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 簡報 - ihha.ym.edu.tw

23
113

Transcript of PowerPoint 簡報 - ihha.ym.edu.tw

第113

人物專訪-P.3~7醫藥新聞-P.8~12藝文專欄-P.13~15文章小品-P.16~20生活專欄-P.21~22

所上公告: 醫管講座

人物專訪

藍祚運 老師

藍祚運 副教授 Lan, Tzuo-Yun

學歷:o 劍橋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博士

o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o 中國醫藥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士

經歷:

o 國立陽明大學醫管所專任副教授

o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

o 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

o 中央健保局科員

請問老師您當初求學時期為何選擇公衛/醫管領域?

因為當時科系選擇與現在方式有點不同,當時主要為聯考,不像現在有多元入學方式,所以聯考當時就是以考試成績分發,那時聯考成績剛好落在公衛,因此選擇就讀公衛,且當時選擇科系不像現在這麼彈性,選擇三類就是讀三類的科系,沒辦法跨類組,且各類組差異很大,三類主要為醫藥衛生領域,而一類為文法商,二類為理工,四類為農,基本上當初選擇哪個類組,聯考完後,依照類組去選擇並排志願科系。而公衛學科大概為醫務管理、公共衛生,另外還有像環境衛生、工業衛生、工業安全等,總而言之,當初會選擇公衛,主要是因為聯考考不好,而分發到公衛。

而最近公衛因為新冠病毒影響,而又漸漸熱門起來,有多數考生將公衛列為第一志願,有種風水輪流轉的感覺,以前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好的科系,現在因為環境改變,進而產生了許多變化,對於以前來說很難想像的事,順應時代環境的改變,很多事情沒有一定的絕對,科系的選擇、志願的排序等,也都會因應大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其實應該說,國家衛生研究院與一般學校在研究方面的目標、目的較為不同,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要是針對一些特定的需求,因為是政府資助的單位,所以他們比較偏向真正需要哪部分的相關研究,會特別去成立那方面的研究單位,就研究目的來說,比較偏向任務導向的概念,也就是mission oriented,而學校的話,相對於國衛院的研究來說,會比較自由,由老師自己選擇適合的研究方向去進行發展,以目的來說,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型態,但以教學服務方面來說,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較為單純,也許會有少許的服務,但不像學校這樣,需要比較多的服務,且國衛院不需要教學,也是可以教學,但教學並非其主要部分,而學校的話,教學、服務、研究,一般來說,三個區塊要兼具,因此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各有不同優缺點及考量方向,所以當時從國衛院轉到陽明,考慮了研究方向,且對教學方面也不排斥,覺得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是一種教學相長,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學習,因而選擇來陽明。

老師當初為何會選擇轉換跑道由國家衛生研究員轉為當教授?

兩次的出國機會

英國劍橋大學

當初沒有直接碩士畢業出國念書的原因是因為出國留學需要蠻大一筆經費,因此選擇先考高考進入健保署工作,而有機會出國念書的原因主要是因考試錄取了教育部「碩士後赴歐的補助計畫」,有三年的經費補助。當初考試選擇較有興趣以及與公衛醫管較有相關的科目分別是安寧照護以及老年醫學,而此計畫也只有安寧照護這個領域能夠報考,選擇此領域的原因是因為台灣那時安寧照護尚未成熟,因此想去學習帶回台灣發展,後來也因安寧領域較偏臨床,本身是公衛醫管背景,所以在後來與老師討論過後研究領域就較偏老年長期照護這部分。選擇學校部分,因歐洲當中以英文較可以負荷,再加上科系的喜好及學校名額關係,因此選擇英國劍橋大學就讀。

美國西北大學

去年前往美國是申請到科技人員短期國外研究計畫,因有認識的老師因此選擇前往美國西北大學預防醫學系去做研究。研究領域就較偏健康管理預防醫學的相關研究—年輕或中年時期的健康行為、生活型態等相關因素對老年時期生活狀態的影響(身體活動功能、認知、心理狀態……等)。

老師認為出國跟在台灣唸書的差別是什麼?有無遇到什麼困難?

