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5
01 ARTCO 發行人|簡秀枝 編輯 群|高子衿.林姿君. 林怡秀.張玉音. 高愷珮.孫 孟 巧.吳 樹安 美術設計|李激娘 #3 第四年投入畢業季專題的製作,吳季璁的〈台灣畫廊,把藝術當青菜賣?〉 一文成為燃點,燻燒開了藝術家與畫廊合作間曖昧矛盾的狀態,在必然全 球化浪潮的壓境下,台灣藝術界的每個角色似乎都充滿集體焦慮,並且狼 狽得無法優雅。若藝術環境分為上、中、下游,這個從政府、美術館、畫廊、 策展人、媒體、藏家、觀眾等等的環節,有多少是失職與斷裂的,這個我們 共同面對的未來,同樣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藝文工作者所必須面臨的。 專題收錄邀集藝術家與畫廊業主共聚的「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國際生存戰座 談會」文字紀錄,企圖藉由藝術家與畫廊各自位置的立場表述後,能在理解 上共擘一對國際局勢的策略,也許此座談短短的三小時半僅能成這場討論 的序幕,縫補這些裂痕是浩大的工程,但至少針與線已是個被拿起的手勢。 在「首次的意義」一反過去專題尋覓較為年輕的藝文工作者,因其經歷與心 境較接近畢業學生,這次企圖訪談藝文產業各職業別更具代表性的人物, 由這些重份量的故事去凝視每項工作獨特的精神性。在「進擊的中國」,則 是針對每次面對中國熱,總會將其化為例外的例外,然這個龐然的例外之 中沒有細膩的經驗是可供參考的嗎?忽視並非最好對策,藉由訪談在中國 藝文圈的工作者,重繪對於中國工作現場更深層的理解。另外本次專題特 別以報紙的形式,其實也是遙念陪伴無數學生校園生活《破報》的停刊,那 站在紅鐵箱前關於藝文的傳遞與討論,藉由媒體再媒體化的形式,期許對 於藝術產業的觀察動態能更具效益的傳遞。(企畫/張玉音,本刊插圖/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策展, 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 編輯的行動者 葉偉立: 拒絕固化的交流, 合作在創作中的鑲嵌性 陳泰松: 做為兼職匠人的 藝評寫作者 金島隆弘: 我在這裡看到未來 江馨玲: 你所做的就是你與 畫廊的本身的一部分! 2015 畢業季專題 │藝文產業工作誌 《典藏.今藝術》發行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6 6F, No. 85, Sec.1, Jungshan N. Rd.,Taipei 10446, TAIWAN 電話 :+886-2-2560-2220 INDUSTRY FORUM 代理制度背後 的責任義務與 全球視野 李政勇: 為何畫廊要代理 國外藝術家? 吳季璁: 畫廊是目前視覺藝術產業 發展的唯一出路 黃其玟: 畫廊必須在全球藝術市場 上思考自己的位置 林昆穎: 藝術家對自己的 路線清楚了嗎? 胡朝聖: 當前惡果 是我們共同姑息造成 沈伯丞: 合約厚度決定產業規模 吳牧青: 總體產值技巧性低估,造成 市場緊縮並阻礙優惠政策 王維薇: 請回到初衷, 代表台灣對世界發聲 至少針與線已是個 TAIWAN & CHINA 進擊的中國 嚴瀟瀟 那時候的情勢不只是 雙面刃,更是多面刃 李欣格 讓我留下來的, 絕對是因為「人」 #1 #1 #1 #1 #1 INDUSTRY FO INDUSTRY FO INDUSTRY FO 代理制度背 代理制度背 代理制度背 2 2 2 IGUR IGUR IGUR

Transcript of 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Page 1: 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策展, 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 編輯的行動者

01

ARTCO 發行人|簡秀枝編輯群|高子衿.林姿君.

