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15
ISSN 2078-6654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Leader University (DICLD) & TSCI DICLD 發行: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與台灣南方傳播學會 Journal of Design Education 第一卷 第一期 2010 2 Volume 1 Number 1 February 2010 Shèjì jiàoyù xuébào

Transcript of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Page 1: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ISSN 2078-6654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Leader University (DICLD) & TSCIDICLD

發行: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與台灣南方傳播學會

Journal of Design Education

第一卷 第一期 2010 年 2 月

Volume 1 Number 1 February 2010

Shèjì jiàoyù xuébào

Page 2: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Shèjì jiàoyù xuébào (Journal of Design Education)Volume 1 Number 1 February 2010

設計教育學報

第一卷 第一期 2010年2月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與 台灣南方傳播學會Copyright © 2010 b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Leader University & TSCI. All right reserved.

ISSN 2078-6654

發 行 PUBLISHED: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與 台灣南方傳播學會 Dept. of Info. Comm., Leader University & TSCI.

發行人 PUBLISHER:李怡曄 Y.Y. Lee

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Leader Univ.

e-mail: [email protected]

總編輯 EDITOR-IN-CHIEF:何明泉 M.C. Ho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Natl. Yunlin Univ. of Sci. & Tech.

e-mail: [email protected]

副總編輯 VICE EDITOR-IN-CHIEF:林建德 Artde K.T. Lam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Leader Univ.e-mail: [email protected]

執行編輯 EXECUTIVE EDITOR:林聯發 L.F. Lin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Kao Yuan Univ. of Sci. & Tech.

台灣高雄縣路竹鄉中山路1821號Tel: +886-7-6077661Fax: +886-7-6077262

e-mail: [email protected]

發行資訊 CONTACT INFORMATION:設計教育學報 ISSN: 2078-6654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Dept. of Info. Comm., Leader Univ.

台灣台南市安南區安中路五段188號Tel: +886-6-2552500 ext. 33400

Fax: +886-6-2553103e-mail: [email protected]

編輯委員 BOARD OF EDITORS (第 1 卷)

李琦福州大學

Fuzhou Univ. China

林大維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Natl. Pingtung Univ. of Edu. Taiwan

林右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Natl. Pingtung Univ. of Edu. Taiwan

林素真義守大學

I-Shou Univ.Taiwan

林崇能義守大學

I-Shou Univ.Taiwan

張靜怡立德大學

Leader Univ.Taiwan

陳申青中央社

Central News AgencyTaiwan

陳協志高苑科技大學

Kao Yuan Univ. of Sci. & Tech.Taiwan

陳鴻源高苑科技大學

Kao Yuan Univ. of Sci. & Tech.Taiwan

陳驊立德大學

Leader Univ.Taiwan

黃淵科高苑科技大學

Kao Yuan Univ. of Sci. & Tech.Taiwan

楊振銘立德大學

Leader Univ.Taiwan

發行價格 SUBSCRIPTION PRICE: 每年(四期)新台幣NT$ 2,000 (本地) or 美金US$ 80 (海外)

Page 3: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1 即席創作理念在設計教育之應用

Bricolage in Design Education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楊琇惠 何明泉

9 三維動作庫之建置-應用陀螺儀式動作擷取系統 The Development of a 3D Motion Database-Application of Gyroscope Motion

Capture System 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李怡曄 劉玉娟

19 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

The Power of Arts Creation in the Time of Adversity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研究所  林大維 鄧麗珠

31 碎形藝術教學系統之設計

Design of a Fractal Art Education System 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林建德 張逸夫

41 網路廣播於地方特色文化之傳播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Broadcasting the Culture of Local Feature on On-line Radio 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  陳協志 柯菁菁 林聯發 黃成永

51 設計教育學報約稿啟事

Information for Contributors

Shèjì jiàoyù xuébào (Journal of Design Education)Volume 1 Number 1 February 2010

設計教育學報

第一卷 第一期 2010年2月

目 錄

Contents

立德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 與 台灣南方傳播學會 發行

Published b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Leader University & TSCI

ISSN 2078-6654

Page 4: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設計教育學報 第1卷 第1期 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

Shèjì jiàoyù xuébào (J. Des. Edu.), vol. 1, no. 1, pp. 19-30, February 2010. ISSN 2078-6654

*通訊作者:林大維,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email: [email protected]

作  者:鄧麗珠,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編  輯:李怡曄 博士

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

摘要:藝術創作首重情感投射與觀念的表現,本研究探討藝術家如何藉由逆境轉化為創作的爆發

力,並從東西方逆境典範藝術家的生活體驗,分析創作思維,發現逆境藝術家如何透過其內在思

維的轉化,藉由逆境的創作元素,觸動創作爆發力,逆境藝術家以其生活體驗及情緒發洩,將逆

境提昇為藝術創作的最佳觸媒,並做為當今災難世界中藝術創作之最佳借鏡。透過本研究發現,

逆境藝術家因歷經逆境洗鍊,而在藝術創作領域中開創新局,將逆境體驗投射在其永恆不朽的作

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女性愛慾與人性剖析為表現題材;席德進從遊歷歐美帶回的前衛藝術創作概念,轉向晚期唯美的

西式文人畫;朱銘則以刻苦耐勞的精神,勇於改造具象轉為具禪意的意象作品而憾動藝壇。逆境

創作的思維邏輯,在於將內心的高度衝突轉化為視覺符號,以移情表現藝術家強烈特有逆境情

感。

關鍵詞:藝術創作、逆境、創作爆發力、移情。

林大維1,* 鄧麗珠1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研究所 屏東 台灣 900

(收稿日:2009.10.20;再審日:2009.12.20;接受日:2009.12.20)

