浮游生物计数框内,在生物显微镜下全

片计数;定性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5 次,定量样品至少重复抽样 2 次。

④ 无节幼虫:如样品中数量较少,则全部计数;如数量较多,可将过滤样品稀释,充

分混匀后重复抽样 3~5 次计数。也可在轮虫样品中与轮虫一起计数。

注意事项:残体以头部或尾部计数,同一种类(或同一态)的残体只能按其中一种方法计数,

以数量较多者为准。

(4)丰度换算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4

VVnV

Na

s=

式中,N——浮游动物丰度,ind/L;

V——采样体积,L;

Vs——浓缩体积,mL;

Va——计数体积,mL;

n——计数所得个体数,ind。

(5)记录

在浮游动物计数记录表(附表 8)上方部分填写样品相关信息,记录下种名、个体数量

及相应的浮游动物丰度。

5 大型底栖动物

5.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5.1.1 监测要素

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及生物量。

5.1.2 技术要求

(1)筛网孔径:500μm。

(2)种类鉴定、计数:尽量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按种计

数。

(3)测定结果:栖息密度的测定结果以 ind/m2 表示;生物量以(μg)/m2 表示。

5.2 主要设备与仪器

5.2.1 野外采样

(1)采样工具

① 彼得逊采泥器(附图 3):开口面积 1/16m2。

② 手抄网(直角或 D 形,附图 4):规格为 50cm(长)×30cm(宽),网衣长度 70cm,孔径

500μm。

③ 三角拖网:边长为 30cm,网衣长度 70cm,孔径 500μm。

④ 岩石笼(附图 5):直径 18cm、高 20cm 的圆柱形铁丝笼,笼网孔径为 5±1cm2,底部铺

500μm 孔径尼龙筛绢,内装规格尽量一致的卵石。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5

⑤ 多片采样器(附图 6):由环状和方形片(纤维板或瓷片)组成,在片与片之间放置间隔

装置并用螺丝固定形状。

(2)分样筛:500μm 孔径。

(3)直流水泵及电瓶(如有必要)

(4)采样船(如有必要)

5.2.2 实验室分析

(1)解剖镜

(2)白色搪瓷盘

(3)标准网格托盘:规格为 30cm×36cm,约 30 个网格(6cm×6cm)。

(4)电子天平

5.3 试剂

5.3.1 样品固定

75%乙醇或 5%甲醛溶液

5.3.2 实验室分析

加拿大树胶或其他折射率高的介质

5.4 野外采样程序

5.4.1 样品采集

可以根据监测点位的实际情况以及投入的人力物力来选择适宜的大型底栖动物采集工

具和相应的采集方法。底质以淤泥为主的平原湖库,可采用彼得逊采泥器进行采集;底质以

砂砾(甚至碎石)为主的湖道型湖库(或其他类型湖库),用彼得逊采泥器效果不佳,可采

用手抄网进行采集。此处优先推荐天然基质采样,如果环境条件不适于天然基质采样,可以

选择人工基质;另外,如果监测的目的仅是为了评价化学水质而非物理生境,也可以采用人

工基质。

5.4.1.1 天然基质法——彼得逊采泥器

(1)使用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底泥,每个监测点位至少取 2 个重复位点,每个重复位点

采集 2 斗,如遇硬质底泥,则在相同断面内更换软质底泥点进行采样。

(2)将采集的样本用 500μm 孔径分样筛去除泥砂,当泥砂量大时,可采用大型分样筛

和直流水泵进行淘洗,挑出其中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样品,应拍照、

观察并记录。

(3)采样结束后,可将样品按个体大小、软硬分别装瓶(避免损坏),贴上标签。检查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6

