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心灵的和弦 书香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7-06/13/A007/RB7B7BLMC0613.pdf · 祭祀早已被神化了的周文王的情景。在中国历 史上,周文王是一个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君

Transcript
Page 1: 心灵的和弦 书香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7-06/13/A007/RB7B7BLMC0613.pdf · 祭祀早已被神化了的周文王的情景。在中国历 史上,周文王是一个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君

书香

2017年第6期 总第65期

荆楚书话

07荆江副刊荆江副刊2017.6.13 星期二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庄传端

读书思考

於穆清庙,肃雝(yong)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翻开博大精深的旷古经典《诗经》,便如同

走进了中国绵长的文化长廊。我们不由得不肃然起敬、自惭形秽。畅游在祖先们营造的文化摇篮里,我们的浅薄暴露无遗。当我好奇地触摸到唯一的一首《周颂·清庙》时,心中怦然一动。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屡次指责、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拿不出反驳的依据,我们只能生气地干瞪眼。其实,我们有信仰!请看距今三千多年的宗庙祭祀吧。

《清庙》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在宗庙,祭祀早已被神化了的周文王的情景。在中国历史上,周文王是一个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君王,是中国人继尧、舜、禹之后,优秀的精神领

袖。他的品德垂范、贯穿了自周朝以来整个中国的历史空间。所以,人们在供奉文王神位的宗庙里,焚香烧纸,顶礼膜拜,动作敏捷,神情肃穆。袅袅的青烟、喃喃的祈语都表明了人们对高尚之人、高尚之德的敬仰;轻快的奔走、咚咚地叩头无不显露人们对自己的罪过、错误、欠缺的愧悔。

《清庙》已经从遥远的过去回答了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人们习惯于修建庙宇来表明心迹,祭祀朝拜,以志不忘。周朝宗庙之后,还有诸多佐证:观音庙,纪念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关公庙,纪念义薄云天的关武夫子;孔圣庙,纪念传播圣道的孔文宣王;岳王庙,纪念忠君爱国的岳飞元帅……还有现代的各种纪念碑,又何尝不是如此用意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怀着这种心态、这种虔诚,为了高尚的道德去纪念、去感恩、去追求。

在《诗经》中,《清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诗。它一改几百首诗的惯用风格,不押韵,没有

“风”“雅”的婉转、多情、细腻,采用了平铺直述手法。就是这么一首如同“说话”的诗,却言简意赅、典雅庄重。更重要的是,了了八句,形象地渲染了人们不可撼动的信仰!

周朝民歌极其发达,可圈可点的代表作一定数以万计,可《诗经·周颂》却仅仅选此一首,足见其珍贵了。

我们把三千多年前,祖先们的美文翻译过来,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让那些一手按着《圣经》,一手端着冲锋枪扫射无辜人群的“有信仰”的西方人士羞愧死!

美哉清净宗庙中,助祭高贵又雍容。人们跪拜排成行,文王美德记心中。遥对文王天之灵,在庙奔走步不停。光辉显耀后人承,仰慕之情永无穷。

信仰,穿越历史到如今——读《诗经·清庙》

小鄂读史

偶尔在柴静《看见》之《山西》篇中读到一段文字:“我1993年考大学离开山西,坐了三十个小时火车到湖南,清晨靠窗的帘子一拉,我都惊住了,一个小湖,里头都是荷花这东西在世上居然真有?就是这个感觉。孩子心性,打定主意不再回山西。”不禁莞尔。这让央视大才女惊艳,并为之不忍离去的湖荷景致却是水乡寻常景色。你若在盛夏走过水乡,就可与一亿朵荷花相逢。

在公安,有水的地方就有荷。百湖之县水特别多,多到出门是水,行路划船;推窗临湖,枕边听涛,村庄都被水围着。水乡长大的孩子,觉得水中有莲,泥中有藕,就跟田中有草一样,没什么可惊奇的。莲荷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已不可考。但两千多年前屈原的诗中就有它的身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春秋战国时的三四月间,想必跟现在也一样吧,当荠菜花铺满田间地头的时候,小荷就悄悄钻出了水面。迎着暖暖的春风,羞怯地晃动起尖尖的角。有碧绿,也有深红,谁见谁怜。随着天气转暖,慢慢展开成一片片圆盘似的荷叶,湖塘沟渠中便撑起了一把把翠绿的小伞,或浮在水面,或挺立水中。在这个时节,顺着荷尖的方向探下去,便会抠到一根洁白如玉的藕肠子,形似簪子,也称藕簪。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水面之下,乌泥之中,会有如此洁白可口之物。新鲜的藕簪加了蒜子和青椒素炒或是加肉丝炒,可是离了水乡就难以吃到的美食。因为藕簪在空气中放久了表皮会氧化变色,若是隔了夜,藕簪便老了,失却了清脆和鲜甜。即便现在交通发达,要吃新鲜的藕簪,也还是亲自到水乡来吃为佳,即扯即炒即吃。水边人家天天尝鲜,哪儿找这么好的口福去?

