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期 2015 49-88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 —以...

44
49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2015 8 49-88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 —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 1930-1950劉蔚之 * 本文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1950 年代美國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者,包括教育行政、中等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以及高等與國際教育等四領域論文 中的知識學習與轉化,並探究其歷史意義。結果發現:「教育行政」論文主要關注中國教育 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中等與師範教育」論文以社會效率派的教育主張為主流;「鄉村 與平民教育」論文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同時,卻也主張將兒童中心教育運用到鄉村學校課 程;「高等與國際教育」量與質皆未盡理想。指導教授則以系出 Thorndike 理論陣營的社會 效率派學者最多,與 Dewey 理論淵源密切的社會重建派學者居次。在對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 轉化的評價上,多數學生撰文嚴謹並能融會所學,值得肯定;唯亦出現論文品質不一及對所 學缺少深思與批判等問題,值得省思。本文以堅實史料提出哥大中國學生學習之歷史樣貌, 並試圖釐清其學術活動在教育本質、啟蒙或救亡、關懷中國或美國、民主或科學等面向的思 辨與表現,對於後續相關的教育史研究應具有重要貢獻。 關鍵字: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發展史,教育學者 *劉蔚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第五十一期 2015 49-88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 —以...

49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2015 年 8 月 頁 49-88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

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

(1930-1950)

劉蔚之

摘 要

本文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至 1950年代美國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者包括教育行政中等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以及高等與國際教育等四領域論文

中的知識學習與轉化並探究其歷史意義結果發現「教育行政」論文主要關注中國教育

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中等與師範教育」論文以社會效率派的教育主張為主流「鄉村

與平民教育」論文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同時卻也主張將兒童中心教育運用到鄉村學校課

程「高等與國際教育」量與質皆未盡理想指導教授則以系出 Thorndike 理論陣營的社會

效率派學者最多與 Dewey理論淵源密切的社會重建派學者居次在對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

轉化的評價上多數學生撰文嚴謹並能融會所學值得肯定唯亦出現論文品質不一及對所

學缺少深思與批判等問題值得省思本文以堅實史料提出哥大中國學生學習之歷史樣貌

並試圖釐清其學術活動在教育本質啟蒙或救亡關懷中國或美國民主或科學等面向的思

辨與表現對於後續相關的教育史研究應具有重要貢獻

關鍵字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發展史教育學者

劉蔚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電子信箱caminontnuedutw

50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August 2015Vol51 pp49-88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Wei-Chih Liou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nalyzed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the lens of ldquoHistory of Pedagogy in Modern

Chinardquo and identified critical perspectives associated with the knowledge acquired and transferred

by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 at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between 1930 and 1950

Since all students wer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iddle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findings drawn from data of students in these areas were considered most

representative for this period Results found that dissertation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inly focused on funding and distribution issues in Chinarsquos educational finance system revealing

an urgent need for a resolution dissertations in Middle Education were mostly based on Social

Efficiency Theory and while dissertations in Rural Education were deeply impacted by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child-centered curricula were also advocated As for the dissertation advisors

the majority were scholars subscribing to the Social Efficiency ideology followed by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s In addition when evaluating these dissertations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 most students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ir

learning yet there were also dissertations plagued with issues such as lacking a thorough and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ories

Keywords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History of Pedagogy Education

Schola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Addresscaminontnuedutw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1

壹前言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深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英中文簡稱為 TC哥大師院)影響1950年之前就讀

該校的中國學生約 1810人1960年為止取得博士學位者有 68人(Kao 1951 Yuan 1961)

由數量推估可能是西方各國影響中國教育最深的單一院校但是這些就讀哥大師院的中

國學生究竟在該校學到什麼學得好不好面對文化經濟政治背景的差異他們如何將

所學運用於中國情境這最後一個問題不僅是歷史問題也對今日教育學發展非常關鍵

最能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史料之一應是文本明確性與學術嚴謹度最高的博士論文獲

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人數雖少對於中國教育則有較重大的影響他們的論文內容與師承的

指導教授理論陣營更是理解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何種知識理論進而據以重建與評估「哥

大師院教育學理論影響中國」這段歷史最適當的第一步

本研究屬歷史研究以就讀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撰寫的博士論文為基本分析史料輔以

指導教授檔案資料彙整進行歷史理解與解釋這些一手史料對探討「中國近代教育學中的

美國影響」極為關鍵主要原因是目前中文相關研究多以中國本土活動為研究範圍主要

焦點在於哥大教授訪華或教育學者赴美前與返國後的著述與活動(例如元青2001王彥

力2008陳競蓉2011)對留學時期學習活動與成果往往一語帶過猶有甚者由於

缺乏適當理解常直接認定留學該校者必是觀點高度相近的群體或都屬「杜威教育學派」

(例如王穎2007陳志科2009)

事實上「留美學習」真正關鍵作用是這些人經過培養與訓練成為「教育學者」所以

學者們在美國求學究竟承載著什麼樣具體實質的「美國教育學」不應該僅是空泛想像出的

「杜威教育學派」這個整體或流於個別學者生命史與教育學史上的模糊甚或空白一旦缺

乏對此段關鍵歷史的認識與分析就很難回應「他們所學到的教育學和返國後的實踐與著述

相較中間如何承繼或轉化又能夠帶給今日學者哪些有意義的歷史經驗智慧與教訓」這

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應該才是近代中國教育學發展史最重要的關鍵點之一換言之目前對

上述知識學習與轉化的重要問題幾乎無法具體回答與評估實因完全缺乏建立在留美時期一

手史料的研究本文以一手史料與檔案釐清史實將奠定回答上述問題的堅實基礎這是本

研究價值之所在

此外目前相關研究多集中於 1920 年代即已返國的學者而 1930 至 1950 年留學生人

5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數增加更多但光芒總被前輩學者掩蓋歷史樣貌並不清晰更重要的是1920 年代留學

該校的學者固然重要卻不能代表歷史全貌1930 年代之後中國博士生在哥大師院的學習

亟需關注本文將探討 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學生修習「教育實務」有關領域者的

論文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並試做歷史意義的評估

具體問題包括一中國學生在哥大師院的知識學習內容二師承與理論典範系譜分析

三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

本文將能補實「1930至 1950年代」這一時期的缺漏應有助於未來整體評估該校對中

國教育的歷史影響與意義1

貳中國學生的知識學習內容

根據袁同禮的論文目錄(Yuan 1961)輔以 ProQuest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以及哥大師

院註冊處所提供學生就讀資料(Registrar Office 2012)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博士生共 31人2本文處理的四領域共 17位詳如表一

1 本文為作者主持國科會專案計畫「中國近代教育學學科建構史研究--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知識轉移為例

(1912-1959)」(NSC 98-2410-H-003 -007 -MY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各學科領域的形成分化

與競逐(1898-1939)」(NSC 101-2410-H-003-026-MY2)研究成果之一謹此致謝該計畫研究成果另包括兩篇

已發表期刊論文分別探討 1914-1929年哥大師院中國博士學生(全部領域)之學習(劉蔚之2013)以及 1930-1950年該校修習「教育基礎理論」領域的中國學生之學習(劉蔚之2014)與本文構成連續與相互補充的系列探究

2 31 人中屬於「教育基礎理論」領域 8 人包括教育心理學 3 人教育哲學 3 人比較教育 2 人已另文發表(劉

蔚之2014)同時尚有「各學科教學領域」6 人包括宗教教育 3 人音樂科教育 1 人體育科教育 2 人這

部分因為涉及分科教學知識且與教育學本身關連性稍低本文暫不處理 此外在論文領域歸類方面許多論文有跨領域的性質分類討論時要歸類為某一領域常有相當困難舉例言

之許桂英(1931)與范崇德(1948)論文與指導教授專長皆與教育社會學有關但前者完全未曾處理相關理

論直接以問卷和訪談瞭解高教女性學生的適應問題現況後者則環繞鄉村教育的課程重建問題因此本文分

別歸類為高等教育及鄉村教育另趙冕(1946)指導教授為專長比較教育的 Tewksbury但論文以中國的平民教

育為主本文歸為平民教育類至於鄉村教育成人教育或平民教育民國早期對這些名詞使用並無一定規範

主要指城市正式學校體制之外特別是以廣大鄉村人口為對象的教育意涵與今日有很大不同例如趙冕論文

即曾說明成人教育與社會教育或是平民教育同義(Chao 1946 p 147)因之本文暫將之歸為一項討論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3

表一

1930~1950年代哥大師院博士生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與生

卒年 英文姓名 籍貫

赴美前最

高學歷

論文完成

時間與年

研究

領域 論文主題 指導教授

1 許桂英

(1904-) Hsuuml Jennie 南開大學

1931

(27)

高等

教育

Study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women in

China

S M

Sturtevant

2 何蔭棠

(1898-1987)

Hoh

Yam-tong 廣東 嶺南大學

1933

(35)

教育

行政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3 陳叔圭

(1899-1976)

Chen

Shu-kuei 福建

華南女子

文理學院

1933

(34)

中等

教育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E K

Fretwell

4 金澍榮

(1908-)

Chin

Shu-jung 廣東

北京師大

理化系清

華學校

1934

(26)

中等

教育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 M

Symonds

5 陳友松

(1899-1992)

Cheng

Yu-soong 湖北

武昌博文

書院菲律

賓馬尼拉

師範大學

1935

(36)

教育

行政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6 沈褘

(1900-1993) Shen Ye 江蘇 香港大學

1936

(36)

中等

教育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E K

Fretwell

7 阮康成

(1911-2008)

Juan

Kang-cheng 廣東 北京大學

1940

(29)

平民

教育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J K

Norton

5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8 劉桂焯

(1911-)

Lau

Kwei-chuek 廣東 嶺南大學

1940

(29)

中等

教育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J L

Childs

9 程賜康

(1907-)

Chen

Sik-kong 江蘇

1942

(35)

成人

教育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W C

Hallenbeck

10 魏永清

(1906-1991)

Wei

Yung-ching 河北

燕京大學

社會系

1943

(37)

師範

教育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H Elliott

11 劉彭年

(1901-1988)

Liu

Bang-nee 江蘇

(上海)師

範學校

1945

(43)

教育

行政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G D

Strayer H

M Walker

12 陳福添

(1911-)

Chan

Fook-tim

1946

(35)

國際

文教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F W Cyr

13 郭錫恩

(1916-2011)

Kwoh

Sih-ung 江蘇

1946

(30)

高等

教育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

Lloyd-Jone

s

14 趙冕

(1903-1965)

Chao

Pu-hsia 浙江 東南大學

1946

(43)

平民

教育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D G

Tewksbury

15 譚惠珍

(1904-2003)

Thom

Wai-chun 廣東 香港大學

1946

(42)

中等

教育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W French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50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August 2015Vol51 pp49-88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Wei-Chih Liou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nalyzed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the lens of ldquoHistory of Pedagogy in Modern

Chinardquo and identified critical perspectives associated with the knowledge acquired and transferred

by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 at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between 1930 and 1950

Since all students wer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iddle Education Rur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findings drawn from data of students in these areas were considered most

representative for this period Results found that dissertation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inly focused on funding and distribution issues in Chinarsquos educational finance system revealing

an urgent need for a resolution dissertations in Middle Education were mostly based on Social

Efficiency Theory and while dissertations in Rural Education were deeply impacted by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child-centered curricula were also advocated As for the dissertation advisors

the majority were scholars subscribing to the Social Efficiency ideology followed by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s In addition when evaluating these dissertations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 most students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ir

learning yet there were also dissertations plagued with issues such as lacking a thorough and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ories

Keywords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History of Pedagogy Education

Schola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Addresscaminontnuedutw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1

壹前言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深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英中文簡稱為 TC哥大師院)影響1950年之前就讀

該校的中國學生約 1810人1960年為止取得博士學位者有 68人(Kao 1951 Yuan 1961)

由數量推估可能是西方各國影響中國教育最深的單一院校但是這些就讀哥大師院的中

國學生究竟在該校學到什麼學得好不好面對文化經濟政治背景的差異他們如何將

所學運用於中國情境這最後一個問題不僅是歷史問題也對今日教育學發展非常關鍵

最能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史料之一應是文本明確性與學術嚴謹度最高的博士論文獲

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人數雖少對於中國教育則有較重大的影響他們的論文內容與師承的

指導教授理論陣營更是理解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何種知識理論進而據以重建與評估「哥