教育方式的不同,台灣屬於較被動式的教學方式;國外較為主動、勇於發表想法、較open-minded的心態學習。

英美學習模式不同,英國較為師徒制的方式,一入學就會與老師有相當長時間密切的接觸、討論,老師會依照學生的能力,建議學生該修甚麼課程;美國與老師的接觸程度就沒英國那麼密切、長時間接觸,而是學生入學時先加強科目的學習,到後段才與指導老師較有互動。

遇到的困難相信每個留學生都會面臨相似的問題,熟悉生活習慣、語言、與老師的溝通上是最主要遇到及要克服的困難。

藍老師給學生們的建議?

現今環境變化快,思考模式也改變,每人的背景、環境都不同,自己要有追求的目標,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要妄自菲薄,未來一定會有用的到的地方!朝自己的目標、理想前進,相信有一天會達到自己想要的樣子。不管念甚麼,未來都會有無限的可能。而現今因環境變化快,須要具備能夠因應變局的能力,建議趁還年輕,在學習新的工具、方法上可以再精進。工具部分例如語言,若想要將自己接觸更多更廣更深的事物時,語言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方法的部分—學習的方法,勇於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讓自己接觸的面向能夠更廣更深。

如果有三到五個月的經費,或是半年的經費,甚至是只有一個月的經費,其實短期出去走走也ok,不見得一定要出去念學位才算是,現今接觸的方式非常彈性,只要有機會出去看看,財務上許可、家庭個人狀況都ok的話都可以去試試看,都會有幫助的!

每人成長背景、環境、追求目標、方向、思考都不同,因此時常提到的一句話”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不好”,沒有絕對的優秀或不優秀,沒有絕對的成功或不成功,因這都是非常主觀的!去下這些判斷也是很武斷。不要用同一個的量尺去評斷所有事情,時常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像方法學上的歸納法,就時常會出現問題,因你所看到的不見得是他的全貌。

回應到如同前面所說,要強化自己,本質學能很重要,除此之外因環境變化快,增強自己工具、方法去因應這些變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太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想法,勇於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對出國的建議,若是有籌措到一筆經費以及可以出國的機會,出去看一看總是會不一樣,因為出去接觸到的人、事、物,畢竟跟在台灣會不一樣,在接觸到這些不一樣的人事物,尤其是對你們這些年輕人有些”刺激”,會出現一些不同的想法,我相信這些”刺激”對你們來說是好的! 若是家庭或個人種種因素不許可的話其實也沒關係,但如果種種狀況都具備、允許的話,相信出去看看會對你們有不一樣的刺激及成長,對之後的發展不一定說百分百有幫助,但我相信會有不同的想法。其實現在也改變很多,不一定要像我們當初那樣出去念學位,

採訪/吳郁謙、邱玉涔

醫藥新聞

醫療的永續發展

英式前瞻部署:以「類 Netflix 訂閱制」優化人類醫療的永續發展──從倡議適當使用抗生素與鼓勵研發談起

作者黃琦芳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4 月 03 日

微生物的抗藥性,不僅威脅人類健康,也能造成經濟巨大損失。聯合國 2019 年警告,若無積極作為,依照目前情勢推估,2050 年將有 1 千萬人死因要歸咎於致病微生物的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以下簡稱抗藥性)。聯合國直指,繼氣候變遷後,接踵而來的抗藥性,將對人類產生更嚴重的威脅。

現今,抗生素遭嚴重濫用,致病微生物在物競天擇、適者(能抗抗生素者)生存的生物進化過程,產生快速突變,造成現有抗生素再也無法有效抑制病菌的現象。若缺乏有效抗生素,人類醫衛發展將有可能後退至20世紀以前,對感染發炎病人將束手無策。因此聯合國呼籲,全球各國應慎用抗生素,並提升研發抗生素的能力。

