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投稿:[email protected] 8 大洼芦荡记cmb.shcm.gov.cn/resfile/2014-11-26/08/08.pdf ·...

1
编辑:陈奕 投稿:[email protected] 绿岛 8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一江山路 511号 电话:(021)59611595 邮政编码:202150 发行:各乡镇文广站 崇明印刷厂承印 地址:城桥镇东门路 246号 电话:(021)59622282 2014年11月26日 徐刚 作家专栏 大洼芦荡记 心香一束 黄元 我不知重阳何日至, 亦不知重阳何日去。 无有篱与菊, 杜门人寂寂。 唤我领取慰问金, 始知已过重阳节。 重阳重阳空名尔, 愧对秋霜明镜里。 欲践古人迹, 种菊不能栽水泥。 山在百里外, 茫然何处采茱萸。 有高不愿登, 思拙不会诗。 有酒不肯饮, 闲多少兴趣。 胸中沛然生雅兴, 秋日皆是重阳节。 腰缠千金出门去, 南北纵横八千里。 塞外秋山艳, 五彩红最奇。 江南秋水瘦, 一色碧琉璃。 长白武当神农架, 登高惊与秋云齐。 秋叶万种任采撷, 我与秋魂两相知。 衰鬓应须秋色染, 风尘偏喜旧征衣。 不醉东篱不醉菊, 醉在无边秋色里…… 徐亚斌 我的心理单间 “让地”“让榜”话“不争” 诗歌地图 应学友之邀,近游被喻为“东 海仙境”的上海著名景点崇明明 珠湖,泛舟湖上,做客天鹅苑,畅 饮老白酒我与秋魂两相知 龚斌 秋游明珠湖 溪草 白鹭一行掠碧湖, 黑羽鸬鹚不吞鱼。 层林秋风翻绿浪, 客留鹅苑恋明珠。 盘锦大洼,位关内之北,关外之 南。一关相间不足百里,然物候气 象,南北迥异,此造化之弄人,造物之 美妙也。何以故?无极北之冷,南国 之炎,南人可以消暑,北人能得避寒, 此一也;辽河入海,大浪淘沙,遂成芦 荡浩然,野草丛生,物种繁茂,候鸟视 之为天堂,螃蟹视之为家园,此二 也。大洼,大荒也;大荒,大养也;大 养,大生也;大生,大美也,大荒何能 大养?大养何能大生?大生何能大 美?曰:大荒者无也,无中生有也,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荒 野既无,无即道也。大洼荒野,其万 有之始,非人迹,非火光。先是江海 相拥,咸淡交汇,泥沙沉积,新地生 成,恍兮惚兮,有芦芽出土,始则星 散,后来群集,遮天蔽日,随风摇曳而 自成风景矣!继之,贝类纷至,螃蟹 横行,以一洞藏日月,大芦荡中洞有 万千,日月万千矣,荒野始得生命之 灵光。芦苇群集成荡,荡者草木流水 之泱泱大者也。芦荡连绵后,大洼辉 煌时。或曰:芦叶荻花非金非银,何 言辉煌?遮风阻雨挡雪,迢迢候鸟来 归,雌雄嬉戏安居,此非万类之辉煌 乎?苇农垦拓不至,荒野遂成家园, 从此五谷丰登,此非生命之辉煌乎? 既为衣食之地,亦是歌诗之源,诗云: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物质而精神,自然而人生, 广及万类,一派天籁,倘不以辉煌言 之,又何能言之?芦荡大矣,且取一 杆,中空,有节,类竹,芦苇非木,其为 草也。竹木栋梁材,高大者也,然草 木相依者为何?造物之初,先有草, 生民之初,端赖草。女娲补天,先炼 昆仑石,再以芦灰弥之,芦苇成灰,补 天之物也。神话邈远,遥不可追,则 听取农人一言如何?农人之言仙草, 一为稻草,一为芦苇,地生香稻,人可 温饱,野有芦荡,无穷藏也。仙鹤独 爱芦荡,鹤既称仙矣,芦荻焉能不 仙?蒹霞苍茫奔涌在前,屈原芳草美 人随后,草之为仙,草之为大,乃可不 争。当天地玄黄,大地洪荒时,火从 何来?钻木取火也,炬从何得?束苇 而烧也(《说文》),火把之始,苇农先 民所为,中国之普罗米修斯也。言一 苇之极者,达摩东渡,一苇慈航也;苏 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也。然则芦荡之连绵意气,大块 文章,又当何以歌之?倘若海潮不 至,无风无雨,芦荡也,如处子肃立, 若有所待,满目青碧,一览无余,河汊 流动其间,万类共此家园,其安详平 和,世有可比者乎?至若波涌浪接, 涛声如雷,芦荡也,若万马竞奔,共舞 江海,吐纳起伏,气概磅礴,呼啸而为 奋勇,舍身且作屏障,其无我之境,能 不感极而泣?大洼堤岸稳固,农人安 居,家园宁馨,端赖大芦荡之守望 也。芦荡饷我之厚,农人如数家珍, 一曰铁杆庄稼也,二曰野种之源也, 三曰风景之美也。秋风渐起日,菊黄 蟹肥时,大洼上空,百鸟来归,天使之 翎毛也。是时芦荡,野种神圣,野性 高贵,野气弥漫,天籁风物,大洼人触 手可及比邻而居,其幸若何!其乐若 何!若何!若何!未有更幸更乐者 矣!待到朔风凛冽,芦荡金黄,芦花 似雪,苇农收一载之功,大地得一岁 之藏,休养生息,以待来春,大芦荡宁 静淡泊,若明志之哲人,若致远之思 者。大洼芦荡其美色不仅青绿不仅 金黄,尚有蛰伏于海滩潮带,飞动于 芦荡边缘之碱蓬草,天生丽质,红艳 欲滴,此大洼之红海滩也,此芦荡之 一袭红袍也。记大洼芦荡之易,因其 可视可闻;记大洼芦荡之难,因其不 可见不可听。不可见不可听者为 何?天垂象也,大自然之天趣也,惟 荒野可以拯救世界也。荒野何能拯 救世界?人力未及,天地万有,道法 自然,大荒大养,前述不赘。若大洼, 倘不以芦荡荒野为依托,大洼何存? 若人类,倘不以天地自然为神圣,人 类危哉!为大洼芦荡记,即为天下荒 野记。昔范文正公记洞庭岳阳,先忧 后乐流传千古,观夫茫茫九派,当今 之世先忧者为何?山也,水也,草木 之衰败也,荒野之缺失也!噫!嘘! 我记芦荡,因芦荡之大善也;我歌芦 荡,因芦荡之大美也。我记我歌,投 之荒野,只为共存,非求不朽,伴荒 草,伴流水,驭长风,出六极,取花红, 取月明,与尔共守大荒门。 甲午夏自大洼归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APEC 欢迎宴会致辞中阐述老子这话说: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 流,泽被万物。”