大師院教育學理論影響中國」這段歷史最適當的第一步

本研究屬歷史研究以就讀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撰寫的博士論文為基本分析史料輔以

指導教授檔案資料彙整進行歷史理解與解釋這些一手史料對探討「中國近代教育學中的

美國影響」極為關鍵主要原因是目前中文相關研究多以中國本土活動為研究範圍主要

焦點在於哥大教授訪華或教育學者赴美前與返國後的著述與活動(例如元青2001王彥

力2008陳競蓉2011)對留學時期學習活動與成果往往一語帶過猶有甚者由於

缺乏適當理解常直接認定留學該校者必是觀點高度相近的群體或都屬「杜威教育學派」

(例如王穎2007陳志科2009)

事實上「留美學習」真正關鍵作用是這些人經過培養與訓練成為「教育學者」所以

學者們在美國求學究竟承載著什麼樣具體實質的「美國教育學」不應該僅是空泛想像出的

「杜威教育學派」這個整體或流於個別學者生命史與教育學史上的模糊甚或空白一旦缺

乏對此段關鍵歷史的認識與分析就很難回應「他們所學到的教育學和返國後的實踐與著述

相較中間如何承繼或轉化又能夠帶給今日學者哪些有意義的歷史經驗智慧與教訓」這

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應該才是近代中國教育學發展史最重要的關鍵點之一換言之目前對

上述知識學習與轉化的重要問題幾乎無法具體回答與評估實因完全缺乏建立在留美時期一

手史料的研究本文以一手史料與檔案釐清史實將奠定回答上述問題的堅實基礎這是本

研究價值之所在

此外目前相關研究多集中於 1920 年代即已返國的學者而 1930 至 1950 年留學生人

5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數增加更多但光芒總被前輩學者掩蓋歷史樣貌並不清晰更重要的是1920 年代留學

該校的學者固然重要卻不能代表歷史全貌1930 年代之後中國博士生在哥大師院的學習

亟需關注本文將探討 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學生修習「教育實務」有關領域者的

論文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並試做歷史意義的評估

具體問題包括一中國學生在哥大師院的知識學習內容二師承與理論典範系譜分析

三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

本文將能補實「1930至 1950年代」這一時期的缺漏應有助於未來整體評估該校對中

國教育的歷史影響與意義1

貳中國學生的知識學習內容

根據袁同禮的論文目錄(Yuan 1961)輔以 ProQuest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以及哥大師

院註冊處所提供學生就讀資料(Registrar Office 2012)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博士生共 31人2本文處理的四領域共 17位詳如表一

1 本文為作者主持國科會專案計畫「中國近代教育學學科建構史研究--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知識轉移為例

(1912-1959)」(NSC 98-2410-H-003 -007 -MY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各學科領域的形成分化

與競逐(1898-1939)」(NSC 101-2410-H-003-026-MY2)研究成果之一謹此致謝該計畫研究成果另包括兩篇

已發表期刊論文分別探討 1914-1929年哥大師院中國博士學生(全部領域)之學習(劉蔚之2013)以及 1930-1950年該校修習「教育基礎理論」領域的中國學生之學習(劉蔚之2014)與本文構成連續與相互補充的系列探究

2 31 人中屬於「教育基礎理論」領域 8 人包括教育心理學 3 人教育哲學 3 人比較教育 2 人已另文發表(劉

蔚之2014)同時尚有「各學科教學領域」6 人包括宗教教育 3 人音樂科教育 1 人體育科教育 2 人這

部分因為涉及分科教學知識且與教育學本身關連性稍低本文暫不處理 此外在論文領域歸類方面許多論文有跨領域的性質分類討論時要歸類為某一領域常有相當困難舉例言

之許桂英(1931)與范崇德(1948)論文與指導教授專長皆與教育社會學有關但前者完全未曾處理相關理

論直接以問卷和訪談瞭解高教女性學生的適應問題現況後者則環繞鄉村教育的課程重建問題因此本文分

別歸類為高等教育及鄉村教育另趙冕(1946)指導教授為專長比較教育的 Tewksbury但論文以中國的平民教

育為主本文歸為平民教育類至於鄉村教育成人教育或平民教育民國早期對這些名詞使用並無一定規範

主要指城市正式學校體制之外特別是以廣大鄉村人口為對象的教育意涵與今日有很大不同例如趙冕論文

即曾說明成人教育與社會教育或是平民教育同義(Chao 1946 p 147)因之本文暫將之歸為一項討論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3

表一

1930~1950年代哥大師院博士生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與生

卒年 英文姓名 籍貫

赴美前最

高學歷

論文完成

時間與年

研究

領域 論文主題 指導教授

1 許桂英

(1904-) Hsuuml Jennie 南開大學

1931

(27)

高等

教育

Study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women in

China

S M

Sturtevant

2 何蔭棠

(1898-1987)

Hoh

Yam-tong 廣東 嶺南大學

1933

(35)

教育

行政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3 陳叔圭

(1899-1976)

Chen

Shu-kuei 福建

華南女子

文理學院

1933

(34)

中等

教育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E K

Fretwell

4 金澍榮

(1908-)

Chin

Shu-jung 廣東

北京師大

理化系清

華學校

1934

(26)

中等

教育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 M

Symonds

5 陳友松

(1899-1992)

Cheng

Yu-soong 湖北

武昌博文

書院菲律

賓馬尼拉

師範大學

1935

(36)

教育

行政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6 沈褘

(1900-1993) Shen Ye 江蘇 香港大學

1936

(36)

中等

教育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E K

Fretwell

7 阮康成

(1911-2008)

Juan

Kang-cheng 廣東 北京大學

1940

(29)

平民

教育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J K

Norton

5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8 劉桂焯

(1911-)

Lau

Kwei-chuek 廣東 嶺南大學

1940

(29)

中等

教育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J L

Childs

9 程賜康

(1907-)

Chen

Sik-kong 江蘇

1942

(35)

成人

教育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W C

Hallenbeck

10 魏永清

(1906-1991)

Wei

Yung-ching 河北

燕京大學

社會系

1943

(37)

師範

教育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H Elliott

11 劉彭年

(1901-1988)

Liu

Bang-nee 江蘇

(上海)師

範學校

1945

(43)

教育

行政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G D

Strayer H

M Walker

12 陳福添

(1911-)

Chan

Fook-tim

1946

(35)

國際

文教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F W Cyr

13 郭錫恩

(1916-2011)

Kwoh

Sih-ung 江蘇

1946

(30)

高等

教育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

Lloyd-Jone

s

14 趙冕

(1903-1965)

Chao

Pu-hsia 浙江 東南大學

1946

(43)

平民

教育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D G

Tewksbury

15 譚惠珍

(1904-2003)

Thom

Wai-chun 廣東 香港大學

1946

(42)

中等

教育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W French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1

壹前言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深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英中文簡稱為 TC哥大師院)影響1950年之前就讀

該校的中國學生約 1810人1960年為止取得博士學位者有 68人(Kao 1951 Yuan 1961)

由數量推估可能是西方各國影響中國教育最深的單一院校但是這些就讀哥大師院的中

國學生究竟在該校學到什麼學得好不好面對文化經濟政治背景的差異他們如何將

所學運用於中國情境這最後一個問題不僅是歷史問題也對今日教育學發展非常關鍵

最能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史料之一應是文本明確性與學術嚴謹度最高的博士論文獲

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人數雖少對於中國教育則有較重大的影響他們的論文內容與師承的

指導教授理論陣營更是理解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何種知識理論進而據以重建與評估「哥

大師院教育學理論影響中國」這段歷史最適當的第一步

本研究屬歷史研究以就讀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撰寫的博士論文為基本分析史料輔以

指導教授檔案資料彙整進行歷史理解與解釋這些一手史料對探討「中國近代教育學中的

美國影響」極為關鍵主要原因是目前中文相關研究多以中國本土活動為研究範圍主要

焦點在於哥大教授訪華或教育學者赴美前與返國後的著述與活動(例如元青2001王彥

力2008陳競蓉2011)對留學時期學習活動與成果往往一語帶過猶有甚者由於

缺乏適當理解常直接認定留學該校者必是觀點高度相近的群體或都屬「杜威教育學派」

(例如王穎2007陳志科2009)

事實上「留美學習」真正關鍵作用是這些人經過培養與訓練成為「教育學者」所以

學者們在美國求學究竟承載著什麼樣具體實質的「美國教育學」不應該僅是空泛想像出的

「杜威教育學派」這個整體或流於個別學者生命史與教育學史上的模糊甚或空白一旦缺

乏對此段關鍵歷史的認識與分析就很難回應「他們所學到的教育學和返國後的實踐與著述

相較中間如何承繼或轉化又能夠帶給今日學者哪些有意義的歷史經驗智慧與教訓」這

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應該才是近代中國教育學發展史最重要的關鍵點之一換言之目前對

上述知識學習與轉化的重要問題幾乎無法具體回答與評估實因完全缺乏建立在留美時期一

手史料的研究本文以一手史料與檔案釐清史實將奠定回答上述問題的堅實基礎這是本

研究價值之所在

此外目前相關研究多集中於 1920 年代即已返國的學者而 1930 至 1950 年留學生人

5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數增加更多但光芒總被前輩學者掩蓋歷史樣貌並不清晰更重要的是1920 年代留學

該校的學者固然重要卻不能代表歷史全貌1930 年代之後中國博士生在哥大師院的學習

亟需關注本文將探討 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學生修習「教育實務」有關領域者的

論文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並試做歷史意義的評估

具體問題包括一中國學生在哥大師院的知識學習內容二師承與理論典範系譜分析

三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

本文將能補實「1930至 1950年代」這一時期的缺漏應有助於未來整體評估該校對中

國教育的歷史影響與意義1

貳中國學生的知識學習內容

根據袁同禮的論文目錄(Yuan 1961)輔以 ProQuest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以及哥大師

院註冊處所提供學生就讀資料(Registrar Office 2012)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博士生共 31人2本文處理的四領域共 17位詳如表一

1 本文為作者主持國科會專案計畫「中國近代教育學學科建構史研究--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知識轉移為例

(1912-1959)」(NSC 98-2410-H-003 -007 -MY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各學科領域的形成分化

與競逐(1898-1939)」(NSC 101-2410-H-003-026-MY2)研究成果之一謹此致謝該計畫研究成果另包括兩篇

已發表期刊論文分別探討 1914-1929年哥大師院中國博士學生(全部領域)之學習(劉蔚之2013)以及 1930-1950年該校修習「教育基礎理論」領域的中國學生之學習(劉蔚之2014)與本文構成連續與相互補充的系列探究

2 31 人中屬於「教育基礎理論」領域 8 人包括教育心理學 3 人教育哲學 3 人比較教育 2 人已另文發表(劉

蔚之2014)同時尚有「各學科教學領域」6 人包括宗教教育 3 人音樂科教育 1 人體育科教育 2 人這

部分因為涉及分科教學知識且與教育學本身關連性稍低本文暫不處理 此外在論文領域歸類方面許多論文有跨領域的性質分類討論時要歸類為某一領域常有相當困難舉例言

之許桂英(1931)與范崇德(1948)論文與指導教授專長皆與教育社會學有關但前者完全未曾處理相關理

論直接以問卷和訪談瞭解高教女性學生的適應問題現況後者則環繞鄉村教育的課程重建問題因此本文分

別歸類為高等教育及鄉村教育另趙冕(1946)指導教授為專長比較教育的 Tewksbury但論文以中國的平民教

育為主本文歸為平民教育類至於鄉村教育成人教育或平民教育民國早期對這些名詞使用並無一定規範

主要指城市正式學校體制之外特別是以廣大鄉村人口為對象的教育意涵與今日有很大不同例如趙冕論文

即曾說明成人教育與社會教育或是平民教育同義(Chao 1946 p 147)因之本文暫將之歸為一項討論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3

表一

1930~1950年代哥大師院博士生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與生

卒年 英文姓名 籍貫

赴美前最

高學歷

論文完成

時間與年

研究

領域 論文主題 指導教授

1 許桂英

(1904-) Hsuuml Jennie 南開大學

1931

(27)

高等

教育

Study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women in

China

S M

Sturtevant

2 何蔭棠

(1898-1987)

Hoh

Yam-tong 廣東 嶺南大學

1933

(35)

教育

行政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3 陳叔圭

(1899-1976)

Chen

Shu-kuei 福建

華南女子

文理學院

1933

(34)

中等

教育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E K

Fretwell

4 金澍榮

(1908-)

Chin

Shu-jung 廣東

北京師大

理化系清

華學校

1934

(26)

中等

教育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 M

Symonds

5 陳友松

(1899-1992)

Cheng

Yu-soong 湖北

武昌博文

書院菲律

賓馬尼拉

師範大學

1935

(36)

教育

行政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6 沈褘

(1900-1993) Shen Ye 江蘇 香港大學

1936

(36)