筛网上的残余物,用清水冲洗干净。

5.4.1.2 天然基质法——手抄网

(1)沿着湖岸选择 100 米范围(水深不超过 1m),并在其中等距设置 10 个重复采样位

点。每次采样,固定抄网位置,网口面朝水流方向,用足尖、足跟搅乱抄网向上 0.5m 范围

内的底质。如遇较大的石块,可用手捡起,剥离其上附着的生物。每采集 2~3 次,在流水

中冲洗网中采集到的样品。如果出现网眼堵塞的情况,将网内采集到的样品丢弃,重新在该

重复位点附近其他位置采集样品。

如果水流较缓或水深较深,可以采用拖曳方式按“弓”字形采集湖底底质,采集厚度为

10cm,每个重复位点的采集距离为 0.5m。另外,如果采样位点有大型水生植物,也可以用

拖曳方式在植物根茎上采集。

(2)将采集的样本用 500μm 孔径分样筛去除泥砂,当泥砂量大时,可采用大型分样筛

和直流水泵进行淘洗,挑出其中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样品,应拍照、

观察并记录。

(3)采样结束后,可将样品按个体大小、软硬分别装瓶(避免损坏),贴上标签。检查

抄网上的残余物,用清水冲洗干净。

5.4.1.3 人工基质法——岩石笼或多片采样器

(1)将人工基质笼放入监测点位的水底,每个点位至少 2 个放置点,每个点至少放置

2 个人工基质。

(2)2 周后,将人工基质笼从水底取出,用 500μm 孔径分样筛去除泥砂,挑出其中的

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样品,应拍照、观察并记录。

(3)将样品按个体大小、软硬分别装瓶(避免损坏),贴上标签。检查筛网上的残余物,

用清水冲洗干净。

5.4.2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固定:样品中加入 75%乙醇或 5%甲醛溶液进行固定。

(2)保存: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常温保存。确认样品按正确方法装载,使样品不致泄

漏。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固定液,必要时进行添加,直至样品分析。

5.4.3 标识与记录

(1)标识:将永久性标签放于样品瓶内,附以下信息: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

采集人姓名、固定液类型。同时,在样品瓶外侧标注采样地点、点位编号、日期与样品类型。

(2)记录:在野外记录本或大型底栖动物现场采样记录表(附表 9)中记录下湖库名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7

称、采样位置、点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采样完成

后,在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登记表(附表 10)中记录下样品信息,方便核对。

5.5 实验室分析程序

5.5.1 种类鉴定及栖息密度测定

(1)标本整理:对样品进行重新分类、装瓶,并更换固定液。摇蚊的幼虫和蛹以及寡

毛类个体,应当用合适的介质(如,加拿大树胶)封在玻片内,再进行观察和鉴定。

(2)种类鉴定:在解剖镜下,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种类鉴定,分类完毕尽可能按种分

别装瓶。

种类鉴定参考书目(建议)

国家环保局. 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3.

中国科学院. 中国经济昆虫志[M]. 科学出版社, 1997.

Morse J.C.等.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M]. 河海大学出

版社, 1994.

周长发. 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D]. 南开大学, 2002.

齐钟彦等. 中国动物图谱[M]. 科学出版社, 1985.

刘月英, 张文珍等. 中国经济动物志[M]. 科学出版社, 1979.

周凤霞, 陈剑虹. 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图谱[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3)计数:以种为单位,对样品进行计数。易断的环节动物等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

