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f - unstats | Millennium Indicators · 2006. 4. 14. ·...

262
asdf asdf

Transcript of asdf - unstats | Millennium Indicators · 2006. 4. 14. ·...

  • asdfasdf02-76414—April 2005—215

  • 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统计司

    统计文件 M辑 第4号,修订本第3.1版

    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修订本第3.1版

    联合国,2004年,纽约

    ST/ESA/STAT/SER.M/4/Rev.3.1

  • 联合国秘书处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社部)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全

    球政策与国家行动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该部的工作主要涉及三个相互关

    联的领域:㈠ 汇编、制作和分析范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数据与信息,

    供联合国会员国在审查共同问题和评价政策抉择时加以使用;㈡ 促进会员国

    在许多政府间机构内就采取什么联合行动方针对付现有的或新出现的全球挑战

    进行谈判;㈢ 就将联合国各次会议和首脑会议上制定的政策框架转化为国家

    一级方案的方式方法向有关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并且通过技术援助协助国家能力

    建设。

    说 明

    联合国文件都用英文大写字母附加数字编号。凡提到这种编号,就是指某

    一份联合国文件。

    ST/ESA/STAT/SER.M/4/Rev.3.1

    联合国出版物出售品编号:C.03.XVII.4

    查询信函地址:

    SALES SECTION PUBLISHING DIVISION

    UNITED NATIONSNEW YORK, NY 10017

    联合国版权©,2004年

    版权所有,不得翻印

  • iii

    序 言

    《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国际基

    准分类。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套能用于根据此类活动编制统计数据的活动类别。

    自1948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一版通过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标准产业

    分类》,或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定自己的国家分类。因此,《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各国制

    定国家活动分类提供了指导,成为在国际一级比较经济活动统计数据的一项重要工具。

    统计委员会在其2002年3月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审议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的

    最后定稿,并对此表示欢迎。1现在它将取代自1989年以来采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

    3版。2

    1见《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正式记录,2002年,补编第4号》(E/2002/24),第54(a)段。2统计文件,第4号,修订本第3版(联合国出版物,出售品编号:C.90.XVII.11)。

  • iv

    目录概要

    段 次 页 次

    第一部分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导言......................... 1-173 1

    第二部分 总体结构与详细结构............................... 29

    第三部分 详细结构与解释性说明............................. 43

    第四部分 备选归并与特别分组............................... 174-199 181

    第五部分 对应表........................................... 200-207 187

  • v

    目 录

    段 次 页 次

    第一部分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导言............................... 1-173 1

    一、 历史背景及修订情况......................................... 1-9 2

    A. 历史背景 ................................................ 1-5 2

    B. 2002年对修订本第3版的更新 ............................... 6-9 3

    二、 分类的基本原则............................................. 10-107 3

    A. 分类的目的及性质 ........................................ 10-19 3

    1. 一般考虑 ............................................ 10-14 3

    2. 与其他分类类型的差别 ................................ 15-19 4

    B. 主要、次要和辅助性的活动 ................................ 20-31 5

    C. 建立分类所采用的原则 .................................... 32-39 6

    1. 关于类和大组的标准 .................................. 32-35 6

    2. 关于组的标准 ........................................ 36-39 7

    D. 统计单位 ................................................ 40-77 7

    1. 概述 ................................................ 40-51 7

    2. 国民账户体系中的统计单位 ............................ 52-62 9

    3. 统计单位的划定 ...................................... 63-75 10

    4. 统计单位的国家差别及应用 ............................ 76-77 11

    E. 统计单位的分类 .......................................... 78-107 12

    1. 一般指导原则 ........................................ 78-81 12

    2. 混合活动的处理 ...................................... 82-86 12

    示例:使用“由上而下”的方法确定报告单位的主要活动 ..... 13

    3. 电子商务 ............................................ 87-89 15

    4. 修理和维护 .......................................... 90 15

    5. 在收费和合同基础上的活动 ............................ 91 15

    6. 政府活动 ............................................ 92 16

    7. 企业分类 ............................................ 93-96 16

    8. 住户分类 ............................................ 97-98 16

    F. 分类的结构和编码制度 .................................... 99-107 17

    三、 分类的应用................................................. 108-132 18

    A. 概述 .................................................... 108-114 18

    B. 在建立有关的国家分类方面利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 115-116 19

    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别归并和分解 .................... 117-122 19

    D. 捕捉单位活动的信息及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编码 .... 123-124 20

    E. 利用不同的分类级别提供统计数据 .......................... 125-126 20

    F. 同质性比率的汇编 ........................................ 127-132 21

    四、 与其他分类的关系........................................... 133-155 21

    A. 概述 .................................................... 133 21

  • vi

    段 次 页 次

    B. 与产品分类:《产品总分类》、《协调制度》和《国贸分类》

    修订本第3版的关系 ....................................... 134-137 22

    C. 与货物和服务的其他分类的关系(经济大类分类、服务国际

    收支扩展分类) .......................................... 138-139 22

    D. 其他派生和相关的活动分类(《欧共体一般工业分类》、

    《澳新标准产业兰分类》、《撒南非洲经济和统计观察研究

    所成员国活动分类》、《北美工业分类制度》、《国际标准

    产业分类外国附属公司类目》) ............................ 140-148 23

    1. 派生分类 ............................................ 142-146 23

    2. 相关分类 ............................................ 147-148 24

    E. 其他国际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关系 ................ 149-155 24

    五、 其他问题................................................... 156-173 25

    A.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与第3版相比的变化 ...... 156-162 25

    B. 分类索引 ................................................ 163-164 26

    C. 对应表 .................................................. 165-168 26

    D.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特殊目的的分组/备选归并 ........... 169-170 26

    E. 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用户的支持 ........................ 171-173 27

    第二部分 总体结构与详细结构.................................... 29

    一、 总体结构 .............................................. 30

    二、 详细结构 .............................................. 31

    第三部分 详细结构与解释性说明.................................. 43

    A. 农业、狩猎和林业 ........................................ 44

    B. 渔业 .................................................... 49

    C. 采矿及采石 .............................................. 51

    D. 制造业 .................................................. 56

    E. 电、煤气和水的供应 ...................................... 120

    F. 建筑业 ................................................... 121

    G. 批发和零售业;汽车、摩托车及个人和家庭用品的修理 ........ 125

    H. 旅馆和餐馆 .............................................. 137

    I. 运输、储存和通讯 ........................................ 139

    J. 金融媒介活动 ............................................ 145

    K. 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 .................................. 148

    L. 公共管理与国防;强制性社会保障 .......................... 161

    M. 教育 .................................................... 165

    N. 卫生与社会工作 .......................................... 167

    O. 其他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 ............................ 170

    P. 雇用家政服务人员的私人家庭的活动和私人家庭的无差别生产

    活动 .................................................... 179

  • vii

    段 次 页 次

    Q. 域外组织和机构 .......................................... 179

    第四部分 备选归并与特别分组.................................... 174-199 181

    A. 信息部门 ................................................ 178-185 182

    B. 信息和通信技术 .......................................... 186-189 184

    C. 非正式部门归并类目 ...................................... 190-194 185

    D. 其他备选归并 ............................................ 195-199 186

    第五部分 对应表................................................ 200-207 187

    A.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与《政府职能分类》之间

    的关系 ................................................. 200-203 188

    B.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与第3.1版的对应表(压缩版) .. 204 195

    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与第3版的对应表(压缩版) .. 205 197

    D.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与第3.1版的对应表 ........ 206 199

    E.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与第2版的对应表 ........ 207 222

  • 第一部分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导言

  • 2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一、 历史背景及修订情况

    A. 历史背景

    1. 《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一版1于1948年正式通过。在这一方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通过了1948年8月27日第149 A(VII)号决议,其内容如下: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注意到统计委员会关于经济统计需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建议,

    “又注意到统计委员会听取各会员国政府意见后并在它们协助下编制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建议所有会员国政府以下列方式利用《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a) 采用这一分类体系作为国家标准,或

    “(b) 按照这一体系重新汇编统计数据,以便于国际比较。”

    2. 各国和国际上已广泛使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根据经济活动的种类对经济统计、人口、生产、就业、国民收入和其他领域的数据进行分类。许多国家已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用作制定本

    国产业分类的基础。其他许多国家尽可能切合实际地确保国家分类细目仅归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的一个类别,从而在实质上实现了其产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之间的可比性。越来越多的国