中等

教育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E K

Fretwell

7 阮康成

(1911-2008)

Juan

Kang-cheng 廣東 北京大學

1940

(29)

平民

教育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J K

Norton

5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8 劉桂焯

(1911-)

Lau

Kwei-chuek 廣東 嶺南大學

1940

(29)

中等

教育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J L

Childs

9 程賜康

(1907-)

Chen

Sik-kong 江蘇

1942

(35)

成人

教育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W C

Hallenbeck

10 魏永清

(1906-1991)

Wei

Yung-ching 河北

燕京大學

社會系

1943

(37)

師範

教育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H Elliott

11 劉彭年

(1901-1988)

Liu

Bang-nee 江蘇

(上海)師

範學校

1945

(43)

教育

行政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G D

Strayer H

M Walker

12 陳福添

(1911-)

Chan

Fook-tim

1946

(35)

國際

文教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F W Cyr

13 郭錫恩

(1916-2011)

Kwoh

Sih-ung 江蘇

1946

(30)

高等

教育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

Lloyd-Jone

s

14 趙冕

(1903-1965)

Chao

Pu-hsia 浙江 東南大學

1946

(43)

平民

教育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D G

Tewksbury

15 譚惠珍

(1904-2003)

Thom

Wai-chun 廣東 香港大學

1946

(42)

中等

教育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W French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5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數增加更多但光芒總被前輩學者掩蓋歷史樣貌並不清晰更重要的是1920 年代留學

該校的學者固然重要卻不能代表歷史全貌1930 年代之後中國博士生在哥大師院的學習

亟需關注本文將探討 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學生修習「教育實務」有關領域者的

論文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並試做歷史意義的評估

具體問題包括一中國學生在哥大師院的知識學習內容二師承與理論典範系譜分析

三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

本文將能補實「1930至 1950年代」這一時期的缺漏應有助於未來整體評估該校對中

國教育的歷史影響與意義1

貳中國學生的知識學習內容

根據袁同禮的論文目錄(Yuan 1961)輔以 ProQuest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以及哥大師

院註冊處所提供學生就讀資料(Registrar Office 2012)1930至 195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博士生共 31人2本文處理的四領域共 17位詳如表一

1 本文為作者主持國科會專案計畫「中國近代教育學學科建構史研究--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知識轉移為例

(1912-1959)」(NSC 98-2410-H-003 -007 -MY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各學科領域的形成分化

與競逐(1898-1939)」(NSC 101-2410-H-003-026-MY2)研究成果之一謹此致謝該計畫研究成果另包括兩篇

已發表期刊論文分別探討 1914-1929年哥大師院中國博士學生(全部領域)之學習(劉蔚之2013)以及 1930-1950年該校修習「教育基礎理論」領域的中國學生之學習(劉蔚之2014)與本文構成連續與相互補充的系列探究

2 31 人中屬於「教育基礎理論」領域 8 人包括教育心理學 3 人教育哲學 3 人比較教育 2 人已另文發表(劉

蔚之2014)同時尚有「各學科教學領域」6 人包括宗教教育 3 人音樂科教育 1 人體育科教育 2 人這

部分因為涉及分科教學知識且與教育學本身關連性稍低本文暫不處理 此外在論文領域歸類方面許多論文有跨領域的性質分類討論時要歸類為某一領域常有相當困難舉例言

之許桂英(1931)與范崇德(1948)論文與指導教授專長皆與教育社會學有關但前者完全未曾處理相關理

論直接以問卷和訪談瞭解高教女性學生的適應問題現況後者則環繞鄉村教育的課程重建問題因此本文分

別歸類為高等教育及鄉村教育另趙冕(1946)指導教授為專長比較教育的 Tewksbury但論文以中國的平民教

育為主本文歸為平民教育類至於鄉村教育成人教育或平民教育民國早期對這些名詞使用並無一定規範

主要指城市正式學校體制之外特別是以廣大鄉村人口為對象的教育意涵與今日有很大不同例如趙冕論文

即曾說明成人教育與社會教育或是平民教育同義(Chao 1946 p 147)因之本文暫將之歸為一項討論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3

表一

1930~1950年代哥大師院博士生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與生

卒年 英文姓名 籍貫

赴美前最

高學歷

論文完成

時間與年

研究

領域 論文主題 指導教授

1 許桂英

(1904-) Hsuuml Jennie 南開大學

1931

(27)

高等

教育

Study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women in

China

S M

Sturtevant

2 何蔭棠

(1898-1987)

Hoh

Yam-tong 廣東 嶺南大學

1933

(35)

教育

行政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3 陳叔圭

(1899-1976)

Chen

Shu-kuei 福建

華南女子

文理學院

1933

(34)

中等

教育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E K

Fretwell

4 金澍榮

(1908-)

Chin

Shu-jung 廣東

北京師大

理化系清

華學校

1934

(26)

中等

教育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 M

Symonds

5 陳友松

(1899-1992)

Cheng

Yu-soong 湖北

武昌博文

書院菲律

賓馬尼拉

師範大學

1935

(36)

教育

行政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6 沈褘

(1900-1993) Shen Ye 江蘇 香港大學

1936

(36)

中等

教育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E K

Fretwell

7 阮康成

(1911-2008)

Juan

Kang-cheng 廣東 北京大學

1940

(29)

平民

教育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J K

Norton

5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8 劉桂焯

(1911-)

Lau

Kwei-chuek 廣東 嶺南大學

1940

(29)

中等

教育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J L

Childs

9 程賜康

(1907-)

Chen

Sik-kong 江蘇

1942

(35)

成人

教育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W C

Hallenbeck

10 魏永清

(1906-1991)

Wei

Yung-ching 河北

燕京大學

社會系

1943

(37)

師範

教育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H Elliott

11 劉彭年

(1901-1988)

Liu

Bang-nee 江蘇

(上海)師

範學校

1945

(43)

教育

行政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G D

Strayer H

M Walker

12 陳福添

(1911-)

Chan

Fook-tim

1946

(35)

國際

文教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F W Cyr

13 郭錫恩

(1916-2011)

Kwoh

Sih-ung 江蘇

1946

(30)

高等

教育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

Lloyd-Jone

s

14 趙冕

(1903-1965)

Chao

Pu-hsia 浙江 東南大學

1946

(43)

平民

教育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D G

Tewksbury

15 譚惠珍

(1904-2003)

Thom

Wai-chun 廣東 香港大學

1946

(42)

中等

教育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W French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3

表一

1930~1950年代哥大師院博士生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與生

卒年 英文姓名 籍貫

赴美前最

高學歷

論文完成

時間與年

研究

領域 論文主題 指導教授

1 許桂英

(1904-) Hsuuml Jennie 南開大學

1931

(27)

高等

教育

Study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women in

China

S M

Sturtevant

2 何蔭棠

(1898-1987)

Hoh

Yam-tong 廣東 嶺南大學

1933

(35)

教育

行政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3 陳叔圭

(1899-1976)

Chen

Shu-kuei 福建

華南女子

文理學院

1933

(34)

中等

教育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E K

Fretwell

4 金澍榮

(1908-)

Chin

Shu-jung 廣東

北京師大

理化系清

華學校

1934

(26)

中等

教育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 M

Symonds

5 陳友松

(1899-1992)

Cheng

Yu-soong 湖北

武昌博文

書院菲律

賓馬尼拉

師範大學

1935

(36)

教育

行政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G D

Strayer

6 沈褘

(1900-1993) Shen Ye 江蘇 香港大學

1936

(36)

中等

教育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E K

Fretwell

7 阮康成

(1911-2008)

Juan

Kang-cheng 廣東 北京大學

1940

(29)

平民

教育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J K

Norton

5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8 劉桂焯

(1911-)

Lau

Kwei-chuek 廣東 嶺南大學

1940

(29)

中等

教育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J L

Childs

9 程賜康

(1907-)

Chen

Sik-kong 江蘇

1942

(35)

成人

教育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W C

Hallenbeck

10 魏永清

(1906-1991)

Wei

Yung-ching 河北

燕京大學

社會系

1943

(37)

師範

教育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H Elliott

11 劉彭年

(1901-1988)

Liu

Bang-nee 江蘇

(上海)師

範學校

1945

(43)

教育

行政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G D

Strayer H

M Walker

12 陳福添

(1911-)

Chan

Fook-tim

1946

(35)

國際

文教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F W Cyr

13 郭錫恩

(1916-2011)

Kwoh

Sih-ung 江蘇

1946

(30)

高等

教育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

Lloyd-Jone

s

14 趙冕

(1903-1965)

Chao

Pu-hsia 浙江 東南大學

1946

(43)

平民

教育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D G

Tewksbury

15 譚惠珍

(1904-2003)

Thom

Wai-chun 廣東 香港大學

1946

(42)

中等

教育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W French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5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8 劉桂焯

(1911-)

Lau

Kwei-chuek 廣東 嶺南大學

1940

(29)

中等

教育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J L

Childs

9 程賜康

(1907-)

Chen

Sik-kong 江蘇

1942

(35)

成人

教育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W C

Hallenbeck

10 魏永清

(1906-1991)

Wei

Yung-ching 河北

燕京大學

社會系

1943

(37)

師範

教育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H Elliott

11 劉彭年

(1901-1988)

Liu

Bang-nee 江蘇

(上海)師

範學校

1945

(43)

教育

行政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G D

Strayer H

M Walker

12 陳福添

(1911-)

Chan

Fook-tim

1946

(35)

國際

文教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F W Cyr

13 郭錫恩

(1916-2011)

Kwoh

Sih-ung 江蘇

1946

(30)

高等

教育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E

Lloyd-Jone

s

14 趙冕

(1903-1965)

Chao

Pu-hsia 浙江 東南大學

1946

(43)

平民

教育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D G

Tewksbury

15 譚惠珍

(1904-2003)

Thom

Wai-chun 廣東 香港大學

1946

(42)

中等

教育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W French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5

16 朱炳乾

(1915-1988)

Chu

Ping-chien 湖南

中央大學

教育系

1947

(32)

鄉村

教育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F W Cyr

17 范崇德

(1913-)

Fan

Chung-teh 中央大學

1948

(35)

鄉村

教育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E de S

Brunner

以下將以學生論文領域分項如下分別探討

教育行政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陳叔圭金澍榮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

鄉村與平民教育程賜康阮康成趙冕朱炳乾范崇德

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許桂英郭錫恩陳福添

以下先將各領域中與本文題旨緊密關連而特具意義的論文加以歸納重點並指明意

一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論文有三篇集中於 1930至 1940年代都以教育財政與統計為題均由 G D

Strayer(1876-1962)指導

(一)何蔭棠

何蔭棠(Hoh 1933)分析各國退還庚款的歷史背景與發展以及庚款之運用管理與

分配進而評定這些做法的價值並找出改進方法他發現庚款在教育使用上存在使用

於少數精英而遺忘數以億計普通民眾的現象主張按照平等及公平分配的原則也就是「最

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原則讓佔中國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農民也能獲得庚款帶來的教育利

何蔭棠具體建議應使用庚款經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改善鄉村教育中央層級應組成

一個鄉村教育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與管理而各省也能成立相應的省級鄉村教育委員會他

進一步將省級委員會建置包括研究與規劃部門鄉村教育訓練工作群鄉村工作者的學校

等組織與職掌等均有細膩的規劃(Hoh 1933 pp452-461)

(二)陳友松

陳友松(Cheng 1935)所撰「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目的是要找出解決方法確保公

共教育能獲得充分穩定的財政支援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5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陳友松發現無論就兒童所享有「受教育機會」的程度「正在就學者」在總人口中比

例人均負擔的教育經費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教育經費或教育經費佔總預算比例幾乎

都遠居世界各國之後反之軍事預算卻佔中央政府預算的一半債務與賠償又佔近三分之

一所剩僅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作為包括教育在內的其他各種用途因此他提出包括

如何擴大教育財政來源等具體改進之道(Cheng 1935)

(三)劉彭年

劉彭年在 Strayer(與 H Walker共同)指導下於 1945年完成的《美國主要都市之

教育研究》相對於 1930年代何蔭棠陳友松論文呈現的「沈重」氛圍此論文顯得較為「輕

快」探討的對象是美國 12個都市學校系統的教育研究部門瞭解他們的組織活動和成就

採用實地訪談蒐集檔案紀錄與報告加以統計分析輔以問卷調查法

(四)教育行政領域論文的意義

以上論文何蔭棠陳友松論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地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

