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5 RB12 副刊Cepaper.xmnn.cn/xmrb/20180525/24.pdf ·...

Post on 17-Oct-2020

7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180525 RB12 副刊Cepaper.xmnn.cn/xmrb/20180525/24.pdf ·...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责编:海 鹰 美编:郑芸如投稿邮箱:yy1220@xmrb.comB12

·身边人身边事·

食尚♠红心地瓜

老老照片照片之之旧证件旧证件♠蒋国庆 我的退伍证

难忘时日 ♠王伟

人间草木♠月亮枕

我的退伍证发放于 1975 年 3月,至今已有43个年头。岁月使退伍证的红塑料皮老化,内页的白纸泛黄,但每次拿起退伍证,我便如当初踏入绿色军营时一般心情激动,熟悉的军号、嘹亮的军歌、生死相交的战友……军营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思绪万千。

如今,我已从青年步入老年,我十分珍惜这本退伍证,因为它是我军旅生涯的见证,人生荣誉的记录。

1971 年 1月,我从漳州入伍,在福州军区测绘大队外业队服役,部队驻地在邵武。刚入伍时,要迅

速完成从普通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身为新兵的我们,得克服种种困难和艰辛。首先是想家,当兵前,我从没出过远门,来到部队,说句心里话,想家流眼泪是常有的。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是在站岗时,从邵武火车站传来阵阵的汽笛声,就是我最想家的时候,我总是幻想着坐上火车,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军事训练也很艰苦。记得在新兵连训练时,有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不能开灯,得在短时间内着装整齐、打背包、带武器,接着是五公里越野奔袭。训练结束时一看,我们这些新兵蛋子个个张冠李戴、丢三落四、洋

相百出,真是狼狈不堪。此情此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部队是个大熔炉,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我知道,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数不清的摸爬滚打、流血流汗,我们才能掌握保家卫国的本领,才能无愧于那身绿军装。

一日当兵,终身为兵;人可以老,军魂不能老。这么多年来,我始终以革命军人的要求鞭策自己,我自豪自己曾是一个兵,我为自己的军旅生涯感到骄傲。

(★本文作者系“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会员)

什么花儿最美?哪里的花儿最美?对我来说,最美的花,在逝去的童年,在难以追回的过往。

我的印象中,杜鹃花是最美的花儿。它总是扬着脸庞,痴望着天空,红艳艳的,这一簇那一丛,缀满了大山。每逢上山,我都不忘折下几枝,若有闲情,就编个小花圈,戴在头上得意洋洋地到处晃;若是感到无趣,便将杜鹃花的花蕊摘了,将花瓣放进嘴里嚼。有时,我什么也不做,就把杜鹃花的花枝直接带回家,按自己的心意,将花枝一一插在院子的水沟旁,摆成一个粗糙的花阵。为了折杜鹃花,我曾被大黑蚂蚁蜇伤手指,被黄蜂吓得一动都不敢动,被荆棘划伤过手臂,甚至被漆树“咬”得满脸红肿。可是,每年杜鹃花开,我还是管不住脚和手,一有空就朝山上跑,折回美丽的杜鹃花。

栀子花不像杜鹃那般艳红,但芳

香醉人。它喜阴凉,平日里和其他灌木亲密地挨在一起,可一旦开出花来,且不说那洁白胜雪的花色,单是那浓郁的香味,就足以令它卓尔不群。我家邻居的菜园,四周种满了月季、虞美人、指甲花、金针花。小时候的我,常常到这菜园旁打转,一边看,一边嗅,有时还一边咽着口水,艳羡程度可见一斑。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家菜园一侧的土墙上也开出了栀子花,从此我便觉得自家也拥有了宝贝,放学后常借着拔兔草的理由,去菜园看栀子花,沉醉于花香中流连忘返。