的死壳不计数;数量较多、无法全部计数时,可使用标准网格托盘,随机抽取其中一部分计

数,换算。

(4)栖息密度换算:实测个体总数量除以采样总面积,即可得该种类的栖息密度

(ind/m2)。

(5)记录:在大型底栖动物计数记录表(附表 11)上方部分填写样品相关信息,记录

下各个种类的种名、相应的个体数量及栖息密度。

5.5.2 生物量测定

(1)称重:鉴定、计数结束后,将标本从瓶中取出,放在吸水纸上,吸去体表水分,

进行称重。

(2)生物量换算:实测总重量除以采样总面积,即可得该种类的生物量(g/m2)。

(3)记录:在大型底栖动物计数记录表(附表 11)中记录下各个种类的实测重量以及

换算的生物量。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8

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1 野外质量控制程序

6.1.1 样品的采集

(1)制定合理的采样操作程序,在确定的采样时间、采样点、采样层次,用符合质量

要求的统一设备采样,采水量或采泥量尽量保持一致,以保证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

性。

(2)保证所有野外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须制定一项常规检查、维护及/或校准的

计划,以确保野外数据的异质性和质量。

(3)合理安排各类生物样品采集顺序,尽量避免生物类群在采集前受到较大扰动。

(4)正确填写样品标签,包括样品编号、日期、水体名称、采样位置以及采集人姓名。

(5)及时清洗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设备,并仔细检查,防止采样污染。

(6)及时在现场处理样品。受生物活动影响,随时间变化明显的项目应在规定时间内

测定。

6.1.2 样品的运输

(1)必须根据采样记录或登记表核对清点样品,以免有误或丢失。

(2)样品运输中贮存温度不超过采样时的温度,必要时需准备冷藏设备。

(3)运输中应仔细保管样品,以确保样品无破损、无污染。应避免强光照射及强烈震

动。

(4)样品的运输尽量迅速。

6.1.3 样品的保存

按照要求分别保存各类样品,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固定液,必要时进行添加。

6.1.4 采样记录

除了样品相关信息,采样时间、地点、水温、气温、水文、植被等也应有详细记录,确

保样品数据的完整性。

6.2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

6.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1)样品交接时,应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由接收样品的工作人员记录其状态,检查是

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检验方法中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1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19

(2)实验室应建立送检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的样品识别不会发生混

淆。

6.2.2 种类鉴定、计数

(1)新种、新记录种必须留出典型、完好的样品制作标本,永久保存。

(2)样品鉴定完毕后,随机抽取 10%样品,由专业分类学专家检查,确保分类的准确

性。

(3)实验室应当保存并更新相关的分类学文献。

(4)样品需由 2 名工作人员重复计数。

6.2.3 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应数据,分析测试项目还应记录下测试条件、测试方

法、QC 报告(空白、重复、标样、校正),并描述如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果报告的过程、

数据转换步骤。数据记录表须有记录人、校对人签字。

6.2.5 剩余样品的处置

现场分析剩余样品不保存;实验室分析剩余的生物样品至少保留 4 个月以上,有条件的

实验室可长期保存。

6.2.6 资料保存

基础分类学参考文献文库是藻类、大型底栖动物鉴定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应按实验

室需求购买、收集和保存。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0

附 录

表 1 湖库生境调查记录表

表 2 生境评价数据表

表 3 浮游植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表 4 浮游植物样品登记表

表 5 浮游植物计数记录表

表 6 浮游动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表 7 浮游动物样品登记表

表 8 浮游动物计数记录表

表 9 大型底栖动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表 10 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登记表

表 11 大型底栖动物计数记录表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1

表 1 湖库生境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点位编号 位置

经纬度

天气情况

当前 过去 24h 过去 7d 有无大雨? □ 暴雨(大雨) □ □ 是 □ 否 □ 小雨(中雨) □ □ 阵雨 □ 气温 ℃ □ 多云 □ 其他 □ 晴 □

湖岸漫滩 □ 有 □ 无 深度 m 距离 m

湖水下降 □ 有 □ 无 高度 m 距离 m

湖岸角度 □ 平坡(<5˚)□ 缓坡(5~30˚) □ 陡峭(30~75˚)□ 接近垂直(>75˚)

湖滨带 水面表层类型:□ 无 □ 泡沫 □ 藻团 □ 油 □ 其他 气味:□ 无 □ H2S □ 厌氧性 □ 油 □ 化学品 □ 其他 颜色:□ 黑色 □ 灰色 □ 棕色 □ 红色 □ 其他

水质 水温 ℃ 水深 赛氏盘深度

DO pH TDS Conductivity

湖岸侵蚀 (0~4,0 为无,4 为严重侵蚀) 0 1 2 3 4

底质 0=无(0%) 1=少量(<10%)2=中等(10~40%)3=大量(40~75%)4=极大量(>75%)