    家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调整其国家活动分类,或者能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提供统计数

    列。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

    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在发布和分析统计数

    据时都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3. 使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经验显示,有必要定期审查其各个类别的结构和定义以及基本原则。经济活动的组织发生了变化,新的经济活动类型变得重要起来。对于按照经济活动种类分类的

    数据,现在出现了新的分析要求。在使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不断取得的经验和相应的国家分类

    揭示了应加以扩展、澄清或以其他方式改进的方面。出于这些原因,统计委员会于1956年、1965年,

    随后又于1979年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了审查和修订。统计委员会每次都强调,在作改动、修

    改或作其他改进时,必须尽可能多地维持《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修订版与以往版本之间的可比性。

    4.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1版2经统计委员会第十届会议审议后于1958年印发。修订本第2版3在1968年统计委员会第十五届会议审查和批准了修订建议后于当年印发。1989年,委员会第二

    十届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4该版印发于1990年。

    5.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不同于以前各修订版,它要求与其他活动分类和货物及服务分类保持协调。这一要求大大增加了复杂性和限制因素,而这些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早

    先版本中是没有的。由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在对广泛的统计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和分析中占据了

    中心地位,于是人们对确保《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与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及统计惯例和需求

    相兼容给予高度重视。尽管分类的一般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是类目分得更细了,尤其是涉

    及服务活动的部分,反映出世界大多数国家这一经济部门的增长。同其他分类的协调统一,在诸如

    《产品总分类》中服务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改进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对许多分析性和描述性

    用途的实用性。

  • 3

    导 言

    B. 2002年对修订本第3版的更新

    6. 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印发以来的10年中,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史无

    前例的变化。新技术和组织之间新分工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活动类型和新的产业形式。这对统计数据的

    提供者及使用者提出了挑战。为满足数据提供者和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国际经济和社会分类专家

    组在其1999年第四次会议上建议更新《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以更好地反映已经发生变

    化的结构和分析需求。

    7. 在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进行更新过程中,分类架构和结构单元的界限未作大

    的改动。注意力放在了提供对扩展的细目的解释性说明上。新的解释性说明反映了以往十年中出现的

    新活动,使人能更容易、更一致地应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同时减少应用中的模棱两可现象。

    8. 另外还审查和更新了供分析之用的备选归并的定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手册中曾公布的

    某些归并现在已被其他专业框架中界定的归并所代替,新的归并需要已经出现。许多国家要求设立一

    个“信息部门”,以更好地反映其对与信息生产和传播有关的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人员对

    这一正在变化的领域的关注。为将设立这一新类目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考虑了绝大多数国家要

    求保留《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现有结构并同时反映经济现实的变化的呼声后,我们决定在一项备选

    架构中设立信息部门。另外,将对实行和使用该备选架构的经验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修订本中将

    该分类列入正规架构。这一非正式部门的备选归并的定义,与许多国家体会到的需要是一致的,即就

    这一领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定义形成一项国际商定的定义,这对许多国家来说都极其重要。 

    9. 正如统计委员会1999年第十三届会议所要求的那样,今后有关《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工

    作,将以国际一级和多国一级现有活动分类趋向一致的需要为指导。5这已经反映在建立和审查备选

    归并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单个类的扩展定义中,借鉴了为其他分类所做的研究工作。

    二、 分类的基本原则

    A. 分类的目的及性质

    1. 一般考虑

    10. 在研究经济现象时,并不总是能同时考虑所有要素的。为进行分析,需根据具体特点选择

    某些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分组。因此,所有以统计数字形式说明的经济过程需作系统分类。可以说,分

    类就是在对有关现象进行沟通和从统计角度处理这些现象时使用的语言系统。它们将浩瀚的统计数据

    划分成就有关统计对象的那些特点而言尽可能同质的类别。

    11.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旨在成为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一种标准分类。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套能

    用于根据此类活动收集和提供统计数据的活动类别。因此,《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旨在以一种能按照

    实体所从事经济活动对实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提供这套活动类别。界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各个类

    别应尽可能结合各单位组织经济过程的方式和在经济统计中描述这一过程的方式来进行。

    12.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别与可能的活动一样多,或者每个生产单位只

    从事一项活动,那就最好不过了。只有这样,一个单位才能明确地划入某一个特定类别。但是,由于

    实际原因,《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只能有数量有限的类别。只从事一项活动往往可能与活动安排相抵

    触,结果也与在薄记作法中的活动安排相抵触。此外,某些类型的数据,如财务数据等,往往只能提

    供给从事若干活动的单位,因此它们在经济活动方面是不同质的。另一个同质方面是地理区域分布,

  • 4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它对区域统计尤为重要。尽管地理方面原则上同活动分类没有多大关系,但这影响统计单位的形成。

    因此,单位的同质性既与活动有关,也与地点有关。

    13. 对同质性的要求和数据可供性有时是彼此冲突的,因为单位越小,或越同质,可提供的数

    据也就越少。建议(见本章D节)用下列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不同的统计数据使用不同的单位,

    在对单位下定义时注意使每一个较大的单位能包括若干完整的较小单位。结果是,即使不同的统计数

    据采用不同的单位,也可以在不同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

    14. 按经济活动种类进行数据分类所需的详细资料因国家而异。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别,

    以及工业发展和经济组织程度的差别,导致了各国感觉到的按照经济活动种类对数据分门别类有必要

    或能够达到的细化程度的差别。用于国际比较目的的详细程度一般要低于可用于国家分析的程度。第

    三章将解释如何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运用于,或适应于国家目的。

    2. 与其他分类类型的差别

    15.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一种按照经济活动种类划分的分类,而不是一种货物和服务分

    类。一个单位所进行的活动就是它所从事生产的类型。这就是单位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将它与其

    他单位归成一类,组成产业。产业定义为主要从事同样或类似种类的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所有生产单位

    的集合。

    16. 由于活动与产品之间不可能,甚至在原则上也不可能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国际标

    准产业分类》不是专门用来详细衡量产品数据的。为此,便制定了一种单独的分类,即《产品总分

    类》。虽然《产品总分类》的每个类别都附带注明主要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组别(工业原产地标准),但是,产品是根据货物的固有特性或所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分类的(另见第

    四章,B节)。 

    17.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不以所有权种类、法定组织类型或者经营方式进行区分,因为这类

    标准与活动本身的特性无关。从事同一种类经济活动的单位归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同一类别,

    不管它们是否是公司企业、个体业主或政府(的一部分),也不管母企业是否由一个以上基层单位构

    成。同样,制造单位是按它们所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种类归类的,不论工作是由动力推动的机械还是

    手工进行的,也不论是在工厂还是在家庭内完成的;现代与传统并不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标

    准,即使这种区分对一些统计数字可能是有用的。同时,《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也不区分生产的正式

    与非正式,或合法与非法。可以在按经济活动种类划分的分类之外建立按法定所有权种类、组织类型

    或经营方式划分的分类。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交叉分类可提供有用的额外资料。

    18. 总之,《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不区分市场与非市场活动。但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区分

    是国民账户体系(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特性。6按这一原则细分的经济活动分类

    凡是为在市场和非市场基础上发生的活动收集增加值数据的情况下都是有用的。因此,这一标准应该

    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别交叉分类。非市场服务往往是由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政府

    组织或非赢利组织提供的。

    19.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本修订版包括了用于划分家庭无明显特征的自用物资生产或自我服

    务的类别。然而,这些类别只涵盖了一部分家庭,因为(市场或非市场)活动可清楚识别的家庭被分

    在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其他部分。这些类别是为特殊目的创立的,如劳动力调查,以便涵盖那

    些用别的方法难以或不可能归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其他类别的家庭。 

  • 5

    导 言

    B. 主要、次要和辅助性的活动

    20. 在讨论经济生产活动时,“活动”一词应理解为一种过程,即产生某类产品的行动的组

    合。换言之,一项活动可以说是在将诸如设备、劳动、制造技术或产品等资源组合在一起产生具体货

    物或服务时进行的活动。因此,活动的特征是资源的一种投入、一种生产过程和一种产品的产出。按

    照惯例,一项单一的活动被定义为一个产生同类产品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同类产品被理解为同属