國教育財政問題的著作處理財政窘困分配正義問題且帶有「救亡」之意圖論文以教

育財政與教育統計的事實性資料說明教育經費分配不足不公落後與苦難特別是廣大

鄉村民眾教育受忽視的嚴重性透過統計數字一覽無遺這使得有關教育財政改進的建議因

之更有說服力至於劉彭年論文研究對象與問題具體明確以資料的統計整理與討論為主

堪稱教育研究統計方法與技術扎實的作品

二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有六篇論文較早的兩篇皆以調查法完成都未涉及學校實務

背後中等教育的理念討論1935年之後完成的四篇均以制定學校甚或一省的教育方案為

主並由方案背後教育哲學或心理學基礎至實際制定推展等具體步驟均一體考量以下

分述之

(一)陳淑圭

陳淑圭(Chen 1933)論文主題是美國中學的獎勵制度採問卷調查加上個別訪談與

小團體討論法探究有關獎勵制度的基本議題如應否使用獎勵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

單位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等探討學校的實務運作調查對象包括美國 41州的 235

所學校以及紐約市附近四所中學的 1352位學生

除瞭解實務運作之外另以七個有關獎勵制度為基本議題1獎勵應否使用2獎勵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7

的應是認可或獎賞3獎勵應以個人或團體為單位4獎勵應以競爭或非競爭為基礎5

應人人有機會還是少數優秀者才有機會6哪些成就應予獎勵(例如學業或運動)7

獎勵應具有物質上的價值嗎在上述每一議題之下陳淑圭先羅列出所蒐集的各種正反面論

點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以及行政上可能遭遇的困難的考量之後提出具體建議她強調由

於這些議題涉及教育哲學與生活哲學並非所謂唯一正確答案且理論上的考慮只有在形成

計畫和政策時有效最終應由結果決定故每一學校仍應各自斟酌(Chen 1933 p

143-156)

(二)金澍榮

金澍榮(Chin 1934)運用問卷調查探討「學生在校內所學科目和在校外所從事的休閒

活動之間的關係」他在序論中指出1918年 NEA提出中等教育課程的七項主要目標明定

有「休閒活動之重要性」他想知道學校教育對於學生之休閒活動能有何種程度之貢獻

金澍榮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並不關心何謂休閒(leisure)或是何謂有價值地利用

休閒時間等意義與價值問題而只是要確定學生所接受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

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之間事實上的量化的關係具體研究問題是1高中生普遍參與的校外

活動是哪些2性別年齡智力學業成就喜好科目父母職業和學校教學與校外活動

的進行有何種關係3影響校外活動的因素除了學校教學外其他來源(例如雙親兄

姐好友學習過的課程)影響程度如何(Chin 1934 p 1)金澍榮製作了 1700份問

卷分給兩所高中的學生作答共回收約 710份調查結果是有無修習某課程與該科相

關課外活動僅有很小關係(Chin 1934 p 49)

(三)沈禕

沈褘的論文是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絕非齊頭式平庸化的民主為前提主張資優兒童教育

仍應重視據此為單一學校規畫以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案方案最根本原則包

括教育須以社會目的與民族文化為基礎(他認為是三民主義)學習之本質是有機體持續

與環境互動的動態歷程(而非刺激與反應之連結)中等教育初中階段的教育功能是社會與

道德經濟與職業個人嗜好與健康亦即促成學生健全均衡之發展(Shen 1936)

這些功能主要仍延續 1918年 NEA中等教育七項原則顯示出教育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維

持平衡以及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目標

(四)劉桂焯

劉桂焯(Lau 1940)為當時因中日戰爭而由廣東避居香港的嶺南中學規劃課外活動方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5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案他在具體提案之前先以專章處理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劉桂焯說明

指導教授 Childs對這一章中的觀念影響很大(Lau 1940 Acknowledgment)而規劃方案

背後最佳最簡要之教育哲學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Lau 1940 p 21)此外他強

調完全是依照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和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來規劃整個課

外活動方案(Lau 1940 p103)

最後劉桂焯更依據這些進步教育理念如以兒童為中心打破學科界線的課程等設

計出一份檢核表並以此檢核表實際檢視嶺南中學現況結果發現學校實務與劉桂焯在美

所學的教育理念及規劃的課外活動方案難以符合他因此認為學校過於傳統與守舊還有很

大改善空間(Lau 1940 pp99-103194-204)

(五)譚惠珍

譚惠珍(Thom 1946)基於中國正處於戰後重建的關鍵期一定要重視女子教育問題

她為廣東一所私立女中規劃組織與行政以適應新處境下的女子教育女中位在廣東市的郊

區環境優美可供 50人住宿該校的哲學是透過有計劃的理念與活動保持傳統中優

美的實踐但也努力追求進步以全人教育培養出忠於真正自我經濟獨立關心社區國

家與世界的女性

譚惠珍強調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所以該校基本哲學是透過理念與活動的規劃追求

進步提供學生「準備與訓練」絕不能隨意發展(Thom 1946 pp33-45)這一點與 Dewey

「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準備」頗為不同她規劃的課程綱要與科目均保持以學科為主要架

構而非兒童中心教育的打破學科架構的主張(Thom 1946)學校具體目標則是提供健

康環境落實與生活的關連採取功能性的方案以幫助個人獲最大發展進而在社會智

能道德體力等生活領域有效運作此外更承認個別差異以個別化教育為理想重視

工作的尊嚴在行動中學習等(Thom 1946 pp47-56)

(六)魏永清

魏永清在哥大師院主修領域雖是宗教教育(Registrar Office 2012)但論文是為河

北省規劃中等教育師資的培養方案因之列入本研究範圍

魏永清發現河北省初等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平民教育運動也激起對平民教育的重視而

平津地區高等教育向來發達相較之下中等教育則缺失不少包括未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形式化的課程以及忽視品格教育等所以在戰後重建工作中中等教育將極為重要魏永

清受到 NEA的相關主張影響強調應該要培養身心健康積極參與民主社會具有適當生命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59

哲學忠誠於民主理念以及三民主義的青年但這些目標若缺乏良師就無由完成所以他要

透過一所省立師範學院的設置與教育安排培養出具有文化與通識素養專業訓練有素教

學能力強的中學教師(Wei 1943)

魏永清強調所培養的師資應具有新興心理學素養這是指場域心理學(field theory)

因為學習是有機體個體之整體洞見式的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需求有目的的問題解決

活動方為重點而非個別學習的加總他的師範教育方案包括入學前的甄選師範生師範教

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畢業後的實習在職進修有效輔導等部分(Wei 1943)

(七)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歸納言之此一領域論文有以下特性

哥大中國學生在 1930年之前關注中等教育者只有張彭春(作者2013)1930年之後

此一領域才成為中國學生的主修之一他們的研究對中等教育功能與目的之界定主要

仍延續 1918年 NEA公布「中等教育七項主要原則」3強調經濟職業準備道德與健

康等為未來的準備(金澍榮魏永清沈禕譚惠珍)

除劉桂焯之外他們規劃的中等教育課程架構並未打破學科壁壘所規劃的方案幾乎都

以學科為基礎且以班級為教學單位(沈禕譚惠珍)

引用的參考書目範圍相當廣泛與專門分化包括中等教育原則學校建築設備學校

行政心理輔導教師管理與督導學校預算課程團體活動等且深受各中等教育

專業團體報告書的影響(沈禕譚惠珍)4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教育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且以民主(沈褘譚惠珍)或是三民

主義(沈禕魏永清)為理想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方面視個人為具有整體性的有機體能與環境互動形成經驗與學

習因之主要以功能心理學和場域心理學作為基礎而非只有低層次的「刺激―反應」

連結(沈禕劉桂焯魏永清)對 Thorndike的引用已非常少見不若 20年代在中國

學生論文中之強勢引導地位

3 該文件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效率派在中學課程上取得之重大勝利與成就且影響教育實務極深遠(Kliebard

2004) 4 例如譚惠珍非常倚重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NEA)之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在 1940年代出版的

下列三本報告書lsquoLearning the ways of democracy (1941)rsquo lsquoEducation for all American youth (1944)rsquo lsquoPurposes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1942)rsquo此外還有 NEA 之lsquoDiscipline for todayrsquos children and youthrsquo(194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之lsquoPlanning for American Youthrsquo(1944)(Thom 1946 pp214-217)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6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以上分析顯示本領域多數論文都偏向以哥大師院中等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率派」理論

陣營的主張為主5比較不同的則是劉桂焯明顯受 Dewey理論陣營影響由社會重建派大

將同時也是「杜威門徒」的 Childs所指導(Cremin et al 1954 p 230)論文明確

標舉以「教育即生活」為理想論述也相當倚重杜威及其他幾位著名「社會重建派」的進步

主義教育哲學家著作(如 KilpatrickBodeChilds)6

三鄉村與平民教育

五篇論文都在 1940年代完成堪稱此時期中國學生修習重點以下分述之

(一)阮康成

阮康成在 J K Norton(1893-1979)指導下完成《中國過渡時期教育方案》是「為

一整個國家而寫」且主要以建立平民教育體制為理想「獻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大眾」(Juan

1940扉頁)

本文目的在於診斷性地評估當代中國教育體制傾向西方化教育的主要問題繼而解釋

體制外的平民教育運動之發展與意義最後規劃新的教育理想及具體教育方案阮康成的基

本前提是教育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現代中國正式學校體制(6-3-3學制)卻使多數人無力逐

級全部完成因之反而更不民主另一方面以掃除文盲做新民為目標建立在現實需求

以及對事實和文化傳統之全面理解的平民教育運動正直接擔負著中國轉換時期的發展任務

才是民族重建與繁榮的基礎(Juan 1940)所以他據以規劃四大項教育方案以分別達

成政治啓蒙經濟提升社會改進個人幸福為目標並以專章處理教育行政組織與制度應

有的相應調整實施策略教學方法師資培養財務支援等(Juan 1940)

(二)程賜康

程賜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平民教育實驗的考察基礎上進而提出新的教育方案以幫助

5 本研究對於哥大師院理論派別的名稱是參考 Kliebard (2004)社會效率派(social efficiency educators)主張一

個運作良好的社會應優先於個人的存在興趣與需求重視科學的力量冷靜規劃教育體制與內容及早以測驗

工具來篩選學生而決定其未來可能職業與社會角色進而直接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分軌課程如此即能建立一個

運作順暢有效率經濟而不浪費的社會他們意在促成普通學校(而非進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

效率沒有要用教育或學校來引導社會重建的企圖另外要提醒的是Kliebard 將 Thorndike 心理學派本身另

以發展主義派(developmentalist)稱之但本研究透過對於中國學生的師承系譜分析進一步發現哥大師院中

社會效率派學者與 Thorndike 心理學派實有直接師承關係這是 Kliebard 所忽視的 6 社會重建派(social reconstructionism)也稱社會改良派(social meliorists)重視學校作為社會變遷與社會正義

的主要力量以及教師引導社會之功能企圖透過學校來引導與啟蒙社會變革而非對學生選擇與分類施加為

未來職業做準備以提高社會效率的教育哥大師院社會重建派學者除與杜威學派有直接師承關係之外理論淵

源尚可溯自 L F Ward (參見 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1

那 97被屏除於學校體制外的人民他歸納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成就包括解決生活整體問

題以實驗方式不斷嘗試改革建立可運作的組織體系確立資源與人力等這些實驗不但

分析需求調查資源展布策略更以他們對本土情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程賜康認

為平民教育真正落實了實驗與實用主義(Chen 1942 pp 25-27)

程賜康論文另一重點是確立了平民教育實居「實踐中國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民生

主義三者的關鍵地位」他運用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的相關歷史探究分析中國平民教育之興

起背景(Chen 1942 pp19-24)

平民教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都與民族主義有關因為民族主義要求教育普及使

每一國民身體心智道德能得最佳發展國家也才會完全實現軍事及經濟力量

平民教育也是民主的因為民主必須尊重個人人格使個人自由發揮智慧與自由行動

以負起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平民教育更是民生經濟的因為經濟發展與擴張需要廣泛運用科學技術與良好的管理

平民教育能使每人成為有效經濟單位富於生產力且生活更富裕

由此程賜康發現平民教育攸關中國民族民主與民生等各方面的重建至於具體提案

上他一轉而為兒童中心教育的立場強烈反對把文字教育當成教育的全部也反對有既定

的教科書內容以「班級」為形式地施教或是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的

做法因為鄉村教育是持續的生活歷程應以人民需求為出發(Chen 1942 pp76-95)

他主張由村學開始就要有透過選舉產生的教育董事會(school board)在村與縣層級應

有自主管理的全面性的組織與方案此外應建立有效率的鄉村教育行政體系進行實驗

視導協調立法認證財務支援研究與規劃等運用的管道應包括廣播電台博物館

圖書館醫院與遊戲場所(Chen 1942 pp92-135)

