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 › images › 2015-04 › 09 › 04 ›...

Post on 06-Jul-2020

3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医者仁心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 › images › 2015-04 › 09 › 04 ›...

社 会4 Email:jlrbrbs@126.com 电话:(0431)88600611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编辑 王 也

白山市中心医院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他在病人的眼中是名人,更是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他的

“名”是患者共同给予的,而患者的“心”却是他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换来的。他叫温晓东,今年43岁,是白山市中心医院骨外一科主任医师。从医20多年来,温晓东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无论病情严重与否,他都倾心投入。

每天,温晓东都早早地来到医院,充满力量地奋斗在工作第一线。记者看到他忙碌的样子,不忍过多打扰,甚至不敢与他多说一句话。“温大夫,谢谢你啊!我老伴儿多亏你了,现在也不喊疼了,也不折腾人了,一天比一天好了,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啊!”记者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温晓东的手,真诚地感谢他。

在日常接诊患者时,温晓东除了认真地询问患者病情,仔细检查身体之外,还耐心地询问病人的病史,细致地阅读病人的病史资料,尽量不做重复性检查。病人可以用国产药治疗的,决不让他们用进口药;病人可以用低价药治愈的,决不让他们用高价药。温晓东从来不开大处方,从来不开搭车

药。特别是对农村的困难患者,温晓东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拟定最完美的治疗方案,尽量做到缩短住院时间、缩减治疗费用,减轻病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现在都流行这么句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家有如山万贯金,大病回到解放前。’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有病,但是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个意外呢?我真不想看到病人因为医药费用的问题而耽误了治疗,最终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会尽量给他们拟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让他们能恢复原本健康的身体,这也是我的职责。”无论工作再忙再累,温晓东都坚持做到每天下班前亲自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多年如一日。

2014年春节前一天,温晓东接诊了一名交通肇事患者,病人来院后已呈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检查过程中,温晓东发现该患者下腹部及双下肢严重毁损,左下肢脱套,病人如果不及时手术止血切除毁损肢体,将会因血液流尽而最终导致死亡。此时,病人病情危重,风险极大。温晓东没有半点儿犹豫,立即投入紧张的抢救手术当中。术后,病人无自主呼吸,处于昏迷状态,需要呼吸机辅

助呼吸,温晓东拖着术后疲惫的身体,在床旁看护观察手术病人24小时,使病人术后12小时后恢复神志,有了自主呼吸。术后,患者创口大面积皮肤、肌肉坏死,臭味儿难闻,其他病人家属都离得远远的,可是温晓东不怕脏、不怕累,在春节放假期间,牺牲自己和家人团圆的时间,每天到医院为患者换药、处置,一忙就是大半天。“那时是病人最难熬的时期,他身体状态特别不好,心理还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不给他希望和关怀,他自己也会泄气的。这对他的治疗大有影响。”病人经过他耐心细致地开导,逐渐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也正是由于他细心地照料,最终挽救了这个病人的生命。这只是温晓东从医生涯中的一个简单、真实的工作生活片段,在别人看来可能既紧张又害怕,可是在他眼中早已习以为常。

在日常工作的同时,温晓东还一直坚持科研创新,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10余篇,完成各类骨科手术近千例,引进新技术、新项目8项,填补了白山市的骨科技术空白4项,最重要的是他这么多年从医生涯,没有任何医疗差错发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温晓东的父亲刚刚去世不到一个月,他的妻子又身患重病,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竟然主动请缨,参加白山市赴灾区医疗救治小组,舍小家顾大家。“我当时的生活虽然很艰难,在别人看来不太如意,但是与汶川地震灾区的同胞们相比要幸运得多,看到他们的状况,不容许我想太多,我必须参加,没什么可犹豫的。”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这番坚定的话语由心而生,更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

平时与同事相处时,温晓东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院领导还是同事,都对他的工作和品质有高度的认可。他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的力量传输给每一位同事,用自己的爱心、言行感召周围的每一位同事及亲朋好友。

温晓东立足于本职,立足于社会,为百姓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医疗咨询、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各项服务,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好评,让“医者父母心”、“医者仁心”等光荣称号在他的身上闪耀发光,永不褪色。

医 者 仁 心——白山市中心医院温晓东的故事

本报记者 祖维晨

3月里的最后一个清晨,天气乍暖还寒,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两家子派出所内却温暖如春。

在亲属、部分村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见证下,与家人失散了17年的流浪青年李立国从民警宋振华手中接过了户口本。

“在记者和民警的帮助下,我在1个月之内找到了妈妈,还有了合法身份!”李立国说。

清明节期间,户口已落实的李立国拿起镐头,把自家菜园地翻了一遍:“开春了,要种地了。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学会干农活儿。”虽然他从来没有干过农活,但干的还有模有样……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3月3日,身在福建厦门的网友“逆宽