    于某个类别,这类产品的生产都具有活动分类中某个组(最细类别)的特性。

    21. 这里定义的一种活动可能包括一个简单过程,例如编织,但也可能包括一整系列分过程,

    而分类中的不同类别内对每一分过程都有提及。例如,一部汽车的制造被认为就是一项活动,即使其

    综合生产过程包括诸如铸造、锻造、焊接、装配、油漆等分活动。此外,如果具体部件,诸如发动

    机、齿轮箱、设备或仪表的制造是被当作同一制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组织的,那么分过程总

    合在一起被视为一项活动。 

    22. 另外,当企业生产最终产品,而该产品的生产过程又归属活动分类的不同类别时,如果这

    些生产过程彼此关系密切或者是融为一体的,就认为该企业仅从事一项主要活动。如果,比如说生产

    泵和齿轮箱,二者的铸造都是由同样的职工用同样的机器进行的,这两个过程中的一个应被视为一种

    次级活动,究竟是哪一个是次级活动就得根据增加值来确定(见本章E节)。

    23. 另一方面,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产品是相继生产的,但生产过程之间相互无关,即它

    们在生产的组织上是完全独立的,则这些过程可视为不同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在活动分类方面是类

    似的。如果,比如说钢笔和铅笔是在同一企业中生产的,但所使用的投入和生产技术不同,则可视为

    企业进行了两项活动,即使它们都归属于分类中的同一类别。这并不表示,作为一种结果,必须对不

    同的生产单位加以区分。

    24. 一方面应当将主要活动与次要活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也应将辅助活动区分开来。主要活

    动和次要活动的产出最终就是主要产品和次要产品,生产这些东西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免费提

    供,或者用于事先未规定的其他用途,例如可能将它们储存起来以供今后出售或作进一步加工。从事

    辅助活动的目的在于推进实体的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25. 一个经济实体的主要活动就是对该实体的增加值贡献最大的活动,或其增加值超过该实体

    任何其他活动的活动。主要活动并不一定非要占一个实体增加值总额50%或以上。主要活动产生的产

    品既可以是主要产品也可以是副产品。后者是生产主要产品时必然产生的产品,比如说在屠宰牲畜生

    产肉类时产生的兽皮。本章E节将解释在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分类时实际上应该如何确定

    一个统计单位的主要活动。

    26. 次要活动是最终为第三方生产产品的每个单独的活动,而这项活动又不是有关实体的主要

    活动。次要活动的产出必然是次要产品。大多数经济实体至少会生产某些次要产品。

    27. 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如果没有若干辅助活动(诸如薄记、运输、贮藏、采购、推销、清

    洁、维修、安全等)的支持是无法进行的。每个经济实体内至少可以见到一部分这一类活动。因此,

    辅助活动是实际存在的提供全部或主要供一个实体使用的非耐用品或服务以支持一个实体主要生产活

    动的那些活动。

    28. 实际上辅助活动通常有许多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而这些特征有助于确定活动是辅助性

    的。其产出一向是供同一实体内作中间消耗的,因此,通常不单独记录。虽然大多数辅助活动提供的

  • 6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是服务,但是作为例外,有些生产货物的活动可能被视为辅助性活动;但是,由此生产的货物可能不

    成为主要活动产出的有形部分(例如工具、台架等)。辅助活动与它们所支持的主要活动相比,规模

    通常较小。

    29.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活动予以支持,各种过程一般是不可行的。因此,不应该将前者

    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体,即使辅助活动可能是在一个独立的法定实体内或在一个独立的地方进行

    的,即使可能有单独的记录(另见本章D节)。同时,在确定辅助活动所属实体的活动编码时不应将

    辅助活动计算在内。辅助活动的价值应该分配给它们所服务单位的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如果不能提

    供有关其分配的任何确切信息,那么应该根据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的增加值按比例对它们进行分摊。

    进行辅助活动的实体的最明显例子就是中央管理机构,或者说“总公司”。其他例子就是主要为母公

    司服务的销售部门、仓库、车库、修理车间、电力车间及会计或计算机部门。

    30. 根据上述27段中赋予的定义,以下活动不应视为辅助活动(因此,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如

    果可提供与活动有关的单独数据,则应将独立的单位区分开来,并根据它们自身的活动进行分类):

    (a) 生产货物或从事属于固定资本形成的那部分的工作。受影响最大的单位就是为其母公司做

    建筑工作的单位。这种方法符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对自用建筑单位的分类,其数据可供建筑业参

    考;

    (b) 其产出虽然是供主要活动或次要活动中间消耗的,但大部分是在市场上出售的活动;

    (c) 生产成为主要活动或次要活动产出的有形部分的货物,例如一个企业的一个部门生产供自

    身包装用的箱盒、罐头盒等; 

    (d) 研究与开展。这些活动不是普遍的,它们不提供日常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服务。

    31. 如果安排辅助活动是为了支持一个多单位企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它们可能会构成

    一个中央辅助实体。在此类情况下,同样当对涵盖某些活动存在强烈兴趣而又全然不管它们是独立进

    行或是由辅助实体进行时(例如,计算机活动),作一些补充性汇总可能是适宜的。辅助实体除了归

    类于母公司活动外,还可以为此根据它们自身的活动进行分类。至于进行辅助活动的单独单位的分

    类,可见以下第96段。

    C. 建立分类所采用的原则

    1. 关于类和大组的标准

    32. 划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和大组(分别为两位数和三位数的类别)的主要标准涉及

    生产单位一些活动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确定单位结构的类似程度和一经济实体中的某些关系具有全局

    性的重大意义。经考虑,这些活动的主要方面是:(a) 所生产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的特点;(b) 货物

    和服务的用途;(c) 投入、工艺和生产技术。在划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时,也注意了在同一

    所有权或控制之下经常进行的活动种类范围,并注意了企业之间所存在的活动规模和组织及资本需要

    和财务方面的潜在差别。在确立类和大组方面使用的补充标准是各国分类中各个分类层次上的类别模

    式。

    33. 就所产生货物和服务的特点而言,所考虑的是项目的有形构成和制造阶段以及它们所满足

    的需要。按所生产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区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别,为生产单位根据消

    耗的原料及需求来源和项目市场的类似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组提供了基础。 

  • 7

    导 言

    34. 与经济交易者(例如,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等等)和交易类型(例如,中

    间消费和最终消费,资本形成等等)有关的标准,加强了对这些项目的制造阶段和所满足的需要的考

    虑。在确立类和大组方面采用这些标准,大大提高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在根据需求来源和产出市

    场区分生产单位以及找出生产单位之间和它们与经济的其他方面之间的联系上所具有的价值。这些标

    准也用于排列各大组内的各组及各类内的各大组的顺序。这样改善了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安排

    的数据的分层结构。

    35. 对上述标准类型的加权随类别而异。在不少情况下,例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制衣和

    皮革业、机械设备生产和服务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以致不存在给标准加权的问

    题。就中间产品而言,项目的有形构成和制造阶段往往给予了最大的加权。关于生产程序复杂的货

    物,项目的最终使用、技术和生产的组织比货物的有形构成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2. 关于组的标准

    36. 关于企业基层单位内各项活动的组合方式和在企业单位各项活动的分布方式的标准,在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组(四位数类别)的定义上具有中心地位。这些标准意在确保在大多数情况

    下使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组对基层单位进行产业分类是切实可行的,确保属于每一组的单位在

    其所从事的活动种类上在可行的范围内尽量类似。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各组加以定义为的是尽

    可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 生产和提供的具有某一类的特点的货物和服务类别占归属该组的单位的产出的大部分;

    (b) 组包含生产和提供具有该类特点的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类别的单位。

    37. 为了企业基层单位或者类似单位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种类作独特的和顺利的归类,以及为了

    列入某一类的单位彼此之间可以在可行范围内尽量类似,就需要第一个条件。关于这些同质比率的详

    细说明,可见第三章F节(第127–132段)。

    38. 这两项条件对可能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组中实现的分类细目作了限定。这些组必须

    从世界各国基层单位通常从事的活动的各种组合的角度加以界定。企业基层单位实际上可能从事若干

    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的范围可能随单位而异,即使它们从事的是同一普通种类的经济活动。这些差

    别存在于同一国家之内的企业基层单位;在不同国家的企业基层单位之间的差别将更显著。应该强调

    指出的是,由于生产的组织形式随国家而异,因此《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各组很可能并不反映每一