林怡秀.張玉音.高愷珮.孫孟巧.吳樹安

美術設計|李激娘

#3第四年投入畢業季專題的製作,吳季璁的〈台灣畫廊,把藝術當青菜賣?〉

一文成為燃點,燻燒開了藝術家與畫廊合作間曖昧矛盾的狀態,在必然全

球化浪潮的壓境下,台灣藝術界的每個角色似乎都充滿集體焦慮,並且狼

狽得無法優雅。若藝術環境分為上、中、下游,這個從政府、美術館、畫廊、

策展人、媒體、藏家、觀眾等等的環節,有多少是失職與斷裂的,這個我們

共同面對的未來,同樣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藝文工作者所必須面臨的。

專題收錄邀集藝術家與畫廊業主共聚的「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國際生存戰座

談會」文字紀錄,企圖藉由藝術家與畫廊各自位置的立場表述後,能在理解

上共擘一對國際局勢的策略,也許此座談短短的三小時半僅能成這場討論

的序幕,縫補這些裂痕是浩大的工程,但至少針與線已是個被拿起的手勢。

在「首次的意義」一反過去專題尋覓較為年輕的藝文工作者,因其經歷與心

境較接近畢業學生,這次企圖訪談藝文產業各職業別更具代表性的人物,

由這些重份量的故事去凝視每項工作獨特的精神性。在「進擊的中國」,則

是針對每次面對中國熱,總會將其化為例外的例外,然這個龐然的例外之

中沒有細膩的經驗是可供參考的嗎?忽視並非最好對策,藉由訪談在中國

藝文圈的工作者,重繪對於中國工作現場更深層的理解。另外本次專題特

別以報紙的形式,其實也是遙念陪伴無數學生校園生活《破報》的停刊,那

站在紅鐵箱前關於藝文的傳遞與討論,藉由媒體再媒體化的形式,期許對

於藝術產業的觀察動態能更具效益的傳遞。(企畫/張玉音,本刊插圖/

Elainee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鄭慧華:

策展,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編輯的行動者

葉偉立:

拒絕固化的交流,合作在創作中的鑲嵌性

陳泰松:

做為兼職匠人的藝評寫作者

金島隆弘:

我在這裡看到未來

江馨玲:

你所做的就是你與畫廊的本身的一部分!

2015 畢業季專題 │藝文產業工作誌

《典藏.今藝術》發行地址 : 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 85 號 6 樓

6F, No. 85, Sec.1, Jungshan N. Rd.,Taipei 10446, TAIWAN電話 :+886-2-2560-2220

INDUSTRY FORUM

代理制度背後的責任義務與全球視野

李政勇:

為何畫廊要代理國外藝術家?

吳季璁:

畫廊是目前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黃其玟:

畫廊必須在全球藝術市場上思考自己的位置

林昆穎:

藝術家對自己的路線清楚了嗎?

胡朝聖:

當前惡果是我們共同姑息造成

沈伯丞:

合約厚度決定產業規模

吳牧青:

總體產值技巧性低估,造成市場緊縮並阻礙優惠政策

王維薇:

請回到初衷,代表台灣對世界發聲

至少針與線已是個

TAIWAN & CHINA

進擊的中國嚴瀟瀟

那時候的情勢不只是雙面刃,更是多面刃

李欣格

讓我留下來的,絕對是因為「人」

#1#1#1#1#1INDUSTRY FORUM#1INDUSTRY FORUMINDUSTRY FORUM

代理制度背後#1代理制度背後代理制度背後#2#2#2#2#2#2FIGURES #2FIGURES FIGURES FIGURES #2FIGURES FIGURES

Page 2: 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策展, 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 編輯的行動者