这使我想起清代“父 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不与人争,“让 地”、“让榜”的感人故事来。 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 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 书。其乡下老家与一叶姓秀才为邻, 叶家因筑墙侵占张家宅边地,两家为 此聚讼不休。“宰相家人七品官”的老 管家驰书京城,要主人向当地衙门发 话,以“摆平”这场纠纷。 这位大清宰相,为官清正谨严, 自我要求极严,曾自撰书斋联“读不 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 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约束自己, 深得康熙宠信,称他“始终敬慎,有古 大臣风”,为人谦和,遇同僚“善气导 迎,未尝有迕”,家居则乡邻以至仆隶 “常得其和……无所寄冤”。张英展 读老管家来书,见是此等小事一桩, 释然一笑。绝不能依凭权势压人! 于是作打油诗一首为复: 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 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皇! 管家接读回“信”,熟知老爷脾性 的他,心里豁然开朗,当即遵嘱照办: 拆迁退让三尺。张英此举,正应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句老话,叶家深 受感动,也后退三尺为谢。于是桐城 西后街便有了一条“六尺巷”,至今犹 存:一边是张宰相府邸,一边是叶秀 才住宅。后人有诗赞张英:“巷分六 尺仰先贤,谦让为模律己严”、“争强 霸道人皆恶,体谅宽容世共羡”。“六 尺巷”是“睦邻巷”,“仁义胡同”! 张英晚年告老还乡,在双溪甃建 “赐金园”,书斋门联曰:“俭勤自是持 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也给双 溪草堂题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 卷云舒;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 开。”这是张家一门淡泊、致远,少与 人争处世哲学的写照。 张老宰相的“让地”成为千古美 谈。他身居高位,却深明谦虚抑让之 道,要求家人简朴重德、知足为诫,用 “让地”的思想与行动,治家、理政,此 后雍、乾两朝,张家人才济济,高官众 多,更为显赫。第二代:次子张廷玉,是 雍正的股肱之臣;长子张廷瓒、五子张 廷瑑,亦很有出息。第三代:张若霭,皇 帝亲授内阁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张若 渟,兵部尚书。此是后话,不表。 张英“利万物而不争”的故事延 续数代。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 进士,历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 书。他“居官50年”、“长词林27年”, 是《康熙字典》、《明史》、《清会典》的 总纂官。他以“盛满易为灾,谦冲恒 受福”为人生信条,父亲的“六尺巷”, 到他那里增宽了数丈,无私的心胸因 此而坦荡无垠。 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经乡试、会 试进入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弥封 的试卷呈送雍正审阅裁定。雍正阅 至第五份卷子,读到“善则相劝,过则 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精神为 之一振,认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 之风”,“因拔至一甲三名,诸大臣皆 称允当”。拆开弥封,始知系大学士 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龙颜大悦。 一生清正廉洁的张廷玉,虽然 “最承宠眷”,然而“门无苞苴(贿赂), 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他历仕 康、雍、乾三朝,深得三代皇帝的赏识 与重用。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 诚供职”,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乾 隆称许他“勤慎赞襄,小心书谕”。 有子才华横溢榜上有名,作为父 亲照例感到脸上有光。可是,张廷玉 的想法、举动,却出人意外,令人难以 置信。他叩见雍正皇帝,要求将儿子 “降级”处理。雍正谓张廷玉:“朕选 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说 以才取士,焉可随便降级? 张廷玉见说服不了皇上,于是跪 下,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话,恳切而 感人至深:“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 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本 人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 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忝 列二甲,已属荣幸。” 