    个单个国家内的结构。

    39. 在形成《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各个类别方面,另一项重要的考虑是所列入活动的相对重

    要性。一般说来,为大多数国家流行的活动种类或在世界经济中有特定重要性的活动提供单独的组。

    为在数据的产业分类中取得国际可比性而在组和其他分类层次上采用某些类别,也影响了《国际标准

    产业分类》的平衡。

    D. 统计单位

    1. 概述

    40. 经济统计描述经济交易者的活动和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交易。在现实世界中,生产货物和提

    供服务的经济实体在其法律、会计、组织和经营结构方面情况各异。为建立各实体间一致和在国际上

  • 8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可比的统计,有必要界定和划定标准的统计单位,作为收集和汇编的观察单位。当汇编统计数据所涉

    及的单位用类似的方式加以定义和分类时,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就大大增强了。

    41. 经济实体有许多特征,关于它们的各种所需数据可以用许多方法加以分类,其中最重要的

    是按机构部门、活动和地理区域分类。如果要按这些特征对统计单位进行分类,就要求它们在机构部

    门、经济活动或地点方面尽可能是同质的,这一点在对它们进行定义时至关重要。

    42. 不同的用户为进行各种类型的分析都需要经济统计资料。国民账户体系是一个主要用户,

    它有特定的要求,但还有其他一些用户,包括政策分析人员、商业分析人员和企业本身,使用经济数

    据研究产业业绩、生产率、市场份额和其他问题。当一个经济实体内的不同单位适合汇编不同类型的

    数据时,所要求的数据类型还成了确定和划定统计单位的另一因素。

    (a) 法定实体

    43. 大部分社会对经济实体予以法律承认,所依据的法律能使它们界定并将自己登记为法定实

    体。法定实体是为法律或社会承认的实体,独立于拥有它们的个人或机构。一个法定实体具有以下特

    征:它们拥有货物或资产,发生债务并签订合同。

    44. 法人公司就是法定实体的一个例子,它拥有或管理该组织的财产、签订合同、接受或处置

    收益,以及维持一套独立完整的账户,包括损益账和资产负债表。

    (b) 机构单位

    45. 机构单位是国民账户体系的核心单位,随后的定义均体现了这一基本单位的定义。机构单

    位是体系中的交易者,因此必须有能力凭本身的资格并代表自己从事全部的交易。

    46. 机构单位包括以住户和法定实体或社会实体形式的个人或一群人,它们的存在得到法律或

    社会的承认,不管拥有或控制它们的是个人还是其他实体。

    47. 一个机构单位有能力拥有资产,产生债务,以及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交易。它可以

    拥有并交换货物和资产,在法律上对它所进行的经济交易负责,并能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机构

    单位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存在一套经济账户,或可为单位对它们进行编制。这套账户包括合并的财务账

    户和(或)资产负债表。

    48. 国内经济实由经济实体中的全部常设机构单位构成。国民账户体系中的机构部门分类定义

    了经济内五个相互排斥的机构部门,它们根据经济目标、主要功能和行为对机构单位加以归类。

    49.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机构单位将是一个单一的法定实体。但是,有些法人公司可能是

    由为便于避税或为了其他理由建立的法定实体构成的。在这类情况下,就统计角度讲,将每一法定实

    体看成单独的机构单位是不适当的。

    50. 同样,即使一法人公司进行的一项主要活动得到若干作为单独的机构单位登记的辅助活动

    的支持,它们也不应构成独立的机构实体。

    51. 由于部门分类区分单独的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在可能的情况下,只要能为其中的每一

    个提供必要的的财务账户,就有必要界定两个独立的机构单位,即使两个单位共同拥有一个机构单位

    的所有其他属性,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单一的单位为它们编制合并账户。

  • 9

    导 言

    2. 国民账户体系中的统计单位

    52. 国民账户体系对经济所作的系统描述分析了两类互相关联的交易者以及需要两个层次统计

    单位的交易。在收入和支出以及资本筹措账户中,通常使用企业和部门分类的概念分析财务事项。在

    生产账户中,一般使用企业基层单位、《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和《产品总分类》的概念来分析货物和

    服务交易。

    (a) 企业

    53. 一个具有作为货物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能力的机构单位称为企业。

    54. 企业是在财务和投资决策方面具有自主权,并在分配用于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资源方面

    拥有权力并负有责任的经济交易者。它可能从事一种或多种生产活动。

    55. 企业是维持财务和资产负债表账户,从中可以推导出国际交易、国际投资状况(在合适的

    情况下)和综合财务状况的一个层次。

    56. 一个企业可能是一个法人公司(或准法人公司),一个非营利机构,或者一个非法人性质

    的企业。法人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是完整的机构单位。另一方面,“非法人性质的企业”一词指的是仅

    具有作为货物和服务生产者的能力的机构单位——住户或政府单位。

    57. 企业是编制国民账户体系的收入及支出,以及资金筹措账户的财务统计资料的统计单位。

    它们归类于国民账户体系的部门分类。

    (b) 基层单位

    58. 国民账户体系描述了像基层单位那样需为产业统计或生产统计予以界定和勾画的统计单

    位。基层单位界定为位于某个单一地点并在那里只从事单一(非辅助性的)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

    动占增加值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

    59.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专门用来对从事类似活动的单位进行归类的,目的在于分析生产

    和汇编生产统计数据。尽管根据企业的主要活动使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对企业进行分类并将它们

    归入行业是可能的,但是当企业有一些完全不同于其主要活动的次要活动时,在由此形成的行业中有

    些可能完全是非同质的。因此,有必要将大型联合企业划分成更为同质,能为其汇编生产数据的单

    位。当大型企业占了经济或特定行业的增加值的大部分时,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60. 虽然基层单位的定义考虑了从事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的可能性,但是它们与主要活动

    相比应该是小规模的。如果某个企业内的次要活动像主要活动一样重要,或差不多一样重要,则这个

    单位更像以下描述的地方单位。应该对它进行细分,使得次要活动被当成在与主要活动所发生的基层

    单位相分离的基层单位中发生的。基层单位的定义不允许辅助活动独自构成一个基层单位。

    61. 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企业和基层单位是同一的,尽管将为每一个汇编上面描述的那两类

    不同类型的数据。属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不同行业的从事多种活动的大型联合企业将由超过一

    个的基层单位构成,只要能用所希望的地理上的准确性识别为其汇编生产数据的较小和更为同质的生

    产单位。

    62. 需为一个基层单位汇编的数据与其生产活动有关。它们包括以下方面:

    (a) 列入生产账户和收益形成账户的项目,诸如来自货物和服务销售的收入及所有相关成本,

  • 10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包括雇员薪酬、生产税和进口税、补贴、折旧以及有意义的营业盈余;

    (b) 雇员人数、雇员类型和工作时间的统计数据;

    (c) 对资本存量和所用土地的概数;

    (d) 存货变化和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概数。

    3. 统计单位的划定

    63. 浩瀚的经济实体由大型联合企业和小型企业组成,大型联合企业从事许多种横向或纵向结

    合的不同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在许多地理位置或从许多地理位置进行的,而小型企业则从事一种或

    很少几种活动,活动则是在一个地理位置或从一个地理位置进行的。

    64. 企业设有生产单位,它们在那里或从那里进行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生产通常

    是在一个特定地点进行的,比如说一座矿山,一家工厂,或一所农庄。另一方面,产生服务的活动可

    能是从某一特定地点发生的。运输服务将产品从农庄或工厂的门口运送给购买者。它们还可能将乘客

    从一地运往另一个地方。即使运输服务是通过一个覆盖广泛地理区域的网络进行的,但是假定该服务

    源自某一特定地点。同样,电信服务也被归于一个假定是服务提供地的特定地点,即使它也是通过覆

    盖广泛地理区域的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的。某些服务可能是在产生服务的同一地点提供给客户的,如

    住宿和某些食品服务等。然而,另外一些服务,如工程咨询等,则产生于能从那里向客户所在地提供

    服务的某一地点。

    65. 当大型联合经济实体所从事的活动列入标准产业分类的不同类,或者组成这些实体的生产

    单位位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时,就出现了划定统计单位的需要。

    66. 在大型联合实体中,在那里或从那里进行生产的单位是按管理、行政和决策目的归入统属

    结构的。高级的组织单位拥有、控制或管理低级的进行生产决策或从事生产的生产单位。一个经济实

    体可能是按照地理、法律、职能或业务的原则进行组织的。它们可能只有一种结构,或者有履行不同

    职能或服务于不同目的的多个结构。

    67. 在这些实体中,与生产经营的管理相比,企业的财务管理通常是在较高的组织层次上进行

    的。企业的会计系统通常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责任的等级来显示这种管理结构的。支持管理和决