02

以AGENCYSYSTEM

近年來許多國際重要藝廊皆不約而同地至亞洲擴張據點,而在國際藝壇盛

事則亦可見亞洲各國積極現身,宣告亞洲勢力的崛起。此國際情境讓台灣視

覺藝術產業面臨何種結構性的轉變?對於位處第一線的畫廊與藝術家帶來

何種衝擊?今年 4月,藝術家吳季璁於線上藝文媒體《湃思紀》(Passage)發表

〈台灣畫廊,把藝術當青菜賣?〉一文,批評台灣畫廊與交易市場的操作模式

過於稚嫩,亦點出部分畫廊從業者只著重實質收益而非藝術貢獻,造就台灣

當代藝術發展現況的窘境。台灣的視覺藝術生態雖稱不上完美良善,但由吳

文所點出的問題牽涉範圍亦十分廣泛而複雜,如何更全面地檢視台灣視覺藝

術產業鏈的潛在問題,顯然成為當前視覺藝術產業的重要課題,亦是本刊舉

辦此場座談的主因,藉此次討論,一一呈現許多過去未被公開討論的議題。

藝術家與畫廊為切面的現況剖析

背後的責任義務與全球視野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國際生存戰座談會紀錄

SYMPOSIUM ON TAIWANESE VISUAL ARTS INDUSTRY’S FIGHT FOR INTERNATIONAL SURVIVAL

產業論壇版 INDUSTRY FORUM

李政勇

以東南亞藝術家為代理目標的原因

我認為理想的代理關係是畫

廊應該支持、照顧藝術家,藝

術家是源頭,沒有他們就沒有

視覺藝術產業。國外畫廊會每

月固定提供生活費給藝術家,

且不需抵扣作品,那是最理想

的,但在台灣多數仍採生活費

抵扣作品的方式。台灣有代理

機制的畫廊並不多,但我認為

這非常重要,比如國際拍賣市

場思考是否拍賣這件作品時,

他們考量的是藝術家及畫廊在

市場上的表現,以及藝術家是

否有好的代理畫廊;又或者一

位藝術家在多間畫廊同時展出

時,通常畫廊不會投資過多資

源在藝術家身上。現今當代藝

術裡畫廊與藝術家的合作重

點,銷售只是最基本的,畫廊做

為專業的經紀機構,應協助藝術

家進行創作職涯的梳理,包括出

版畫冊,拓展國際連結及找尋

展覽機會等。台灣許多中生代

重要藝術家連一本代表性的畫

冊都沒有,幾乎都是孤軍奮鬥,

這就凸顯了代理機制的問題。

面臨全球市場的競爭,我自身

思考的是除了與國內藝術家

合作外,也須跟國外藝術家合

作。若只作台灣藝術家,市場只

會以台灣顧客為主。這兩年來

安卓累積的國外藏家,都來自於與東南亞藝術家合作時所吸引來的,

而當安卓與他們建立關係並

獲得認同時,遂可向其推薦旗

下其他台灣藝術家,這是安卓

自己的方法。我認為許多機構

如藝博會等並未扮演好引導

藏家購買力的角色,觀察日本

森美術館與原美術館、韓國

三星美術館或印度 Dev i A r t Foundation 等例,或許我們也

可思考為何台灣藏家無法發展

到這樣的狀態。

OBLIGATIONS AND GLOBAL VISION BEHIND

代理制度

座談企畫

高子衿

座談執行

高愷珮、張玉音

座談整理

高愷珮

時間

2015/6/18(四)14:00-17:00 地點

台北國際藝術村

幽竹廳

主持人

吳達坤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

與談人

吳季璁藝術家

李政勇座談會聯合發起人、

安卓藝術負責人

林昆穎藝術家,豪華朗機工成員

胡朝聖双方藝廊負責人

黃其玟Chi-Wen Gallery負責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Page 3: 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策展, 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 編輯的行動者

03

產業論壇版 INDUSTRY FORUM

吳季璁

誠品畫廊,我們等著看你明年 Basel帶誰!感謝今藝術辦這場座談,想先

請問是否有邀請誠品列席參與

座談會?(今藝術:有,對方表

示人在國外)那現場沒有代表

誠品出席的朋友(沒有)。很遺

憾誠品不把這當一回事,放著

畫廊合作的許多優秀台灣藝術

家不推,幾年下來在香港巴塞

爾只做中國藝術家是有目共睹

的,身為台灣的指標性畫廊,

我不罵你我罵誰啊? 畫廊長期投資、經營藝術家,

協助其學術上和商業市場的發

展,一邊累積其藏品,當藝術

家功成名就時,畫廊的收藏也

成長到一定的市場價值,可以

賺取極高的利潤。這是正常一

手市場畫廊的經營方式,畫廊

也才能賺取最大的利益,同時

有助於藝術家和藝術環境的發

展,但在台灣極少發生。多數

台灣畫廊只看到眼前微薄的買

賣利益,或用封閉市場的做法

哄抬價格,唬弄藏家,不斷破

壞自身發展的基礎,經營者沒

藝術的專業只是丟臉,連商業

常識都不懂,只怕生存都有困

難。

督促畫廊經營台灣藝術家不是

宣傳慈善救濟,而是合理的商

業選擇,試問在國際藝術市場

越趨活絡的時代,收藏家輕易

的就可以透過博覽會、藝術平

台、旅遊等跨過當地畫廊,和

國際畫廊合作,獲得更好的服

務和專業協助,只會做進口和

零售的當地菜販將如何生存?

而這一切正在加速發生。

沒有台灣的藝術,台灣畫廊在

國際藝術市場的競爭力和差異

性在哪?