路人”通过微博私信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白宇求助。“逆宽路人”说他是一名流浪汉,17年前到南方流浪打工后与父母失去了联系,希望得到帮助。

“逆宽路人”就是李立国,今年36岁,父亲李绍堂,母亲王桂兰。他是家里的大儿子,有两个弟弟。李立国是在原籍吉林省永吉县的家里被接生的,但始终没上过户口。

因为没有户籍和身份证件,李立国不能与其他人一样找工作,也无法得到相同的待遇。他先后在浙江、广东等地的10余

个城市流浪、打短工。2004年,李立国一路流浪到了厦门。2010年,在他人担保下,他得到一份月工资2000元的临时工作。他每月拿出200元租了一个小平房安顿下来。

3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播出了李立国寻亲的节目。省公安厅闻讯委托吉林市公安局全力帮助查找。

吉林市公安局户政支队抽调专人分成 3个组,在永吉县境内查到年龄在 68岁至78岁之间“李绍堂”,以及年龄在62岁至72岁之间“王桂兰”的信息共计113条。经细致比对,其中没有符合李绍堂与王桂兰夫妻关系的信息。户籍管理大队大队长金静忽然想到,因为行政区划调整,2000年原属永吉县的部分乡镇划归吉林市。据此,民警将搜寻范围扩展到整个吉林市。

3月 26 日,通过查询全市人口信息系统,民警发现符合李立国父母年龄段的信息共计1359条。经比对,民警确认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满族自治乡黑山村一户居民的家庭成员信息与李立国提供的父母信息近似。根据查找的基本信息,昌邑分局户政管理大队大队长刘延力立即会同两家子派出所民警赶赴黑山村实地调查走访。

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证实,李绍堂一家确实在村里居住过,于2005年搬迁到盆窑

村。李绍堂已于2013年去世。巧合的是,盆窑村村委会主任付贵生是李立国的表哥。经付贵生和村民辨认确定,李立国就是王桂兰出走多年的儿子。

3月26日,身患脑血栓、独自一人生活的王桂兰拿着李立国的照片,左看右看、仔细端详:“这是我的儿子!”

3月26日,李立国从厦门出发,在相关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于29日17时许赶到家中。失散17年的母子终于相见了。

李立国回家了,他的户口问题随之摆上台面。

据王桂兰回忆,在李立国2岁时,他们举家离开黑山村辗转到黑龙江省各地流浪乞讨为生。李立国19岁那年因不堪父亲的打骂离家出走后,一家人于2005年迁回了两家子乡盆窑村,导致李立国的户口至今没有申报。

为尽快解决李立国的户口问题,3月30日一大早,两家子派出所民警李平、宋振华等冒雨开始核查李立国的身份:

他们先后向李立国的亲属以及黑山村、盆窑村村民共计12人调查取证,并找到了当年为王桂兰接生的李凤芝老人——有力的证据链和完整的人生轨迹确定了王桂兰与李立国的亲子关系。

同时,在省公安厅的支持下,两家子派出所2个小时内完成了李立国的全国人口信息核查和人像比对工作——李立国符合

落户政策。3月31日,昌邑分局领导集体研究,批

准李立国补报户口的申请。当日9时,在两家子派出所,李立国拿到了打印有自己姓名的户口本。

31日上午,李立国来到昌邑分局政务大厅办理身份证。昌邑分局先期为其办理了临时身份证,正式身份证将于近期邮寄到他手中。

“我想好好挣钱,陪在妈妈身边。如果她愿意,也可以和我一起去厦门生活。”在李立国看来,“当年自己懵懂无知,一时冲动离家出走,如今我只想好好尽孝道,以弥补过错。”

李立国幼年时,父母以流浪乞讨为生,因为漂泊不定,他先后读了5所学校,但只读到小学三年级。

与寻常的流浪人员不同的是,李立国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向上的力量。他穿着整洁得体,房间干干净净。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他通过字典和自学,读过《双城记》《心灵彼岸》《渴望生活——梵高传》等书籍。

“一天中最难熬的是白天,因为白天看见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夜晚,心才能平静。”李立国说。没有身份证件是他绕不开的话题。“等我有了身份证,我可以做点公益事业,可以申请做义工,帮助别人,因为很多人都曾帮助过我……”

流浪的脚步终于停下本报记者 姜忠孝 通讯员 谭富仁

为提高中小学生安全乘车意识,日前,白山市浑江区交警大队在辖区小学连续开展了乘坐校车逃生演练活动,图为民警教孩子们正确使用安全锤。 刘亭玉摄

日前,吉林公安边防总队长春边检站官兵来到驻地九龙园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束,寄托哀思,抒发怀念和崇敬之情。图为官兵在烈士纪念馆接受教育。 朱贵臣 张晓欢 摄