一、前 言

蘇格拉底:「逆境是磨練人的最高學府」,以藝術而言「逆境」乃琢磨藝術的最佳環境,任何人皆會遭遇

到各種挫折與不幸。痛失親人、經濟拮据、失去真愛、社會遭受打擊和排斥等,種種的困難和不如意,使人心

中充滿煩惱和怨恨,常以自暴自棄、傷害自身,甚至報復社會之反叛現象來發洩。然而偉大的藝術家,在遭受

逆境與橫逆時,卻創造出藝術特有的創作思維與造形邏輯,藝術家們以逆境為師,將發自肺腑的特有情感與經

驗轉化為創作動力,創造出特有洗鍊的藝術作品。

文學和藝術家經過人生的困頓或思緒上的瓶頸,往往能激發出不朽的作品,身處逆境時,是訓練的好機

會,若具有這樣的審美情操,不僅可解除現實人生的痛苦與困惑,也提升主體的審美水準;具備這崇高的審美

情操,才能領略到世間萬物隱藏在深處的黑色美學、體悟到逆境的另類美學,潛藏的創造力因而可發揮出來,

Page 5: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林大維,鄧麗珠,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20

這樣就不會厭惡現實生活中的失意、潦倒與傷痛,甚至以「逆境」為師為友,體驗人生的種種橫逆,成為一種

特有的藝術修煉,逆境無形中成為蘊育藝術家延伸創意的「奇幻聖境」。

二、逆境創作典範之藝術家

逆境與創作之轉化關係,與藝術家逆境的試煉,並昇華為不朽藝術創作,透過對東西方逆境典範之藝術家

之分析,以其生活體驗、成長背景等種種逆境,探究如何透過個人內在思維的轉化,藉由逆境的創作元素,觸

動創作的爆發力,將逆境躍昇為藝術創作爆發力。

2-1 梵谷(Vancient Van Gogh, 1853-1890)荷蘭畫家梵谷一生窮困潦倒,從 1888 年開始到去世之前,不斷受癲癇和間歇性精神異常所折磨,用短暫

的生命,揮灑熱情洋溢的繪畫才華。梵谷出生於荷蘭北部的小村莊,父親是牧師,母親很賢淑,但家境貧苦。

他在幼年時期並沒有任何特殊的表現,但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對自然界的花鳥、鳥巢特別關心,所以在梵谷

許多畫作中,經常以此類為主題。梵谷年幼時的作品,曾經遭到父母親的反對而撕毀,幸而梵谷的中學繪畫老

師一方面鼓勵梵谷發揮自己的天份,一方面臨摹大畫家的複製品,這種雙管齊下的學習方法,和當時學院派藝

術教育比較偏重的臨摹法,是不太相同的。直到 1862-1870 年間(17 歲),梵谷已不按照傳統循序漸進法,

也不再以臨摹的方式來學習作畫了。在構圖上,梵谷運用了整張紙,而且這種顧及空間關係的構圖概念,一再

出現在梵谷的作品中 [1] 。 1880 年梵谷已經二十七歲,才決心要做畫家。梵谷將抱負寫信給唯一親愛的弟弟

西奧,然後到布魯塞爾學解剖學和透視學,不久,西奧把梵谷接回老家和父母同住,父親雖然很不贊成梵谷做

畫家,但是看梵谷賦閒在家也就勉強答應了。但是終其一生,很少有人買他的畫,直到梵谷短暫的畫家生活末

期,梵谷的畫作才開始引起藝術家和藝評家們的興趣。 1885 年父親杜奧徳利斯,因腦中風猝死,為此梵谷遭

受到極大的打擊。 1866 年至 1876 年間,梵谷曾經嘗試做美術商,但常常和欠缺美術修養的顧客爭吵,和經理

辯論自己欣賞的正確角度,堅持好畫才要買賣,因而得罪許多人。無奈在工作上,梵谷總以率直剛強的個性,

及悲天憫人的心腸,使得梵谷從事任何職務,甚至連知己的朋友皆受挫折。 1879 年當了六個月的臨時牧師、

教師、書店店員等都一事無成,從事小學老師時,因同情家境貧困的學生而不收學費;在礦區傳道時,目賭礦

工的窮困,感同身受,於是將自己辛勤所得,完全施捨於窮苦者,這時期梵谷的繪畫理想,也是受到這種人道

主義的思想影響,但是這種舉動有辱佈道者的尊嚴,因而被上級革職。如此一次又一次遭受辭退的厄運,皆因

為梵谷悲天憫人、仁慈心腸與孤傲的個性,使梵谷無法像一般人適應現實的生活 [2] 。梵谷最敬佩米勒,喜歡

鑽研米勒的作品,卸職後,他就留在礦區,鼓勵安慰礦工們,還把礦工們一天工作十二小時的痛苦情形、辛酸

的表情一一描繪下來,經常畫畫到深夜。因為梵谷對別人的困境能夠感同身受,確實是人道主義的典範。

梵谷一生備受愛情的打擊,梵谷的個性內向,也沒有瀟灑的外表和翩翩的風度,梵谷想追求的女性們,

只當梵谷是普通朋友,而梵谷卻會錯意,用強烈、坦率而粗獷的表達方式,完全不理會文明的修飾和矯情。梵

谷近乎宗教狂熱的獻身精神,苛求對方亦作同樣回報的心理,往往令人消受不起,女性們的拒絕,使梵谷受到

強烈的打擊和心碎,這是梵谷人生中最孤寂、最難以度過的逆境,這悲痛使梵谷性情轉變了,情緒也低落了,

梵谷愈來愈寡言孤寂,卻也正是他日後瘋狂行為和超凡創作的靈感來源。梵谷用繪畫來表達藏在內心澎湃的感

情,不是去愛人,就是在繪畫上發洩梵谷的愛,否則梵谷無法活下去,因為梵谷的生命需要愛的滋潤。 1888

年,好友高更(Gauguin)到阿爾來訪,兩人相談甚歡,但是一觸及繪畫問題,便爭吵不休,高更的苛刻批

評,把梵谷惹到狂怒,在「割耳事件」之後,高更就離開了,這段友誼也在悽慘痛苦中結束。事後梵谷被送到

醫院,對自己的瘋狂行為和躁鬱症非常痛心。賈歇醫師安慰梵谷說 [1] :