雍正被这位他赞为“侍朕左右, 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为人外 和平而内方正”的臣子的真诚感动 了:“乃从其请,以张若霭改为二甲一 名,将原拟二甲一名沈文镐(崇明人) 改为一甲三名。”在张榜的同时,亲自 撰文颁旨,将此事昭告天下,表彰张 廷玉感念皇恩、不计私利的品德。 张廷玉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 日月。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万事谦 让、不与人争,确是张氏家族的优良 家风与传统。“让榜”虽然吃了一时之 亏,却为其子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 路。张若霭以二甲一名进士,未散馆 特授编修,皇帝亲授他内阁学士、礼 部侍郎,入值南书房,后官至礼部尚 书,袭伯爵。 父亲“让地”于前,儿子“让榜”于 后。坦然“让地”、“让榜”,源于他们 性格中“不争”的品质:不与人争名、 争利,羞与人争官、争权。可以说父 与子均得“上善若水”之精义,且身体 力行之,善行已臻水一样泽被万物之 最高境界矣。 我虽然读书不多,却一直渴望拥 有一个书房,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心 理单间。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段日子,我 独居一间 7平方米的小屋,阴暗潮湿 且不说,就是面积也实在局促,一张 床一放,所剩的空间无几。但我在这 有限的空间里,开始谋划我的心理单 间。我自作主张地把父母房间的那 张老式三屉长桌搬了过来。这是母 亲的嫁妆,原本是梳妆台,由于年岁 已久,化妆镜等早已不知去向。我把 长桌安放在床前,又找来了硬板纸, 略加修剪,对称一折,权且当作书立,再 把那几本没丢弃的教科书拿来,往长桌 的一端一竖,中间放上一盏带玻璃罩的 煤油灯,还真有点“书房”的味道。 慢慢地,桌子上的书多起来了。 除了教材外,还有了《金光大道》、《艳 阳天》,有了《西沙儿女》,有了《牛田 洋》、《虹南作战史》,也有了《朝霞》和 《学习与批判》。不久后,居然有了一 套《青年自学丛书》。长桌上是摆不 下了,我从屋后的竹园砍来了竹子, 自己搞定了简易书架。在那段日子 里,我虽然在空余时间也热衷于捞鱼 摸蟹,或者为了一些琐事和别人高声 大气地吆五喝六,但我更愿意让自己 静静地呆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不知道 为什么,一进入这间小屋,我的灵魂就 那么安宁。就是在这间心理单间里,我 养成了伏案的习惯,也完成了对文学的 那一点点启蒙。更是在这间心理单间 里,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型,那年 我足不出户,挑灯苦读两个月,终于跨 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大学毕业,在住了三年多集体宿 舍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单位给我分 了一套 39平方米的小套住房,我多少 有点喜出望外,拥有心理单间的愿望 再次涌起。但一套建筑面积不足40 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 都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哪能还辟出一 个“心理单间”呢。在整理房子的过 程中,我郁郁寡欢,又心有不甘。经 过反复比划,我决定把由厨房走向卧 室,紧靠卫生间的那条过道利用起 来,当作“书房”。方案有了,妻子也 不反对,就开始实施。一切都是非常 规的—写字台是特制的,长度超过 1米,但宽度只有 36厘米,无法安放书 橱,就在墙壁上挑起搁板,把已经多起 来的书都放到搁板上。为了感觉“安 静”些,我让妻子在四周挂上布帘…… 我和这间特别的书房作伴 13年, 可以说,迄今为止,我所读的大部分书 就是在这间“过道书房”里完成的,门类 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文学,到后来的 哲学、教育、社会、管理等。也是在这间 “过道书房”里,我开始写作被称作“豆 腐干”的各类短文并给报刊投稿。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世纪之交,我 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拿到钥 匙那天,我兴奋得几乎是冲进新房。 其实,查质量、看结构,对我来说都不 是主要的,我想得最多的是书房怎么 安排。我终于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 上的书房,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现 在,每当我忙完必须的工作和家庭事 务后,走进书房,精神总会得到慰藉, 面对一大橱自己喜爱的书,即便只是 轻轻摩挲,也是一种享受。书房成了 我心灵的栖息地,我喜欢手握书卷时 的心无旁骛,也喜欢合上书卷时的心 驰神游。走笔至此,我想起了罗曼 罗兰的话,任何爱书人都需要为自己 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就是这 样的心理单间。