(三)趙冕

趙冕(1946)記錄與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對民主的奮鬥歷程其中趙冕認為平民教育最

能彰顯對民主的追求他認為 1920年代的新教育運動尚屬純美國式民主理念之推動但是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民主意義則不同它是與傳統或本土連結的

不須由外國移植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且以廣大人民為對象的(Chao 1946)

趙冕強調「平民」才是教育的優先對象應優先給予教育機會(Chao 1946 p iii)

他認同三民主義的理想認為是在個人主義與集權主義之間取得平衡的好方法此外平民

教育在中國民主化進程中極為重要教育好這些平民才會真正刺激民主的改革所以它既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6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教育運動也是社會改革(Chao 1946 pp12-16 147)

(四)朱炳乾

朱炳乾(1947)出發點是有感於中國教育行政制度過於中央集權缺乏地方彈性以及

人民參與和控制的空間在教育上政治介入過多政治考量多於專業領導使教育深受政

治局勢動蕩之苦特別是「縣」級的教育大多受限於經濟力量貧弱無法提供充分的教育方

案除小學或一般民眾教育之外很多縣竟無力提供充分的中等以上教育教育機會財務

視導等明顯不足(Chu 1947 pp 1-37)

論文基本假定是「縣」既是地方自治基本單位也應是最適合作為教育行政的基本單

位(Chu 1947 pp 96)所以應該重新分配各級教育行政功能建立一個具獨立運作能力

又能與行政部門相互協調合作的教育委員會尋求人民的合作與參與這應該是朝向民主的

一般性原則(Chu 1947 pp 114-122)

朱炳乾強調中國所需不只是針對兒童而施的正式學校教育而更是全體民眾的教育

(Chu 1947 pp 215-216)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最重要假定之一是個人的價值與

尊嚴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找出每個人特殊需求提供適合個人興趣與能力的教育使每位

國民不致在生活競賽中被拒於公平機會之外(Chu 1947 pp 101-109)

朱炳乾接下來提出縣與鄉鎮教育行政體制方案方案以強化縣教育行政組織有效行政

以改善民眾教育品質為宗旨包括整體先決條件公共學校體制應有之功能不同行政層級

教育功能之分配縣轄各級學校體制與其行政結構(含縣議會縣教育委員會縣教育局)

縣的行政與督導單位的設計以及人員財政課程與教材等均在考量規劃範圍內(Chu

1947 pp 134-214)他最後強調本研究只是示例仍在適應的過程無法僵化採用全

方位的縣級教育體系仍須進行必要的研究所以未來仍須以專業來克服本議案的激烈處所帶

來的抵制(Chu 1947 p 216)

(五)范崇德

范崇德(Fan 1948)對移植自外國但與傳統不相容的現代學校體制相當不滿認為導

致中國教育發展甚慢絕非正確方向(Fan 1948 pp 1-2)他推崇鄉村學校主張課程

應植基於社區鄉土積極正向引導全面生活課程應著重經驗重組由學生規劃以滿足其

需求有助於未來解決新問題(Fan 1948 pp 99-100)

在傳統學科教學法及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式教學法」(project method)之間范崇

德顯然主張後者他認為設計式教學法才是發展課程的最佳方式不但智識技巧能更自然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3

有效地學習也更能增進與社區的合作有效成為引導社區改革的社會力量至於課程發展

程序更不應有固定模式而應隨活動之本質參與人數及社區發展狀況來決定(Fan 1948

pp103-120)

(六) 鄉村與平民教育領域論文的意義

整體觀之鄉村教育領域論文共同之處是

批判當時的正式學校體制除 6-3-3學制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外中小學教育內容西化

學科壁壘分明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更無法改善生活或增進經濟生產力(阮康成朱炳乾

范崇德)

推崇刻正發展中的鄉村教育運動包括晏陽初陶行知或是梁漱溟等人建立在本土經

驗有方法與步驟地展開鄉村全面的改造與建設最符合實用主教育哲學講求科學與實

事求是的精神(Chen 1942 p 27)更提供極珍貴的教育實踐經驗(阮康成程賜康

趙冕)

十分關切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落實由參考文獻來看頗受 KilpatrickCountsChilds

等社會重建派以及 Dewey之影響(阮康成范崇德程賜康)另外趙冕與程賜康

也非常推崇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

他們的論文整體堪稱精彩以阮康成論文為例通篇建立在中國情境上從對現況的診

斷式分析到對中國文化重要優缺點之判別從而提出適合中國的解決提案與具體落實

方法環環相扣思慮縝密並將美國鄉村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適時融入論述脈絡展現

成為教育的治國人才(educational statesmanship)之自我期許(Juan 1940 p v)

趙冕與程賜康則對中國鄉村與平民教育建立了極佳的理論分析視野趙冕分析了平民教

育的民主意義與價值程賜康的分析則讓我們清楚看到鄉村與平民教育之所以重要正

是因為民族必須強大(民族)人民必須直接負起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民主)國

家必須經濟提升富有生產力(民生)但這些目標只靠少數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

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或者也可解釋為何在 1940年代多位中國學生以此為主修領域或

論文主題的原因這可能也正是趙冕與范崇德一再強調「鄉村課程重建即是進行社會改

革」之真義(Chao 1946 p 147 Fan 1948 p 2 pp98-103)

本領域論文充滿強烈救亡色彩除前述阮程范三人外趙冕在有關政府對教育應扮

演角色上雖明確主張「民主」需要教育來落實卻進而強調落實教育需要「強而有

力的政府」雖然趙冕知道這將會「犧牲個別性」或「把個別性置於整體之後」他還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6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是強調即連 TC教授都曾在 1940年發表的「民主宣言」(Manifesto on Democracy)中

宣示民主社會不必然要相信最小政府即是最佳政府反之TC教授呼籲在當前複雜局

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而有效的政府趙冕由此得到啟發認為中國亦應如是

(Chao 1946 pp12-16)

本領域在深受社會重建派影響之時卻也同時出現將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運用到鄉村學

校教育的主張例如范崇德與程賜康反對既定內容的教科書課程由師生與社區人士共

同決定反對傳統學科教學法主張設計式教學法等若合併考量前述中等教育領域的

劉桂焯(1940)也主張兒童中心課程1940年代開始這三位應該是在哥大師院獲博士

學位的中國學生裡首度明確主張兒童中心教育反轉了 1930年代無人在論文中提及

此主張的現象為何范程兩人會同時有如此「混合」的倡議究竟是有意地結合抑

或不自知的矛盾還需深入探究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

(一)許桂英

許桂英是女性在 TC主修教育社會學指導教授 Sturtevant也是女性學者論文探討

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學生面臨的問題她於 1931完成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有慨於中國女性學

生的處境除了一般的政治經濟社會知識結構等重大變革或革命等問題外比起男性更多

了在教育機構中爭取生存權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在中國與在美國的中國男女學生)加上訪談法(包括中

國的大學教授與校務主管)對於現況調查與歸納的結果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學生面

臨的問題包括健康物質環境課業社會適應家庭問題等(Hsuuml 1931)

(二)郭錫恩

郭錫恩(1946)論文主題是「美國大學中的中國學生」但事實上卻是定位為一本手冊

(guidebook)是為補充美國市面上給外國學生的手冊以幫助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效率地適

應在美的求學生活若是就此定位來說本論文可說是相當豐富且有深度

例如作者先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抑或是全人格發展」「學

術象牙塔或是社會責任」等問題有迥異的哲學取向(包括 1以經典為核心的人文主義取

向2引用現代心理學與生理學做為基礎以個人興趣發展與需求滿足和解決問題能力為

依歸的進步主義教育取向以及 3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第三種路徑)其次對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5

於留學前在中國的教育準備如何選擇美國大學赴美後有效利用圖書館發展閱讀技巧

考試類型課外活動等其中在中國時的教育準備包括對中國文化知識英語能力對

美國文化知識等僅就中國文化知識之掌握為例郭錫恩推薦了 21本參考書籍包括中國

哲學史文化史外交史經濟概況國學問答三民主義等範圍相當廣泛他相信若留

學生能全部讀完應該能在國外友人面前做很好的民間外交(Kwoh 1946)

不過就博士論文應有體例來看本文完全缺乏研究方法與架構材料來源研究成果

等說明

(三)陳福添

陳福添(Chan 1946)寫「一個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首先記錄作者本人 1941至 1945

年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國務院的文化交流方案擔任文化大使(訪問教師)向美國加州

Berkeley麻州 Springfield紐約市哥大師院的 Lincoln School多校中小學生宣揚中國

文化的過程其次為了宣揚中國文化回答常被美國學生問到的問題陳福添以將近 300

頁篇幅介紹中國這個部分也同時構成論文主體包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等主題他認為此一部份內容不太複雜艱深很可做為公共學校教科書

大學參考書或是美國一般民眾閱讀之用所附參考資料也都以介紹中國各方面特色的書籍

為主沒有教育類或學術性書籍(Chan 1946)

(四)高等教育與國際文教領域論文意義

此領域論文相對較不出色許桂英探討當時仍處於社會較為「邊緣」的「女性」在高等

教育中所遭遇的問題問題本身頗有價值唯缺乏較大觀點或理論之觀照做為探究基礎只

以問卷與訪談瞭解事實層面的狀況殊為可惜另兩本在二戰結束後完成的論文結構體例

都與學術論文應有格式相差頗大所設定的閱讀者也非學術社群而是一般民眾與博士論

文做為學術方法的訓練奠定未來獨立進行開創性研究之目的似乎頗相違背顯示哥大師院

培養博士學生在素質控管上應是發生了問題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6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參師承與理論典範之系譜分析

中國學生究竟學到些什麼除分析博士論文還應由師承及其所反映的典範陣營來分析

以適切定位其所學7

本研究涵蓋的 17位中國學生共由 14位教授指導若進一步追溯這些指導教授本身的

師承與理論陣營之系譜(此以博士論文指導關係為準)除幾位教授因為所留資料較少或

僅具碩士學位或是畢業自其他領域(如神學)致使目前尚不足以確認在教育學領域的理

論淵源與典範陣營外其餘多數教授的理論背景方面經分析後有以下初步發現1源出於

Thorndike理論陣營的社會效率派指導中國學生最多這些教授多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測

驗與統計中等教育等領域2其次則屬源出於 Dewey與 Kilpatrick一脈的社會重建派理

論陣營這些教授對於教育理論基礎有極大興趣也多是參與教育哲學系主任 Kilpatrick

之討論會(Kilpatrick discussion group)的活躍份子以下分述之

一社會效率派佔最多數

圖一 社會效率派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7 「理論陣營與典範分類」提供的只是一種概觀這樣做的功能在指出大要用以區隔藉以見到彼此差別與互動

不致將不同者混為一團既矛盾又無法區辨的事物(例如逕以 TC 為進步主義教育大本營就不易見到其中諸多重

大差別)但本研究也深刻體認每位學者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脈絡下主張常有變化同陣營內不同學者對特定

議題看法也常有差別所以細緻深入討論仍有必要

CA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Norton 1926

阮康成 1940

何蔭堂 1933

陳友松 1935

劉彭年 1944

Briggs 1913

French 1933

譚惠珍 1946

Fretwell 1919

陳淑圭 1933

沈禕 1936

Symonds 1923

金澍榮 1934

Woodworth 1899

Walker 1926

(劉彭年194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7

圖一顯示系出 Thorndike學派但以「社會效率派」為面貌出現的學者共 6位(藍色

框線者)在教育行政與中等教育領域指導共 8位中國學生佔指導教授 14位中的 43他

們是教育行政與統計領域的 StrayerNorton與 Walker中等教育領域的 FretwellFrench

以及教育測驗的 Symonds以下說明之

(一)Strayer

Strayer先前指導過郭秉文蔣夢麟與邰爽秋在 1930至 1950年間再指導何蔭棠陳

友松與劉彭年是 20世紀上半葉指導中國學生最多的 TC教授Strayer在 1905年由

Thorndike指導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該校教育行政系主任達 33年他主導大型教育調查

甚多是全美教育界最強而有力的影響者之一在全美最大的 18個城市學區視導主管中

曾一度高達 16人是 Strayer指導過的學生(Beale 1983 Cremin et al 1954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他指導的何蔭棠陳友松劉彭年都對教育現況做