Page 6: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設計教育學報 1(1), 2010. 21

「所有的藝術家沒有一個是正常的,如果他們是正常的,就不能成為藝術家。正常的人們不能創造藝術,

只會吃和睡,頂多規規矩矩工作至死。而你的生命及性格均有過人之處,這使你的表現跟常人不同,但你若是

不小心謹慎,則這個過人的敏感會毀了你;過人的敏感如果緊張過度,到時能毀了每個藝術家」。

這席話一針見血,但梵谷卻說:「藝術家有藝術家的工作,如果我不能繪畫,偷生又何益? 」這是何等

固執又悲壯的氣度! 1889 年(33 歲),梵谷在療養院雖然過著半囚牢的生活,仍然每日繪畫不輟,對梵谷而

言,繪畫是不斷的恐怖、鬥爭、和苦痛的鎮靜劑,也是對感情的昇華。藝術家是寂寞的,梵谷雖近乎與世隔

絕,卻激烈的表現出無法忍受孤寂,梵谷渴望的是一種強烈的愛;梵谷熱烈的愛人,也希望得到熱烈的愛的回

饋 [3] 。梵谷在愛情、友情之間都遭到重創,注定梵谷在人間受撥弄與排斥的悲苦,梵谷十年的畫家生涯,居

然產生了油畫、素描、水彩等約 1690 件,實為藝術史上的驚異,梵谷在短促的十年之間(27 歲到 37 歲),

畫了比其他一般畫家二三十年所創作的還要多、還要傑出的作品;這個精力確實太驚人了,到底是甚麼力量驅

使他瘋狂的作畫?梵谷在最後幾年頻頻發病的困境時,除了梵谷的生活環境,還有精神上的負荷、刺激與壓力

的心理狀態之外,更應該從梵谷的人生經歷來檢視梵谷的創作精髓,梵谷在心理上脅迫到精神崩潰的逆境邊緣

時,既不沮喪也不退縮,毅然向命運挑戰、嘔心瀝血去創作,這絕非追逐名利的畫家所能比擬。然而,梵谷半

生血淚都投注在畫布上,狂傲的內心總不能平靜下來, 終其一生都處於坎坷多難、懷才不遇的逆境中。

2-2 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 1930-2002)法國女藝術家妮基,是一位極具爆發力且創造力豐富的女性藝術家,其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海報、舞

台設計、電影與戲劇等範疇,妮基的作品最動人之處,在於其直觀、敢言、勇於表達心靈狀態及個人觀點的創

新風格。從妮基的新寫實主義時期、射擊繪畫、雕塑、娜娜系列等,內容豐富、形式多變,呈現藝術家集美麗

與傳奇於一身的生命之旅。妮基 14 歲時便有異於常人的藝術表徵,妮基在學校操場的希臘風格雕像上,將用

來遮蔽裸體私處的葉片塗成紅色; 18 歲便與馬修(Harry Mathews)私奔, 1951 年(21 歲)產下一女。妮基

抵制學校和家庭的傳統與保守,但是卻發現自己也踏入自己曾經拒絕的資產生活模式中,竟導致精神崩潰,被

送往尼斯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發現繪畫有助於病情康復之後,決意當藝術家 [4] 。從平面的素描、速寫、

設計,到特殊複合媒材的巨型立體造形等以自學者的自然個人風格從事創作,震撼藝壇。

1955 年(25 歲),妮基全家到馬德里與巴塞隆納旅遊,看到了西班牙建築師高第的作品及當地的奎爾

(Guell)公園之旅,啟發了創作自己的雕塑公園的想法,妮基認為自己天生就是要為人們創造一個歡樂的花

園的藝術家。妮基與第一任丈夫離婚,與藝術家丁格利(Jean Tinguely)在一起後,除了藉由射擊藝術來治療

自己的心靈傷痛,兩個人之間的愛情與相知相惜,讓妮基的作品走向另一個圓融與美的境界。妮基最初的作品

始於 1960 年,是個特殊的集合藝術系列,妮基收集各種不同的素材,再依照素材的屬性,集合創作成不同主

題的作品,這一系列彷彿她要表達出一種複雜情緒,但直到 1961 年以後的射擊藝術作品,才感受出妮基在作

品中所發洩出的憤怒。妮基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來治療自己,同時也以這個方式向當時的社會表達她的抗議與憤

怒;愛與藝術的力量真的很偉大,如圖 1 妮基的射擊作品。到了「娜娜」系列的作品,給人感覺差很多,相較

於初期尖銳、束縛、恐懼和逃離的呈現 [5] 。妮基後期的作品顏色都非常鮮艷,「健壯娜娜」的鮮艷配色讓人

目不轉睛,妮基的作品的確讓人佩服藝術家所激發的創意和想像力,同時也感受到藝術家的作品隨著生命的流

轉而變化,尤其妮基後期的娜娜系列作品,充滿了歷經生命過程後的釋放與喜悅,那充滿能量的塊面體積色彩

和線條,交織出鮮活動人的作品,如圖 2 以鮮豔的色彩與量體構成的有生命的泥人!

