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E-mail:ccwbwq@163.com 主编/责编 张大升 美编 杨石 校对 段 … · 夕阳之歌:展现千姿百态的 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家长里短:讲述生活琐事,分

Transcript
Page 1: E-mail:ccwbwq@163.com 主编/责编 张大升 美编 杨石 校对 段 … · 夕阳之歌:展现千姿百态的 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家长里短:讲述生活琐事,分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主编/责编张大升 美编杨石 校对段文云 副刊A15

征稿启事忆往昔,多少悲欢离合历历

在目,多少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弹指一挥间,你已在岁月中洗尽铅华,宠辱不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曾为社会做出各种贡献,而今继续以其智慧启迪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为加强与老年读者的沟通交流,展现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本报副刊增设“晚晴”专版。在此,诚邀老年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晚年生活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晚晴”版面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峥嵘岁月:讲述有意思的人生经历、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昆滇往事:展现昆明及云南各地人文历史、城市变迁等。

夕阳之歌:展现千姿百态的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家长里短:讲述生活琐事,分享家庭成员间和谐相处的经验。

养生有道:分享健康养生心得体会。

人生絮语:表达人生感悟,天南海北,信马由缰。

书画摄影:原创有价值的书法、绘画作品、老照片、摄影等,不拘一格。

投稿要求:1.文章体裁不限,字数要求

在1100字以内,书画摄影、老照片需配备文字说明。

2.来稿请注明性别、年龄、原工作单位等信息;同时也需要注明详细收信地址、邮编、电话。

3.投稿者文责自负。4.投稿请发邮箱:ccwbwq@163.com不接收纸质稿件

春城晚报编辑部

那一股暖流 □杨锡荃峥嵘岁月

E-mail:ccwbwq@163.com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是蒙自高中第一班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选择可以实现,如教书、或嫁人,但这些都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继续升学,但困难很多。面对人生大事,当时的我忧从中来,一筹莫展。

1952年6月的一天,我得到消息,全省各专州市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律提前毕业,各校由带队老师,带领大家到昆明集中,由省里指派老师为大家补习功课,提升学习水平,迎接高考;一切费用如车旅、住宿、伙食等开支,全由省里支付。这个大好消息,从省里传到县、校,最后由班主任向我们全班同学传达。班主任还说:我们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中,都急需人才,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希望。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和同学们欢呼雀跃。办完毕业手续,我们坐着滇越铁路的小火车,欢快地到达了昆明。我们和其他专州县来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被安排在

西山脚下风景优美的党校里,我们大家在这里开始了有规律的集体学习生活,希望用较好的成绩迎接高考。

1952年7月,我们在西山党校的大礼堂里,参加了云南解放后的第一个高考。不久,高校录取出榜通知。我有幸被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该院是西南联大返北后留下的一个学院。开学后,我们一个班四十多人,其中有应届毕业生,还有选送或直升的中师毕业生,更有来自不同地区的“调干”。大家年龄参差,习惯不同,兴趣有异,各自操着自己的乡音,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我们在联大学生上课的教室里学习,在联大学生住宿的宿舍里睡觉。教室的屋顶,由铁皮铺就,风雨来临,声音清脆,似珠玉落盘;宿舍是茅草苫顶,冬暖夏凉。联大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潜移默化。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享受着国家全

面的供给,不但不出学杂费,一日三餐也坐享其成。记得在宽敞的食堂里,洁净的饭桌排列整齐,桌上筲箕里放着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个大土陶碗里盛着香脆的油炸花生米。地面上桌与桌之间,隔三差五便有一个大桶稀饭。

我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学习生活了两年,1954年秋天我们毕业了。宣布分配名单的那天,高校毕业生集中到云南大学的大礼堂里。会场台上的高音喇叭,把同学紧张地等待分配的心,提到嗓子眼。

分配的去处定了之后,大家都先后高兴地走了。我穿着学校发给的紫色胶鞋,揣着各个旅程的车票和分配的印信,坐上汽车、火车,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到了一个有大江大海的地方,在一个部属学校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那一股人生的暖流,六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溢满我的心头。

(作者原工作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88岁)

一个人进入老年的界限究竟是几岁呢?五十?六十?对于我而言,就是从儿子说带我时开始的。一个“带”字,宣告了我开始跨入老年的行列。

那是去年十一长假最后的一天,儿子对我说,带我去吃一家公号推荐的生炒鱼头。尽管因生炒鱼头而闻名的这家农家乐在非常偏僻的乡下,但儿子知道我喜欢吃鱼,就开了导航带我过去。因为在长假中,这家农家乐生意火爆,我们只能坐着等待。菜迟迟不出,儿子十分安静地玩着手机,我却一次次地去厨房打探,一向性格很急的儿子这时反倒安慰我:我们就安心地等,既来之则安之。我知道,因这是儿子“带”我而来,急性子的他表现出了少有的耐心和宽容。而且,我从他对我说话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小辈对长辈的呵护。吃完离开时,他还贴心地提醒我,别忘了落下什么东西啊。回家后,我无意中翻开儿子发的朋友圈,生炒鱼头的照片上,儿子配了这样的文字:“母亲一直想吃的一家鱼头,趁假期最后一天带她尝个鲜。”我真是感慨万千。