科學描述統計和分析並致力於實務改進

(二)E K Fretwell

Fretwell(1878-1962)是 1917年 TC的博士指導教授是中等教育系系主任 Thomas H

Briggs(Briggs是 Thorndike的門生)他在 TC就讀時受到 Thorndike與 Briggs影響很

大其中 Briggs教授中等教育實驗與統計開課宗旨在強調進步主義的中等教育最重要原

則「由事實得到客觀性以對抗主觀的臆想修課學生需實驗性地解決與中等教育組織或

行政有關的實務問題」Fretwell畢業後1919至 1956年在 TC任教並與 Briggs運用

Thorndike學習原理於中學及課外活動研究(Bealer 1983Fretwell Faculty File n

d)

在理論典範傾向上Fretwell對教育看法「保守務實且傳統」(Bealer 1983 p 279)

以專長領域「課外活動」來說他主張課外活動由正式課程而來也會進而回歸並強化課程

本身而非單由學生興趣而來他工作的對象是全美由傳統保守行政人士主導的數量

居絕大多數的公共學校而非那少數擁抱進步主義教育新式理想的學校這些教育行政人員

處身於普通平常的教育環境是一群務實的人關心的其實只是自己學校中日常生活世界的

改進不是 Kilpatrick先知式的教學法Rugg激進的課程重建亦非 Kandel推行的國際

教育(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Bealer 1983)Fretwell所指

導的沈禕與陳淑圭論文中的學校也比較屬於這一種

(三) P M Symonds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6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ymonds(1883-1960)求學時是 E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1923年在 Thorndike

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至 1958在 TC任教1933至 1942年間擔任教育評量與研究方法系

的系主任1956至 1957年並曾任 AERA理事長(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他指導了金澍榮以統計方法探討課外活動之研究

(四)Will French

French(1889-)曾任中學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多年1933年在 Briggs指導下取得

博士學位1937至 1955年在 TC中等教育系服務(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指導譚惠珍進行學校實務規劃的研究

(五)J K Norton

Norton(1893-1979)1926年在 Stray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30至 1958在 TC服務

專長領域是學校財政與學校行政1942年 Strayer退休後Norton接任教育行政系主任

至 1958年退休1949年獲哥大頒贈 Nicholas Murray Butler獎章並於 1949至 1950年

擔任 NEA之教育政策委員會主席(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Vitae-John K

Norton n d)他指導阮康成關於鄉村教育之研究

(六)H M Walker

與 Strayer共同指導劉彭年的 Walker(1891-1983)本身是 1929年 TC教育心理學博

士1924至 1957在 TC任教並曾擔任教育統計系主任1944年她被選為美國統計學會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理事長更在 1949至 1950年被選為 AERA理事長

1975年獲提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n d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1943)8

以上分析旨在說明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曾經在 1920年代對 TC中國學生影響最

強大到了 1930年之後雖然直接修習教育心理學人數大為降低但透過師承淵源與研究典

範的啟發和延展源出於Thorndike陣營的社會效率派在哥大師院教育行政中等教育領域

運用 Thorndike心理與教育測驗工具等研究成果深耕中小學特別是學校經營管理與課程結

構讓學校系統運作更順暢因而在學校實務界擁有更多的權力與影響力(Labaree 2005

8 劉彭年畢業後留在美國走向統計學發展應是受到 Strayer 與 Walker 很大影響TC 畢業後劉彭年先任職於聯

合國統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又至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任統計部門主管最

後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任教至 1971 年退休曾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57)以及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會士(1958)學術成就頗高(Chen 1999)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69

Kliebard 2004)同時更持續發揮對中國學生的深刻影響

二社會重建派次之

本時期影響中國學生的第二個理論陣營應是社會重建派學者(參見圖二)其中 Childs

早年在中國傳教超過十年Tewksbury更在中國出生且度過青少年時代兩人與中國淵源頗

圖二 社會重建派的指導教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註「 」表指導關係「 」表示影響關係非指導關係

(一)J L Childs

Childs(1889-1985)曾在中國 YMCA傳教 11年(1916-1927)1919年 Dewey到中國訪

問時他在北平首度接觸並傾心於實驗主義教育哲學1931年在 Kilpatrick指導下完成學

位留校服務至 1954年退休熱中以政治與社會行動改進社會(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 d Childs 1931Stallones 2010)Childs 指導的劉桂焯也尊崇 Dewey 教育理念

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相當重視更主張排除現實困境將實用主義哲學下的

課外活動方案運用在嶺南中學激進程度與 Childs相較實不遑多讓和中等教育領域他

Dewey

Kilpatrick 1911

Childs 1931

劉桂焯 1940

de S Brunner 1914

Hallenbeck 1935

程賜康 1942

范崇德 1948

Reisner 1915

Tewksburg 1932

趙冕 1946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7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篇論文頗有不同9

(二)de S Brunner

社會重建派學者 E de S Brunner(1889-1973)是 Moravian神學院 1914年的神學

博士論文主題是宗教史1926年到哥大師院鄉村教育系任教專長是宗教教育鄉村與

成人教育指導范崇德寫鄉村教育他是 Kilpatrick於 1928年開始主導進行的社會重建派

討論會創始成員以及該派刊物《Social Frontiers》的重要作者(Who Was Who in America

1976)

(三)Hallenbeck

Wilbur Chapman Hallenbeck(1892-1986)所留資料較少目前知道他 1935年在 de S

Brunner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後即在哥大師院任教(至 1958年退休)專長是都市社會學成

人教育相當活躍於全美的幾個成人教育組織(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他

指導程賜康寫成人教育

(四)Tewksbury

指導趙冕寫中國平民教育的 D G Tewksbury(1894-1958)是在中國出生與長大青

年時期才返美就讀曾在燕京大學任教 5年(1922-1927)1932年在 E H Reisner指導

下取得 TC博士學位是繼 MonroeKandel之後哥大師院比較教育領域的教授(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Butts 1959)

三其餘指導教授

其餘幾位指導教授的理論典範立場由於目前資料尚不足以分析尚難歸類有待後續深

入探究以下初步分析師承

9 Childs 也指導過朱啟賢博士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1

圖三 「SturtevantmdashLloyd-Jones」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一)Sturtevant

Sarah M Sturtevant(1881-1942)是許桂英的指導教授她本身是 1904年 Berkeley

大學的學士1920年的哥大師院碩士並無博士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1923

年起她到哥大師院任教研究專長是中等學校師範專科學校與高等教育之中的學生事務主

管如何成功且有效率輔導學生的相關知識與技巧問題(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二)Lloyd-Jones

指導郭錫恩的 Esther Lloyd-Jones(1901-1991)也是由 Sturtevant指導她是哥大

1929年的博士(參見圖三)1928至 1966年在哥大師院任教其中 1933年擔任輔導實驗室

(Guidance Laboratory)主任1941年開始擔任學生事務行政系(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主任至 1966年退休她是美國學生事務指導工作的先驅之一(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Schetlin 1967)

Sturtevant

許桂英 1931

Lloyd-Jones 1929

郭錫恩 1946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7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圖四 「CarneymdashCyr」一脈與中國學生之師承系譜

(三)Cyr

指導陳福添與朱炳乾的 Frank W Cyr(1900-1995)1933年由 Mabel Carney(1918-1941

鄉村教育系創系的主任)指導獲哥大師院博士學位(參見圖四)指導教授 Carney僅有碩士

學位此處尚無法進一步分析師承(Mabel Carney Faculty File n d Weiler 2005)

Cyr終身致力於美國鄉村教育品質的改進他是 NEA鄉村教育部(Depar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of NEA)的理事長哥大師院 1944-1965年鄉村教育年度工作會議(Annual Work

Conference on Rural Education)主席1944年白宮鄉村教育會議籌備會成員又推動各

州成立合作教育服務董事會(Boar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對改進鄉村

教育的服務效率有很大貢獻(Cyr 1995)

圖五 Elliott與魏永清之師承系譜

(四)Elliot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是 1905年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學士

Carney

Cyr 1933

陳福添 1946

朱炳乾 1947

Elliott 魏永清 1943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3

1911年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1922年哥大師院文學碩士1940年 Yale

University哲學博士Elliott也有多年在華生活與工作經驗1905-1908年曾在中國擔任

美以美教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會督貝施福(Bishop James Whitford

Bashford)的秘書同時於 1906-1908年擔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上海的記者

1911-1923年在母校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心理學1922年開始在與哥大有

聯屬關係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宗教教育與心理學並於

1923-1929年在哥大師院宗教教育與心理學系任教進而由 1925年開始擔任系主任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圖六 1930年之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關係的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改自劉蔚之2013)

在分析與釐清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的師承與典範之後「中國學生到底學到什麼」歷史

圖像逐漸明晰綜言之本研究發現1930-1950年間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師從指導教授

之理論陣營與典範有越來越趨複雜多樣的情況但大致仍有以下趨勢

中國學生師從最多的指導教授來自與 Thorndike學派淵源緊密的社會效率派此一分析

結果實與中國學生在 1930年以前的學習趨勢一致1930年以前中國學生有高達 80(15

位學生中有 12位)與 Thorndike學派有師承或理論關係(如圖六)1930至 1950年則有 47

Cattell (Columbia University)

Thorndike 1898

Strayer 1905

郭秉文 1914

蔣夢麟 1917

邰爽秋 1927

Hillegas 1913

尚仲衣 1929

Dunn 1921

李蒸 1927

黃敬思 1927

劉湛恩 1922

朱斌魁 1922

Woodworth

1899

劉廷芳 1920

Gates 1917

夏瑞卿 1928

周學章 1923

李昂 1925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7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17位中有 8位)與該學派有緊密師承或理論淵源其次是社會重建派佔 24(17位中

有 4位)透過本文及同系列研究(劉蔚之20132014)可以初步總結 1950年以前哥大

師院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乃以源自 Thorndike陣營者影響最大

至於 1930年之前與之後師承 Thorndike學派的中國學生所學是否有所差異本研究發

現差別其實相當顯著1920年代中國學生直接以學習 Thorndike 學派教育心理學為尚10

但 1930年之後則是以將 Thorndike教育心理學測驗工具統計技術運用到學校行政中

等教育等領域為主的社會效率派之學習為主流

若與 Dewey理論陣營相較1930年以前 Dewey理論陣營影響中國學生較小(以蔣夢麟

與張彭春較為顯著其餘學生幾乎沒有受 Dewey影響的徵象)但 1930年之後Dewey理論

陣營影響確有增加例如修習教育實務領域的劉桂焯范崇德程賜康等若加上同時期教

育基礎理論領域的曾昭森朱啟賢樊星南傅統先(劉蔚之2014)源於 Dewey理論陣

營的社會重建派影響的確明顯唯兩陣營相較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Thorndike理論所

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更多時間持續更久領域範圍更廣這與一般多以為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深受杜威影響」或哥大中國學生逕屬「杜威教育學派」的論斷實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影響中國學生的不同理論陣營共同在哥大師院存在與競爭隨議題結合或

對立反映的正是該校歷來所珍視的智識多樣性兩任校長 J E與 W F Russell父子堅

持「沒有單一觀點主導沒有全校一致的教育哲學」因之該校常有思想的論戰(Cremin et

al 1954 p 230)而且知識的衝突是受到鼓勵與正面對待的(Cremin et al 1954

Null 2003)若將哥大師院的教授都歸屬於「杜威學派」並不符合史實

肆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與論文歷史特性分析(代結論)

最後本研究想要回答「中國學生究竟學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在前面分析與討論中

多數中國學生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極為關切非常努力地將在美國所學運用與轉化到本國情境

把自己當成治國人才來培養整體而言應予肯定在此則進而對他們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

進行歸納與反思其次將之置於整體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博士所撰論文的脈絡

一併探究(劉蔚之20132014)以拉長時間軸找出整體知識學習與轉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問題反思

10 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實務發展很深且在 TC 極為重要的 Thorndike 心理學派重視精確科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以釐定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學習本質與定律以及測驗的發展等(Kliebard 2004)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5

本研究透過直接史料分析 1930 至 1950 年代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修習「教育實務領域」

的論文分為「教育行政」「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鄉村與平民教育」「高等教育與國際

文教」等四大項分析其知識學習與轉化追溯其師承的理論典範結果發現

1930年代「教育行政」論文分析中國教育財政窘困與分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味甚

濃以教育統計資料呈現中國教育財政問題的嚴重性亦是該校中國學生間的創

「中等教育與師範教育」論文偏向社會效率派的主張欲促使普通學校(而非進

步主義教育的學校)運作更順暢更有效率

「鄉村與平民教育」論文對僅少數人有能力完成的正式學校體制相當批判關切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之落實但在充滿強烈救亡色彩同時晚期也出現兒童中心教