近日,公主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经营手推播种器、便携式播种器的个体工商户进行逐户检查,确保为农业生产提供放心的农机产品。图为执法人员在查验农机合格证明。 陶永波 李德华 摄

本报讯(记者王子阳 通讯员何淑华)4月1日,农安县公安局将改名换姓隐藏了17年的杀人在逃命案逃犯李某抓获。

春节前夕,农安县公安局根据上级追逃工作部署,逐一梳理命案逃犯信息,搜集逃犯线索,利用春节逃犯返乡探亲或与亲人联系的契机,开展抓捕逃犯行动。全局各单位将可能逃往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逃犯信息发往当地警方,请求协助进行人像比对。3月23日,内蒙古警方反馈信息,经人像比对,发现农安县的历年命案逃犯李某与当地居民“张立山”极为相似。3月25日,专案组 6人赶赴沈阳,登上由乌鲁木齐发往长春的T304次列车,将嫌疑人“张立山”成功抓获。据其交代,1998年6月11日20时许,因与张某发生争执,持菜刀将张某砍死在屯外道北的玉米地里。

改名换姓17年

农安警方抓获省督逃犯

本报讯(吴冬梅)新学期开始后,松原市公安局宁江一分局联合驻校民警、学校安保人员,形成了校内校外相呼应的校园安保新局面。

校内,由驻校民警对学校的安全设施、防火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放学后由民警组织校内的护校队员在学校周边进行巡逻。校外,整合治安巡逻大队、各派出所巡防力量,开辟治安巡逻护校岗,在学生上学放学等时段,最大限度地做到校园周边“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及时受理师生报警求助。同时,重点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校内外联合 保师生平安

春检不忘防火患本报讯(崔周平)时下天气转暖,风大干燥,国网桦

甸市供电公司要求各基层单位在开展春检工作中,提高全员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谨防火患发生。

落实“两个责任”本报讯(侯凯 连海霞)近日,镇赉县财政局出台

《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上门服务解难题本报讯(铁英)双阳奢岭草莓基地规模较大,国网

长春市双阳区供电公司服务小分队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客户解决用电难题,保障草莓基地用电安全可靠。

注重预防教育本报讯(有成 德昌)通榆县司法局积极适应新常

态,“一把手”将预防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亲自讲授廉政党课,全系统已撰写廉政教育体会文章50多篇。

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本报讯(袁俊凤 许玲)4月2日,白山市公安消防

支队靖宇大队深入人员密集的商贸场所,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进一步提高责任人消防安全意识,创造良好消费环境。

安全生产放首位本报讯(赵立民)榆树供电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放

在首要位置,全体员工以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规范的行为投身工作,连续安全生产逾21年。

确保消防安全本报讯(刘天阳 张琪)近日,长白县消防大队监督

员深入企业单位,检查消防安全,及时指出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短信平台

“感谢好人心,感谢志愿者,为我送来了智能手机,还为我连通了互联网。让我这个卧床二十年的人,也能和外界有了沟通、交流。让我的精神世界也有了色彩!”

这是2014年度“洮南好人标兵”朱金娥瘫痪在床的丈夫郑福军的一段话。

1995年2月26日,是改变郑福军一生的一天,就在这一天他在去地里干活儿的途中,被自驾的四轮车砸成了高位截瘫,至今已卧病在床20年!

这20年来,妻子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丈夫,维持了一个温暖的家。可是,郑福军的内心仍然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今年1月,洮南市兄弟连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得知郑福军的情况后,迅速做

出反应,100多名队员慷慨解囊,募集了3000元善款,为郑福军购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并购买了一张赠送两个月上网流量的移动电话卡。随后,洮南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同志又为郑福军捐助了900元网费。当志愿者帮他调试完手机,并教会他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时候,郑福军和妻子朱金娥高兴得热泪盈眶。卧床20年来,他第一次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精彩,而且离他也如此之近。从此让他的精神世界里不再苍白和孤寂。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同样能够给人以生的力量。对于郑福军来说,能够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外面的世界、感知外面的世界,无异于让他重获了新生。

志愿者赠送智能手机,好心人捐助上网费用,从此——

高瘫病人不再孤寂本报记者 尹雪 通讯员陈瑞

“我现在帮着烧锅炉,还能帮着洗菜。”如今43岁的王丛和在吉林市精残康复医院已住了6年。基本痊愈后,他就在院里打工。目前,在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有120多人,全都是贫困的精神病患者。