我說畫廊是台灣藝術圈發展唯

一機會的原因是,官方美術館

實在太爛,制度和專業性幾年

來未見改善,甚至愈趨惡化,

老朽腐爛的公務員終於退休

時,新進的也都爛一半了,集

藝術圈之力才撤換了一個,剩

下一群繼續惡鬥擺爛,這種垃

圾地方恐怕只能炸掉重來。近

幾年少數畫廊所做的展覽都

比官方美術館好太多,因為私

人商業機構,只要有心,或是

面臨生存危機(這通常比較有

效),就會快速應變改善。

台灣有不少當代畫廊持續在

努力,但缺乏專業獨立的藝評

(我也不知道這些人都在幹

嘛?瞎扯些狗屁不通的歐美流

行?),缺乏對環境發展的宏觀

視野,藝術媒體也老舊遲鈍,

讓他們的努力和成就鮮少被看

見和討論,缺乏流動性下,新

的思維和做法難以攪動這一攤

死水。

黃其玟

打造國際品牌需畫廊 與藝術家共同努力

在當代藝術極度快速全球化發

展的局面下,我們競爭的不是

自己,而是全球的畫廊。我做

為畫廊的負責人,這幾年積極

參加國際藝術博覽會,如香港

巴塞爾(Art Basel HK)、紐約

斐列茲(Frieze NY)以及 LOOP Barcelona 錄像藝術博覽會。

為何我會同時參與大型國際博

覽會以及區域性專門的小型博

覽會,這是有原因的,我認為

台灣畫廊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

是國際品牌的建立。今天當我

們聚集一起談論台灣畫廊面臨

生存困境的此刻,地球另一端

的巴塞爾畫廊正如火如荼地

進行全球市場的策略佈局與交

易,因此我們如何突破自己的

困境並創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定

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對畫廊

來說,我們應聚焦於如何讓自

己進入頂級的博覽會,目前在

國際上充斥著太多水準參差不

齊的博覽會,未經審慎評估的

參加,不見得對畫廊有幫助,

不只浪費金錢,也沒法在全球

藝術市場上奠定自己的準確位

置,這是我這幾年參加國際博

覽會的心得。但這樣的累積與

奠定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也跟

畫廊與合作經紀代理藝術家之

間的工作模式有關。

入大量資本與專業人力,但藝

術家最後往往容易著眼在當下

作品的成交,而忽略展會能為

藝術家擴展的絕對效應。因此

這是畫廊與藝術家在合作時必

須達成共識的地方,畫廊站在

第一線時,藝術家就是最重要

的後端支持者,如有耐心與堅

持,所有的事物都會在時間的

累積下產生不可思議的成效。

林昆穎

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發現與畫廊締結合約的關係

很像家人,更像談戀愛。我認

為藝術家只要把作品作好,這

是不夠的,如果把剩下的工作

都丟給畫廊,就容易造成許多

誤解,

雖然經紀人或畫廊的確提供了行政上的協助,但更重要的應是畫廊在瞭解藝術家後,與藝術家共同進行一

系列的策略規畫。

畫廊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定位及

資歷需要很漫長的時間,與藝

術家的養成相比非常類似,也

胡朝聖

當前惡果是 我們共同姑息造成

若將藝術環境按類別進行切割

時,如政府、美術館、畫廊、策

展人、媒體、藏家、觀眾等等,

當中有太多環節是斷裂的,或

是貪圖少許的便宜與利益沒有

尊重體制與專業,如今整體視

覺藝術環境的惡果都是我們

共同姑息所造成的,每個人都

有責任,重點是我們如何共同

解決困境。我們是否能好好討

論每個環節的問題,將斷裂的

狀況一一縫補,如此才能促成

產業更好的發展。我相信在銷

售、研究與推廣上都能作到國

際性與全面性的畫廊都是經過

長年的經歷,才可能累積出如

此堅強的資源。

今年年初友人原本要介紹一

位 Gagosian Gallery 的銷售員

跟我認識,詢問之下發現對方

藝術家都想和最好最專業的畫

廊合作,畫廊也想找到最具有

潛力的藝術家工作,這是互相

的。

畫廊必須瞭解每位合作代理的藝術家,透悉藝術家性格上的天性與特色,以創造雙方細膩的合作關係。

包括透過契約達成彼此的責任

與義務、協助贊助藝術家創作

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專業畫廊

