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2823914 邮箱:tsldrbtg@126.com 如何唤醒“沉睡”的...

Post on 18-Oct-2020

2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联系电话:2823914 邮箱:tsldrbtg@126.com 如何唤醒“沉睡”的...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66版版 ■版式设计:王 新 责任编辑:王 新■联系电话:2823914 邮箱:tsldrbtg@126.com

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

直升电梯长期故障维修、盲道被停车占用、斜坡通道直上直下、专用厕所堆满杂物……这些情景常常被人们忽视,却给不少出行的残疾人带来心酸和烦恼。

5月19日是第29次全国助残日。受访的残障人士和专家表示,除了继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外,更应该唤醒那些“沉睡”的无障碍设施。

“外出不敢喝水,找厕所太难”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

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然而长期困扰他们的出行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5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一位盲人带着她的导盲犬外出坐公交车、打出租车均被拒载,安徽省合肥市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称,对于盲人携带导盲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有一些法规支持,但仍缺乏具体执行的明文规定。

提起出门遇到的那些烦心事,全国残运会百米蛙泳冠军代国宏也感同身受。退役后的他在四川省成都市一家游泳馆任教练,因为工作需要,代国宏出门更为频繁。

“外出不敢喝水,找厕所太难。”代国宏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地方都有无障碍厕所,但常常没法使用,有直接上锁的,有门太窄轮椅进不去的,还有的成了储物间……让他更难受的是,有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无障碍厕所,门口处却有一个台阶。代国宏说,烦心的地方

还有很多,比如一些过街天桥坡道坡度太大,必须要绕行,但绕完后却成了逆行,坐飞机时轮椅托运被压坏更是常有的事。“轮椅就是我们的腿,没有腿怎么前行?”他说。

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生活在深圳市龙岗区的赵业云。由于双下肢残疾,他已经坐了10年轮椅。“深圳很多地下通道都是直上直下的,坡道很陡,如果没有人帮忙,就是‘下得去、上不来’,应该设计成折线或Z字形才对嘛。”赵业云说,自己已经练成了一些“绝技”,比如把轮椅前面翘起来上台阶。再比如,如果只有三四级台阶要下的话,坐在轮椅上直接冲下去,这些都已经很熟练。

按照赵业云的描述,记者来到深圳市红岭中路与深南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发现该处的地下通道虽然设有可供残疾人轮椅通行的斜坡,但和赵业云的描述十分相似:由于坡度过陡,很难独自操控轮椅来到路面,往下走时甚至存在“冲刺翻车”风险。

施工维护不当、运行机制未建立、社会参与不够

《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出台了475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1702个地市、县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受访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步明显,但仍存在施工维护不当、城乡不均衡,规范化运行机制尚未建立,社会参与

不够等问题。——施工维护不当、城乡发展不均衡。

致公党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市建设高水平无障碍公共环境的提案》显示:2017年,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曾对全市范围内325家各级别宾馆进行无障碍体验,发现三分之二的被考察宾馆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此外,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相对滞后,在农村地区,除无障碍设施不足及利用程度不高外,单体设施建设不达标现象也比较突出,管理维护水平普遍较低。

——规范化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许槟介绍,目前无障碍环境系统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强有力且有效的主管机构或协调组织者。“各省、市残联作为社会团体,其协调力度十分有限,虽然法规赋予其监督和建议权,但在具体执行中仍然需要依赖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自觉性。”许槟说。

——认识有限、社会参与水平不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表示,由于长期将“无障碍”等同于“助残”,导致大多数个人和团体往往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己无关”,也很难让群众有更多参与意识。广东省肢残人协会和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在广东省,影响无障碍设施使用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施被占用,恰恰是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占用,导致了无障碍设施无

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唤醒“沉睡”无障碍设施需多方发力

如何唤醒“沉睡”的无障碍设施?受访的专家和残障人士表示需要从多方发力。

许槟表示,要探索建立包括规划、施工、竣工、维护、体检评估和监督反馈一体的全程运作机制。“当前各地区无障碍公共环境还不是一个有机整体,还没形成相关衔接的关联体系,这也是大家反映的情况,很多地方都有设施,但还是出门不方便。”他说。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建设无障碍城市的同时,乡村无障碍建设短板也需尽快补齐。当前,要以开展乡村振兴为契机,将乡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其中,补齐农村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的短板,并将农村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无障碍设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助残,而是服务于所有人,是给大家提供有尊严生活的基础条件。”宋煜说,应该充分利用盲人体验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现有资源,积极推动各类社会公益项目,普及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让每个人都有意识成为无障碍公共环境的建设者。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如何唤醒“沉睡”的无障碍设施?□ 新华社记者 吴文诩 陈宇轩 邰思聪