Transcript of 绿岛投稿:[email protected] 8 大洼芦荡记cmb.shcm.gov.cn/resfile/2014-11-26/08/08.pdf ·...

Page 1: 绿岛投稿:lvdao123456@163.com 8 大洼芦荡记cmb.shcm.gov.cn/resfile/2014-11-26/08/08.pdf · 编辑:陈奕 绿岛 投稿:lvdao123456@163.com 8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编辑:陈奕

投稿:[email protected]绿岛 8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电话:(021)59611595 邮政编码:202150 发行:各乡镇文广站 崇明印刷厂承印 地址:城桥镇东门路246号 电话:(021)59622282

2014年11月26日

□ 徐刚作家专栏

大洼芦荡记

心香一束

□ 黄元

我不知重阳何日至,亦不知重阳何日去。无有篱与菊,杜门人寂寂。

唤我领取慰问金,始知已过重阳节。重阳重阳空名尔,愧对秋霜明镜里。

欲践古人迹,种菊不能栽水泥。山在百里外,茫然何处采茱萸。

有高不愿登,思拙不会诗。有酒不肯饮,闲多少兴趣。

胸中沛然生雅兴,秋日皆是重阳节。腰缠千金出门去,南北纵横八千里。

塞外秋山艳,五彩红最奇。江南秋水瘦,一色碧琉璃。

长白武当神农架,登高惊与秋云齐。秋叶万种任采撷,我与秋魂两相知。

衰鬓应须秋色染,风尘偏喜旧征衣。不醉东篱不醉菊,醉在无边秋色里……

□ 徐亚斌

我的心理单间

“让地”“让榜”话“不争”

诗歌地图

应学友之邀,近游被喻为“东海仙境”的上海著名景点崇明明珠湖,泛舟湖上,做客天鹅苑,畅饮老白酒——

我与秋魂两相知□ 龚斌

秋游明珠湖□ 溪草

白鹭一行掠碧湖,黑羽鸬鹚不吞鱼。层林秋风翻绿浪,客留鹅苑恋明珠。

!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孙国兴

!