為合作代理藝術家所需投入的

工作。當然在這過程當中也會

牽涉許多畫廊與藝術家工作之

間的矛盾,當畫廊投注許多資

源與資金為藝術家奠定成功的

第一步時,藝術家通常容易在

此刻表露耐心的缺乏或是在

更大的誘惑下出走;因此藝術

家需實際瞭解合作畫廊在長期

為他們透過國際藝術博覽會與

美術館機構所串聯出的平台網

絡,過程中所付出的龐大資金、

時間與心力。例如畫廊參加大

型國際博覽會,如巴塞爾(A r t Basel)、斐列茲(Frieze),二、三百萬是最基本的支出,其中

畫廊攤位的動線設計及陳列規

畫,廣告行銷等等,都需要投

許多誤解都在於每個環節的溝

通不良,既然是關於市場、成

本、金錢,也許更透明地讓彼此

瞭解金錢的用處與去處,也能

讓彼此付出的部分更加清晰。

至於台灣畫廊是否需經營台灣

藝術家,我覺得是,也不是。在

台灣若只經營台灣藝術家會非

常艱困,但我沒辦法具體的說

能怎麼做,只能從理想的狀態

去思考。做為畫廊,在以買賣

做為動力的基礎下,應思考在

國際策略與佈局上如何讓藝術

家藉由參加國際藝術展會,與

國際畫廊、策展人和美術館等

接軌。

背景是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

我才意識到 Gagosian Gallery做為全球國際畫廊如何思考自

身的定位與人員結構,單看他

們對銷售員的專業認定就可

窺見。可以想像他們公司內部

完整的分工,從策展、研究、宣

傳、公關和業務等,每個部門

都有專業的人負責處理這個年

營業額近十億美金並有 15 個

分支機構的大畫廊,是以大企

業的規模與策略在經營畫廊。

我們目前雖無法與這類畫廊相

比,但至少以其為理想狀態努

力推進。

回到畫廊與藝術家的關係,我覺得像是伙伴,如婚姻伴侶或生命共同體,雖然每個合作的狀態都不一樣,但兩方如何保持資訊的公開透明,並處於共享、共有的狀態,這是可以認

真思考。

像各個企業的養成。前陣子我

們因為展覽緣故接觸了經濟部

的科技專案補助,對方提及該

專案每年有數百億的經費投注

在法人所申請技術研究上,法

人技術可能會花三到五年的研

究,包含重點技術、開發中技

術及前瞻性技術,有潛力的技

術可能需花費十年以上時間階

段開發,也就是說按照研發屬

性不同,對其進行實質培養。

我們想想,十年是否能養成一

位藝術家?這就是產業面的問

題了,藝術家要十分喜愛藝術,

不斷投入,畫廊也一樣,彼此融

合不同的專業。

不管是台灣還是國際,我的看

法是,先搞清楚「自己」再說,

以豪華朗機工的多元性,及我

們實驗「合作」的團隊主題,目

前適合獨立發展。成立五年至

今,我們一直努力在把自己「說

清楚」,所以我們先確立團隊

的專業部分,才思考可以跟哪

些對象合作,於是發展策略這

件事,就自然回到自己身上,即

思考應該訂定的策略是什麼,

這雖是陌生困難的,但助於我

們發現新領域。我想說的就是

先「準備好」。

Page 4: 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策展, 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 編輯的行動者

04

產業論壇版 INDUSTRY FORUM

回歸產業本質, 重新定義成功的 合作價值與模式

吳季璁

不要停留在市場賣菜的格局

藝術產業十分缺乏基本的商業

常識和技術,畫廊做的是數十

年的投資計畫,卻只會計算每

天的成本,每個月的營收,那你

不如去加盟 7-11,他們還會幫

你計算好。經費不足就要去貸

款(你買車的時候都知道)、找

人投資入股(不過事實上老畫

廊也不缺錢),也藉此規畫好

你長期發展的計畫。不要再陷

入這種惡性循環,沒錢就因陋

就簡,老闆不進修,廉價的薪水

也請不到專業人才協助,一直

停留在市場賣菜的格局,等著

國際競爭下關門大吉。

如果畫廊連自身的發展都無

法規畫,請問如何協助藝術家

的 c areer?畫廊常常批評藝

術家不夠忠誠,也是啦!菜販

是很少跟菜農訂合約的,但現

代化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合約

精神上,合約規範我們對彼此

的責任和義務,也計畫三到五

年期的合作目標,作品的收藏

保障畫廊的投資利益,也確認

大家在同一條船上。沒有這些

基礎,畫廊把作品推銷給收藏

家,是多不負責任的行為!