2-3 朱銘(1937-)朱銘生於 1937 年苗栗縣通宵鎮,上有五兄五姐,因為家境貧苦,他由父親接生,家裡很少有米飯可吃,

大半時候吃的是混著各種雜食的大鍋菜。父親做工很辛苦, 但是不夠養活全家人,於是母親也編織草蓆草帽

Page 7: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林大維,鄧麗珠,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22

圖 1 妮基《聖塞巴斯汀-我愛人的畫像》

油漆、木板、各種物件 72×55×7 公分,1961 年

(漢諾威 史普倫格美術館)

圖 2 妮基《有生命的泥人》

1972 年

(耶路撒冷兒童公園)

Page 8: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設計教育學報 1(1), 2010. 23

幫忙家計,他看到父母這麼辛苦,於是自許做事要有毅力,學會一技之長就不會挨餓。每當遇到瓶頸困難,他

都會勉勵自己要經得起考驗。朱銘的人生經歷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從一個小學畢業的放羊孩子,到現在許多人

稱讚的國際藝術大師。事實上,他自己謙虛的覺得,他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勇於設定目標,之後,專心

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努力達成它。對朱銘而言,無論轉換何種角色都是非常自然的,就如後來他不斷改變創

作風格,從「太極」到「人間」,從「人間」到新的系列 [6] ;朱銘很清楚自己創作中的變化,朱銘說:「當

毛毛蟲變成蝴蝶時,只有毛毛蟲知道它在成長,而旁人從外表觀察無法了解毛蟲與蝴蝶的關係」。朱銘很高興

自己修通了藝術,藝術不是技術,重要的是將藝術當作修行,重要的是創作者的內在思考,「藝術即修行」,

朱銘喜歡在創作思考的過程中,將自我清空了,以天地為師,從身處的環境得到啟發,時時刻刻反省參悟。藝

術創作者的成長,除了技藝的精進,還包括視野的拓展。朱銘不諱言當初到台北拜入楊英風名門下,確實讓自

己的眼界從苗栗一帶的鄉野格局,拓展到了台北都會人文繁華之境;舊有的養份,加上新增的雨露,使朱銘的

創作更有進步的空間,朱銘再把眼界放向國外,畢竟時代走向開放,東西方的交流日頻,朱銘體察到了國際涵

養的重要。

朱銘謹記楊老師的教誨「不做楊英風第二」,歷經有形無形的千雕萬琢,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而「太

極」就是源自於朱銘自己練太極拳健身,領略到太極「成於中而形於外」的精神,作為自我風格的開端,而朱

銘刀下的「單鞭下勢」,不拘泥於外在形態的精雕細琢,只追求意識流轉的完整呈現,樸拙不加修飾的刀法,

塊面之間的不刻意經營,更能展現其氣勢與精神。「太極」和「人間」系列,可以說是朱銘探索歷程中,最具

體的兩個縮影,創作「太極」需要大氣魄,塑造「人間」則必須細膩的感觸和嫻熟的技巧,這兩組作品,可以

說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也一前一後互相呼應,構成他豐富的人生與創作面貌、完備的藝術世界及國際藝術

大師地位。

綜觀上列三位東西方藝術家,雖然出生的背景和環境不盡相同,但是都有著堅毅的人格特質,以最具思維

性逆境創作邏輯,呈現炙熱的人生體驗,在試煉中超越逆境,創作出感人肺腑之作。

三、逆境的空間轉化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羅曼羅蘭寫了許多偉人英雄的傳記,羅曼羅蘭認

為英雄是從痛苦當中磨練出來的,沒有不忍受痛苦的英雄,也沒有不追求痛苦的偉人。羅曼羅蘭早期寫的三本

偉人傳記,分別代表了從不同的痛苦中,成為英雄的三種模式:貝多芬的痛苦最直接,他被剝奪了創造音樂中

最重要的天賦-他耳朵聽不到。貝多芬的性情是爆烈的,可是上天對於貝多芬所有的折磨,卻化成他奉獻給世

人的歡樂,這是了不起的英雄,沒有人比貝多芬更痛苦,但是也沒有人能比貝多芬為世界帶來更多更深刻的美

好。貝多芬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貝多芬不只抗拒痛苦,還從抗拒痛苦中得到力量,轉換成他的創造力;米開

朗基羅則剛好相反, 因為米開朗基羅沒有能力對抗自己的痛苦,由於米開朗基羅的不抵抗,以及命運對米開

朗基羅的無情折磨,才成就了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如果用今天的精神醫學概念來看,米開朗基羅一輩子都是受

到憂鬱症的困擾,因為米開朗基羅太多的作品,都是為了要逃避,而非正面迎擊他的憂鬱 [7] 。但是;換個角

度來看,我們今天能見識米開朗基羅的藝術,要感謝米開朗基羅那個時代並沒有精神科醫師,如果那時有精神

科醫師將米開朗基羅治好了,也許我們今天就看不到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穹頂上面,米開朗基羅遺

世的重要作品,米開朗基羅因為無路可逃,所以只好讓自己一直有事可做,而且創作歷史巨作。貝多芬是被上

天折磨的,米開朗基羅是為了要逃避憂鬱,托爾斯泰卻是上天的寵兒。生為貴族的托爾斯泰,年紀輕輕就功成

名就,光是《戰爭與和平》這本著作,就不知為托爾斯泰帶來了多少財富和名聲!不只在俄羅斯的社會裡,托

爾斯泰在全世界都受到尊敬,可是讓托爾斯泰變成英雄的,卻是托爾斯泰在晚年時的自尋痛苦:托爾斯泰竟然

沒有辦法忍受自己不痛苦,所以放棄了所有的一切,變成了流浪漢,最後凍死在街上 [7] 。為什麼這麼有錢的

Page 9: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林大維,鄧麗珠,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24