淡若水"

张屏山

顾振乐!

山居图"

盘锦大洼,位关内之北,关外之南。一关相间不足百里,然物候气象,南北迥异,此造化之弄人,造物之美妙也。何以故?无极北之冷,南国之炎,南人可以消暑,北人能得避寒,此一也;辽河入海,大浪淘沙,遂成芦荡浩然,野草丛生,物种繁茂,候鸟视之为天堂,螃蟹视之为家园,此二也。大洼,大荒也;大荒,大养也;大养,大生也;大生,大美也,大荒何能大养?大养何能大生?大生何能大美?曰:大荒者无也,无中生有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荒野既无,无即道也。大洼荒野,其万有之始,非人迹,非火光。先是江海相拥,咸淡交汇,泥沙沉积,新地生成,恍兮惚兮,有芦芽出土,始则星散,后来群集,遮天蔽日,随风摇曳而自成风景矣!继之,贝类纷至,螃蟹横行,以一洞藏日月,大芦荡中洞有万千,日月万千矣,荒野始得生命之灵光。芦苇群集成荡,荡者草木流水之泱泱大者也。芦荡连绵后,大洼辉煌时。或曰:芦叶荻花非金非银,何言辉煌?遮风阻雨挡雪,迢迢候鸟来归,雌雄嬉戏安居,此非万类之辉煌乎?苇农垦拓不至,荒野遂成家园,

从此五谷丰登,此非生命之辉煌乎?既为衣食之地,亦是歌诗之源,诗云: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物质而精神,自然而人生,广及万类,一派天籁,倘不以辉煌言之,又何能言之?芦荡大矣,且取一杆,中空,有节,类竹,芦苇非木,其为草也。竹木栋梁材,高大者也,然草木相依者为何?造物之初,先有草,生民之初,端赖草。女娲补天,先炼昆仑石,再以芦灰弥之,芦苇成灰,补天之物也。神话邈远,遥不可追,则听取农人一言如何?农人之言仙草,一为稻草,一为芦苇,地生香稻,人可温饱,野有芦荡,无穷藏也。仙鹤独爱芦荡,鹤既称仙矣,芦荻焉能不仙?蒹霞苍茫奔涌在前,屈原芳草美人随后,草之为仙,草之为大,乃可不争。当天地玄黄,大地洪荒时,火从何来?钻木取火也,炬从何得?束苇而烧也(《说文》),火把之始,苇农先民所为,中国之普罗米修斯也。言一

苇之极者,达摩东渡,一苇慈航也;苏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然则芦荡之连绵意气,大块文章,又当何以歌之?倘若海潮不至,无风无雨,芦荡也,如处子肃立,若有所待,满目青碧,一览无余,河汊流动其间,万类共此家园,其安详平和,世有可比者乎?至若波涌浪接,涛声如雷,芦荡也,若万马竞奔,共舞江海,吐纳起伏,气概磅礴,呼啸而为奋勇,舍身且作屏障,其无我之境,能不感极而泣?大洼堤岸稳固,农人安居,家园宁馨,端赖大芦荡之守望也。芦荡饷我之厚,农人如数家珍,一曰铁杆庄稼也,二曰野种之源也,三曰风景之美也。秋风渐起日,菊黄蟹肥时,大洼上空,百鸟来归,天使之翎毛也。是时芦荡,野种神圣,野性高贵,野气弥漫,天籁风物,大洼人触手可及比邻而居,其幸若何!其乐若何!若何!若何!未有更幸更乐者矣!待到朔风凛冽,芦荡金黄,芦花