◼ 英國「五年」、「五年」、「二十年」進階醫療計畫

英國自2010 年始,發表多篇研究(報告)證明,抗生素使用量高於實際需求。這些不必要的抗生素開立,或許來自病患要求,又或是一線醫療人員「有開立有保佑」(benefit of the doubt)的安心感。

於是,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與英國全民健保系統(NationalHealth Service,NHS),陸續推出國家型醫療計畫三階段:五年策略準備期(2013~2018)、五年施行試驗期(2019~2024)、「二十年願景」(2020~2040 AMR vision)等,明定各階段抗生素減量目標,也就是適度合宜使用抗生素、減少抗藥性感染案例,同時亦鼓勵研發新型抗生素。

英國政府定期舉行「讓抗生素繼續有效」的活動('Keep AntibioticsWorking' Campaign),宣導抗生素與抗藥性的知識,藉此喚起大眾對兩者關係的警覺性,以減低民眾對處方的焦慮感,理解沒有醫療需求時就不必要使用抗生素。

英國政府同時頒布「責任開立抗生素」指引,設定明確的開立規範,並將執行成效納入醫療從業人員的績效獎勵。檢視初步成果,2016 年第一線家庭醫師與照護體系開立的抗生素,與 2012 年用量相比下降 7.3%,若擴及整個醫療體系,則減少至 20.7%。

此外,第二個五年施行期間,引進大量穿戴新科技與電子病歷,追蹤病患用藥史與醫療需求,精準使用抗生素,並蒐集數據為未來與全球醫界、學界等,共享抗生素、抗藥性的研究資源。

同時,英國政府也鼓勵更多藥廠從事抗生素研發,例如加碼3,000 萬英鎊,成立「全球抗藥性研發基金」(Global AMR Innovation Fund),資助4個國際研發項目,提升未來防疫微生物病菌的能力。

◼ 理想與現實的矛與盾

然而,英國「減少抗生素使用」的新政策,在「用多少抗生素,才給付多少」的現行健保制度,卻與製造抗生素的藥廠在財務利益面發生衝突。

再者,藥廠對再研發新型抗生素興趣缺缺。相較其他高價療法與新興藥品,抗生素通常售價較低(受給付低)、利潤也較差。因此現有抗生素尚能有效醫治的條件下,新抗生素使用率(開立處方率)極低。

另外,病患的抗生素使用量通常有限,數天至一兩週當疾病治癒後即不需續用,且抗生素一旦產生抗藥性後,即不再被醫療界需要等因素,故自 1980 年代開始,只有少量新型抗生素研發問世。綜觀近年趨勢,世界各國龍頭藥廠紛紛裁減或賣掉抗生素研發部門,停止研發業務。近期令人唏噓的案例是,美國加州抗生素研發藥廠 Achaogen,2019 年 4 月將研發15 年的新型抗生素上市,卻因獲利停滯、財務困難等問題,挺不過 10 個月,隨即申請破產、公開法拍,並尋求買主。

◼ 鼓勵研發新型抗生素的「推力」、「拉力」、「共享力」

在人類對抗致病微生物的漫長戰役中,新型抗生素有超前部署的必要。就醫藥公衛角度而言,當致病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現有抗生素卻無法抗菌滅菌,就得仰賴各類新型抗生素良方。綜觀各國產學界提供的各項提案,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 推力(Push Mechanisms):直接投予抗生素研發時期經費補助。✓ 拉力(Pull Mechanisms):提供抗生素成功上市後的獎勵誘因。✓ 共享力(Pooling Mechanisms):共享資源與數據庫,促進合作討論。