人最後會死在街上?因為痛苦才能使托爾斯泰昇華,讓他解脫一般凡人的身份而變成英雄。

日本詩人兼兒童文學作家宮澤賢智(Kenji Miyazawa)說:「我們一定要擁抱痛苦,並與它作為旅程的燃

料。」事實上,面對逆境的困境,並非成人的專利。童年的逆境往往能啟發出一些偉大的故事。例如:美國的

媒體企業家,同時也是電視主持天后歐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ey),在全球擁有兩千五百萬觀眾,也是相

當成功的多媒體製作公司老闆 [8] 。但儘管是這樣的身份地位,早年的歐普拉,還是得克服很多挑戰,例如:

父母離異,甚至還遭到幾個男性親戚的性侵害;當時閱讀成了歐普拉的精神支柱,投靠父親後,歐普拉找到紀

律和信心,有機會擔任電視台的播報員,從此才漸漸展開平步青雲的職業生涯。知名音樂家兼作曲家的昆西.

瓊斯(Quincy Jones),也是在六歲那年,因為母親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療,父親無法照顧昆西和弟弟,瓊斯兩

兄弟只好搬去跟窮困的祖母同住 [9] 。在昆西四十二歲事業一片大好之際。竟被診斷出罹患腦部靜脈瘤,大家

對昆西的存活都不抱希望,但昆西不僅戰勝病魔,還跟朋友辦了一場自己的告別式,並在之後的生涯中,贏得

二十九座葛莱美獎、一座金像獎、和艾美獎。讓人難以承受的失望和悲劇,往往使人產生澈底的無力感,誠如

道家所論,人不必為了自己境遇不如別人而怨天尤人,穩住腳步、化危機為轉機、化逆境為順境,「生於自

然、順應自然」,遇到逆境要像千斤頂一般,把逆境撐起來才合乎自然之道。一番耕耘,可以得到一些收穫;

遭受挫折應該更加辛勤努力,絕不輕言放棄,這種積極的態度,更能彰顯生命的強韌與光輝,使生命更有意

義。

四、逆境中的創作學理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lirer)是現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卡西勒認為人類具有創造「理想世

界」的能力,人的本質無限創造活動,並把人定義為「符號動物」,認為人類的文化生活形式對於各種文化現

象,是織成符號之網的不同絲線,是經驗所交織的網,藝術則為當中一環 [10] ,透過人類這特有的符號系統,

可顯示出心靈活動,進行全面的探索。梵谷說:「我想用紅與藍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情慾。」從梵谷強烈的色彩

與筆觸,可探究梵谷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熾熱情感,以及對社會階層較低的人們,所表示的敬意和關懷 [11]

。梵谷深愛著樸拙的農人們在大地上奮鬥的景像,他認為這些和文明化、都市化相較之下,正是與逆境相抗

衡而充分流露出的光與力 [3] 。大部份的人以片面的認知來肯定「我」,少數人心裡明白:「我」是無須尋覓

的,因為「我」既不存在,也無處不在,「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主張社會關係只有建立在真實存在的

個體上(real existential individual),個人意志的創造力才能發揮出來。而一心一意想透視生命的藝術家們是最

辛苦的了 [1] 。梵谷在這一段歷程上,不斷的與自己的逆境搏鬥,尤其梵谷的自畫像,足以表達其內心對生命

的認真、熱愛、苦澀與無奈。梵谷的生命與創作都啟發了許多嚴肅的美術史研究,雖然梵谷的名字與作品被大

量盜用近乎庸俗的地步,然而梵谷的畫作依然是藝術信仰中,最動人也最深沉的人性告白。

4-1 逆境中空間領域的造形

逆境中的空間領域造形,以朱銘從鄉下學徒,躍上國際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及其作品來闡釋:每當朱銘遇到

創作上的瓶頸,或生活上上遭到困難,朱銘都會咬緊牙關勉勵自己要經得起考驗,憑著手中一刀一斧的實力,

在困境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從社會的荊棘中闢出一條路來。朱銘僅記恩師楊英風的引導,尋求新的內涵和新的

精神來表達,擺脫太精細的雕工,而改以質樸自然的刀法,磨練出恰到好處的雕刀風格,成功的將雕刻技巧「

從技術轉為藝術」 [6] 。回歸到「人」的本位及自然生活的本質,表達朱銘早年勇敢面對逆境的現實生活,終

極關懷的東方精神,也觸動著觀賞者內在的身體記憶與感官共鳴,召喚著作品與空間中所蘊涵的「人類共通的

詩意本質」 [12] ,使創作者和觀賞者透過作品及空間,產生真誠溝通及詩意經驗的地方,朱銘美術館透過作

品與空間所形塑的氛圍,具體與抽象、個體與群體、靜止與流動、時間與空間、虛與實、人為與自然等交錯演

譯,展現著現代美術館物質性、共享性、精神關懷以及流動性的美術館空間觀。

Page 10: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設計教育學報 1(1), 2010. 25

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有「厭女情結」的傳言,竇加十二歲喪母,對親情本能慾望的衝動形成壓

抑,因而在現實生活中,產生「逆向方式」的防衛心態 [13] ,對女性懷有莫名的敵意,故而畫作多以女子為

主題,潛意識裡要掌控女人。竇加受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引導,從自畫像開始,再畫朋

友、親人,然後一步步近入畫群像,在藝術領域中竇加不斷的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來控制自己情緒,磨練自

己意志,竇加比別人更加倍熱心致力於繪畫事業,和席德進一樣,竇加因獻身繪畫而犧牲男女戀情和家庭團圓

[14] 。竇加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探索了多樣化的素材與靈感來源,他多元的想像力與興趣,使竇加在創作中結