李政勇

畫廊並非只是商業, 更具文化性格

如果只是為了高度報酬,用收

藏投資所能賺取的錢是遠遠超

過畫廊。這個問題仍需回到產

業升級的問題,即我們如何看

待自身的產業經營。又如何思

考畫廊的經營?季璁所提的確

是不少畫廊的迷思,會被商業

侷限也來自他們對於藝術本質

的理解是不清楚的,

我們必須清楚認知到畫廊是個文化商業,在進行商業之前它是有文化的性格

與特質。

安卓自身作許多事情都不是

從商業思維出發,但我認為這

是應該做的投資。你做了什麼

樣的選擇,奠定你變成何種狀

態,藝術家如此,畫廊如此,收

藏家也是如此。

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台灣藝

術家未必勢得由台灣畫廊代

理,藝術家與畫廊之間是合作

也是競賽,在大家一起往前走

的過程,若藝術家有能力超越

畫廊,當然應該找下一個更好

的畫廊,反之畫廊亦然。它並

非一輩子的婚姻,回到昆穎所

提的「清楚自己」非常重要,不

論你是藝術家或畫廊,清楚自

己要打什麼仗,把自己的策略

及方法制定出來後,一步步朝

向你希望的目標走,我相信許

多東西將成為你的助力而非阻

力。

至於藏家部分,我們一直努力

於藏家的開放與教育,也帶他

們到國外去看展覽,一直以點

狀方式在影響藏家,其實力量

有限。但這如最初我指出博覽

會等大型平台不太願意擔起引

導藏家的責任,大家以不得罪

人的方式處理許多事情,但就

會發生季璁所講的藏家購買許

多不在市場上的作品。但我認

為收藏家也有他的風險性,所

有事情終究是自己要負責。

維持作品市場的穩定與平衡。

從李傑的例子可以看到,藝術

家如何找到一間專業的畫廊,

並透過這份最早的母約再拓展

出去,跟其他相對等級的畫廊

合作,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藝術家千萬不要三心二意,這

樣對畫廊與藝術家共同的未來

發展,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林昆穎

清楚自己有什麼, 才知道能再擁有什麼

我想的是自己究竟擁有什麼,

在藝術家或畫廊本位當中,究

竟有什麼部分是可以一起往前

邁進的,以及我們實現追求的

過程藍圖長怎麼樣?

我想將藝術家比喻為股票,所

有人都可以買,股份持有比較

多的就是畫廊跟藝術家自己,

股票的漲跌,應來自於投資者

對企業經營的信心出資,然而

人們愛看的翻炒追逐,都只是

自由市場的數字遊戲,跟本業

關聯不大。

藝術家有權利把作品做好,提出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

的畫廊,協助上市。

回到台灣現狀來說,我喜歡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

看,豪華朗機工為例,我們必

須清楚自己的東西值得讓別人

來買單,甚至能進入超越畫廊

的操作,讓創投基金也有可能

進來。但當台灣普遍氣氛與觀

念不足時,我們還是要等待它

發展成熟,但不能閒著等,自己

能規畫就開始規畫,別停!