直接投入研發經費或提供業界、學界研發經費,是最直接的「推力」,也是最基本的鼓勵,將研發新型抗生素「推」向上市那步。

例如,英國抗生素防疫部署投入的研發經費補助即屬「推力」;又如上述 Achaogen,在研發時期得到美國政府(BARDA)與非營利機構(CARB-X)補助。更或今年 2 月,MIT 以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方式,搜尋化學分子資料庫,成功辨識且篩選出超強抗生素Halicin,在動物實驗模型有效對抗抗藥性致病微生物,將抗生素的研發導向新的可能。這項研究,亦受益於多國政府投入的研發資金,與贊助學者研究經費。

新型抗生素上市後,研發藥廠必須有足夠商業利益讓藥廠正常營運,因此多項「拉力」獎勵方案陸續推出,如:租稅或財政獎勵、採購保障(purchase commitments)、經濟收益、藥廠智慧財產權、保護權限等誘因(如transferable exclusivity vouchers)。

除了推力、拉力,或推拉並行,共享醫療數據、研發訊息,也有助各國醫藥公衛界與產學界見賢思齊,不斷修正以謀求最佳對策。

◼ 英國「類 Netflix 訂閱式」結合推力、拉力、共享力

英國NICE與NHS於2019年推出「類 Netflix 訂閱制度」,仿效Netflix訂閱模式,使用者先繳納一筆訂閱金,在一定範圍、一定時間內擁有使用權利,不需對單一產品單獨付費。這項訂閱制度能提供藥廠研發新型抗生素試藥的經費,並確保藥廠新藥上市後的財務收益,並將兩者實施之利弊得失分享給其他國家的醫療、保健、公衛等決策單位。

在醫療照護業界,「類 Netflix 訂閱制」概念非英國獨創。近兩、三年來,即有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華盛頓州)、澳洲政府為了根除C型肝炎,各自與研發藥廠簽訂相關制度。由政府定期付一定「訂閱金」,在「訂閱期間」不管病患多寡,研發藥廠必須提供政府治療C型肝炎所需藥劑量 (註:有些合約含單一月份研發藥廠提供藥劑量的上限)。

英國 NHS「類Netflix訂閱制」,除了與上述美、澳推行制度雷同,也就是改變現行「給付單一商品(藥品)」、「用多少、給付多少」的給付概念。除此之外,英國更先行給付「訂閱金」,將訂閱時間點提前至新藥研發時期,提供藥廠「推力」,將研發、服務等價值納入訂閱定價考量,以安定研發藥廠的信心。

新型抗生素上市後,英國NHS得到使用權限,研發藥廠的財務則得到收益保障,免於現有或未來抗生素排擠競爭效應,或是因致病病原感染管控造成使用率變動,上述風險研發藥商都不需自行承擔,政府的「拉力」功用大顯。

依據專家預測,NHS應付的單一研發新藥「訂閱金」,約每年2,500萬美元。然而 NHS 是否有此能力?會否與藥商談判價錢? 再者NHS是否能從現有預算,短時間單次撥付這筆訂閱金?是否因此排擠其他醫療資源與預算?這些細節與配套尚未公布,引發許多專家學者辯論與質疑。

另者,世界各國的健保體系是否根本不應參與資本遊戲,而是國家出資,由國家藥廠或受國家資助的藥廠研發抗生素。但若如此,亦將遭反對者「阻礙研發」、「繁文縟節」等負面評議,彼等之見,訂閱模式等若無法執行,才考慮由國家資助的藥廠執行。

英國期待「類Netflix 訂閱制」能為研發藥廠帶來更多利益誘因,但至今尚未見細部規劃出爐,目前正在公開徵求研發藥廠提供適合此訂閱制度的計畫,以共同研議。第一階段將選定兩項試驗新藥,與研發藥廠共同研議可行細節。第二階段,預計根據NICE的價值,加上評斷審核經濟效應、給付訂閱金、監測使用情形等等。英國NHS指出,訂閱制度的目的,不僅安定研發藥廠的信心,也期待訂閱制度成功,能與其他國家的醫療健保系統分享。