似雪,苇农收一载之功,大地得一岁之藏,休养生息,以待来春,大芦荡宁静淡泊,若明志之哲人,若致远之思者。大洼芦荡其美色不仅青绿不仅金黄,尚有蛰伏于海滩潮带,飞动于芦荡边缘之碱蓬草,天生丽质,红艳欲滴,此大洼之红海滩也,此芦荡之一袭红袍也。记大洼芦荡之易,因其可视可闻;记大洼芦荡之难,因其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见不可听者为何?天垂象也,大自然之天趣也,惟荒野可以拯救世界也。荒野何能拯救世界?人力未及,天地万有,道法自然,大荒大养,前述不赘。若大洼,倘不以芦荡荒野为依托,大洼何存?若人类,倘不以天地自然为神圣,人类危哉!为大洼芦荡记,即为天下荒野记。昔范文正公记洞庭岳阳,先忧后乐流传千古,观夫茫茫九派,当今之世先忧者为何?山也,水也,草木之衰败也,荒野之缺失也!噫!嘘!我记芦荡,因芦荡之大善也;我歌芦荡,因芦荡之大美也。我记我歌,投之荒野,只为共存,非求不朽,伴荒草,伴流水,驭长风,出六极,取花红,取月明,与尔共守大荒门。

甲午夏自大洼归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致辞中阐述老子这话说: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这使我想起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不与人争,“让地”、“让榜”的感人故事来。

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乡下老家与一叶姓秀才为邻,叶家因筑墙侵占张家宅边地,两家为此聚讼不休。“宰相家人七品官”的老管家驰书京城,要主人向当地衙门发话,以“摆平”这场纠纷。

这位大清宰相,为官清正谨严,自我要求极严,曾自撰书斋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约束自己,深得康熙宠信,称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为人谦和,遇同僚“善气导迎,未尝有迕”,家居则乡邻以至仆隶

“常得其和……无所寄冤”。张英展读老管家来书,见是此等小事一桩,释然一笑。绝不能依凭权势压人!于是作打油诗一首为复:

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接读回“信”,熟知老爷脾性的他,心里豁然开朗,当即遵嘱照办:拆迁退让三尺。张英此举,正应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句老话,叶家深受感动,也后退三尺为谢。于是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一条“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是张宰相府邸,一边是叶秀才住宅。后人有诗赞张英:“巷分六尺仰先贤,谦让为模律己严”、“争强霸道人皆恶,体谅宽容世共羡”。“六尺巷”是“睦邻巷”,“仁义胡同”!

张英晚年告老还乡,在双溪甃建“赐金园”,书斋门联曰:“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卷云舒;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是张家一门淡泊、致远,少与人争处世哲学的写照。

张老宰相的“让地”成为千古美谈。他身居高位,却深明谦虚抑让之道,要求家人简朴重德、知足为诫,用

“让地”的思想与行动,治家、理政,此后雍、乾两朝,张家人才济济,高官众多,更为显赫。第二代:次子张廷玉,是雍正的股肱之臣;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亦很有出息。第三代:张若霭,皇帝亲授内阁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张若渟,兵部尚书。此是后话,不表。

张英“利万物而不争”的故事延续数代。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

书。他“居官50年”、“长词林27年”,是《康熙字典》、《明史》、《清会典》的总纂官。他以“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为人生信条,父亲的“六尺巷”,到他那里增宽了数丈,无私的心胸因此而坦荡无垠。

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经乡试、会试进入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弥封的试卷呈送雍正审阅裁定。雍正阅至第五份卷子,读到“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至一甲三名,诸大臣皆称允当”。拆开弥封,始知系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龙颜大悦。

一生清正廉洁的张廷玉,虽然“最承宠眷”,然而“门无苞苴(贿赂),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他历仕康、雍、乾三朝,深得三代皇帝的赏识与重用。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乾隆称许他“勤慎赞襄,小心书谕”。

有子才华横溢榜上有名,作为父亲照例感到脸上有光。可是,张廷玉的想法、举动,却出人意外,令人难以置信。他叩见雍正皇帝,要求将儿子

“降级”处理。雍正谓张廷玉:“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说以才取士,焉可随便降级?