育主張

「高等與國際教育」論文數量偏少品質相對較不出色

透過對師承的系譜追溯以系出 Thorndike學派的「社會效率派」陣營的指導教

授共 6位佔最多數居次的是「社會重建派」指導教授 4位

在知識學習與轉化的評價方面多數學生論文撰寫態度嚴謹能融會所學值得

肯定唯亦存在少數論文品質不一或對所學缺少深思批判等問題

與 1920年代論文相較研究對象有轉向弱勢或邊緣(例如婦女鄉村與平民教育)

延伸趨勢

至於他們的知識學習與轉化問題本研究認為包括兩項以下分述之

(一)論文品質不一的問題

這個問題會出現首先應是留學生本人企圖心與格局(或能力)問題其次應是哥大師

院學術標準的問題

在企圖心與格局方面一篇論文品質良窳不在於題目大小而是處理與切入的視野格局

在多數中國學生身上例如沈禕劉桂焯魏永清譚惠珍或阮康成陳友松何蔭棠

為單一學校省份甚或整個國家的教育方案進行分析規劃或評估對整體教育或學校的理

念具體實施步驟之分析釐定都很嚴謹相當能融會在 TC所學本研究給予相當高評價

但不可諱言也有少數論文自我設限以致缺乏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表現例如

同樣是探討課外活動的兩篇論文金澍榮便選擇與劉桂焯極不相同的研究層次切入金

澍榮一開始即說明並不關心休閒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問題只是要描述學生所接受「校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7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內每科教學時間」以及參與和該科有關的「校外休閒活動」兩者在事實上的量化關係(Chin

1934 p 1)然而影響一個學生從事課外活動的變項極多(例如家庭或朋友影響)金澍

榮既無法一一控制也不可能深入分析其研究結果僅是發現所探討的兩變項間關係不大

因此研究本身貢獻有限最多只可看成博士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練習再者文獻探討僅引

用幾個調查研究參考書目只討論中學「各科教學」書籍結論亦完全沒有自己觀點就博

士論文標準而言殊為不足

相對之下劉桂焯專章掌握課外活動背後的教育哲學與心理學基礎之後才據以針對嶺

南中學加以規劃其論文參考書目則分為幾大領域教育社會與教育哲學(含一般教育中

等教育)心理學基礎課程(含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原則與實務)方案

評鑑學生之活動領導以及教師成長等企圖心與格局大不同(Lau 1940 pp182-193)

再以趙冕(Chao 1946)為例他以中國之民主教育為題雖然花了工夫整理中國文化

之民主成份但在分析當代中國平民與鄉村教育時個人主觀經驗和中國鄉村教育之描述不

時互相穿插比較接近個人經驗的散文式獨白從其論文雖然讓人看到東南大學畢業且有豐

富鄉村教育經驗的他與郭秉文陶行知梁漱溟及晏陽初等師長或同僚的情誼以及與

KilpatrickDewey在私人場合聊天交流時的看法但這應非博士論文該有的規格與品質

此外陳福添(Chan 1946)寫「文化教育交流之經驗」完全沒有說明研究方法架

構安排問題意識與待決問題甚至還以通俗性的「中國文化教材」為論文主體參考資料

缺乏學術性或教育學領域書籍很難看到作為博士論文應有的學術價值至於郭錫恩(Kwoh

1946)將論文定位為給中國留美學生參考的手冊沒有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

材料來源之說明作為手冊或許不錯但就博士論文來說恐過於單薄

以上幾本博士論文(時間上有三本完成於 1946年)能在哥大師院通過指導教授與口試

委員的評審著實令人驚訝該校教育品質與學術標準控管可能出現問題對應 Cremin等

人在校史中所言1930年代後期至戰後初期該校研究所過度擴張以 1938年為例負責教

育學博士學位(EdD)事宜的 Advanced School同時有超過 500個博士候選人「管道被拓得

太寬了」此外戰後有的教授同時指導超過百名以上博士生「博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逐漸缺

乏足夠監控」(Cremin et al 1954 p152 199)推測中國學生論文品質良莠不齊問

題可能既來自學生個人也來自哥大師院長期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標準難以嚴謹齊一的困境

(二)對所學缺少批判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且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學生對於所學缺少批判進而導致能入而不能出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7

或是輕率盲目移植

其實學生之中不乏對移植問題審慎思辨者例如沈禕即體認到教育有其地理與文化

的定位是個殊在地與動態的而非一般普世與不變的「它是在歷史長河的特定時間

特定社會特定地點之功能表現」無法隨意移植所以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其功能表

現即是「幫助人成長進而成為參與貢獻於所屬文化社會之成員」(沈禕1936頁 27)

至於阮康成在 Tewksbury比較教育學術訓練下也頗謹慎前已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輕率或盲目移植」仍是多數留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常見問題例如

前已述及劉桂焯論文(Lau1940)企圖心強格局較大不過他的問題也相當明顯

即完全按照美國教育學理論打造出一份「檢核表」與課外活動方案與中國教育現實落差極

大在實施上遭遇從理念本質到制度措施完全不相容的窘境但劉桂焯堅信他的(美國的)

理論與方案是最新最好最進步的(中國的)現狀是不正確或落後的因此他心目中理想

的學校必須先從校長的專業領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做起並且所有課程與課外活動需搭配

呼應幾乎已是全面清除重建才能迎接他的課外活動方案

范崇德(Fan1948)與程賜康(Chen 1942)也有類似問題范崇德堅決選擇設計式

教學法強調鄉村學校課程發展不應有固定模式並強烈主張放棄中國過於詳盡的課程標準

甚至認為鄉村小學課程應由學習者來規劃(Fan1948 pp203-218)程賜康則強烈反對把

文字教育當成是教育的全部直接評判有既定內容的教科書以「班級」為形式的施教有

既定學習時間如「一年或幾個月的教育」等教育安排為惡兩人似未考量到在中國鄉村學

校教育品質仍然低落的當時課程標準其實也有維繫最低教育品質的意義傳統學科結構與

教學方式也有確保系統知識架構與保障教育公平的優點若驟然放棄課程標準完全交給整

體素質尚不佳的教師或學習中的學生來決定後果恐是堪虞其實教材與課程在教育中應

扮演何種功能與角色在不同的 TC學者與理論陣營之間歷來一直有很大爭議11而這幾位中

國學生常以「設計式教學與課程」只有好「詳盡課程標準」或「既定內容教科書」只有壞

一方面無法反映全部的可能觀點另一方面也無法確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觀點

范崇德與程賜康在 1940年代仍主張美國 1920年代流行的兒童中心教育直接運用於鄉村

中國這種盲目移植很可能導致新的混亂其實 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後TC教育哲學主流

早已轉向對於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已有相當的反省與批判1933年即連 Kilpatrick也曾

坦承「許多人對設計式教學法之期待超乎它事實上所能達成的我認為他們犯了雙重錯

11 如 Kilpatrick 與 Bagley 之間的針鋒相對參考 Cremin et al(1954)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7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誤一期待一帖萬靈解藥二沒有認識到可能有更佳做法值得用心探索」(Beineke 1998

p 116)此一反思正是吾人該當重視的

相較於同一時期「教育基礎領域」中國學生所完成的論文例如曾昭森樊星南傅統

先也都難以避免能入不能出的問題(劉蔚之2014)歸納起來企圖心強用功認真撰寫

博士論文且整體論文表現也的確較為優異者似乎較容易有此問題雖無礙於對他們努力

之肯定但確實值得今日學者自我警惕以期所做研究能開展出更大視野與格局

二論文歷史特性與演變分析(代結論)

在得到以上 17篇論文初步分析結果之後本研究最後欲將這些結果與先前分析過的其

他中國學生的博士論文(劉蔚之20132014)一併觀察歸納中國學生整體知識學習與轉

化的特性與演變

(一)教育本質教育是目的或手段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趙冕曾經觀察到「經濟大恐慌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哥大師院中國學

生可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代」(Chao 1946 p 72)趙冕以為1920年代哥大師院中

國留學生是在一次大戰前後美國樂觀繁榮思想自由的教育觀點影響下受教多主張思想自

由認為教育本身即是目的而 1930年代以後哥大師院中國學生則反是他們願意接受政

治對思想的控制且同意教育是達成國家民族整體目的的方法(Chao 1946 p 194)

本研究在分析過所有學生的論文內容後也發現哥大師院的「兩個世代」中國學生對於

教育的基本功能與目的等本質問題之假定有很大差別例如1919年以哥大返國畢業

生蔣夢麟為首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推動議決呈請教育部廢止〔教育宗旨〕宣布

教育本義1920年代李建勛在博士論文中極力主張教育行政組織的專業自主之功能降低

政治之干預(Li 1927)黃敬思亦以建立獨立不受干擾的教學視導專業為念(Huang 1927)

然而至 1930之後曾昭森卻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Tseng 1933 p 263)

趙冕也曾主張「當前複雜局勢下為延續民主勢必要有強大有效的政府雖然這會犧牲個

人」此一差別是了解該校不同時期畢業返回中國的教育學者「時代∕歷史特質」的重要基

(二)論文氛圍啟蒙或是救亡12

12 這裡借用李澤厚(1996)處理中國近代思想史所用「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概念雖然他的看法引起批評與

討論但不失為勾勒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簡潔軸線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79

若以 1930年代為分水嶺中國學生論文的整體氛圍在前期與後期亦有很大的變化整

個 1920年代Thorndike學派教育心理學是當時中國學生主修的最熱門領域他們透過客

觀有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等方法與工具「科學地」為中國解決教育技術與實務問題教育

行政領域的學生則多以調查與統計為方法採借美國教育體制於中國期能建立專業分權

且民主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哲學論文則主張希臘文化或西方文化之移植複製以直線地推

導出中國的民主科學或個別主體等現代性(劉蔚之2013)這些都呈現樂觀天真的「學

習-移植」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傾向

但 1930年代之後的論文由樂觀移植的啟蒙精神一轉而為「以政治主導教育國家民族

優先於個人價值」的救亡意識例如曾昭森(1933)與朱有光(1933)兩文探討民族主義

教育除賦予正面積極意義更主張教育家應服從政治家的領導又如何蔭棠(1933)與陳

友松(1935)之作則是哥大師院中國學生首度系統處理教育中的財政窘困落後與苦難分

配正義問題「救亡」意圖明顯

在鄉村與平民教育部分也深刻批判移植自美國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所造成的教育不公

不適合國情等現象但推崇平民教育運動指出這對中國之民族民主與民生各方面建設

的急迫性與重要意義整體言之雖然 1940年代後期曾出現兒童中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

但鄉村與平民教育仍以「救亡」為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之後並非只有「救亡」之聲而已例如中等教育領域幾全以

哥大師院「社會效率派」理論陣營之增進社會效率與進步的立場為主其間亦出現 Dewey「教

育即生活」主張他們直接以教育方案來擘劃中等教育之美好未來對中國教育苦難現實的

呈現相對較少若再合併考量前述鄉村教育論文中 1940年代後期出現的強烈兒童中心課程

與教學的主張戰後數篇與中國教育現實無涉的教育行政與統計國際文教以及教育心理

學美國教育哲學等領域論文(參見劉蔚之2014)這些事實都說明1920 年代「啟蒙」

乃是中國學生知識學習與轉化的主旋律至 1930年代之後卻雖一轉而為「救亡」但仍呈現

「救亡」與「啟蒙」之音時相拉扯與交織奮力爭取主旋律的現象

(三)論文題旨中國關懷或美國所學

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是以「中國關懷」與「美國所學」為題旨整體而言「中國關

懷」實為整個 20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論文選題的共通點本文所探討的

17篇論文中有 14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80相對而言同時期屬於教育基礎理論的 7

篇論文有 5篇與中國有關比例超過 70(劉蔚之2014)若是再往前推在 1930年之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80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前15篇中有 9篇是介紹中國教育或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比例達到 60(劉蔚之2013)

這樣的高比例究竟有何種意義本研究以為留學生對自己所出身的母國有高度關心

想要用「美國所學」來「解決中國問題」很是自然但這樣做會不會導致目光僅侷限於母

國會不會浪費學習時間於自己本已熟悉的本國事務會不會比較容易撰寫容易畢業本

研究根據閱讀與分析這些論文發現對於多數留學生而言撰寫有關中國的教育實務(例如

中等教育鄉村教育)教育基礎理論(例如中國教育史漢字閱讀心理學)比起其他國家

學者一方面自是具有研究優勢研究成果甚可直接貢獻於國際學術界13同時也更能直接具

體針對中國教育實務上的問題加以解決或是奠定本土的理論基礎若是能盡自己能力把在

美國所學理論與想要解決的中國問題結合(此指時時將兩國的學理與現實社會優點與缺點

相互察考)應不致「浪費學習時間」對於畢業後返國服務者更有立即接軌的優勢

另一方面論文以美國所學為主題自然也有優點可以全面「浸泡」在美國的教育理

論或實務中真正研究清楚成為美國教育的「專家」(例如劉彭年寫美國學校系統之教育

研究功能)雖然一開始可能比較缺乏文化親近的優勢但願意接受這種挑戰企圖心本身

就是成功特質的展現若是稍後返國服務應可相當發揮引介美國教育之功像邰爽秋傅

統先劉靜和等人即屬於這類學生

(四)民主抑或科學何者為重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即迫切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那麼中國學生對民主與