致病微生物的威脅伺機而起,抗生素研發急如星火、迫在眉睫。英國結合推力、拉力與共享力的「類Netflix訂閱制」,冀望取得研發與商業利益最大的平衡點,提前部署,提升人類醫療的永續能量,造福人類,享樂生活。

心得世界衛生組織 (WHO) 認為抗藥性細菌是緊急的公衛問題,

自2015年起,於每年11月推出「世界抗生素宣傳週(World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簡稱WAAW)」,除了醫療行為及民眾用藥觀念不正確,農業大量不當使用等因素,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抗藥性造成全球龐大的經濟與醫療負擔,而大致有二種對抗的方法,第一是節流:採行感染控制政策(減少抗生素濫用等)減緩抗藥性的產生,但第二的開源:研發新藥才是治本的方法。但抗生素研發卻被國際藥廠認為是「賠錢貨」、不願投資,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資料,1983到1987年共有16個新生素新藥上巿;2008到2011只剩下2個;2012年後更是陷入嚴重停滯;2015年到2018年資料顯示,美國核准的新抗生素,僅有6個是新藥。而在台灣,加劇抗生素濫用的原因還有健保核價過低,使得原廠藥開始棄守台灣巿場,抗生素新藥研發已經夠少,卻連進到台灣的機會都沒有。政府應該了解抗藥性的迫切性,增加產業誘因,制定適當的專利保護,臨床試驗標準與審核機制,多加宣導民眾對抗生素正確的使用;民眾需要遵循抗生素三不原則: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不隨便停藥。濫用抗生素,是全球普遍的現象,要避免抗生素抗藥危機繼續惡化,全面檢討抗生素的使用刻不容緩。

文/陳柔穎

藝文專欄

電影:分歧者

分歧者

分歧者是在講述世界經歷一場大浩劫,劫後餘生的人民在美國芝加哥建立起新的文明,並築起圍牆來保護自身的安全。而為了擁有烏托邦的完美世界,人們透過科學與科技創造出一種制度,將人類分為五種派別以維持社會的和諧。五種派別分別為智慧派 (聰明嚴肅、掌握知識)、和平派 (務農樂天、愛好和平)、誠實派 (公正誠實、不說謊話)、無私派 (勤儉樸實、無私助人)、無畏派 (勇敢善戰、保衛城市)。每個人民在十七歲時便要接受分類測驗,透過測驗機器與選擇派別的儀式為自己選擇派別,且不得更改派系。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有一群人是不屬於任何派別,淪為無派別的街友,另一種則是電影主角「分歧者」,可以同時屬於好幾種派別,測驗結果是「無法定義」。而女主角Tris就被測試為分歧者,由於分歧者被視為社會的異端,無法加入任何的派系,他們太過有自主意識而不受控制,可能威脅著人類制度與文明的進步,人們認為「分歧者」就是叛亂與革命的代名詞。於是Tris開始隱瞞自己的身分,選擇成為無畏派的成員,之後發生一連串的驚險故事……

簡介

在看完分歧者之後,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把所有人定義為五個派別,而這五個派系從個性、生活方式,甚至是穿著顏色都區別的很鮮明,這讓女主角Tris在這樣的世界裡有那麼一點格格不入,因為從故事一開始,就可以隱約感覺到她的與眾不同,像是無法時刻無私的幫助他人、面對不公不義時會想挺身而出、在看到無畏派狂放的舉止會默默投以帶有光芒的眼神等等。然而在只有五個派系的世界裡,關於自己是誰是由這些外在的因素來定義,就如同Tris在故事開頭說的:「The test will tell me who I am,and where I belong」。這聽起來有些諷刺,因為最有資格定義自己的人竟然不是自己,而是一群外人、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台測試機,而這些加諸在每個人身上的定義,除了方便我們將一個人標籤化、簡單化對待之外,好像沒有其他用處了。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其實也很常「被定義」成怎麼樣的人,可能背負了由家人期盼或是社會期待成為了某個人,但這個人並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都在選擇,要安全的隱身在人群中當個「正常」的人,擁有安定的生活,就如同Tris猶豫是否應該留在無私派;還是勇敢走出去,嘗試成為自己、忠於自己最初的樣貌,就像Tris掙扎摸索,最後成為了解自己與眾不同的分歧者。

心得 文/楊于萱

文章小品

衛福部長—陳時中

首位牙醫出身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如何讓醫界到網路鄉民都信服?