既不能吃,也无香气可闻的,是鸡冠花。说来真叫人感慨,如今我在

城市里,每日精心伺候,阳台上的花,总还是娇的娇弱的弱,烈日晒不得,暴雨受不住,大风更禁不起。而童年的鸡冠花,也不知谁随手撒落的种子,但见猪棚边上、晒谷架下、水沟旁、废弃的砖头堆里,到处都可见着鸡冠花。三五成群的花,每一株都傲娇地挺立着,每一朵都热烈地舒展着,明明是灰墙土瓦的房子,因了这些美丽又生机勃勃的鸡冠花,变得富有诗情画意起来。即使是饭后歇凉的大人,也会同我们一样,常常瞅瞅花朵,再瞅瞅大公鸡的鸡冠,比较着哪一朵花更像鸡冠,哪一朵花开得更美,末了还不忘叮嘱我们这些孩子一句:“这些鸡冠花,可不敢摘了呀!”

其实,童年的花之所以最美,不在于形色味,而在于童年的故事与情怀,那是一种最简单的追寻,最简单的拥有,最简单的知足,以及最简单的爱。

这真是意外的惊喜,飞鸟在我家天台的柠檬树上筑了一个鸟巢,就此安家。

我长这么大,从未见过鸟巢,没想到第一次见识,居然是在自己种的树上。那天清晨,我给天台的花木浇水,往柠檬树喷水的时候,隐隐约约看见树枝间好像有一团特别的东西,仔细查看,竟然是一个鸟巢!它呈优美的椭圆形,编织细密,层层叠叠、纹丝不乱。我惊讶极了:鸟儿真是天生的建筑师,编织的鸟窝如此精致舒适!我难以想象,这样一个鸟巢,鸟儿得耗费多长时间,用嘴衔来一根根草,嘬起一点点泥,一丁一点构建起自己的家。看着它,我都想变成雏鸟到窝里舒舒服服地待着了。

飞鸟来我家筑巢,惊喜之余,静思琢磨,鸟儿来我家筑巢,虽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小区种植着不少树木,吸引了许多鸟儿,清晨,我总

是在鸟叫声中醒来。我家卧室连着阳台,我躺在床上,隔着房门,就能听见鸟儿欢快的歌声。有一阵子,鸟儿鸣叫得特别热烈,我好奇鸟儿为什么如此兴奋,打开房门观察一番,才发现鸟儿是来大饱口福的,挂在屋檐下的腊肉就是它们的美食!

如果说阳台是鸟儿小聚的美食场所,那么,天台就是它们欢聚的乐园!为了遮蔽楼顶的暴晒,我在天台上种了一些花木,有柠檬、枇杷、芭乐、人心果、石榴、金橘等。果树轮番开花结果,果实渐熟,还没等我下手,鸟儿早已动嘴。孩子问:“为什么不给果子套个‘外衣’保护起来?”我说:

“让鸟儿吃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想来,城里适合鸟儿觅食的果树不多,既然鸟儿发现了天台这块宝地,就让它们自由自在地享用吧。鸟儿也并不是什么果实都吃,比如柠檬,果是酸的,鸟儿从来不碰。但是柠檬树很香,花朵芬芳馥郁,绿叶缕缕清香,而且它的枝条带刺,比玫瑰花的刺坚硬许多,同样是在告诫人们请勿轻易触碰。鸟儿选择在枝繁叶茂的柠檬树上筑巢,既挡风遮雨,又安全舒适,可见它们是多么聪明!

良禽择木而栖。你是良禽,我植好木——我们共有一个家园。我很高兴和鸟儿朝夕相处。宋代诗人葛天民在《迎燕》中写道:“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尽管来我家筑巢的鸟儿不是燕子,我甚至不知其名,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人家、一鸟家,我们相伴度过平静时光,何其美好!