等到藕簪悄悄长成小藕模样,荷花便打苞出水了,这是最美的季节,在我们这里,形容十八岁的姑娘叫

“荷花才出水”,想想荷花刚刚绽放的样子不正像一个个含羞俏丽的村姑么?含苞欲放,唇齿轻露,千娇百媚。白的莲白得圣洁天真,红的莲红得烂漫热情,一朵一个性格,一株一个美姿。到了盛夏时节,所有水泽的荷花开始怒放,单瓣的,重瓣的,红的,粉红的,白的,还有黄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喜欢红莲,它绽放时的气势,把水乡的夏日整个儿激越起来了。平时单调无声的水面,就像舞动起千万匹绸缎,燃烧着蓬蓬的火焰。这也是水乡大

地的一种情怀吧。整个空气中充盈着那从水中升起的浓烈清香,摇荡着水中仙子的卓绝风姿。若是清晨,薄雾缭绕,支支莲花带露,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更加的如梦似幻,仿佛天上的瑶池。到了雨天,听雨打莲叶珠玉声稠,心境又不同了。等云开日出,荷叶上的水珠晶莹透亮,四处滚动。有青蛙在上面呱叫,蜻蜓在萼中歇脚。野风吹过湖上,花枝曼舞,花香弥漫,蒲苇涌动,水鸟欢唱。因这莲花,夏天变得绚烂娇艳,活色生香……就是水乡年年夏日的诱惑。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还有最有名的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歌颂莲花的诗词太多,因这神奇的出水芙蓉女神,人们把赞美的词用尽了。但水乡公安的先贤袁宏道所作的《采莲歌》最有乡土味:“采莲花,花开何新鲜,映月为处子,随风作舞人。深红浅白间秋水,妒杀麻姑与洛神。采莲叶,莲叶莲香檝,一片青花古玉盘,持赠秦娥与燕妾。采莲子,莲房劈破香且美,纤手分来颗粒匀……”亭亭玉立的荷叶,妙龄的采莲少女,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清丽的脸庞,纤纤素手中的颗颗莲米……用当下时兴的话说:这诗接地气。

深秋时节,花落了,没摘的莲蓬像迟暮的老人,垂垂老矣,但枯莲却为艺术家们所青睐,连杆采了来,待自然干枯了,插在古意悠悠的花瓶中,有着一般花草不及的满室风雅。湖中还有慢慢枯萎的荷叶在秋风中干瘦地、响响地摇曳,“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古人设下的意境,但水乡这遍布水面的枯荷却不是为了体验古人的诗情画意,而是只有留着荷梗,泥里的藕才会继续生长,才会在寒冬时节里挖出一根根肥白的长藕来,才会成就冬日餐桌上那道筒子骨煨藕的水乡美食。至此,荷才算是功德圆满,完成了一株荷的使命,只等着来年,再钻出水面,把自己化成美景、美食,延续了水乡人的口福,美丽了水乡的岁月。

无论你选在哪个季节来水乡,都会与荷不期而遇,春吃藕簪,夏溜藕片,秋摘莲蓬,冬喝藕汤。只是盛夏那一季,是最让你爽心惬意的,盛大的莲荷花事无边无际,就像大自然的嘉年华,大赶集。整个水乡都是荷花的舞台,荷花成就了江南夏日的性格和美景。那与一亿朵荷花相逢的美丽邂逅,怎不让你记住一生?……

与一亿朵莲花相逢

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皇帝派往宁羌平叛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变了,并击杀钦命全权调动秦、晋军马的时任陕西经略莫洛于中军大营,四方为之震动。