商周頭條 2020.02.07 |撰文者:吳中傑|責任編輯:邱鈺珊

人物:陳時中出生:1953年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牙醫學士經歷:衛生署副署長、牙醫師現職:衛福部部長

「部長請好好睡覺」、「有沒有人能把部長敲昏,拖去休息?」

自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又稱武漢肺炎)在台灣蔓延以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每天下午親自主持防疫記者會,直播畫面一旁留言牆「刷」得最多的留言,除了防疫問題,就是要陳時中好好休息。

「向來衛福部長或衛生署署長,我們(醫界)一聽到就是罵的啦!這次疫情的事,(陳時中)忙到現在,連第一線醫療人員都會說:『你辛苦了,趕快去休息。』這很難得。」前立委、醫師林靜儀表示。

從國人回台後檢疫隔離、口罩、延後開學,到接回武漢台商等一個個議題,陳時中一次次明快的指揮、裁定,尤其2月4日,他在記者會提到有一位武漢包機返台的台商確診感染時,這位部屬口中的「撲克臉」部長,忍不住哽咽、數次拿起衛生紙拭淚,讓大眾見到他難得感性的一面,成為許多網友心中的「防疫英雄」。

除了防疫表現外,牙醫師出身的陳時中,在向來有「門戶之見」的醫界,能成為史上任期最久、至今已在任3年的衛福部長,更非易事。「我必須說,陳部長上任前、還有上任後好一段時間,我真的接到滿多醫界大老的電話說:『他是牙醫師,為什麼可以擔任部長?』醫界真的會有這樣不公平的偏見。」林靜儀透露。

採訪過程,有人形容他「撲克臉」,但也有人說他「能放軟身段、接地氣」;有人說他果決、明快,但更多人形容他「不討好民意」。究竟這位台灣首度牙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部長,有什麼樣的能耐,讓醫療、社福界都信服?

最經典的一役:牙醫總額制他預見健保財務吃緊,最早與政府談判

今年67歲的陳時中,父親是台大法律系民法教授陳棋炎。他過去受訪時自詡為「社會運動家」,並透露,自己曾經不解,父親為何在台大任教期間數次拒絕入閣,錯過扭轉社會不平的局勢。

自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後,一心想改變社會的陳時中成為開業牙醫,並開始參與醫界公共事務。

在醫界,他最經典的一役,是擔任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時,率領牙醫界加入健保「總額預算制」。

當時,健保還是論量計酬,醫師做多少、給付多少,但陳時中意識到,健保很快會入不敷出。因此他整合牙醫界,率先配合實施總額預算制,意即每年先畫出一塊固定預算給牙科,再用點數換算醫師可得的收入,量入為出。

「當時醫界大部分人都反對(總額制),因為大家不清楚,會怕,但他(陳時中)滿有遠見的,跳下去花很多時間說服牙醫界內部。」同樣是牙醫師出身的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表示。事後看來,在健保財務越來越吃緊下,牙醫界因為最早與政府談判,可拿到最好條件,先保住一塊大餅。

政壇第一印象:果決他有精準數字力,會議後很快就有決策

在政壇,果決,則是多數人對陳時中的第一印象。

「幾乎部長開的會議,都是有會議,就有決策,就算沒辦法當場下決策,他也一定很快時間,例如,明、後天就要求你把決策資料很快再評估出來,」曾與不只一位衛福部部長合作過的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形容。