黃其玟

全球化下畫廊 與藝術家的合作關係

我 認 為 經 營 畫 廊 就 是 要

Consistent(堅持一貫)。從創

立畫廊至今,我之所以非常專

注在當代錄像藝術,也是經過

自身投注在當代藝術全球化發

展中,學習並思考而來的。大

型國際博覽會對國際市場的影

響是不可逆的,在它對全球市

場深遠的影響下,我們不能輕

忽。長遠來講,我下一階段的目

標,除了穩定畫廊的國際品牌,

並同時透過博覽會平台為藝術

家創造國外重要美術館機構的

展覽計畫與收藏,這也包括與

基金會和藏家的合作,以及為

藝術家在作品製作經費上提供

專業規畫。目前我們已有 40 至50% 的藏家來自國外美術館

及基金會等藝術機構。具有眼

界的畫廊會長期經營他的藝術

家,並不斷安排國際性展覽,

讓別人看見藝術家與畫廊深刻

且緊密的合作關係及信任。同

時,畫廊也有義務協助經紀代

理藝術家在他國區域覓得對等

的畫廊,三方合作,這是全球化

下畫廊必須面臨的,且也是透

過畫廊與藝術家在彼此長期密

切合作討論下的共同選擇。我

覺得李傑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是

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李傑所屬

的維他命藝術空間會共同選擇

適合合作的國外畫廊,並由母

約畫廊維他命藝術空間與合作

畫廊簽定合約,一方面保持藝

術家展覽的品質,另一方面也

胡朝聖

必須重新思考藝術 成功的定義

對我來講,把事情作好可能是

我現階段較在乎的。双方藝廊

與藝術家合作的狀況是,除了

藝術家該創作,藝廊該作策展

行政與收藏服務之外,我強烈

要求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的藝術

家,有些事情必須共同商議。我

不認為藝術家應該全權交給畫

廊負責,那是你的人生,你對

於未來的每一步驟都應要有意

見和想像,包含策展人、合作機

構、展覽形式和藏家的挑選、

媒體曝光的方式等。這些都是

需花時間慢慢的投入與分析,

不可躁進、誤以為成功的藝術

就是媒體塑造的市場狀態與價

格,我們必須認真思考藝術家

成功的定義,是在學術、展覽、

市場,或是哪一個方面上?理

想上當然是面面成功,但當代

藝術市場已經超越我們過去對

於藝術市場的想像,裡頭有著

過多的人為操作,太多企業與

全球資金注入,當它被視為期

貨看待時,藝術家、畫廊如何

抵抗龐大的資本操作專心在藝

術創作與推廣上的工作。

回到國際連結的部分,我覺得

台灣小型畫廊能作的,不要只

想擁有藝術家,而是要給他更

大的自由,國際化不是把台灣

藝術家帶出去,更應該是一種

雙向的概念,例如邀請國際策

展人、藝術家、畫廊做策略的結

盟,許多他國畫廊都會廣泛代

理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台灣的

畫廊更不應只代理台灣的藝術

家,日本和韓國的許多畫廊都

會在展覽中安插國際藝術家,

為本國的藝術家幫襯,這種國

際互動不是為了壓縮台灣藝術

家的生存,而是為了創造更大

的格局與出路的可能性。

Page 5: ARTCO - MSAC · Elainee 藍尼) 被拿起的手勢 Express FIGURES 首次的意義 鄭慧華: 策展, 一塊被開發的腦內處女地 龔卓軍: 清新的手藝, 編輯的行動者

05

產業論壇版 INDUSTRY FORUM

網路交易模式的興起, 宣告新藏家的來臨?