“三藩”兵乱起时,吴三桂曾给老部下王辅臣捎信,请他担任起兵的总管大将军,当时王辅臣还很知趣,不敢附逆,为证自己清白,连夜派儿子王继贞将吴三桂的信送给了康熙,以忠心示意于朝廷。康熙非常高兴,当即封王继贞为太仆卿,至此臣忠君安。王辅臣后来还是叛变了,信息传来到京城,康熙大惊失色,速召见在京的王继贞,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父亲反了!”天子如此不淡定,说明当时王辅臣的反叛,对清廷是沉重一击。在吴三桂叛军席卷之下,当时的四川提督郑蛟麟、总兵谭宏也归顺叛军,形势大为不妙,康熙忧心忡忡地说,“今王辅臣兵叛,人心震动,丑类乘机窃发,亦未可定。”陕西是战略要地,王辅臣向南可与四川叛军会合,向北可挺进中原,长驱直入帝都,而当时京城空虚,清军主力云集在荆州以抵叛军过江,清廷已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康熙表现出高超的驭人之术,他不但放王辅臣儿子回陕,还让他给老子捎话,意思是我知道你王辅臣是个忠臣,你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被莫洛逼压所致,所以主要责任还是我用人不当,你若现在悬崖勒马,破贼立功,朕赦免你一切罪过,天

子无戏言,你放心好了!但王辅臣并没有立即投降,而是

边拖边战,骑在墙头观风向。到了康熙十五年(1567年)二月,朝廷派大学士图海取代董额为抚远大将军,西征王辅臣,并带去了康熙写给王辅臣的一封信,“朕对于你,‘谊则君臣,情同父子’,任信出自内心,恩重于河山”,可谓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史书记载,皇帝敕书一到,王辅臣就率领众将“恭设香案,跪听宣读”,向北京的方向,长哭不已。其实,真正让王辅臣放下武器的也不完全是这封信的攻心之术,而是当时叛军整体受挫,形势开始反转,他权衡再三,觉得投降似乎更有前途。当然,康熙也没有立即降罪于他,反而加其太子太保,命他“立功赎罪”。

待到康熙二十年“三藩”叛乱接近尾声时,朝廷下旨宣王辅臣入京

“陛见”,这一刻,他知道皇帝要搞秋后算账了,与部下饮酒到深夜,说“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命部下在自己大醉后以纸蒙面冷水噀之而死。

王辅臣不露痕迹的“自裁”在当时皆大欢喜,家人和部下没有了性命之忧,同时也保全皇帝曾经承诺过

“赦免一切罪过,决不食言”的天子颜面,显而易见,他是个聪明人,他太清楚不过,皇权之下的所有君臣情谊不过是残酷帝制的麻醉剂,伤痛过后,封建专制会加倍异常冷血和骇人,因此,“大丈夫与其骈首僇于刑场,何如自己死去!”

谊则君臣,情如父子

水韵公安

熊湘鄂

五月的乡音似一泓清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片粽叶,在这城乡交织的小县悄然承载着上慈下孝的粽子情。

端午前两天,我意外收到准儿媳从武汉寄来的真空包装粽子和咸鸭蛋,其实菜市场新鲜的粽叶粽子咸蛋应有尽有,超市里色香味美的各种粽子更是琳琅满目,选花双眼。但儿子儿媳这份孝心弥足珍贵,我忍不住即刻煮食。粽子外形美、味道鲜、香气浓,这孝顺的味道吃起来就是不一样!儿子才22岁,每次过节,他或女朋友都主动给我寄礼物,让我收到双倍的孝心。

咀嚼着儿子双份的甜蜜孝心,妈妈亲手包粽子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一一再现。每逢端午前几日,各家主妇便会一茬接一茬到江边芦苇林中打粽叶,再砍一把棕树叶撕成条状扎粽子。回家后,把粽叶粽叶一起放在大盆里反复清洗干净,再用开水煮熟,叶子煮柔软后包裹时不易

破裂。叶子煮得由青变黄时,阵阵清香飘满屋内外,煮好后同时起水,用冷水泡着,包多少糯米就拿多少粽叶出来。

随着母亲年事增高,她不能再去四里远的苇林打粽叶,我就提前买好粽叶送回去。妈手脚远不如以前利索,虽然整个程序精细繁琐,但她那娴熟的动作仍然有条不紊,神情倒是更专注了。只见她将两片粽叶合一,底部1/3折成漏斗状,将淘洗好的糯米用勺子舀进漏斗里,直至漏斗饱满,再拿一根筷子一点一点轻轻把米捣紧,抽出来横在余下粽叶与糯米边沿处,把叶子折到盖住糯米轻轻按压,然后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包裹成锥形,最后取一根棕叶牢牢系紧,取名“美人脚”。粽子包好后,五个系一扎,再十个连一提,就算完工了,再去煮。那些粽子煮出来的香气清新诱人,远远闻到就忍不住流口水想吃!每次煮一大锅粽子全家就着白糖吃饱后,妈妈会给几个子女分好带回去吃,她自己

只留少数,想吃时她又用回收的粽叶再包。母亲包粽子时,我们就围着她一边看一边

和她聊天。她的眼神随着手里的活儿转,脸上浅浅的笑容也在眉眼间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沁满了细密的汗珠,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那张迷人的椭圆形脸蛋上。同样慈爱的眼神,同样幸福的笑容,只是昔日光鲜亮丽的脸庞如今笑起来成了朵朵灿烂的菊花!这花素净,温馨,傲霜,幽香,在我心里永开不败!