“流浪猫狗都有人管,流浪汉更需要有人管!”该院院长唐树林这样说。唐树林原是吉林5704厂下属企业——大力仪表厂的总经理。多年前,仪表厂响应市里号召,将原回民医院收编后改成精残医院。对精残人员,唐树林有份特殊的牵挂。他有一个姐姐因精神失常走失数日,后被发现死于青海格尔木。唐树林创办市精残康复医院后,将这里打造成了该市首家具有公益救助性质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收治医院。目前,该院被吉林

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确定为市精残救助服务队志愿者基地。

医院成立后,不少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和派出所都往这里送流浪患者。院里的托养任务一度很重。精神病人都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唐树林叮嘱医生和护士们:“不能嫌弃病患,对任何患者都不能抛弃、放弃。”最初,院里实行低收费时,有的患者连每月二三百元的诊疗费、伙食费都交不起。院里就尽量实行减免照顾。后来,有了低保和新农合的资金支持后,来此就诊的患者就一分钱也不用掏了。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患者高维峰是在 2012 年开展的“一下四送”活动中,被基层干部送到该院的。他家兄妹 3 人,全部是精残患者,妹妹已走失多年,哥哥后来

病故,父母因病卧床,生活十分困难。现在,经过该院的精心治疗,他已基本能正常交流了。据了解,该院还将一些康复者安置在医院做些简单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够他们买烟、买零食的了。还有一名叫周培海的患者,也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在院里干些零活赚钱。

如今,这所原设计容纳45名病人的医院已接纳了140余名精神病患者。为了更多地收留流浪、贫困、低保精神病人,该院腾出了办公室和医生休息室等空间,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疗区环境卫生收拾得非常干净。采访的最后,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大部分人只能在这里终老了!精残康复医院还承担着给他们养老送终的责任。”

我是你温暖的“港湾”——记吉林市精残康复医院

本报记者 李静

本报讯(记者苗玲玲)日前,家住辽源市西安区灯塔乡的12岁女孩孙玉婷,度过了难忘的一天。擦着嘴角的蛋糕,她笑得特别开心:“今天不仅第一次吃到了生日蛋糕,我的学费也有着落了,感谢这些有爱心的叔叔阿姨。”

孙玉婷口中的爱心人士,就是辽源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协会每年春秋两季定期组织开展助学活动。

辽源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组成的公益组织,自2009年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助老扶残、危急救助、资助贫困学子等公益活动,足迹遍布辽源县区乡镇,曾被授予“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第四届吉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2012年全国团中央青年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组织”等多个荣誉称号。

今年,通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准备,协会志愿者通过核实受助学生家庭情况,最后确定4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春季助学活动资助对象。走访时了解到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贫困,甚至都没吃过生日蛋糕,协会就决定在组织开展助学活动时,为孩子们过了一个“集体生日”。

据悉,此次参与助学活动志愿者有200余人,累计捐款3.1万元 ,共为46名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生捐助助学金2.65万元,辽源康联报警公司承担了为孩子购买蛋糕的全部费用。

爱心集聚 情暖学子辽源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开展春季助学

本报4月8日讯(记者杨悦)今天下午,一场爱心捐助在吉大一院上演,来自长春市锦程街道流动人口协会的40多名会员为他们的河南籍老乡李丙申一家捐助了近1.6万元善款。

来自河南省鲁山县的李丙申6年前同家人来到长春,一家人靠开废品收购站维持生活。羊年春节刚过,一个噩耗便降临在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李丙申年仅2岁的孙女李依轩被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需要马上住院治疗。“在孙女住院的近1个月时间里,家里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又向亲朋借了不少。”看着原本活蹦乱跳的小孙女如今完全没了精神,李丙申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孙女的手术费还没有着落,儿子、儿媳已经回老家筹钱了,不知情况如何。万般无奈下,

我只好向锦程街道流动人口协会求助,希望河南在长的老乡能够伸出援手。”

“得知小依轩的状况后,协会在内部发出号召,在大家有能力的情况下拉李家一把。倡议发出后,来自长春市各个区的会员们都积极响应。”锦程街道流动人员党总支书记姜顺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小依轩休息,他代表协会首先将协会的1000元捐款送到病房中,其他会员的捐资活动就在大厅中进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200元、500元、1000元……不一会儿的功夫,大家就为小依轩捐赠了近1.5万元善款。“谢谢!谢谢!谢谢好心人,谢谢老乡们!”接过善款后,李丙申和老伴儿热泪长流。

记者还了解到,这次已是李丙申的河南老乡们第二次来集体捐款了。

河 南 老 乡 施 援 手长春市锦程街道流动人口协会为患病儿童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