科學的關心是否有輕重之別或是隨時間演變本研究發現雖然前期與後期對民主的概念

有很大差別民主始終是中國學生的關注焦點科學則在 1920年代常被標舉但之後便

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 1920年代時民主是與「現代性」及「科學」一起探討的現代觀念方法與制度(蔣

夢麟莊澤宣張彭春)14可以透過複製框架性條件直線地移植中國且導出同樣結果(張

彭春)至於其運作是以民治平等與權責相符等為原則(李建勛)

1930年之後民主開始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內涵要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

這樣才能真正拯救國家民族危亡

13

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E Cubberley 即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借用郭秉文於 1914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說

明師範學校之概念已在中國廣泛得到實施(Cubberley 1920 p754) 14

例如張彭春「現代化的特徵是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以及民主」(Chang 1923 pp15-16)他曾探討西方現代

化進程中產生民主科學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制約性環境究竟為何希能在中國學校也如此安排布置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1

例如何蔭棠引據英國效用主義哲學稱應以「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教育經費分配

的原則才是公平(Hoh 1933 p 453)阮康成呼籲教育機會必須均等正是因為真正的

民主是「民有民治與民享」人民享有幸福社會才是進步(Juan 1940 pp28-37 188

204-209)程賜康則強調民主社會中人格本身自為目的而非手段人格要求受到尊重

無分年齡階級民族或是身心狀況(Chen 1942 p29)趙冕亦然主張中國要成為真

正民主社會成人才是教育機會上的優先對象范崇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只有人人得享平

等機會中國才能統一與維持生存(Fan 1948 pp50-56)此外本時期的「民主」多與

「民族與民生」等論述合而為一且推崇三民主義(曾昭森朱有光沈禕魏永清趙冕

與程賜康)以達成挽救民族危亡之目的

綜言之「民主」可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生論文中的永恆主題與關懷但前

期意義傾向現代民主觀念與制度之建立後期則偏重每位國民接受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拯救

民族危亡

至於有關「科學」的追求中國學生赴該校深造教育博士學位行動本身當然是追求高

深學術或是科學救國之表現在他們的論文中「科學追求」則是表現在 1920年代教育心理

學或是教育行政領域論文常見「客觀測量」的研究(例如劉湛恩周學章邰爽秋陳選善)

但在 1930年之後除陳友松劉彭年兩人論文因為運用客觀統計方法而特別強調客觀的科

學研究外中國學生已很少提及「科學」綜觀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也從未有中國博士

生修習「科學教育」直到 1958年沈聿溫才成為第一人時間已極為晚近(Shen 1958)

(五)文化價值制度或是方法工具何者優先

若是借一般習用的「文化三層次說」15將教育學概略劃分為「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

與運作基礎理論」三層次則「教育基礎理論」(指教育中的精神價值核心來源)實居教

育學知識體系最核心部分因為它不僅是教育學知識的最根本內涵更是一國教育基本方向

與價值的釐定與抉擇由此往外擴展才能分別據以建立教育制度與運作以及實際運作教

育的方法技術與工具體用兼攝才能一以貫之並穩定紮實地發展

二十世紀上半葉哥大師院中國學生所學以何者居多若是將本文以及本系列論文曾經

分析過的 39篇論文初步觀之「教育基礎領域」(包括教育哲史教育心理學比較教育)

的論文共有 18篇而「教育制度與組織」(例如各級各類教育)有 21篇但是在教育心

15

將文化區分為「器物制度與組織精神與倫理價值」三層次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82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理學領域 9篇中其實有 6篇屬於測驗工具之發展與運用16應劃歸「教育方法工具」層次

因此依照「教育的方法工具制度與運作基礎理論」順序來看分配比例將變為 621

12所佔比例則分別是155431另若考量時間軸度6篇測驗方法與工具論文全部

集中於 1920年代之後即不再出現顯示中國學生對方法與工具層次關注的時間其實甚為

短暫

整體看來哥大師院中國學生的學習是以各級各類教育的制度與組織為主其次是教育

基礎理論教育方法與工具居末本文尚無法對這樣的分配做出評價僅能指出此一史實

並藉此強調學習每一種研究領域(或層次)都不應忽視其他領域(或層次)的相關發展

例如學習方法與工具層次者也應該關心教育之文化與精神價值層次(教育基礎理論)的

問題學習基礎理論者更是應該關心實際制度上的運作現況至於修習各級各類教育的制

度與運作者則對於理論與方法兩端都應存乎於心才能保持源頭活水畢竟教育學這個學

科在實務世界的表現是三個層次渾然一體難以切分的

最後應指出研究與學習美國教育優點之時應連同美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一起瞭

解才算完成

大約自 1950年代開始美國媒體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將那一條把 TC和哥大本部隔開的

紐約市第 120街喻為「世上最寬的一條街」它象徵街道兩邊的校園對於教育歷程或內容

專門教育或博雅教育活動式課程或學科式課程民主或紀律規範之間無結果的諸多論戰

也反映哥大校園中人文主義學者與師範學院 Thorndike心理學派社會效率派社會重建派

之間的差距TC教授認為哥大教授不食人間煙火不明白傳統學術科目的教材枯燥無趣

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無關而哥大教授認為 TC教授所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內容太反智(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Null 2003 p 281)這一點告訴我們美國教育優點雖值得學習

但缺點與限制也很多更何況美國與中國本身情境差異甚巨無法輕易移植關於跨國的知

識學習與轉化從來都不是義無反顧或順理成章的

參考書目

元青(2001)杜威與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王彥力(2008)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

王穎(2007)杜威教育學派與中國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6

此處剔除的三篇是屬於理論發展的劉廷芳(Lew 1920)張鍾元(Chang 1942)與劉靜和(Liu 1950)兩篇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3

劉蔚之(201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

究集刊59(2)1-48

劉蔚之(2014)哥大師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

報(北京師大)10(5)84-96

李澤厚(1996)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刊於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頁 3-39)台北

三民書局

陳志科(2009)留美生與中國教育學天津市南開大學

陳競蓉(2011)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武漢市華中科技

大學

Beale J (1983) Elbert K Fretwell and the extra-curriculuar activitiy movement

1917-1930(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

Benne K (1995) Prologue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remembered In Michael E

James (Ed) Soci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rricula of a radical ideal(ppxxi-xxviii) Norwood NJ Ablex

Biography of Edmund De Schweinitz Brunner (1976) Who Was Who in America Volume

6 1974-1976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Biography of Elbert Kirtley Fretwell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97

4095

Biography of George Drayton Strayer N d Who Wa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105

3205

Biography of Harrison Sacket Elliott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searchmarquiswhoswhocomezp-prod1hulharvardeduprofile20001070

3663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84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Biography of Helen Mary Walker N d Whos Who in America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5159

Bowers C A (1969) The progressive educator and the depression the radical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tts R F (1959) Donald G Tewksbury 1894-1958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0

(7) 408-410

Chan F-T (1946) An experience in cultu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ang C-Y (1942) A study of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in reading Chinese print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 276 New York

Chang P-C (1923) Education for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search for criteria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transition in national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 No 137

NYC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hange on 120th Street (1954) Time 63(18) 65

Chao P-H (1946)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S-K (1933) Honors and awards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New York The

Hillside Press

Chen S-K (1942) A pla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major experi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the researches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last eighty yea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en T-T (1999) Conversations about Dr Bangnee Alfred Liu ICSA Bulletin July

1999 21-26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wwwfreewebscomttchenpublicationsinicsabulhtm

Cheng Y-S (1935)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hilds J (1931)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ism New York London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5

The Century

Chin S-J (1934)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high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out-of-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P-C (1947) A proposed administrative pattern of the Hsien (county) school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hu Y-K (1933) Some problems of a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Cremin L A Shannon D A amp Townsend M E (1954) A history of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ubberley E P (1920)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onald Tewksbury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1

Fan C-T (1948) Curriculum re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Cyr Frank (1995) Obituary Dr Frank W Cyr Noted Educator Dies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21935

Fretwell Elbert K N d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8064

Helen M Walker 1891-1983 Statisticians in History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amstatorgaboutstatisticiansinhistoryindexcfmfuseaction=bio

sinfoampBioID=15

Hofstadter R (1963)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h Y-T (1933)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86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Huang C-S (1927) Elementary supervision on a county basis by specialized agents

in selected states professionalized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in selected

states on a county ba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John K Norton Collecti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3594

John L Childs Faculty File N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1964

Juan K-C (1940)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China in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Kao L-Y (1951)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09-1950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eiler Kathleen (2005) Mabel Carney at Teachers College From Home Missionary to

White Ally httpwwwtcrecordorgcontentaspcontentid=12253

Kliebard H (2004)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Kwoh S-U (1946)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abaree D (2005)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an American

romance Paedagogica Historica 41(1amp2) 275-288

Lagemann E (1992) Prophecy or profession G S Counts and the social study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2) 137-165

Lau K-C (1940) The formulation of a plan to be proposed to the faculty of Lingnan

Middle School Hong Ko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and for the guidance of pupil participation in these activ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87

NYC NY

Lew T-F (1920)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 (1927) 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ne-teacher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 C-H (1927) Some phases of popular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Liu B-N (1945)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ajor American cities NYKings Crown

Liu C-H (195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Null W (2003) A disciplined progressive educator the life and Career of William

Chandler Bagley NY Peter Lang

Percival M Symonds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42496

Percival Symonds (1883-1960)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indianaedu~intellsymondsshtml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2012)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rsquo

Information [Unpublished material] NYC NY the Registrar Office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arah M Sturtevant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7806

Schetlin E M (1967) Selected writings of Esther McDonald Lloyd-Jones from 1929

to 1966 Retrieved May 20 2011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browse18673

Shen Y (1936) 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 to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88 市北教育學刊第五十一期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hen Y-W (1958) Guiding considerations of a functional science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Stallones J (2010) Struggle for the soul John Lawrence Childs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37 19-36

Tai S-C (1927) 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Paris France Librairie Louis Arnette

Thom W-C (1946) A pla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propos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for girls in Canton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Vitae-John K Norton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102076

Wei Y-C (1943) A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pei

province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C NY

Wilbur C Hallenbeck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364

Will French Faculty File N d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pocketknowledgetccolumbiaeduhomephpviewfile36592

Yuan T-L (Ed) (1961) 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Washington DC Sino-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中文

題名袁同禮《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教 育 學 系

臺北市立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編印

幼兒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目 次

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

教學問題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方永泉 1 對方永泉〈靈性可教嗎〉一文之回應兼論靈性與靈性

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林京霈 27 中國留美教育學者的知識學習與轉化mdash以哥倫比亞大學師

範學院為對象(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劉蔚之 49 國小學童的身體發育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侯一欣 89 評《遊戲文化及教育》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 楊洲松 115 評《當代教育哲學》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但昭偉 119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ung-Chuan Fang 1

A Response to ldquoCan Spirituality be Taughtrdquo along with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ing-Pei Lin 27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Graduates of 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30-1950)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Wei-Chih Liou 49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rsquo BM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Yi-Hsin Hou 89

Book Review Essay 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Chou-Sung Yang 115

Book Review Essay II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Jau-Wei Dan 119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

版權所有

市北教育學刊

(第五十一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理與諮商學系幼兒教育學系

主 編但昭偉

副 主 編陳修元

編輯委員 黃添藿方永泉吳璧純修慧蘭林蔚芳倪鳴香許添

明張盈堃田耐青崔夢萍鄭玉卿林佩蓉

助理編輯劉致毅林晉豪李岱穎

出 版 者臺北市立大學

地 址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電 話(02)2311-304084128422843283824312

E - m a i lprimaryutaipeiedutw 教育學系

eduutaipeiedutw

kcmcimiutaipeiedutw心理與諮商學系

kidutaipeiedutw幼兒教育學系

印 刷 廠曦望印刷庇護工廠

地 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261巷 12弄 44號 1樓

電 話02-23093138

傳 真02-23011259

中華民國一四年八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