明快決策的背後,部分是靠著陳時中精準的數字能力。

一位衛福部不願具名的幕僚舉例,陳時中常面對醫院和長照機構要求提撥經費,部內主管報告有多少家機構、需要多少錢、因此需增補多少預算、費用變成多少百分比時,「他一聽就知道數字對不對,即使中間數字是不同領域的專業名詞代換進去,也都能掌握。」

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傾聽與接納不同專業的意見,讓決策快速的同時,也兼顧品質。

「只要不同(利益)團體有聲音進來,他都很願意瞭解,」專長於社福的立委吳玉琴舉例,長照2.0上路後,身心障礙族群反應,與老年人在照顧需求上有差異,不應一體適用。

陳時中理解後,便拍板將部分老年人與身心障礙族群的補助分流。

例如,老年人入住住宿型機構,是針對個人,一年最高補助6萬元;但身心障礙者入住,則是針對機構,每床每月補助6千元,以解決身心障礙長照機構過去設有服務費用天花板,無法隨物價、時空調整收費,難以精進服務品質的困境。

「他的做事態度,從來不會敷衍或呼攏⋯⋯,有些政務官都把事推給下面的人,但如果部長沒出來承擔或交代,下面的人有時能拖就拖。」吳玉琴觀察。不過,決策明快,只是戰術。政務官如果沒有清楚的戰略和中心思想,也難以服人。

不討好民意卻都有配套措施他秉持專業,評估後接回台商

我們訪問7位立委、衛福部幕僚和醫界人士,共同觀察是,陳時中是個秉持專業、「不討好民意」的部長。

石崇良以這次包機接回武漢台商為例,初期許多人擔心接回後,台灣醫療量能能否承受、風險能否控管?「很多人說台商不要回來最好,假如只是安民心,大可用社會反彈最小的來做(指不接回台商)。」但陳時中經過評估,認為只要做好檢疫隔離,便能將衝擊降到最低,仍應接回台商。

「(部長認為)專業最重要,再來才是透過溝通,讓大家安心。」石崇良表示,接回的台商,除了在機場檢疫,入住隔離處所後也一律在24小時內再次排檢,確認無防疫破口,就是要消除一般民眾的不安。

「有些人(武漢專機回台台商)排檢完說,我是陰性,你幹嘛還關我(指隔離於處所)14天?我們就跟他們說,這是為了讓社會大眾安心。」石崇良透露。

其他包括不怕得罪醫院經營者,堅持讓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照顧年輕醫師權益;不怕大醫院因利益減損而反彈,推動醫療分級轉診制度,讓醫療體系健康;不怕被法界與民權團體非議,推動醫療刑責合理化,凝聚醫界士氣;折衝來自社福界的壓力,讓醫界也能參與長照資源分配,補足長照缺口等等,都是陳時中上任後力推的政策。

「其實無限制的滿足大眾,在政治上是最容易的,民眾要什麼就給,也是政治上最不得罪人的,但他(陳時中)願意秉持專業,做他應盡的責任。」林靜儀觀察。

但,陳時中並非不懂人情。否則一個政務官若只有鐵腕,遲早因處處樹敵而四面楚歌,難以成事。健保署長李伯璋透露,陳時中在一個政策影響某方利益的同時,會盡力做出配套彌補。

例如,近年健保推動藥價改革,藥師配合改革方案同時,會減損藥局收入,因此衛福部便增加藥師服務費,「不會讓人家白做工。」李伯璋再舉一個例子,推動醫療分級轉診制度,會讓大醫院因少看小病、輕症而減少收入,「他(陳時中)會說,我們是不是有些錢去給大醫院做急、重、罕見病症的照顧,給更多資源。」

「有些人嘴巴講說要有配套措施,你問他要有什麼配套?他只講『就是要有配套』,但部長不會講這種鬼話,他會很明確告訴你要怎麼做。」李伯璋直言。

溝通硬中帶軟,曾在WHA被打壓會後,他唱《母親的名叫台灣》感謝支持

同時,陳時中的溝通更是硬中帶軟,沒有身段。

林靜儀舉例,她和陳時中兩度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會議上得面對許多國家打壓,甚至惡意。但會議結束後,陳時中會拋下情緒,在晚餐時主動唱歌炒熱場面,表達對台灣僑界的謝意,「他會唱《母親的名叫台灣》這類歌,陪大家喝點酒,感謝全球有醫療背景的台灣人對台灣的支持。」