张廷玉见说服不了皇上,于是跪下,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话,恳切而感人至深:“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本人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忝列二甲,已属荣幸。”

雍正被这位他赞为“侍朕左右,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为人外和平而内方正”的臣子的真诚感动了:“乃从其请,以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将原拟二甲一名沈文镐(崇明人)改为一甲三名。”在张榜的同时,亲自撰文颁旨,将此事昭告天下,表彰张廷玉感念皇恩、不计私利的品德。

张廷玉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万事谦让、不与人争,确是张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与传统。“让榜”虽然吃了一时之亏,却为其子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张若霭以二甲一名进士,未散馆特授编修,皇帝亲授他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后官至礼部尚书,袭伯爵。

父亲“让地”于前,儿子“让榜”于后。坦然“让地”、“让榜”,源于他们性格中“不争”的品质:不与人争名、争利,羞与人争官、争权。可以说父与子均得“上善若水”之精义,且身体力行之,善行已臻水一样泽被万物之最高境界矣。

我虽然读书不多,却一直渴望拥有一个书房,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理单间。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段日子,我独居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阴暗潮湿且不说,就是面积也实在局促,一张床一放,所剩的空间无几。但我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开始谋划我的心理单间。我自作主张地把父母房间的那张老式三屉长桌搬了过来。这是母亲的嫁妆,原本是梳妆台,由于年岁已久,化妆镜等早已不知去向。我把长桌安放在床前,又找来了硬板纸,略加修剪,对称一折,权且当作书立,再把那几本没丢弃的教科书拿来,往长桌的一端一竖,中间放上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还真有点“书房”的味道。

慢慢地,桌子上的书多起来了。除了教材外,还有了《金光大道》、《艳阳天》,有了《西沙儿女》,有了《牛田洋》、《虹南作战史》,也有了《朝霞》和

《学习与批判》。不久后,居然有了一套《青年自学丛书》。长桌上是摆不下了,我从屋后的竹园砍来了竹子,自己搞定了简易书架。在那段日子里,我虽然在空余时间也热衷于捞鱼摸蟹,或者为了一些琐事和别人高声大气地吆五喝六,但我更愿意让自己静静地呆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不知道为什么,一进入这间小屋,我的灵魂就那么安宁。就是在这间心理单间里,我养成了伏案的习惯,也完成了对文学的那一点点启蒙。更是在这间心理单间里,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型,那年我足不出户,挑灯苦读两个月,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大学毕业,在住了三年多集体宿舍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单位给我分了一套39平方米的小套住房,我多少

有点喜出望外,拥有心理单间的愿望再次涌起。但一套建筑面积不足 40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哪能还辟出一个“心理单间”呢。在整理房子的过程中,我郁郁寡欢,又心有不甘。经过反复比划,我决定把由厨房走向卧室,紧靠卫生间的那条过道利用起来,当作“书房”。方案有了,妻子也不反对,就开始实施。一切都是非常规的——写字台是特制的,长度超过1米,但宽度只有36厘米,无法安放书橱,就在墙壁上挑起搁板,把已经多起来的书都放到搁板上。为了感觉“安静”些,我让妻子在四周挂上布帘……

我和这间特别的书房作伴13年,可以说,迄今为止,我所读的大部分书就是在这间“过道书房”里完成的,门类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文学,到后来的哲学、教育、社会、管理等。也是在这间

“过道书房”里,我开始写作被称作“豆腐干”的各类短文并给报刊投稿。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世纪之交,我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拿到钥匙那天,我兴奋得几乎是冲进新房。其实,查质量、看结构,对我来说都不是主要的,我想得最多的是书房怎么安排。我终于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现在,每当我忙完必须的工作和家庭事务后,走进书房,精神总会得到慰藉,面对一大橱自己喜爱的书,即便只是轻轻摩挲,也是一种享受。书房成了我心灵的栖息地,我喜欢手握书卷时的心无旁骛,也喜欢合上书卷时的心驰神游。走笔至此,我想起了罗曼!

罗兰的话,任何爱书人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就是这样的心理单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