我正沉醉于母亲包粽子的幸福时,一位家长突然敲门,送来一大包刚煮熟的粽子,说是学生奶奶自己包的。我一吃,果然与母亲包的味道差不多!我暗自庆幸,还没回到母亲怀抱,就已尝到母亲的味道!

自然飘香的粽子,包裏了长辈对晚辈无私的慈爱,包装精美的粽子,寄予着小辈对长辈无限的孝心。

很久以来,作者收拢自己几十首抒情短诗,结成一本薄薄的诗集印行,这在诗歌界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湖北荆州籍诗人熊元善(现为河南省文联《奔流》文学月刊副主编)的《一半湖北,一半河南》却很不一样,这是一部厚达二三百页、收诗近二百首的诗集,捧读手中,凭直觉,就会给人一种“分量感”。倒不只是说这部诗集页码多、体量大,而是说它的内容和风格异常饱满丰富。厚重,应该是这部诗集最主要的品格。

诗集分为“河之弦”、“路之弦”、“思之弦”、“恋之弦”和“兵之弦”五辑。“河之弦”是由8首诗构成的大型组诗,礼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展现黄河儿女的生存样貌,自然气息和人文气息相交织,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映衬,呈现民族的犷悍性格和壮阔命运,写来大气磅礴,读之荡气回肠。熊元善是湖北荆州公安县人,可谓地道的“长江之子”,却以一组写黄河的诗为个人诗集压卷,可知生长在长江岸边的诗人,已然融入并且完全认同了自己的从军、工作之地河南,融入并且深度体验了大河之南的黄土文化、中原文明。“路之弦”收诗55题103首,是对人生道路的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偏重哲理的提炼与开掘。《与灯有关的联想》《真正的剑客》《我们其实失落了家园》《左手,右手》《人》等,都是哲思渊永之作,开人眼目,益人心智。

“思之弦”收诗32题35首,是对故乡亲人的深长思念,偏重抒情。父母子女的血缘亲情、桑梓热土的地域乡情与怅惘忧伤的文化乡愁,在这一辑诗中抒写得十分真挚感人。这些思乡思亲之作,有意无意间契合了传统乡愁主题诗歌的远望当归、闻声思乡、秋风日暮起乡愁等原型模

式,从而赋予这类纯粹的个人情绪抒写以丰厚的民族情感心理内涵积淀。该辑第一首《一半湖北,一半河南》是一篇重要作品,诗人用这首诗的题目作为书名,具有象征意味,这首诗是诗人感悟此生的身份归属和责任担当之后的自我定位,是读者进入诗人、解读诗作的一把钥匙。

“恋之弦”收诗20首,是诗人青春期的爱情经历的诗化表述。“兵之弦”收诗19首,是诗人军旅生涯的记录与军人情怀的坦露。由五辑诗结成的这部诗集,犹如一张五弦琴,弦声相应,弹奏出一曲动人的心灵和弦。

毋庸讳言,诗歌在近些年里已经鲜见关注时代、关注当下之作,几乎完全蜕变为私人化手艺,或者投注兴奋点于“下半身”,或者竞相说

“废话”、淌“口水”。这样的写作在降低诗歌格调品位的同时,也疏离了诗歌与时代血肉相连的紧密依存关系。熊元善这部诗集中有一大批作品,如《黄河纤夫》《耕牛与麦子》《搬家》《山妹子》《母亲》《农民的双腿》等,关注时代的沧桑变迁,大量熔裁底层生活的现实困境与底层人物的心灵磨难,而能于其中淬砺出温暖的人性火花,推拉出光明的前景闪回,极大地密切了有些虚脱的诗歌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唱起军歌》《十月放歌》《中国士兵》《要做就做真英雄》等诗中,诗人以澎湃的激情,礼赞军人,颂美时代,歌唱祖国,高调弘扬一些诗人有意规避的主旋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也许是因为诗人高调弘扬主旋律,也许是缘于军旅出身的诗人特具的阳刚气骨,这部厚重的诗集,自有一种激越雄烈的风格特点。试