    策职能所需要的账户,不管是财务方面的还是生产方面的,通常是为相应等级的管理责任建立的。

    68. 企业还有一种法定架构。它们从拥有资产的法定单位的角度界定自己并进行注册。这些按

    照法律构成的单位或单位集团形成了企业的法律基础。一个企业的自主权来自于对其资源的共同所有

    和控制,不论它注册资源时所依据的法定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它们通常为其法定架构中的法定单位向

    政府税务部门递交纳税申报表。它们可能为了其他管理目的使用同样的或不同的单位,如向政府部门

    提交工资清单或缴纳增值税时。

    69. 在小型企业中,业务结构与法定架构往往是重合的,甚至可能是包含在单一单位中。对于

    大型企业来说,业务结构可能不同于法定架构,仅在企业的最高层是重合的。在此类情况下,企业业

    务结构中的组织单位和生产单位可能不同于其法定架构中的单位。

    70. 大型联合企业的统计单位可通过一种称为“特征分析”的过程加以划定。特征分析界定企

    业、企业的法定架构、企业的运行架构,以及用于形成统计单位的生产和组织单位。一旦界定,企业

    及其下属基层单位就构成了统计架构的统计单位。在划定统计架构时,组织架构中的职能组别或其他

  • 11

    导 言

    组别可能会被忽略,子单位重新分类,形成统计架构中的单位。对于下辖多个基层单位的企业,统计

    架构可能与注册了资产所有权的法定架构不相合。

    71. 正如此前为进行经济分析所提到的,描述经济体组成单位的经济活动需要两种主要数据类

    型:(a) 按机构部门和其他部门安排的财务统计;(b) 按行业(在有些国家按地理区域)分类的生产

    统计。通常,在本国边界内或从本国边界内进行活动需要这类数据。这两种类型的数据需求是分别

    的,而且它们均被纳入国民账户体系。因此,有必要划定两个主要统计单位:负责汇编财务统计数据

    的企业;以及负责汇编生产统计数据的企业基层单位(或者按活动种类分类的单位)。

    72. 经济统计利用企业会计记录。为支持财务决策、管理和控制所作的记录,将提供财务统计

    所需的数据。这类记录包括汇总的损益账和资产负债表。这是勾画企业的层次,因为那些是需为该单

    位汇编的数据。

    73. 生产统计和劳务收入统计的信息来源往往是管理和成本账户。这些账户记录着从销售货物

    和服务中得到的经营收入,以及相关成本、工资和薪金、折旧和经营利润。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自

    主程度将决定可为单位提供的数据的性质。有些国家比较关心单位在决策方面的高度自主,而不是活

    动的地点,它们可能更乐意划定和使用活动种类单位。如果它们对汇编地方各级地理区域的综合生产

    统计数据不感兴趣的话,情况就更是如此。然而,如果需要国内各地理分区的详细生产统计,则有必

    要划定尽可能在活动和地理上同质的可为其汇编或估计销售货物和服务的收入、相关成本及增加值的

    最小单位。

    74. 在基于生产单位的法定架构和统计架构不相合的那些情况下,统计部门将需要阐明统计架

    构并借助调查来汇编数据。法定架构可能由纯粹为税收目的而创立的单位构成,就代表企业生产单位

    而言它们没有丝毫意义。然而,如果有必要为所需要的数据利用税收记录,或者调查数据需要用税收

    数据加以补充,那么统计部门将不得不作出决定:它们是否能找到一种详细安排企业法定和统计架构

    的方法,或者它们是否更乐意有选择地使用法定架构作为统计架构的替代物。

    75. 统计架构将划定和确定所需汇编数据的单位。然而,数据可能必须从更高级别的(或更低

    级别的)单位收集,因而这些单位被称为收集实体。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某些全球性的跨国企业

    正在设置全球和地区一级的综合会计记录,因而,在无法从全球性企业的总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获得

    数据的情况下,对发生在每一国内经济实体内的所有活动的全部账户进行分离和选取变得越来越困

    难。当一个全球性企业利用在不同的国内经济实体中从事的生产,将它集中在这个或那个经济实体

    中,随后在全球性企业单独的会计记录中为不同经济实体中的销售中心管理和建立账户时,将生产价

    值和增加值归于国内经济实体将变得特别复杂。首先,企业可能为它在其开展业务的所有经济实体的

    所有生产活动和所有销售活动建立单独的会计记录,仅仅在这以后才将收入和成本归于每一国内经济

    实体,以便向税务部门递交纳税申报表。

    4. 统计单位的国家差别及应用

    76. 企业基层单位的概念将活动方面和地点方面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它是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的:统计方案的目标是汇编既按活动又按地理区域分类的数据。然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可以

    用于对许多变量进行分类,包括分析生产和产业业绩所需的那些变量。在审查企业的会计和经营架构

    时,将有可能发现一些生产单位在活动和地理的准确性方面其同质程度是有差别的,它们有可能适合

    汇编与经过选择的变量有关的数据,比如说雇用的人数,或者甚至适合汇编生产统计数据,因为可以

    提供所需的与有意义的经营利润有关的所有信息。

  • 12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77. 尽管全面阐述可能的统计单位、它们在理论方面和实际统计应用中的定义及它们在不同形

    式的统计数据收集中的用途是可取的,但必须认识到,不可能以一种能使它们立即应用于任何一个特

    定国家的方式在全世界这样做。在为一种特定的数据收集形式确定最佳统计单位时起作用的因素有很

    多,特别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结构(包括对组织企业的监管)、所涉行业的特定结构、所涉数据收

    集的类型、数据收集的目的及针对程度等。国民账户体系讨论更广泛的能用作模型的统计单位,但

    是可能仍需根据国情和所涉数据收集类型作出调整。更详细的情况可见《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第五

    章。

    E. 统计单位的分类

    1. 一般指导原则

    78. 以下段落给出了若干一般性的解释规则,这些规则在对较复杂的统计单位进行分类时可能

    是有用的。应该指出的是,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某些门类和类的解释性说明也指出了如何处理

    此类情况的方法。

    79. 每个单位的活动分类是由《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组决定的,组中包括单位的主要活

    动,或者活动范围。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分类时将不理会次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单位的主要活动一般

    可由它出售或装运的货物或它向其他单位或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来确定。应该使用对《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中的单个类的描述和解释性说明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类别角度来确定所进行的活动,不仅使

    用产出结构,而且使用投入结构和生产过程。

    80. 理想的做法是,单位的主要活动应该通过参考所出售的货物或所提供的服务的增加值来加

    以确定。实际上,往往不可能得到有关单个产品增加值的信息。因此,建议在这类情况下通过其他标

    准来近似地确定主要活动,诸如:

    · 可归于与这些活动种类相关联的货物或服务的单位总产出的比例。

    · 那些产品组的销售额。

    · 根据从事这些不同种类活动的人员比例的就业。

    81. 有些例子可能是在以下情况下出现的,即一个单位的活动有很大部分列入了《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中一个以上的组。这些事例可能是活动的纵向整合造成的,例如,伐木与锯木结合,粘土坑

    中的活动与砖厂结合;或者不能分离成独立的统计单位的活动的横向整合,例如屠宰场的皮革制造;

    或者不能在统计单位一级分离的任何活动的组合。在这些情况下,单位应该根据下面陈述的规则加以

    分类。

    2. 混合活动的处理

    (a) 独立的多重活动的处理

    82. 如果一个单位从事多种类型的独立活动,但单位本身不能分离成单独的统计单位(例如当

    面包产品的制作同巧克力点心制作结合在一起时),应该采用“由上而下”的方法将单位分入《国际

    标准产业分类》中具有最大增加值的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确定适当的最高分类(一位数一

    级),随后是较低(两位和三位数)级别,最后是组(四位数一级)。如果无法为所涉活动确定增加

    值,则可以使用上面所述的近似值,只要它们一致适用于不同的活动。

  • 13

    导 言

    83. “由上而下”的方法可能会将一种活动确定为单位的主要活动,即使这种活动并不占增加

    值总额的最大部分。不过,这种方法能更好地确保与综合数据的一致性。以下就是一个应用“由上而

    下”的方法确定一个统计单位编码的例子。

    示例:使用“由上而下”的方法确定报告单位的主要活动

    采用以下五个步骤确定主要活动:

    1. 列举单位进行的属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每一适当组的活动、增加值或在

    不能计算增加值的情况下的另一相关尺度(见第80段)。

    2. 确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的门类,它是按所选尺度同属于的最高部分。

    3. 在门类内,确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的类,它是按所选尺度同属于的最高

    部分。

    4. 在类内,确定国际标准产业分修订本第类3.1版的大组,它是按所选尺度同属于的最高部分。

    5. 在大组内,确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的组,它是按所选尺度同属于的最高

    部分。按组确定主要活动。

    例如:

    步骤1. 报告单位可能进行以下活动:

    门 类 类 大 组 组 组的说明增加值份额

    (%)

    D

    28 281 2812金属油罐、水箱和容器的

    制造7

    29

    291 2915 起重和装卸设备的制造 8

    292

    2921 农业和林业机械的制造 3

    2922 机床制造 21

    2924采矿、采石及建筑机械的

    制造8

    34 343 3430汽车及其发动机零件和配

    件的制造5

    G 51511 5110

    在收费和合同基础上的批

    发7

    515 5159其他机械、设备和物资的

    批发28

    K 74 742 7421建筑和工程活动及有关的

    技术咨询13

  • 14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随后,确定主要活动如下:

    步骤2. 确定门类

    门类D 制造 52门类G 批发和零售贸易;汽车、摩托车和个人及

    家用商品的修理35

    门类K 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 13

    步骤3. 确定类(在门类D内)

    类28 金属制品的制造(机械设备除外) 7

    类29 未另分类的机械设备制造 40

    类34 汽车、挂车和半挂车的制造 5

    步骤4. 确定大组(在类29内)

    组291 通用机械的制造 8

    组292 专用机械的制造 32

    步骤5. 确定组(在大组292内)

    类2921 农业和林业机械的制造 3

    类2922 机床的制造 21

    类2924 采矿、采石和建筑机械的制造 8

    因此,主要活动是2922:机床制造,尽管具有增加值最大份额的组是5159:机械、设备和物资

    的批发。

    如果直接分配给具有增加值最大份额的类,这就会得出奇怪的结果,将这一企业排除在制造业

    之外。

    (b) 纵向整合处理

    84. 如果同一单位相继从事不同阶段的生产,一个过程的产出作为下一过程的投入,例如像伐

    木与锯木结合,粘土坑与砖厂结合,或者合成纤维的生产与纺织厂相联合的情况,则就出现了纵向整

    合。

    85. 一个具有纵向整合活动链的单位一般应该分在由最终产品的性质所示的类。例如,在上述

    例子中,与锯木组合在一起的伐木应该按锯木分在2010类(锯木和刨木)。然而,出于实际原因,这

    种一般规则也存在某些例外情况。这些例外将在受影响的类的解释性说明中加以描述。以下是一些例

    外情况的例子:

    · 一体化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制造分在农业类(0113)而不是制造类,以便解释这些活动的具

    体组织。

    · 同一单位内进行的纺织品整理与纺织品制造一起分在第1711、1729或1730组,以反映该单位

    的特点,也就是说纺织厂等的特点。

  • 15

    导 言

    · 自制产品的零售不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因此它被分在制造类,而不是零售类。然而,如

    果除了自产货物也出售其他产品,则必须应用处理混合的独立活动的规则。

    (c) 横向整合处理

    86. 当活动同时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进行时则就出现了活动的横向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将不

    可能在统计上将它们分成不同的过程,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单位,或者概括地为这些活动提供单独的

    数据,依靠增加值分配或类似尺度的规则也适用。备选指标,如总产值等,有时或许是适用的,但是

    不存在任何用于确定充分代表这横向整合中所包括的综合情况的单一活动的一般规则。由于在分类的

    起草中已考虑了横向整合的模式,在许多情况下,要么将经过一般整合的活动列入同一组中,要么为

    它们的处理提供明确的规则。

    3. 电子商务

    87. 商业单位通过种种手段,例如电话、传真、电视、电子数据交换、小型电传和因特网等,

    接受定单和洽谈所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当交易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像电子商务这样的电子手段进

    行时,许多国家选择了描述转移货物或服务所有权的商业交易的方式。

    88. 货物或服务的转移分为三个阶段:下定单,支付和发送货物或提供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可

    以被界定为包括通过因特网或其他电子手段仅进行第一阶段,仅进行第一和第二阶段,或者所有三个

    阶段的情况.。 

    89. 对于许多商业单位来说,电子商务只是办理销售的种种手段之一。用于此类单位产业分类

    的规则一直没变:它们被归入涉及它们主要活动的行业。然而,专门通过因特网出售货物和提供服务

    的单位正在增加。这类单位也应该分入涉及它们主要活动的行业。因此,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

    任何行业中都能发现参与电子商务的商业单位。应该指出的是,这一规则存在着唯一的例外,那就

    是:在零售交易中,专门通过或主要通过因特网办理销售的商业单位分在了第525行业大组(不在商

    店进行的零售)内的第5251组。

    4. 修理和维护

    90. 修理或大修资本货物的单位将与生产货物的单位分在同一组中。这一规则存在三种主要的

    例外:

    · 汽车的修理和维护及摩托车的维护和修理分别分在第5020组和第5040组。

    · 个人和家庭用品分在第5260组。

    · 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的修理和维护分在第7250组。

    5. 在收费和合同基础上的活动

    91. 除了在那些存在特殊类别的情况下,在收费和合同基础上进行活动的单位将与为自己生产

    和自担风险的单位分在同一类中。相反,以自己的名义和自担风险出售货物或服务但实际生产是由其

    他单位进行的单位,在分类时视同它们自己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只要它们对产品的设计有着巨大影

    响,或者就制造行业而言它们拥有可转换的物资。

  • 16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6. 政府活动

    92. 对于统计单位所属的机构部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不作任何区分。例如,不存在描述

    这样的政府进行的所有活动的类别。专门归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其他领域的政府单位所进行的活

    动,应该分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适当组中,而不要分在第75类(公共管理和国防;强制性社会

    保障)中。例如,公立医院将分在第8511组中。 

    7. 企业分类

    93. 鉴于一个企业的活动有时涵盖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各种各样的大组或组,对于某些

    统计来说,将它们只分在类一级可能是合适的。在任何情况下,当这样一个单位应分在分类中的较低

    一级时,应该使用本节2中所陈述的“由上而下”的方法(第82至83段)。

    94. 从事多种活动的企业的分类,应该由其子单位根据增加值来确定。这类单位应该分在《国际

    标准产业分类》中涵盖占据增加值主要部分的子单位的活动种类的类别。例如,就一个企业构成纵向

    生产链的基层单位而言,这一原则给出了列入生产链每一部分的基层单位相称的分量。采用这一原则

    也使以下做法变得可行,即可确定一个企业由其子单位归属的分类类别直接归入的产业分类的类别。

    95. 如果无法获得关于企业子单位增加值的数据,为了确定其主要活动类,也可以使用雇用、

    或工资和薪金方面的数字。应尽可能使用基层单位类型的单位的活动净尺度。这些单位的总产出数字

    可能会造成误导。在每一基层单位的总产出中增加值所占的部分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可能存在着显著差

    别。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涉及投资额很高而工资额相对较低的行业时,当通过比较不同的活动来确

    定主要的组别时,也可能考虑每个子单位的资产值。

    96. 根据从事辅助活动的实体所服务的基层单位的主要活动种类对这些实体(特别是中央管理

    机构)进行分类,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靠不住的,或者是困难的。活动的主要种类在所服务的基层单

    位的全部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可能远远低于一半,或者这些基层单位和中央管理机构可能设在不同国

    家。就某些国家产业分类而言,这导致为中央管理机构规定了一个特殊类别。这个特殊类别列入《国

    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相当于商业活动的组下(第7414组)。

    8. 住户分类

    97.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往各版本包括了当住户是家政服务人员的雇主时用于住户分类的