合了日本藝術、攝影、科學、及心理學等不同領域,他對光線、動態、空間的探索,以及將材質在創作過程的

實驗,啟發了二十世紀藝術的發展。

4-2 逆境中物質領域的造形

席德進與近代台灣美術發展歷程的互動,尤其著重在創造新中國畫的改革與成就,可瞭解席德進早年流

離困頓的生活經驗與性格等方面,所形成的美學觀,以及藝術創作之技法與風格的歷程;另一方面,對其個人

能以細膩的觀感和遠見,來探討席德進對台灣民間鄉土器物與建築古蹟的重視。席德進美學觀的形成過程,從

大環境的政治社會變遷下,自幼至求學時代,授業老師們的啟發與影響,見識中國美術的發展,及藝術創作之

蛻變日漸成熟。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塑造了席德進思考的面向,並將其落實到繪畫技法的試驗上。就外在技法

而言,七十年代以前,席德進雖然不斷嘗試各種新的藝術風格,七十年代以後,重新認識水彩、水墨的特質,

發現了水彩、水墨的諸多可能性,因而開創了大筆渲染的水彩與水墨新世界,逐漸成就了自己的藝術風貌;就

內在思維而言,圖像與色彩的變化,充分呈現了畫家內心情感之變化。六十年代中期,席德進在異鄉的所見所

聞,觸動了原鄉之情,進而自覺、自省,找到心中藝術文化的祖國,在政治、社會環境動盪劇烈的 1966 年,

席德進選擇回到台灣。其後投入鄉間,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率先展現了對鄉土文物的關懷和民間

藝術的重視 [15] ,席德進驚覺並憂慮鄉土文物將在迅速都市化過程中不斷消逝,因而極力推動文物資產保存與

維護。席德進喜歡從單純的鄉下人之言談與行為中,分享庶人的樂趣。他白天作畫,晚上總與一些新交往的朋

友喝茶聊天,看古物、賞民藝品,在民藝狂熱的早期,席德進收到不少民藝品,而且大部份是用畫換來的 [16]

。在藝術表現上,席德進雖未提出獨特的藝術見解,也未形成一種藝術流派,民間藝術的探索,使席德進的繪

畫藝術更紮實,同時也豐富了他個人的生命與感覺。席德進除了在台灣帶動的「鄉土運動」風潮中,顯得既特

殊又重要外,更是席德進以觀照台灣的物質論點,掌握了對這片土地的關懷。

4-3 逆境中心智領域的造形

逆境中心智領域的造形,從孟克的藝術特色與美學來談探討最為貼切。孟克的藝術特色,在於以繪畫表

現出其內心世界的共鳴。孟克的作品不但具有獨特的風格,並具有超凡的時代性。孟克強烈的個性,若不是生

活在十九世紀末的風潮裡,就不可能開出這麼燦爛的藝術花朵。孟克早期的繪畫風格在他所生長的北歐,主題

及情調屬於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ua)的寫實主義;成年以後畫風受到當時文學、哲學思潮的影響,逐漸轉

變; 1880 年代挪威盛行的自然主義文學,及 1890 年代繼起的象徵文學主義,再轉變為表現主義。面對當時的

社會變遷、人生的無常,對孟克的思想影響深遠 [14] 。孟克五歲時喪母,十五歲又喪姊,所以孟克的畫作經常

出現對現實難以忍耐的痛苦情緒,心中自此萌生與死神對立的恐懼,不僅如此,孟克對生存的世界,還有虛無

與豐饒、歡樂與絕望等並存的矛盾;孟克以光明磊落的氣概,從矛盾的世界中逃離,又有獨特的逃離手段,來

表現孟克的心智世界,昇華到藝術的表現上。孟克致力於將繪畫作為個人史的書寫,受梵谷影響,以大膽的表

現主義描繪人物、地方、事件、與生活中的苦難,剖開藏於心靈深處的情感、恐懼、與焦慮 [14] 。孟克的作

品貫穿著陰鬱的人生觀,或剖析女性的覺醒及慾望,從孟克的作品裡,最常看到人性弱點的暴露,以及極端不

安、呈現自己某種迅速的情勢,描述並串聯著生與死愛與苦,形成無法和解和對立的兩極,孟克了解非常多的

痛苦,因此也成為孟克創作的特色與價值所在,如圖 3 之青春期以描述一個少女長大成人時面對不安轉變的可

Page 11: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林大維,鄧麗珠,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26

圖 3 孟克《青春期》

油畫 150×110 公分,1893 年

(奧斯陸國立美術館藏)

圖 4 席德進《紅衣少年》

油畫 26×36 公分,1962 年

(國立台灣美術館)

Page 12: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設計教育學報 1(1), 2010. 27

怕階段。

五、逆境的創作方法

藝術家把外界事物的訊息,熔化在想像力熔爐中,反芻發酵成形,而這種過程的結果,發現一個造形形式

的新世界。對藝術創作者而言,「自然」是一切靈感的源頭,藝術家是「自然」的各種形式的發現者,透過與

生俱來的本能感應,加上智識、情感與想像力的總合運作,處理源於「自然」的記憶與幻想,將體驗轉換在媒

材上,藉助材質、色彩和空間來進行創作,不是複製外在可見的事實,而是對實在的發現 [17] ,在大自然的

形、色、體態中參照並體認和融會之後,展現藝術家的生命力。

5-1 主題與靈感

梵谷一生窮困潦倒,從 1888 年到去世之前仍不斷受到間歇性精神異常所折磨,用短暫的生命揮灑熱情洋

溢的繪畫才華,梵谷對人生的祈求既卑微且平凡,繪畫方面,只求有朝一日賣出的畫價能抵過作畫的顏料;