的功能,我們會將每檔展覽資

訊上傳到 A r t s y,因它是個流

量很大的交易平台,還能模擬

作品掛到牆上的尺寸,對使用

者的瀏覽經驗而言非常便利。

去年我們上線以來,也藉此接

觸到東南亞及歐洲的藏家的

洽詢,遺憾的是還沒有人詢問

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但這些管

道都是畫廊如何累積自我的資

料庫,我認為藏家的拓展永遠

不能停,若只透過實體空間或

博覽會接觸藏家,這還是有限

的。

黃其玟

因應自身 全球佈局需求 選擇適合的交易平台

就我和 A r t s y 接觸至今的想法

是:Artsy 具有龐大的藝術國際

平台資源,它的設計與使用上

是值得肯定,但進一步考慮成

為它的 P ar tner 時,所思考的

是,目前它對納為 P ar tner 的畫廊等級未強制篩選控管,因

此會有許多非專業畫廊混淆

其間。而我們也須主動要求訂

定合約,且其交易上限為一萬

美金。另外,A r t s y 目前亦進一

步開發錄像藝術的展示平台,

這都是畫廊可視自身需求再進

一步選擇的。國際藝術網路交

易平台是正在進行中的未來趨

勢,值得關注。

李政勇

不得不面對的 新世代消費習慣

安卓去年開始使用 A r t s y 的網

路交易系統,應該是台灣第一

間參加的畫廊。這其實像一筆

廣告預算,雖然不知道會不會

回收,但對我來說是個長期的

規畫。因為「80後」的買家是用

微信、L i ne等通訊軟體洽談作品

的購買,這是未來不得不面對的

交易型態,我認為這在未來五

到十年內會趨於成熟。而 Artsy在某種程度上也取代我們網站

吳季璁

網路藝術品交易是台灣畫廊突破的契機

網路上新興的藝術品交易平台

如 A r t s y 等,正在國際間快速

發展擴張,相較昂貴的藝術博

覽會,進入門檻極低,有助於

推廣年應藝術家和開拓國際收

藏群,目前台灣只有少數幾家

先進的畫廊參與,這將是畫廊

產業突破的契機。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

司長

張書豹

鼓勵畫廊參加國際藝術展會

過去文建會認為畫廊是商業行為,因此比較不

接觸,但近十年來透過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瞭

解台灣畫廊的相關活動,認為畫廊如同散佈

在都會裡的文化中心,同樣承載著讓市民親

近藝術作品的功能,因此轉而願意給予較多

協助。在這樣的思維以及希望為台灣藝術爭

取更多國際能見度,文化部從101

年開始補

助台灣畫廊參加國際藝術展會,從一開始較

為零星的補助,到去年已逐步擴大,像是A

rt London

都已是團體作戰了;同是已向重要的

展會挺進,香港巴塞爾︵Art B

asel HK

︶去年

有四間畫廊前往。我們的首要想法是一級展

會一定要支持,其二是一定要帶台灣的藝術

家參展,這也是補助審查時的重要原則。

藝術評論者

沈伯丞

合約厚度決定產業規模

我認為台灣的藝術產業尚不具備全球化的潛

力。以其他產業為例,其合約的厚度常與產

業的經濟規模成正比,因此畫廊與藝術家之

間簽定的合約厚度,大致等於台灣視覺藝術

產業的規模。

而藝術家與畫廊之間不應是情義的問題,情

義甚至是妨礙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另一方

面,台灣藝術產業對合約基本精神的認識也

值得省思,合約是用於保障彼此的信任,但

我們卻覺得是用於提防小人。

另外,相對於其他產業,藝術跟製藥、科技

開發產業的風險模式較為接近,報酬雖高,

但風險也大。但是其他產業可透過釋放股權

來降低風險,而藝術產業卻沒辦法,這屬於

商業法規的問題,並非業者能思考的,而是

政府立法的層級。

中國民國視覺藝術聯盟

副理事長

吳牧青

總體產值技巧性低估,

造成市場緊縮並阻礙優惠政策

當大家以個體案例與微觀經驗在看這個生態

時,我想反問為何藝術產業會像是一堆賣菜

的人在賣菜?該如何用總體經濟觀點重新看

待此現象?我曾向一位在稅制部門工作的朋

友,詢問他們如何規畫、判斷哪種產業可被優

先納入取得稅制上的減免?他回答首要是有

潛力的產業,比如近年受政策支持的文創產

業,其二的認定則是產值。然而,當我們看文

化統計年鑑,就能發現視覺藝術產業的產值是

明顯被低估的,而現象的修正政策上的推動便

很重要,如果要求在拍賣市場或藝術展會上

的交易能有較高的租稅優惠,在租稅規畫的

原則是必須展現這產業的經濟規模,而多半

業者為避稅而低列營業數字,這也就陷入經

濟學賽局理論所說的﹁囚犯的兩難﹂︵gam

e theory

︶,因為畫廊業者想等政府制定絕對的

優惠政策後才願意亮出底牌,但政府卻覺得

畫廊就是產值不高所以不提供優惠政策,這

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面向。同時,表面產值

在技術性的低列,也會影響潛在投資意願,

造成產業內部的通貨緊縮︵deflation

︶。

藝術顧問

王維薇

請回到初衷,

代表台灣對世界發聲

過去十多年來我都在北京工作、生活,所以

能從自己的經驗分享我對中國當代藝術圈的

理解。首先是合約,在中國畫廊與藝術家合

作中,很少有合約的簽訂,大部分的藝術家

也不願意簽訂合作。其二,中國畫廊背後資

本涉及的面向與運作都較複雜,並非單純畫

廊老闆個人資本的投資,無法單用專業度來

思考他們的情形。過去的確在﹁中國熱﹂的現

象下,一些中國畫廊得到來自國際藝術展會

的優待,但金融風暴後,有許多中生代藝術

家因不景氣,面臨職業與生活上的困境,並

非都如外界所見的光鮮亮麗。我也要提醒台

灣畫廊從業者與藝術家,我們不需把中國當

成假想敵,從那樣的心態來定義自己是誰,

當代藝術的核心在紐約、倫敦、德國與巴塞

爾,我們應該思考在全球化的現狀下,做為台

灣的發言人,我們有什麼獨一無二的特質,

以及有何種訊息需透過視覺藝術向全世界表

達,請回到這樣的初衷繼續往前邁進。

*以上吳季璁發言應其要求,本刊不得更動其文字所刊出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