    类别。这些住户包括雇用女佣、园丁、厨师等的住户。在形成雇用的情况下,收集这些单位的数据是

    为了用进行通常在一般商业统计之外的各类统计。

    98. 在这现有类别之外,在数据收集中,如在劳动力调查中,出现了描述住户自用活动的需

    要。尽管市场活动一般应该根据确定一种活动的正确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编码的现行规则来描

    述,但事实证明,将这些规则应用于生产自用物资和提供自我服务的活动是困难的。这些活动往往将

    农业、建筑、纺织品制造、修理和其他服务结合在一起。总之,不可能将增加值的比率归于这些活动

    和合理地确定一种主要活动。为了给这些混合活动在分类中提供一个位置,于是创立了两个新类。这

    两个新类,即96(私人家庭无差别自用物资生产活动)和97(私人家庭无差别自我服务提供活动),

    在商业统计中通常并不重要,但是在涵盖住户和生存活动的数据收集中则十分重要。

  • 17

    导 言

    F. 分类的结构和编码制度

    99. 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的一般结构相比,《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

    3版的一般结构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是增加了更多细目,尤其是在服务领域的一位数和两位数各

    级。统计的编制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这方面的更改要求。在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的

    本次修订中,也没有在任何更高的层次上对结构作任何改动。

    100. 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之前,包括第2版,都使用了完全采用阿拉伯数字的

    基于十进制的类别分级制度。这种体系被认为比采用字母或罗马数字的体系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它还

    满足了使用数据处理设备的办公室的要求。《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共有9个一位数的类

    别,它们多数时候在随后每一个等级上进一步细分成次类别,最多为9个。

    101. 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中,新的需要使修订过程变得相当复杂。除了只采

    用获得广泛同意的那些改动以尽量维持可比性外,我们认为建立一个能在较高和较低层次的类别之间

    实现比《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更大平衡的结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前的修订版中,有

    些一位数的类别未再进一步分类,有些则分成了许多次类别,往往达到了四位数。结果是,从经济重

    要性的角度讲,在分类的较高等级上,有些组的分量理所当然要大于某些类别。

    102. 由于必须以现代方式反映一国经济的结构,从一些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角度适当

    考虑这些服务业日益增加的重要性,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新的编码制度。在为《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修订本第3版修改编码制度时,为了使分类符合某些用户的列表需要,在编码结构中采用了分离

    办法。这是通过在一位数一级使用字母来实现的,以便挑选出列表类别,这与在两位、三位和四位数

    各级保持纯粹的数字编码截然不同。

    103. 两位数的类别按5的倍数分成几群,从理论上讲在分类的最高一级可有20个这种群,而不

    是只有10个。它们是大多数国家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农业、渔业、矿业、制造业、能源供应、建筑

    业、贸易、旅馆和餐馆、运输业、金融业、商业活动、公共行政、教育、卫生、社区服务活动、住户

    和域外机构。为了便于制表,这些部门均用大写的罗马字母编码。

    104. 为了便于进行快速比较,应该指出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的大类

    (tabulation categories)可以轻而易举地转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的一位数大类

    (major divisions)。这种转换可以这样进行:第3版的大类A+B等于第2版老的大类1;C等于2;D等

    于3;E等于4;F等于5;G+H等于6;I等于7;J+K等于8;L至Q等于9。主要的例外是研究与发展,它

    由第2版的9类转换为新门类K。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中,这些关系没有改变。

    105. 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和第3.1版中各级类别所定的名称是从修订本第2版

    中的名称变来的。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似乎最好不要再像《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

    那样将一个名称与若干数字组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防止人们混淆第3版与第2版的类别。只有两位

    数类别的“类”还保留着。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将类别名称的使用与联合国的其他分类统一起来,例如

    《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国贸分类)7和《产品总分类》。8出于实用的原因,中文修订本第3版中大类称

    为“门类”,二位数类别称为“类”,三位数类别称为“大组”,四位数类别称为“组”。

    106. 尽管中文修订本第3版中大类所用的是大写字母,但用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某一特定

    类别的阿拉伯数字可以读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数放在一起表示该类别所属的类;头三位数字表示大

    组;全部四位数字表示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目前共有17个门类,这些门类进一步分成共62个

    类,161个大组和298个组。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2版相比,增加的细目大大增加了这些

  • 18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类别的数目。本版虽然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版进行了修改,但修改的结果只是创立了

    6个新组。

    107. 在某个既有分类等级没有分成下一个更详细的分类等级的类别的情况下,在编码位置

    上用“0”表示下一个较详细的等级。例如,“渔业”这个组的编码是050,因为“渔业”这个类

    (编码05)没有分成大组。又如,“铀和钍矿的开采”这个组的编码是1200,因为“铀和钍矿的开

    采”这个类(编码12)既未分成大组,也未分成组。“货物装卸”这个组的编码为6301,因为“辅

    助性和附属性运输活动”这个类(编码63)未分成组,但是“辅助性和附属性运输活动”这个大组

    (编码630)被分成了组。在计算机方面,“0”也可能表示使用所有更详细类别的全体。因此编码

    2690可以用来表示2691―2699全体,3300可以代表3311―3330全体。当然,这同样可以利用下一个较

    高等级的分类来实现,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宜对所有编码数字采用同样格式,即数位。

    三、 分类的应用

    A. 概述

    108. 统计委员会建议,在生产、就业或国民核算等领域,各国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或

    根据可转换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别进行数据分类。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和国家机构,在汇

    编和发表用于广泛的统计丛刊的按经济活动种类分类的国际可比数据时,一直在使用《国际标准产业

    分类》。国际劳工统计学家会议也在若干劳工统计领域明确参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109.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了如产业统计中数据收集等传统领域。它包括

    应用于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政策决定,诸如描述外国直接投资体系中的贸易壁垒、外国子公司为国

    际服务贸易统计开展的活动以及与政府职能有关的工作。出于多种目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还同

    其他分类一起使用,或作为其他分类的替代分类使用,如《按目的划分的支出分类》等。9

    110.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旨在满足一些人的需要,他们寻求按可作国际比较的经济活动种类

    的类别来分类的数据。其目的不是取代国家分类,而是要为国家统计数据的国际比较提供一个框架。

    在国家分类不同于国际分类的情况下,这种比较可以通过对根据国家分类取得的数字进行重新组合来

    实现;但要这样做,必须能从国家统计数据中获得这种重新组合所需的全部要素。

    111. 为了实现国际可比性,建议所有国家在个体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在其产业分类方案中采用

    同样的原则和定义。上文阐述了为此目的制定的和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内所载的原则和定义(见

    第二章)。因此,可行的的做法是重新排列国家分类的全部类别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使得它们符合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一个或多个类别。但是这也不是始终可行的,因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中最细一级的某些类别在一些国家的产业分类中可能区分不开。

    112.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各类别的性质和定义,对那些正在第一次制定活动分类的国家,或

    对那些正在修订现行分类的国家,也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指南。不少国家已经在以这种方法利用《国

    际标准产业分类》。

    113. 国际分类所提供的经济活动类别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要,或者说,这些类别尽管只

    在一些国家看到,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划分这些单个类别时,《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反映了生产结构,即经济活动在大多数国家生产单位中的组合方式和在它们之间的分配方式。

    114. 联合国统计司已经建立了分发相关信息的机制,这些信息涉及包括《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 19

    导 言

    在内的各国际分类其修订版,它们的应用和解释以及国家规范和调整。对于这些,《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可作为典范,并为制定国家分类提供指导原则。这些工具或与它们有关的信息可通过统计司的网

    站查阅(http://unstats.un.org/unsd/class)。

    B. 在建立有关的国家分类方面利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115. 至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与有关的国家活动分类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区分两大类国

    家:(a) 制定了自己的国家分类并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看成基本上是以国家分类为基础的或由国

    家分类衍生的国家;(b) 将自己的国家分类看成是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基础的或由《国际标准

    产业分类》衍生的国家。第二类国家往往缺乏制定和维护自己活动分类的基础结构,因此可以稍加修

    改或原封不动地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作为其国家活动分类。

    116. 然而,对国际可比性的急切愿望并不意味着各国必须原封不动地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本分类的用意主要是各国能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用作准则,使其国家分类适应国际标准。

    要使《国际标准产业分类》适应国家经济的特定情况,同时又维持国际可比性,这就需要遵守下文概

    要介绍的若干规则。

    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类别归并和分解

    117. 为使《国际标准产业分类》适应国情,其类别可作归并或作进一步细分,以便更好地反映

    该国的国家经济结构。如果特定的经济部门在经济上十分重要,或者实行了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中未认定的重要的专业化,则分类的相关部分可作进一步分解。如果经济中某些其他部门并不存在,