看如下这些句段:“一年四季/他们裸露健壮的臂膀/犹如那些寸草不生的山峦/裸露突兀的磐石/裸露一山雄性的峥嵘”、“黄河雄鹰蛰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犹如大片大片的风暴/蛰伏于幽深的山谷”、“再低矮平铺的山丘/只要听到声势浩大的黄河大鼓/也会隆起绵延万里的巍然脊骨”、“每个人青春的战马只有一匹/驯服青春的奔马方显男儿的豪气/马蹄嘚嘚踏出草原飞溅的香气/跳荡的旭日唰地闪进鲜活的胸翼”,莫不大声镗鞳,震撼人心,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这并不是说诗人只有这一副笔墨手腕。事实上,集子中抒写乡情、亲情、爱情的喁喁细语,低低吟哦,在壮美崇高之外,别具另一番优美文字的组合风格和诗意的表述,如《一半湖北一半河南》中:“我的舌头上面覆盖着湖北乡音/我的舌头下面集结着河南方言/我的左眼映出秀美广袤的荆楚大地/我的右眼埋着厚重深远的文化河南”。再如,《眺望南方》的末段:“南方是甜蜜的忧伤的/我喜欢眺望南方/记忆的风车细细地吟唱”,诗句散发出叶赛宁诗歌一样芬芳醉人的乡土气息。

这部诗集中还有一些作品,如组诗《象形字解析》等,很见诗人的巧思妙想。诗人创造佳句的能力也值得称道,像“父母走时/就带走故乡”、“故乡的屋檐小/外面的世界大/故乡的屋檐/覆盖天涯”、“一个人有两张嘴/一张嘴长在鼻子下/一张嘴长在心里”、“白天是灯的黑夜/黑夜是灯的白天”、“山峰是沙漠博大的土地/小溪是大海广阔的土地“等诸多诗句,皆能让人过目不忘。凡此,无疑都增强了诗集的可读性,有利于诗作的广泛传播。

心灵的和弦——读熊元善诗集《一半湖北,一半河南》

从香港回到内地的第一个晚上,因为房间太黑甚至不习惯到失了眠,这是我绝对不曾想到的。

在香港做交换生期间的室友是香港本地人,她每天很晚才休息,在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会关掉头顶的大灯,久而久之我竟然适应了在这种明亮的环境中安然入睡。

灯,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维多利亚港和太平山顶被誉为世界上一定

要去观赏的夜景圣地,但对于我来说,更加方便和喜欢的方式是站在学校高层建筑上眺望对面

吐露港的夜色,没有维多利亚港繁华的金融商贸区,也没有太平山顶自带泳池的豪华别墅群,吐露港公路在夜幕下变成了一条发着光的橙色带子绕着中文大学而过,海的对面星星点点是整齐的高楼住宅区,每一缕光都代表了一个平凡的家庭。或许他们是刚下班的年轻人,回到家里打开了灯窝进沙发里暂缓一天的疲惫;或许他们是一家三口,正其乐融融地坐在灯下吃晚餐;又或许他们是和我一样的暂住客,恰好在某一时刻望向窗外的某个地方,幻想在那头隐约闪烁却又坚定的灯火里,是不是也有一个平

凡人,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地生活。这里的每一盏灯都可能代表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在长夜里安静地发着自己的光芒,照亮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地方,不知不觉中就与其他成千上万的灯火一齐组成了摄人心魄的美丽夜景。

人生漫长,世界浩渺,总有迫不得已走夜路的时候,长街无人,只有街角一盏默默不语的孤灯,橙色的光芒在夜色里形成了一个圆锥形,在周围粘稠、未知的黑暗中仿佛开辟出了一方笼罩着暖洋洋气息的小小避风港。它可能在等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它可能在等一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它也可能谁都没有等。

夜晚没有太阳,人们为了继续拥抱光明才创造了灯。

于是,停电了,城市陷入了一片黑暗,黑暗带着人类熟悉的远古洪荒气息卷土重来。机器轰鸣声消失后甚至能听清小虫在窗外吱吱叫唤的声音,蒲扇、凉席、西瓜的气息一瞬间裹挟着人类年幼时候的记忆扑面而来,有人在唱记忆深处的童谣,想起了自己多年不见的发小;有人看表,都停电半小时了,哦呀,原来人类早已经忘了没有灯要怎样生活,一时半会也分不清是趋光性还是拖延症让人类习惯把黑夜变成白天,但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夜晚的明灯永远是力量的来源,不信请看看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大家控制不住上翘的嘴角吧,灯火通明,车流喧嚣,街角的路灯还是默默站在那里,等着把它当成避风港的那个人。

灯和人类其实是在互相创造的,但是灯不知道,它只知道好好照明罢了。

灯灯□□ 桑思源桑思源

心情随笔 粽情飘香

□ 袁作军

□ 陈 杰

□ 杨景龙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