固然,重大疫情的時勢,讓大眾看見了陳時中,但如果是沒有能力的人,往往只會被時勢的浪潮淹沒,而無法在大眾檢視下站穩浪尖,成為英雄。在這個疫病持續蔓延的非常時刻,期許這位「不討好民意」的部長,能繼續堅持以專業凌駕政治、民粹,帶領防疫體系走過危難。

心得在這次的防疫期間,至今已經快三個月,每天都能看到時中部長的

記者會直播。在這段期間,部長每天都用他的專業、冷靜沉穩的態度,清楚明白的告訴民眾今天有幾個案例、新增個案是如何得病的、疫情的控制狀況、該注意的事項、新的管制……等等,清楚告知台灣民眾疫情狀況以安定民眾面對疫情恐慌的心。部長雖然講話語氣都很溫和,但又可以發現他辦事的高效率及果斷,面對民眾對新管制的質疑、不滿,他都很理性、慢條斯理地告訴民眾原因、理由。如同上述文章中提及,部長的果斷、專業及認真的態度,又不失人情味,我認為是台灣民眾為何會信服他的原因,同時也認為他是一個厲害的溝通者。

生活周遭有一些我認為溝通能力很好的朋友,我總是很佩服他們,他們不會用直接、強硬的語氣、態度告訴你可能他們的想法,但卻會用柔軟的方式,聽著不逆耳,但又可以清楚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我認為這是個很厲害的說話方式--既不得罪人,又可以達到目標,這也是我想學習的部分。

文/吳郁謙

生活專欄

石牌商圈豆花

石牌商圈 豆花大比拚我是熱愛豆花的女子,除了常訂豆花,接到同學的豆花之約

也都二話不說地答應,於是此期想跟各位師長同學分享陽明大學附

近我們常吃的兩家豆花。

如果追求料好實在CP值高, 絕對值得您一試,

於石牌阿財鍋貼左邊的巷子口,7-11對面,不同於同樣位於石牌夜市

的水龜伯古早味,它比較像在地人記憶裡的味道,豆花林提供許多

品項,主要分為傳統手工有機豆花、冬季限定(薑汁地瓜湯、綠豆湯、

燒仙草…等)、雪花冰、養生甜品(薏仁綠豆湯、檸檬愛玉…等)以及飲

品類,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傳統手工有機豆花,它的豆花有濃郁的豆

香味,口感綿密,不太甜,配料部分,芋圓跟地瓜圓口感軟Q扎實,

沒有化學感,整體來說是一家很完美的豆花店,適合喜歡豆花的純

粹者享用。

若您是喜歡古早味揉合創新的人, 可以成為您的首選,

它的品項比豆花林又豐富許多,有冬季限定(酒釀芝麻湯圓、花生湯

加油條、杏仁茶…等)、半舊系列(半舊芒果冰、半舊芋頭牛奶冰、半

舊紅豆牛奶布丁…等)、清涼飲品以及人氣招牌系列(雙仙鬧奶、芋頭

豆花、黑糖燒麻糬…等),甜品皆賣相極加,適合拍照,也有許多在

傳統豆花店吃不到的創意組合,每次用餐時間路過總是大排長龍,

但其價格相對豆花林較高。

文/彭執瑈

明生管報113期工作人員

編輯:羅雅馨、廖珮安專訪:吳郁謙、邱玉涔醫藥新聞:陳柔穎藝文專攔:楊于萱文章小品:吳郁謙生活專欄:彭執瑈

特別感謝 所長提供本期封面

《明生管報》歡迎投稿期待收到您的來信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