    或者还处于不发达状态,或在整个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则分类的相关部分可以作进一步归并。这里

    并不打算就类别的数据收集提出建议,因为它将要求对现有统计单位作各种人为的或任意的分割。

    118. 为了使国家活动分类可转换成《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在国家分类方案最详细一级的类

    别,应该整个地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单个组相一致,或是它的分支。换句话说,国家分类中任

    何一个最详细类别都不应该包括《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的选定部分。当国家类别

    必须代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两个或两个以上整组的组合时,这些组应该是同一个大组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国家分类转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可能性,就不会受国家分类方案中详细分类类别的

    归类状况或方式的影响。

    119. 为服务于本国目的,可以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架构中的类别作进一步细分,将相关的

    组进一步分为亚组。这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在表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每一组的四位数编码后加小

    数位。另一种办法是,可用更多数目的更详细的类别取代现有的组,进一步扩展《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中大组到组的划分。为了保持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组的可比性,比较详细的组应该如此划

    定,即能将它们归并为组。

    120. 为满足本国需要,需要再细分的组只是那些等同于大组的组,那就没有必要扩展《国际标

    准产业分类》的四位数编码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0”结尾的四位数编码来表示的组,可用

    以具体的四位数编码表示的组替代,最多为9组。

    121.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类别可以归并,例如将某些大组中的组合成较小的、不那么详

    细的组,或者将这些组完全归入大组。在国家分类最详细层次上的一些类别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中的组合在一起,这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取的,或者是必要的。这或许是因为在某一特定国家中,

    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选定的组划分的活动种类不太重要。也可能是由于统计单位活动的专业化

  • 20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本第3.1版

    程度,大大低于为在国家方案中使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某些组所需要的程度。例如,一些国

    家可能无法在它们的国家分类中建立类似于第29至32类(机器制造)的单个类别,因为从事X组活动

    的绝大多数基层单位也进行Y组活动,反过来,由此将国家分类中的这些活动分离开来也是不切实际

    的。它们可能需要将某些或全部的大组或组合并成其国家分类中最详细一级的单一类别。

    122. 应该记住的是,将组合并成大组一级或其他地方的更高级别的归并类目,将使国际一级的

    数据可比性局限于那一级或甚至更高一级的归并类目。如果国家决定归并,比如说第291大组内的某

    些四位数的组,这就会发生后一种情况。如果两个国家归并第291大组内的组,那么在它们各自的归

    并级上就不可能提供数据的可比性,而只能提供第291大组这一更高层次上的数据可比性。因此,在

    将组合并到一起时应该审慎地考虑它在可比性方面可能对根据这些新类别汇编的数据造成的影响。

    D. 捕捉单位活动的信息及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编码

    123. 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编制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及可比性将取决于分配给统计单位的编码

    的准确性。这还将取决于用于确定正确编码的可获得的信息,并取决于用于确定编码的工具和程序。

    124. 在某种程度上,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统计资料来源的类型。为行政登记收集的信息,其质量

    将取决于信息在作为登记目的的行政程序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及这种作用所需区分的种类,例如,

    税则、社会保障条例、投资信贷细则,或就业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要求准确登记所从事的活动的类

    型。因此,统计机构经常需要直接从单位收集确定单位活动编码所需的信息,即使用作调查基础的登

    记册来自一个或多个行政部门或是在它们的合作下编制的。鉴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性质,用于

    登记册和调查的编码所需信息必须描述单位生产活动的主要产出,即货物、服务或功能。对于有着广

    泛产品的单位,与之有关的信息对确定它们对增加值的贡献或其他用于确定单位主要活动的相关因素

    是十分必要的。这类信息必须从单位获取,还必须谨慎从事,确保代表单位提供这类信息的那些个人

    了解所需的信息类型,使得他们能在单位的记录中或从他们自身掌握的知识中找到它。因此,对问题

    构想的检验,对基层单位调查同对住户调查一样重要。对于住户调查和人口普查,建议收集有关工作

    场所名称和地址以及那里生产的主要产品的信息。这样,就有可能从登记中的相应单位或在产品信息

    的基础上获得准确的编码。对于登记册以及这两种类型的调查来说,一种经过精心安排的和全面的编

    码索引将会给依据产品信息寻找准确的编码提供极大的方便。

    E. 利用不同的分类级别提供统计数据

    125. 对某些统计类型使用与其他系列相比不太详细的经济活动种类的分类类别,这或许是可取

    的。而为提供可靠统计数据所使用的类别,其数量和规模可能取决于统计数据来源的类型以及对机密

    性的考虑。例如,提供在住户调查中收集的就业数据,要像从基层单位调查中获得的就业数据一样详

    细,这或许是难以办到的。或许在国民核算中,没有必要像在产业统计中那样详细地按经济活动种类

    提供数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规定了四级分类(门类、类、大组和组),从而为不同详细程度的

    数据的可比较分类提供了框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组一级定义的某个

    类别,不能防碍它在特定的国民经济中比在大组一级定义的类别,或甚至在类或门类一级定义的类别

    更大,例如在许多国家,B类(渔业)对第8021组(普通中等教育)的情况就将是这样。所以,专门

    将制表方案规定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特定归并一级的制表或许是不合适的。

    126. 同样,就对数量有限的产业进行专门调查来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提供的细目,甚至

    在其最详细的一级,往往也不足以满足所需要的分析。在这些情况下,《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组

  • 21

    导 言

    在必要时可以为具体的目的作进一步细分。然而建议,为了能进行比较,新的详细类别仍可以并入现

    有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组中。

    F. 同质性比率的汇编

    127. 尽管作出了努力,以一种合乎第12段所述两个条件的方式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组

    和其他任何国家活动分类中最详细的一级加以定义,但是被分在某一特定组的基层单位或类似单位的

    某些活动将反映分类中其他组的特点。因此,在汇编按经济活动种类分类的数据时,计算那些属于分

    类方案中不同类别单位的活动的同质性程度将是很有价值的。

    128. 评估各种类别的同质性的两个最重要比率是专业化率和涵盖率。一个产业的专业化率,就

    是这个产业产出的属于这个产业特有的货物或服务与其总产出之比。涵盖率,就是这个产业特有的货

    物和服务产出与整个经济的同类货物或服务总产出之比。

    129. 在计算这些比率时,应该考虑到一些问题。有些产品可能不是一个产业所特有的(如必然

    出现的副产品),有些产品可能不是任何特定产业所特有的(如废弃物),而有些产品在习惯上称为

    一个或多个产业所特有的(如工业修理服务)。在这类情况下,在解释这些计算出的比率时应该加以

    判断。

    130. 还应该指出的是,建立一个高比率的产业并不能保证统计数据有用。一个按照定义的低比

    率的类别未必就没有用。建立一个专业化率或涵盖率比较高而在经济上却意义不大的类别是完全可能

    的。另一方面,涵盖率相对较低而专业化率很高的类别完全可能为作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

    因此,在建立一个产业分类时不应将这些比率作为唯一的决定因素,而应当经常与其他标准结合在一

    起使用。

    131. 对于归入该分类每个组的单位的总产出,或者对于单个统计单位的总产出——这样更可

    取,尽管更加繁重——可以计算同质性比率。在后一种情况下,属于产业分类中各类的基层单位或类

    似单位将根据同质性比率的分组间隔进行排列。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分类时,专业化率尤其应该成为一

    项决定性的标准。

    132. 在将按活动种类分类的单位或基层单位归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大组或类,以及归

    入组方面,也可计算同质性比率。在将企业归入产业分类的类方面,计算同质性比率也是可取的。有

    些企业将拥有一些其主要活动不属于这个企业所属的类的范围的基层单位。企业的同质性比率应该以

    子单位的增加值为基础,必要时可以依据于其雇用职工。它将指出与拥有它们的企业分在同一类的子

    单位在企业总增加值或雇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这种比率对于评估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数据的可比程

    度是极有价值的。

    四、 与其他分类的关系

    A. 概述

    133. 统计委员会在其第九届会议上要求秘书处编制一套分类,它们合在一起将构成一个对活

    动、货物和服务进行分类的综合体系,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