■生活观察■

5年,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从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

公里,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从首架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到实现克隆猴“中中”“华华”呱呱坠地……5年间,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迅速集聚,上海开放型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聚焦“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提升创新“策源力”

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上海天文台等全球多地发布。

在科技创新的广袤和无垠里,这样的“上海时刻”频频亮相:

——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仅中科院在沪单位就有超过2000名科研人员参与;

——2014至2018年,中国每年的10大科学进展,上海原创成果从未缺席。5年50项重大进展,上海牵头或参与11项;

——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2018年上海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没有捷径。瞄准全球前沿、补短板拉长板,上海将重点放在了基础科研的原始创新、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两大主攻方向。

筑牢“最先一公里”地基。以强化原始创新为目标,上海着力提升创新策源力,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原创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的32.2%。

今年5月初,落户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

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度过10岁生日,2.5万个世界各地的用户借助“上海之光”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科研成果。大科学装置完成从“单兵作战”向“集群发力”转型,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在张江蓄势成形。

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关键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创新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壮大。

上海“芯”创造澎湃新动能:中微半导体适用于最先进制程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刻蚀机、寒武纪科技的云端AI芯片……这里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上海“智”蓄势高质量发展:在徐汇的人工智能大厦、AI小镇,浦东的人工智能岛,杨浦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集聚区,BAT、小米、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巨头汇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上海“药”跻身全球领先高地:阿尔茨海默症,人类至今未能攻克的疾病难题,连续16年全球无一款该领域新药上市。如今上海科研院所牵头的国际首个抗阿尔茨海默症糖类新药已完成临床试验。

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5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5年前翻了一倍;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达1332家,活跃度达到80%以上。

以深化改革点燃创新“新引擎”制度创新是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牛鼻子”。

上海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机制障碍,“放”体制、聚人才、谋布局、优环境。

体制机制上,核心是“放”,“我的科研我做

主”。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在推进科技体制地方配套改革中,上海已发布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2019年又发布了科改“25条”,并将科创中心建设条例列入了年度立法计划……

人才政策上,关键是“聚”,“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上海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聚焦上海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精准施策,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前瞻布局上,重点是“谋”,“把握创新主战场”。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产业转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规模体量大、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重点领域,全力以赴、做大做强。”

营商环境上,抓手在“优”,“对标最高最好”。上海泰坦科技专注于提供高端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启动时就得益于科创基金的扶持,如今已成长为科技服务行业的“隐形冠军”。创始人谢应波说,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过程中,上海的精细化服务能力、健全的产业门类,使得这里有机会诞生新的科技创新企业巨头。设立科创板如同及时雨,将松绑大量“隐形冠军”的创新压力,让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形成良性互动。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同构成了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上海市副市长吴清说,科创中心建设,将继续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结合这些重大任务,联动发展,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以开放协同打造创新“强磁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上海是外资研发

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方,占据全国总量1/4的外资研发队伍,成为激活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8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选择就是第一次走出去,在上海成立分院。”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上海对科技营商环境生态的重视,让微软将这里作为人工智能战略布局的重要阵地。如今,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均已在徐汇落户。

筹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的国际合作,上海已设立了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中俄战略科技合作,启动建设普陀中以(上海)创新园……

开放式创新,不但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让创新的“朋友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

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协同科技创新正按下“加速键”。推进总价值超300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长三角产业地图呼之欲出……最新数据显示,申报本年度上海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等级奖项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项目中,约30%都带有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印记。

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唱戏。从松江G60科创走廊、漕河泾知识产权示范区等多层次功能承载区,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滴水湖论坛等顶尖论坛,持续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正打造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

上海市委有关方面介绍说,站上新的台阶,上海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住关键领域、重大课题,聚力突破、加速前进,紧紧围绕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个关键,把各方面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科创中心建设“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新华社上海5月19日电)

“两个一公里”的创新答案—上海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纪实

□ 新华社记者 姜微 周琳 王琳琳

据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胡浩)在第9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分别是:四川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广西桂林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云南玉溪抚仙湖旅游度假区、广东河源巴伐利亚庄园。