湖滨带 1m 湖岸带

岩床(>4000mm) 0 1 2 3 4 0 1 2 3 4

巨砾(250~4000mm) 0 1 2 3 4 0 1 2 3 4

卵石(64~250mm) 0 1 2 3 4 0 1 2 3 4

沙砾(2~64mm) 0 1 2 3 4 0 1 2 3 4

沙(0.06~2mm) 0 1 2 3 4 0 1 2 3 4

泥沙、粘土、污泥

(<0.06mm) 0 1 2 3 4 0 1 2 3 4

树木残骸 0 1 2 3 4 0 1 2 3 4

有机质(腐叶、有机碎

屑) 0 1 2 3 4 0 1 2 3 4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2

植被或其他 0 1 2 3 4 0 1 2 3 4

大型水生植物 湖滨带 大型水生植物是否向湖中延伸?□ 是 □ 否

沉水植物 0 1 2 3 4 挺水植物 0 1 2 3 4

浮水植物 0 1 2 3 4 总盖度 0 1 2 3 4

植被 0=无(0%) 1=少量(<10%)2=中等(10~40%)3=大量(40~75%)4=极大量

(>75%) 湖滨带 湖水下降区

林冠(>5m) □ 落叶 □ 常绿阔叶 □ 针叶 □ 混交林 □ 落叶 □ 常绿阔叶 □ 针叶 □ 混交林

0 1 2 3 4 0 1 2 3 4

林下层(0.5~5m) □ 落叶 □ 常绿阔叶 □ 针叶 □ 混交林 □ 落叶 □ 常绿阔叶 □ 针叶 □ 混交林

0 1 2 3 4 0 1 2 3 4

地被植物(<0.5m) 0 1 2 3 4 0 1 2 3 4

人类影响 0=无 P=采样区域外出现 C=采样区域内出现

湖滨带 湖水下降区

建筑 0 P C 0 P C

商业活动 0 P C 0 P C

公园设施/人造湖岸 0 P C 0 P C

码头/船 0 P C 0 P C

墙、堤坝或护坡 0 P C 0 P C

垃圾/填埋场 0 P C 0 P C

道路或铁路 0 P C 0 P C

电力线 0 P C 0 P C

中耕作物 0 P C 0 P C

牧场/放牧区 0 P C 0 P C

果园 0 P C 0 P C

草坪 0 P C 0 P C

其他 0 P C 0 P C

说明: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3

表 2 生境评价数据表 评价指标 好 较好 一般 差

1 湖岸组成

75%以上是碎石、卵石、

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40%~75%是碎石、鹅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

积物

10%~40%是碎石、鹅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

积物

碎石、鹅卵石、大石少于

10%,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2 湖滨带底质

75%以上是碎石、卵石、

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40%~75%是碎石、鹅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