趣事报料♠春小麦

飞鸟筑巢在我家

兴许是因为年岁渐长,近年来越来越喜欢姜了。其实,我本不爱姜,年轻时总觉得姜外形丑陋、口感辛辣,难以入口,甚至觉得它都不配名列蔬菜名单,顶多就算种调味料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 却 慢 慢 地 爱 上 了姜。煮鱼、炖肉,我总习惯加两片生姜,去鱼腥除膻味,效果极佳。爆炒性寒凉的菌类,我也会切点姜丝拌入,祛寒和中。女儿添加辅食后,母亲开始腌制盐姜,每次给女儿炖肉汤就扔一小片进去,健胃消食,味道也好。夏日里,一道姜丝拌豆腐,快手小菜,爽口下饭。寒冬里,一碗红糖老姜茶,入口微烫,略带辛辣,不一会儿额头就微微发汗,驱除风寒,倍感温暖。冬至和元宵煮汤圆,我偏好姜汁汤圆,浅褐色的姜汁里卧着几个白糯软滑的大汤圆,看着就令人食指大动。汤圆高糖高热,加入姜汁,既满口腹之欲,又能消油解腻,堪称完美。

小小姜片有大大用处,于是,我煮饭做菜更加离不开姜,家里常年备着老姜、生姜。老公笑我是“无姜难成餐”,我却不服气,搬出老祖宗的俚语:“你听听老祖宗怎么讲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家备小姜,小病不慌’‘饭不香,吃生姜’‘四

季 吃 生 姜 ,百 病 一 扫光’……姜可是宝贝呀!”

除了日常饮食,姜这种看似平常的食材竟然也能做成令人惊艳的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相约到一家广东糖水店小聚,听说店里的招牌是现做的姜汁撞奶,我们便点上一份。不一会儿,店员端来一小碗姜汁,辛味扑鼻,这可怎么入口?正诧异间,又见她提来一壶热牛奶,从高处向盛着姜汁的碗中倒入,姜汁翻滚,霎时与牛奶混合均匀。店员在碗上盖一小碟,嘱咐我们静置十来分钟,切勿摇晃搅拌。待时间一到,揭开小碟,如变魔术般,碗中刚才还流动的液体已凝成奶酪状,舀上一勺,口感嫩滑、香气浓郁、甜而不腻,实在是意外的惊喜。

除 了 吃 ,姜 还 有 妙用。去年母亲不慎摔折手腕,术后恢复得不太理想,伤处常有僵硬之感,医生嘱咐母亲用老姜、干柚皮等煮成药汤坚持泡手,虽说未能马上见效,日久也有松筋活络之效。

从不喜欢到深爱,姜这种朴实无华的食材,默默地温暖着我们的胃、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就像这日复一日的平淡日子,没有汹涌的激情,却有绵绵不尽的温情,也许温暖妥帖、平淡踏实,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开笔♠小辣椒

细细数来,今年是母亲离开我们的第七个年头了。母亲健在时,幸福对于我是那么自然而然、那么唾手可得;母亲因病离我们而去后,我才懂得失去母亲的孩子,就是失去了人生最大的幸福依靠。如果时间能回到八年前,我期望母亲的病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那么,也许母亲就不会过早地离开我们了。然而,一切都只是如果,我们也只能在每年母亲的忌日和清明节祭拜她,以慰深深的思念。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大字不识几个。然而,她却深深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她与父亲坚持培养我们姐妹读书,即使再苦再累也不在我们面前诉说。父母亲都务农,每天起早贪黑去菜田里忙活,常常是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吃完饭又要忙着准备明天一早要卖的菜,总得忙到深夜才能入睡。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为我们做好了早饭,自己什么都没吃就去市场卖菜了。母亲卖完菜回家一般都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她顾不上休息片刻,还要做饭、洗衣服、洗地板,一年到头如此辛勤劳作,为的是给我们姐妹打拼更美好的明天。

我工作后的第三年,母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告知我们,母亲仅剩下三个月时间。我们没有告诉母亲实情,但她还是从我们的眼神和举动中隐隐约约猜到了。母亲如此坚强,即使是剧烈的疼痛,她也没有呻吟过。她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抽血、插尿管、打针,她从没喊过一声疼。化疗后,她剧烈呕吐吃不下饭,只能插食管,她也一声不吭地忍受着,她只希望通过化疗能够尽快治愈回家,回家为我们做饭洗衣,回家照顾我们!因为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姐妹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是需要她照顾的“囡仔”。

“养儿方知父母恩”。母亲离去的第二年,我也当了母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更加思念母亲。然而,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没有留给我回报的机会,只留给我深深的回忆和思念!