自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10)发布实施以来,2015年、2017年已分两批推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以现有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各地各种不同品类度假村为依托的金字塔式发展格局。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8年全年,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总人数9667.54万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626.86亿元;45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总人数10.84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4878.98亿元。

据了解,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常态化评定以推动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动态管理、支持和服务,推动度假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旅游新需求。

图为5月19日,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拍照。

当日是“中国旅游日”,今年活动主题为“文旅融合,美好生活”。

新华社发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华社天津5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5月21日15时59分迎来“小满”节气。专家提示说,小满节气标志炎夏开始,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清淡饮食,适时补水。

据了解,每年阳历的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其实还只灌了个“半饱”,还未成熟,故称“小满”。此时节,各地农民抓时令忙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充满了夏日风情。“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代诗人翁卷在《乡村四月》中寥寥数笔,如诗如画的初夏美景跃然纸上。

小满时节,天气日渐闷热潮湿,公众需做好“防热防湿”准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示,夏季天气闷热,容易心情烦躁,可提前准备提神醒脑、防暑降温用品;饮食要讲求清爽、清淡、清热,可多吃丝瓜、冬瓜、萝卜、西瓜等蔬菜和水果,少吃海鱼、生姜、芥末等生湿燥热的食品。

21日15时59分“小满”: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据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田晓航)5月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专家表示,母乳喂养好处多、无可替代。提高母乳喂养率,新手妈妈需要在信心、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医疗机构、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母乳是宝宝的‘天然疫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兰兰介绍,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主要起到免疫保护和促进婴儿免疫功能建立的作用。尽早开始母乳喂养还可以提高婴儿存活率,促进发育。而且由于牛乳和人乳成分及其比例不完全相同等原因,鲜牛奶和配方奶等无法替代母乳。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倡议: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最初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然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查显示,我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整体偏低。首都儿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淑一认为,受社会文化和母乳代用品广告影响,“宝妈”们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缺乏正确的母乳喂养知识,医疗机构、工作单位及家庭的支持也远远不够。

“泌乳启动的‘钥匙’在宝宝手里。”陈兰兰介绍,宝宝的频繁吸吮,能够让脑垂体产生泌乳素、催产素,让妈妈的乳腺细胞活化,产生越来越多的乳汁。

陈兰兰说,产后72小时很关键。医护人员应在宝宝一出生就将其放在妈妈身上,在亲肤接触时擦干宝宝并进行新生儿评分。宝宝会休息20分钟,20-50分钟内会完成爬行接触乳房进行含接。产后第一天,妈妈应和宝宝24小时在一起,用母子都舒适的姿势按需喂养,一天10-12次,总时长约140分钟。一般第三天妈妈就会乳汁“爆仓”。

此外,对于高危产妇,医疗机构需要为其系统提供泌乳支持;对于母婴分离的妈妈,双侧电动吸乳器能够帮助其迅速建立泌乳。

专家:

提高母乳喂养率新手妈妈需要更多信心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岳冉冉)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19日在北京启动。未来一周,一场场科技盛宴将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充满科技创新元素的礼物。

大风天气也没有挡住公众前来享用“科技大餐”的热情。今年主场活动突出展示科技成果、体验美好生活、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科技惠民等四方面内容,410个展项代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许多展项以实物、模型的方式展出,凸显体验、参与、互动性。

海洋深水油气如何勘探开发?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项目怎么工作?乡村的养殖废弃物怎样全循环利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如何运行?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怎么诞生的?人类如何拍摄到首张黑洞照片?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你都能找到答案。

从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截至今年,这一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品牌迎来第19个生日。今年科技活动周主题为“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时间为5月19日至26日,主场活动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办。

公众不仅能近距离看到“玉兔二号”的休眠和唤醒,与长征系列火箭模型合影,还能亲身体验科普乐趣:在人类首张“黑洞”照片的展台前,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坐着,静静观看着关于黑洞的科普视频;在大型民机未来驾驶舱里,公众体验着飞行员的工作环境;“3、2、1、咔嚓”站在大屏幕前,你就能收获一张与“中中”“华华”的模拟动画合影。

3500余个科研机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将向公众开放,这些优质科技资源将为“科迷”们带来“福利”。一批贯穿全年的重大科普示范活动将陆续展开,包括科技列车甘肃行、科学之夜、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科普进军营、科普援藏、科普实验室建设等活动。此外,全国各部门各地21000余项具有特色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也将同步展开。

今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闭幕式将于5月26日在上海,与上海科技节闭幕式同步举行。

为“科迷”们带来“福利”全国科技活动周突出“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