积物

10%~40%是碎石、鹅卵

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

积物

碎石、鹅卵石、大石少于

10%,余为细沙等沉积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3 湖岸稳定性

湖岸稳定,无侵蚀痕迹,

观察范围内(100m)小于

5%湖岸受到损害

比较稳定,观察范围内

(100m)5%~30%湖岸出

现侵蚀现象

观察范围内 30%~60%湖

岸发生侵蚀

观察范围内 60%以上湖

岸发生侵蚀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4 水量情况

水量很大,湖水淹没湖

岸,或无湖岸暴露

水量比较大,湖水下降高

度或面积小于 25%

水量一般,湖水下降高度

或面积约 25%~75%

水量很小,湖水下降高度

或面积超过 75%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5 湖岸形态

维持正常模式,没有人工

湖岸、堤坝、护坡等

观察范围(100m)内人工

湖岸、堤坝、护坡小于湖

岸长度 10%,对水生生物

影响较小

观察范围(100m)内人工

湖岸、堤坝、护坡占湖岸

长度 10%~40%,对水生

生物有一定影响

观察范围(100m)内人工

湖岸、堤坝、护坡占湖岸

长度 75%以上,对水生生

物影响严重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6 湖岸植被

湖岸周围植被种类很多,

覆盖面积达 75%以上

湖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

多,覆盖面积 40%~75%

湖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

少,覆盖面积 10%~40%

湖岸周围植被种类很少,

覆盖面积小于 10%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7 大型水生植

大型水生植物种类很多,

面积大,覆盖 50%以上

大型水生植物种类比较

多,面积一般,覆盖

50%~25%

大型水生植物种类比较

少,面积较小,覆盖少于

25%

几乎没有任何大型水生

植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8 水质状况

很清澈,无任何异味, 湖

水静置后无沉淀物质

较清澈, 轻微异味,湖水

静置后有少量的沉淀物

较浑浊,有异味,湖水静

置后有沉淀物质

很浑浊, 有大量的刺激

性气体溢出, 湖水静置

后沉淀物很多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9 人类活动强

无人类活动干扰或少有

人类活动

人类干扰较小,有少量

的步行者或自行车通过

人类干扰较大,有少量

机动车通过

人类干扰很大,交通必

经之路,有机动车通过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0 土地利用

类型

湖岸无耕作土壤,营养

丰富

湖岸耕作土壤占50%以

下,需要施加一定量量

化肥和农药

湖岸耕作土壤占50%以

上,需要施加大量化肥

和农药

湖岸为耕作废弃的裸露

的风化土壤层,营养物

质很少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合计

总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4

表 3 浮游植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点位: 水深: 经纬度:E N 采集日期: 时间: 调查人: 批次编号: 制表人: 调查目的:

样品采集

采样设备 如何采样? □ 涉水 □ 岸边 □ 船上 采样方法 □ 定性采集 □ 定量采集 如果采用定量采集方法,附以下信息: □ 采水量 L □ 采水层次

备注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5

表 4 浮游植物样品登记表

采样日期 点位 采集人 样品瓶编号 防腐剂 分析日期

制表人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6: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6

表 5 浮游植物计数记录表

点位 样品编号 水深 m 计数体积 mL 采样日期 计数日期 样品采集类型(定性/定量)

种名 数量 小计(个) 丰度

ind/L 备注

总计

计数 计算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7: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7

表 6 浮游动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点位: 水深: 经纬度:E N 采集日期: 时间: 调查人: 批次编号: 制表人: 调查目的:

样品采集

采样设备 如何采样? □ 涉水 □ 岸边 □ 船上 采样方法 □ 定性采集 □ 定量采集 如果采用定量采集方法,附以下信息: □ 采水量 L □ 采水层次

备注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8: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8

表 7 浮游动物样品登记表

采样日期 点位 采集人 样品瓶编号 防腐剂 分析日期

制表人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29: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29

表 8 浮游动物计数记录表

点位 样品编号 水深 m 计数体积 mL 采样日期 计数日期 样品采集类型(定性/定量)

种名 数量 丰度

ind/L 备注

总计

计数 计算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0: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0

表 9 大型底栖动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点位: 水深: 经纬度:E N 采集日期: 时间: 调查人: 批次编号: 制表人: 调查目的:

样品采集

采样设备 如何采样? □ 涉水 □ 岸边 □ 船上 采样方法 □ 天然基质法 □ 人工基质法

备注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1: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1

表 10 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登记表

采样日期 点位 采集人 样品瓶编号 防腐剂 分析日期

制表人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2: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2

表 11 大型底栖动物计数记录表

点位 样品编号 水深 m 采样面积 m2 采样日期 计数日期 样品采集类型(定性/定量)

种名 数量 丰度

ind/ m2

重量

g

生物量

g/m2 备注

总计

计数 计算 校对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3: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3

图 1 竖式采水器

图 2 浮游生物计数框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4: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4

图 3 彼得逊采泥器

图 4 手抄网(D 形)

图 5 岩石笼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Page 235: l4OSlagÓc§R6N l»t yÑb ÍY'N y{¡t R Ql[¤ - Hubeisthjt.hubei.gov.cn/hjsj/ztzl/hbsh/hbsyjs/201911/P... · 本规程规定了太湖流域(江苏)范围内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方法。

35

图 6 多片采样器

(a) 改进的 Hester-Dendy 多片采样器;(b) Hester-Dendy 多片采样器实物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