老去光阴速可惊,一转眼,我已年近花甲。记得儿子高一那年军训,我和老公特意买了水果去看他,当我想跟往常一样牵他手的时候,他却推开了。那天我走出校门,便想起了龙应台的《目送》,儿子拒绝我的牵手,是在向我们证明,他已长大,无需特殊的“慰问”。

儿子上大学后的第一年国庆,电话中对我说他不回家了,要跟同学一起去泰山看日出。我放下手机,心里便有了浩大的失落。因为这是我在他的旅游中第一次“缺失”。后来几年,儿子出去旅游都是与同学或朋友一起,再也没有与我同行过。有时我开玩笑地表示要蹭游一回,儿子立即拒绝,并递上一连串疑问句:“你愿意在一个城市为了一份网红小吃排四五个小时的队吗?”“你愿意花三百块钱吃一碗蟹黄面吗?”不等我回答,他已很干脆利落地说:“显然,你是不愿意的。所以,你还是跟团去游你最喜欢的古镇、古村吧。”

真是知母莫若子,对于一向节俭的60后的我来说,确实不愿意。我也确实喜欢那些时光悠长的古镇和古村。但是,在失落中,我却有着莫大的欣慰。儿子已长大,他旅游时不再需要我的陪伴,同时,也非常了解我作为一名老人的特殊爱好。

我生日那天,儿子又“带”我去了一家在吃货中很有名的龙虾店吃了一顿龙虾大餐。过了几天,我翻手机时翻到那天拍的龙虾图,突然想起要去儿子的朋友圈看看。果然,他发了朋友圈,除了一张一大盘龙虾的美图外,竟还有一张不知他从哪儿找来的“我在丛中笑”的照片,上面写着“老母亲生日,带她吃个龙虾吧”。我哑然失笑,立即截图发了个朋友圈。朋友们纷纷留言,说家有暖男,我这个“老母亲”真是幸福满满。

有愁且喜,这是每个老人都要经历的心路历程吧。

(作者原工作单位:张家港凤凰镇政府 55岁)

慢慢老去有愁且喜

□顾丽红

人生絮语

每天清晨,我迎着晨曦,漫步在小区的树林下,手携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一边散步一边听广播,显露出闲情逸致的神态 。 不 禁 让 我 想 起 随 着 电 视 电 脑 和MP3、手机的普及,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通讯、信息传递更加便捷,而我却对收音机情有独钟。

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七个,经济条件困难。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父亲用一年的节日加班费,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可惜好景不长,因母亲与我先后患病需钱用,收音机便转让他人,留存的印象是家中有个会说话唱歌的塑料匣子。

真正算得上接触“无线电”,应是邻居阿四不知从哪弄来一块矿石,又花几元钱买来一副耳机和配件,装配出一架矿石收音机。他在屋顶上拉了几米长的铁线做天线,再在窗外地上挖了近1米深的坑,埋下地线,便能收听到本地的电台广播。我时常争取到阿四的“特许”,戴上耳机听上一阵。

更多地认识收音机,是楼下的新婚夫妇有一台男主人自己拼装的电子管收音机。没有机壳,所有的元件都装在一块木板上,五六个真空电子管直立着,加上一些电阻电容等配件。当然比矿石机强多了,能收到中央台,我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波段”“超短波”。当年的电台节目不多,我最喜欢的是“哒滴哒,哒滴哒,小喇叭广播现在开始了”。

多年后我终于拥有一台收音机,一位亲戚将淘汰的简易型收音机送给我。我又到市场上淘些晶体管、电容电阻等,好不容易拼成一台再生收音机。只要一有空闲,我就拧开收音机听电影录音剪辑,

《叶塞尼亚》《简爱》《魂断蓝桥》等,午夜时分,闭着眼睛听电影,十分美妙!时隔多年,那种感觉依然温馨如故。而那些给了我们丰富精神食粮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如今都到了耄耋之年,有的已作古,但他们的声音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弄堂里有的家庭已有了卡式收录机,听着人家的立体声实在眼红。为改善音质,我又加装了一台外接放大,买了较大口径的喇叭放到咸菜瓮中,音质几乎可与进口录音机相媲美,低音也有“咚、咚”的效果。又过了些年录音机、音响大举登陆,五花八门的各类电子元件非常丰富。集成电路的出现,更方便了喜欢装配或改装电器的爱好者,把所需功能的集成线路板,像拼积木般地组合接配就成了。我也买来功放、前置和收音板加上录放音机芯、机壳,装了一台可收、放音外接音箱的组合机,且有调频波,能收到刚开播不久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

那时空闲的时候,一个人泡杯茶,听着电台节目,或翻翻报纸书刊,实在是悠然自得一乐也。

(作者原工作单位:安徽省物化探院67岁)

收音机里的老时光 □郁建民记忆深处

理想生活 即刻开屏开屏新闻App

沙漠之眼 张成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