(作者附言:第一次投稿,希望借“城市副刊”一角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怀念母亲

1963年,我在汕头念高三,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可我们都全力以赴,希望考上心仪的大专院校。

那时全国的高考在七月举行,五月上旬毕业考结束,学校把高中教材复习了一遍,没有模拟考试和质检考试,六月便进入高考前的自由复习阶段。我家人多住房面积小,三个弟弟年纪还小,白天我只好到叔叔家复习功课,夜晚回家在煤油灯下继续复习。煤油灯昏暗,我看书写字都很吃力,正逢夏季还得忍受蚊子的叮咬。母亲见我学习辛苦,又没啥东西给我增加营养,只好隔三岔五地在煮稀饭时用笊篱捞出一碗米饭,拌上猪油和酱油给我吃。

那时高考实行“易校考试”。高考前一天我们先去熟悉考场,回来的路上遇到一大队学生,各自带着草席

和行李,原来他们是农村中学的高三学生,准备在考场学校打地铺应考。因为考场的课桌比较破旧,老师允许我们携带塑料垫板,此外还有笔、准考证和数学考试用的圆规、三角板等,为了掌握时间,我还向叔叔借了手表。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出门赶去考场,在两天半时间里,我们得考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七月酷热难耐,考场没有电风扇,考生个个汗流浃背。我闷头答卷,汗水滴滴答答也顾不上擦。我平常喜欢钻研难题,

所以能在考试时间里将试卷全部做完。记得我语文高考作文写的是“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更难忘的是,上午考完语文,走出考场,每个考生分到两个肉包,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不折不扣的美食,我舍不得吃,拿回家和弟弟们一起分享。

高考结束后,我们开始填报志愿。当时高考试卷没有标准答案,想准确预估分数并不容易,我也不知报什么院校和专业好,班主任建议我选择理工科专业,考虑到我家经济比较困难,建议我填报南方的院校。于是,我的志愿全部填写了在广州市的大专院校。经过难熬的等待,我终于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被华南工学院(现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了,这是我的第一志愿,全家人别提有多开心了。

到阳台洗衣服,浓烟熏人,原来是邻居老伯正吞云吐雾。赶紧躲回家中,紧闭门窗,才明白当年先生自觉躲阳台抽烟,虽然利家,却是“殃民”。

万幸的是,在女儿的“监督”下,先生成功戒烟。那年暑假,高三补课,我得上班,保姆辞工回老家。照顾三岁女儿的重任落到先生身上。两餐之间得榨水果汁或制作水果泥;午餐得用大骨汤煮线面;晚餐炖酱油水瘦肉泥给女儿配稀饭;其间还得泡奶粉,应女儿的要求带她出门溜达、找小伙伴玩……仅仅这些就让先生忙得团团转,他恪守承诺绝不在孩子跟前吸烟,两周下来,竟戒烟成功!之前,他戒过可又“复吸”,戒烟不成反加剧烟瘾。我常开先生的玩笑:“这是女儿最大的贡献,没有之一!”其实,我明白先生戒烟成功更多是因为父爱,爱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觑!