生活方面,則盼望有個溫馨的家庭。梵谷的繪畫思維受到人道主義的思想影響,因為悲天憫人、仁慈心腸與孤

傲性格,反而使周遭人們對梵谷的排斥,但也是梵谷日後瘋狂行為和超凡創作的靈感來源。梵谷擅用油彩和畫

布,選擇社會較低階層的人們為主題,表示對他們的敬意和關懷。

孟克所選取的創作題材,大都近乎晦暗、絕望、苦悶、死亡等,令人透`不過氣。孟克說:由「生病的少

女」這幅畫,開闢了自己創作的路。畫中側著臉的生病少女,蒼白顫抖的臉,訴說著無望的病情與憂傷,孟克

在沉悶的孤獨感和不能忍受的落寞下,畫出自身的絕望,孟克習慣將相同題材、相同構圖的作品,分別描繪在

油畫、石版畫、木版或銅版上,孟克常常因為表現內容的不同而改變技法,技法對他來說,只是手段而已,從

這些歷程中已可探尋出他日後發展的脈絡,及至「吶喊」孟克形容自己被苦悶戰慄的一刻,所感受到自然界有

浩瀚無盡的吶喊,雖然孟克晚期受到精神衰弱的折磨,但是能冷靜的觀察自己的心智狀況,使靈魂在逆境又苦

悶深邃的雙眼下穿透出身體。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隨著都市娛樂事業的興起而蓬勃發展,妓女的地位不像其他的歐洲國家視之為恥

業,其所形成的娼妓文化,進而刺激創作靈感,取代古典傳統,成為文學、繪畫創作的新題材。竇加一生都在

追求美,他尤其擅於表現女性美、呈現女性的一種自然美,例如:他晚年描繪的舞女,並不在表現舞女的容貌

和感情,而是在捕捉舞蹈中靜止瞬間的姿態美 [14] 。他多變的色彩將焦點放在起居室與裸女身上,以及越來越

自由奔放的線條表現,使他的影響力繼續鼓勵現代主義畫家,如:畢卡索、馬諦斯等人,並且在風格、題材、

與材質上創新。

同時代的羅特列克,因具有紅色恐懼症,在生活中必須與死亡本能相抗爭,避免驅向毀滅,因此會特別喜

歡紅色。畫作中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當代文學、及妓院生活的真相,並闡述這些妓女圖像帶來的人文省思。如

「脫絲襪的女人」。雖然是通俗性題材,但挑戰傳統且深富現代性新意 [13] 。不僅將低俗題材轉化為高尚藝

術,在藝術發展上建立品味標準。

5-2 素材的質感與觸感

梵谷所畫「向日葵」和「星月之夜」的色彩,並非重現花朵與風景,而是將心中的情緒宣洩出來,尤其晚

期繪畫強而有力的筆觸與厚實色彩的表現,儼然超越二度空間的自覺。雕塑之父羅丹說,他每天起床後會用指

尖去觸摸黏土,藉以喚醒手部的感覺 [11] 。從羅丹的作品塊面的連續變化中,感受到這位雕塑家以手柔捏黏土

的虔誠與喜悅,能表現「沉思者」、「加來市民」等,處於莊嚴與遭逢逆境的事故。朱銘未成名之前,丟棄原

本安逸且收入豐厚的頂尖木雕師傅頭銜,想當「藝術家」,而不是「藝匠,於是重新歸零,尋訪心儀的藝術大

師,終於成就「藝術家」的心願。成名後,也常到霧峰找陶藝好友蔡榮佑學著做陶,他喜歡嘗試實驗,在陶土

Page 13: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林大維,鄧麗珠,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28

中加入木屑、稻穀、燒粉等,試鍊著自己。以木刻或銅雕重塑中小型的「太極」、「人間系列」的木刻或不銹

鋼等,或是彩筆揮灑的畫作,或偶一為之的陶作 [6] ,朱銘喜歡找新的材料,認為只要有新的素材,就會有新

的態度、新的作法和新的挑戰,可以不斷創作下去,這就是大師門迎向逆境、挑戰逆境,得以開天闢地的智慧

與勇氣!

5-3 觀念形式與思維

孟克擅於使用性質變化大的木版來作畫,甚至在製作的任何時候孟克會隨性在銅版、木版或石版上,任意

加上筆觸或塊面,尤其在每幅彩色木版畫裡,都有變化;甚至同一主題的畫作,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效果。孟

克是第一位使版畫擠身於藝術的範疇,將複製技術被肯定成為美術創作,對版畫貢獻很大。孟克的版畫技術,

初期由很多前人的嘗試與實驗中得來,但是孟克仍舊能夠掌握版畫各部分之要點,思考如何使其更具有整體及

和諧的關聯性,在相同的主題中,以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效應。孟克從寫實的素描出發,經歷油畫或銅