回想起父亲的戒烟史,更有意思。四岁时,我发现自己珍藏的压岁钱不翼而飞,顿时号啕大哭,向

妈妈哭诉:“肯定是爸爸拿去买‘噗噗噗’了。”我边哭边学着父亲抽烟的动作,弄得爸爸哭笑不得。后来“破了案”,是我冤枉了父亲,实在是父亲烟瘾太大,难怪我会有此联想。

初中时,头一回跟父母出远门,乘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盘旋颠簸,我晕车严重,别提有多难受了,父亲让我靠在他腿上,用被香烟熏得焦黄的手尽量固定我的脑袋。奇怪的是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父亲手上残留的烟味一点也不讨厌了,甚至有股令我心安的芳香。

我工作后,常买香烟来孝敬父亲,但父亲拒绝抽我买的高档香烟,我告诉他这种香烟焦油含量低,对身体伤害小些,父亲可不听,他只认厦门卷烟厂的友谊牌香烟。这个品牌的烟盒上印有鲜花、乒乓球拍,父亲常叫我们:“去帮我买包

‘桌球拍’”。可这烟不知啥原因停产了,父亲不愿意抽其他品牌香烟,竟因此戒了烟。从此,我家烟灰缸束之高阁。

五十五年前的高考

童年里的花儿最美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诚邀您联办征文《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创立于

2003年10月,是《厦门日报》15年来唯一未改版名、版序的著名品牌版面。“城市副刊”以写“身边人身边事”为宗旨,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作者,阅读率多年高居《厦门日报》各版前列,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2011 年起,厦门日报社与各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借助“城市副刊”品牌版面,联合主办各类征文活动30多次,每次征文收到稿件多则1000多篇,少则400多篇,作者既有知名作家,也有草根作者,在社会上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福建省领导、厦门市领导多次对征文做出批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今,“城市副刊”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展示形象、凝聚合力、弘扬文化的极好平台。

联办征文主要方式有:一、共同举办主题征文。围绕工作中心,确定征文主题,开展 2-3 个月的征文活动,优秀征文作品在每周一至周五的“城市副刊”版面陆续刊登,并集中推出征文专版,还可结集出版。二、合作推出作品专号,由合作单位提供稿件,在“城市副刊”一次性刊登或分期刊发。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您还在为全面展示形象、创新宣传方式而发愁,请联系我们吧。联系人郭先生:18059205505。

【“城市副刊”联办征文举例】

●“我的志愿服务故事”征文主办单位:厦门市委文明办、

厦门日报社●“百年学村 魅力集美”征文主办单位:集美区委宣传部、厦

门日报社●“我的悦读生活”征文主办单位:厦门市文广新局、

厦门日报社●“我献血我快乐”征文主办单位:厦门市中心血站、厦

门日报社●“情系厦航 梦圆蓝天”征文主办单位:厦门航空有限公司、

厦门日报社

三十多次主题征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父亲与丈夫戒烟记

无姜难成餐

家事♠凌波子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创办于2003年10月,迄今已有 15 年历史,是

《厦门日报》10 多年来唯一未改版名、版序的著名品牌栏目。“城市副刊”以写“身边人身边事”为宗旨,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和作者,阅读率多年高居

《厦门日报》前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为感谢广大作者对“城市副刊”的支持和厚爱,进一步扩大这一品牌版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满足广大作者学习提升和交友联谊的要求,厦门日报社“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现向社会征集第二批会员。

●征集对象凡给“城市副刊”投

过稿刊登过稿的作者,均

可报名参加。●会员福利入会会员,可享受

“城市副刊”作者联谊会权利:1.在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刊发优质作品;2.代表作品入选结集出版;3.建档备案,颁发会员证;4.发放报社特制的笔记本、T恤衫和相关参考材料;5.免费参加报社举办的写作培训班;6.受邀参加报社读者节等特定活动。

●会员义务入会第一年需交纳

会费1600元,以后每年交纳会费500元。

●征集电话凡有意向作者,均可

拨打968820参与。另外,首批会员培训

将于下月启动,敬请关注。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作者联谊会开始征集第二批会员

首批会员培训将于下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