版、石版,最後以精簡的、打破傳統的禁忌的構圖,再以自由的形式和材質來創作。孟克以多重技法表現,並

深入思考、醒察著自我,對於生死、愛慾及人生其他方面的逆境,象徵性的表達出來,是純粹形象表現的偉大

畫家。

綜合上述,可得知逆境與創作造形的學理基礎,在視覺藝術的領域中,得以將逆境中的概念,轉化為視覺

符號與空間、物質、心智領域,深入探討逆境的創作元素與方式,透過藝術作品, 引領觀賞者發展自我的觀

感,在內心形成另一種對藝術的詮釋。

六、結 論

藝術是生命情感的表達,逆境則能轉化為創作藝術的最佳「奇幻聖境」。本研究中所探討的典範藝術家,

大都是遭逢親人驟逝、情路不順、性情孤傲、或是精神障礙不被社會認同等各種人生的試煉,但是他們憑著堅

強的毅力,將逆境轉化為創作的原動力,以充滿生命力的主題、筆觸、色彩等,運用各種適當的形式技法和媒

材,具體表達心靈深處的情感,努力剖析生命的意義,在生活中扭轉逆勢、在創作中超越逆境。本研究分析並

歸納逆境創作的成功秘訣,在於能將逆境的主題經過內化之後,經由各種創作的元素與方式,透過逆境的意象

角度,隨著藝術家的寄情,想像與創作得以無限延伸,感動自己也感動觀賞者。梵谷以悲天憫人之人道主義,

在不被社會接納的苦悶中,瘋狂埋首作畫,向勞役者表達敬意,以景物宣洩其熱情;妮基曾因自己的認知與現

實互相矛盾,而導致精神崩潰,但是妮基很幸運的被鼓勵以藝術治療,致力於創作,從平面的素描速寫設計,

到特殊複合媒材的集合藝術;從忿怒的「射擊藝術」,到亮麗自信的「娜娜」巨型立體造形,撫慰了心靈的傷

痛亦震撼了藝壇。孟克由疾病與死亡的痛苦回憶中,不斷的嘗試媒材的研發,將創新的製作效果,呈現在版畫

藝術中;席德進超越性別之愛,如圖 4 描繪的痛苦暗戀對象莊佳村。從許多西洋畫派的寫實主義,轉化至唯美

的寫意風格;朱銘則拋棄精緻的雕刻功法,將具象提昇為更高層次的意象作品,他們成功的關鍵,也都在於可

貴的高度情感抒發與深藏創作靈感的觸發。

參考文獻

[1] 賴傳鑑,(1973)。天才的悲劇。台北市:雄獅圖書。

[2] 張書民(譯),(1995)。梵谷Van Gogh。茉莉莎.麥奎恩(著)。台北市:遠流。

[3] 陳慧坤,(1991)。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 1 傳記 梵谷。台北:光復。

[4] Schulz-Hoffmann, C. (2003). Niki de Saint Phalle: my art, my dreams. Prestel, New York.

[5] Buchholz, E. L. (2003). Woman Artist. Prestel, New York.

Page 14: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設計教育學報 1(1), 2010. 29

[6] 楊孟瑜,(1997)。藝術大師朱銘傳。台北:天下文化。

[7] 楊照,(2009/05/20)。二十世紀歐洲的憂鬱與痛苦-重讀羅曼羅蘭。來源:http://blog.sina.com.tw/

dophine/trackback

[8] 陳明芬(譯),(1988)。逆境中的創意思考。舒勒(Robert H. Schuiler)(著)。台北市:遠流。

[9] 陳明芬(譯),(2008)。扭轉逆境。傑佛瑞.索諾菲德.安德魯(著)。台北市:商周。

[10] 李麗虹,(2003)。圖像結構內感覺-李麗虹創作論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11] 劉建國、劉子倩(譯),(1991)。造形的發想。堤浪夫(Tsutsumi Namio)(著)。台北:六合。

[12] 張琇雅,(2007)。朱銘雕塑中身體與空間的關係:以朱銘美術館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13] 林如熙,(2000)。竇加與土魯斯.羅特列克妓女圖像的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14] 江凌青、陳美璇(譯),(2008)。西洋繪畫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畫家大師的故事與名畫背後的秘

密。大衛.蓋利夫(David Gariff)(著)。台北市:新一代。

[15] 劉文三,(1981)。畫壇獨行俠─席德進。雄獅美術,124。

[16] 李焜培,(1981)。混濛蒼鬱底大氣奧祕-席德進水彩技法大公開。雄獅美術,127。

[17] 蕭媺,(2004)。裝飾性之圖像思維-創作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Page 15: JDE-V01N1-Cover-02ir.nptu.edu.tw/retrieve/11212/3.pdf品中;梵谷以流動或漩渦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情緒波動,以中低社會階層的人物反諷文明的庸 俗;妮基以藝術治療方式展現,從射擊藝術到關懷弱勢等社會議題;孟克則以悲慘的回憶,作為

林大維,鄧麗珠,逆境中的藝術創作爆發力30

The Power of Arts Creation in the Time of Adversity

D.W. Lin 1,* L.Z. Deng 1

1Dept. of Visual Arts, Nat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Pingtung, 900 Taiwan.

(Received: 2009.10.20; Revised: 2009.11.20; Accepted: 2009.12.20)

Abstract: Arts cre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onceptive represent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at discovering the method of the fusing adversities with creative motive power. The outstanding artists

who had gone through had time during their life experience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these great masters’

arts exploration, the way of how they transform conflict thought via creative materials of adversities to

stimulate powerful creations can be discovered. The precious experiences inspire contemporary artist in the

disaster era.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adversity artists use several forms to put their adversity experiences

into their masterpieces. For instant,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used floating or swirling strokes to

present his inner mood swings. He painted the people from medium and low social class to mock philistine

of civilization. Niki de Saint Phalle (1930-2002) dedicated art therapy for 60 years. She cared about social

issues from shooting art to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Edvard Munch (1863-1944) used lust from women

and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as his repeated subject matter which was from his miserable memories. De-

jin, Shiy (1923-1981) brought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avant-garde art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to the

aesthetic western literati painting in his later period. Ju Ming (1938-) affected viewers and fulfilled his

great ideal to be an artist. He used hard working spirits and deconstruct concrete concept to create the zen

sensational art works. The ways of adversity artists convert conflicts by unique empathy.

Keywords: Arts creation, Adversity, Power of art creation, Empathy.

*Corresponding author: D.W. Lin, DDes; email: [email protected]

Journal of Design Education 1(1) (2010)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